——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莲湖小学746000
摘要: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要利用“谈话、家访”等形式,对他们的教育要倾注更多精力,用更多的关爱去唤醒他们的自信和自尊,而不是责骂或听之任之,甚至放弃。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就一定会让“学困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不断进步。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工作教育合力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成绩有高有低,接受事物的速度总有快有慢,与“尖子生”、“中等生”等不同,“学困生”一般因具有自卑感强、逆反心理严重等特点而让不少老师备感头疼。很多“学困生”长期以来受到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某些教师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要利用“谈话、家访”等形式,对他们的教育要倾注更多精力,用更多的关爱去唤醒他们的自信和自尊,而不是责骂或听之任之,甚至放弃。
一、动之以情,消除戒备心理
“学困生”中不乏一些创造力强的学生,通常情况下,他们都会因自己一些见解或行为影响教学计划或扰乱课堂纪律而受到批评,因此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为了消除“学困生”因各种逆反行为导致的戒备心理,教师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谈话无疑是师生双方沟通的最佳方式。
真诚一直被认为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要素。作为老师,不能因为一个“师”字就让学生完全接受自己的所有意见,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起码的真诚,学生就不可能真正信任教师,这样只会破坏师生之间交流的平等性。教师更应该以真诚和理解的心态去和“学困生”交流,这样更能使他们感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并由此增强自我改变的信心与勇气。教师不但要欣赏学生的成就和优秀的一面,同时也应该体谅和接纳学生的过失和不足的一面。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这句话应该成为每一位老师教育学生的座右铭。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预习新课的习惯。预习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前提,也是为更好地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的一环。通过预习,学生可以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大概情况及需要重点掌握的部分,以便上课时有针对性地听讲。笔者是这样做的:初期,先给学生列好预习提纲,让学生对照预习提纲完成预习任务。等学生熟练之后,就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
认真听讲的习惯。以往,一直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可到底怎么样才算认真听,学生对此认识模糊。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化了的要求。如,听的时候眼睛注视着教师或发言人;要听清教师或发言人所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听完别人发言之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认真做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的作业保持干净整洁,做作业时看清问题、题目要求并想好应怎样做之后再下笔写。特别应注意的是要细心,不要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尽量避免因粗心出现错误。
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有些学生或因贪玩或不懂怎么做,为了应付教师抄袭作业。针对这些情况,除了要他们重新做作业外,还要教育他们正确处理好作业和玩耍的关系。同时,还要让他们知道做作业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要随时掌握他们学习的情况,及时辅导,并鼓励他们不懂就要问。
三、与家长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学困生”的转变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过程,教育时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考虑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加以适当的要求,千万不可操之过急。
学生教育仅仅依靠教师或家长某一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还必须在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做好家访工作。若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或某个问题虽经多次教育,但效果仍不明显时,教师应及时向家长反映,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并请家长及时反馈学生在家里的情况,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增强教师工作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这样有利于教师、学生、家长之间进行交流,在互相支持的氛围中为学生创造成长的条件。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家长只注意通过金钱来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却忽视了对其子女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师要与家长经常沟通,让家长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这样,“学困生”会感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温暖,他们会逐渐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使转化工作有了实际的效果。
总之,教学中,“学困生”的存在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就一定会让“学困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学困生”的现状及转化策略.甘肃教育,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