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华通草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通草,中华,周期,内生,转基因,生长发育,多样性。
中华通草蛉论文文献综述
许乐园,刘韶业,于金凤,许永玉,陈珍珍[1](2019)在《温度对中华通草蛉捕食麦长管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温度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捕食麦蚜能力的影响,充分发挥其控害潜能,本研究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方法,研究了5个温度下(16℃、19℃、22℃、25℃、28℃)中华通草蛉幼虫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的捕食能力。结果发现,1龄幼虫在19℃条件下捕食量最高,16℃条件下捕食量最低,且差异显着。2龄幼虫不同温度处理间捕食量均无显着性差异,3龄幼虫捕食麦长管蚜数量则随处理温度的提高而显着降低,而幼虫期总捕食量除28℃在不同温度间均无显着性差异。2龄幼虫平均捕食率高于1龄幼虫,但显着低于3龄幼虫。年龄-龄期捕食率结果说明,温度升高缩短了幼虫发育时间,但提高了其捕食能力;虽然不同温度处理总捕食量不变,但高温缩短了幼虫捕食所消耗的时间。22℃条件下中华通草蛉雌成虫期长(96.63 d),产卵期长(55.36 d),繁殖力强(310.36),平均世代周期(T)短(48.99 d),容易产生世代重迭现象;内禀增长率(r)和周限增长率(λ)显示中华通草蛉种群呈正增长趋势。研究结果对于春季田间释放中华通草蛉防治麦长管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单银雪[2](2019)在《吡虫啉等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急性毒性及亚致死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为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具有捕食能力强、繁殖快、发生数量大、可人工饲养等优点,具有重要推广应用价值。当前我国对害虫的防治以喷雾为主,这对中华通草蛉等天敌昆虫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掌握农药对草蛉的急性毒性和亚致死效应,本研究测定了吡虫啉、茚虫威等八种农药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毒力,进行了八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安全性评价,研究了茚虫威、甲维盐、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四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了吡虫啉等八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2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毒死蜱对中华通草蛉幼虫毒力最高,LC_(50)值为1.16 mg/L。高效氯氟氰菊酯对中华通草蛉幼虫毒力最低,LC_(50)值为175.45 mg/L。吡虫啉等八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毒力大小依次为:毒死蜱>噻虫嗪>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呋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2.计算得出八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的安全系数,结果表明,毒死蜱对中华通草蛉属于极高风险性农药;噻虫嗪处于高风险与极高风险性范围之间;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呋虫胺属于中等风险性范围;高效氯氟氰菊酯相对安全系数最高处于低风险性范围。3.通过吡虫啉等四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亚致死效应研究表明,在茚虫威LC_(25)亚致死浓度下,草蛉F_0代及F_1代的蛹重、平均单雌产卵量、卵孵化率、幼虫成活率显着降低;F_0代蛹期、幼虫二龄历期、幼虫历期显着延长,F_0代草蛉幼虫成活率显着降低;其对中华通草蛉羽化率没有显着影响。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LC_(25)亚致死浓度下,F_0代及F_1代羽化率、幼虫成活率显着降低;F_0代成虫成活率显着降低;F_1代蛹期显着延长;草蛉成虫F_0代平均单雌产卵量较对照组有所增加,但其卵的孵化率显着降低仅为57.78±8.39%,F_1代平均单雌产卵量、卵孵化率显着降低;其对蛹重、幼虫历期没有显着影响。在吡虫啉LC_(25)亚致死浓度下,F_0、F_1代草蛉的蛹重、成虫成活率、平均单雌产卵量、幼虫成活率显着降低;F_0、F_1代草蛉蛹期显着延长;对草蛉两代的羽化率没有显着影响,草蛉F_0代卵孵化率显着降低;F_1代草蛉幼虫发育历期显着延长。在高效氯氟氰菊酯LC_(25)、LC_5、LC_1亚致死浓度下,草蛉蛹重、羽化率、成虫成活率显着降低,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LC_(25)浓度下成虫成活率仅为5.66%,草蛉蛹期显着延长,且随着浓度升高影响越显着。在LC_1亚致死浓度下,草蛉平均单雌产卵量、卵孵化率、幼虫成活率显着降低,草蛉幼虫发育历期显着延长。综上,吡虫啉、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LC_(25)亚致死浓度下及高效氯氟氰菊酯LC_(25)、LC_5、LC_1叁种亚致死浓度下均对草蛉生长发育、繁殖力、种群数量均产生一定程度影响,其中以高效氯氟氰菊酯LC_(25)亚致死浓度下影响最大。(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01)
赵辉[3](2018)在《中华通草蛉内生菌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Tjeder)是棉田中常见的捕食性昆虫天敌,在我国分布广泛,种群数量庞大。为探讨其内生菌对宿主昆虫的生理功能和微生态学意义,了解中华通草蛉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分布规律,其体内微生物组成是否会随着发育时期而发生改变,以及与不同属草蛉(大草蛉)体内微生物组成是否存在差异,对进一步了解其体内的微生物对于宿主的生殖和发育以及环境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并为中华通草蛉的人工培养等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是利用16SrDNA基因序列,构建内生菌16SrDNA克隆文库,研究了棉田中中华通草蛉种群体内微生物菌群结构,将不同雌雄的中华通草蛉以及棉田中常见的大草岭体内的微生物进行对比,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发育阶段的中华通草蛉体内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取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华通草蛉内生菌类群主要分3大:γ变形菌γ-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α-Proteobacteria和β变形菌β-Proteobacteria。按照属划分,中华通草蛉成虫内生细菌主要包含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 sp.、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sp.、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Uncultured Methyloversatilis sp.、沙雷氏菌Serratieae sp.、泛生菌属Pantoea sp.和欧文氏菌Erwinia sp。仅在雌虫中存在Cosenzaea sp.,雄虫中存在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 sp.、Asaia sp.、Rosenbergiella sp.、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并得到中华通草蛉内生菌的优势菌群为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 pipientis,在雌雄成虫中分别占23.2%和18.4%。次优势菌为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sp.、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的细菌结果证明中华通草蛉存在多种内生菌,雌雄群体中内生菌菌群间存在差异。2.通过构建大田大草蛉内生菌16SrDNA克隆文库,得到在大草蛉体内有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泛生菌属Pantoea sp.、肠杆菌属Uncultured Enterobacter sp.、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以及Escherichia coli属的细菌,大草蛉以及中华通草蛉体内都有泛生菌属Pantoea sp.、肠杆菌属Uncultured Enterobacter sp.,选取中华通草蛉的次优势菌属肠杆菌并与大草蛉中的肠杆菌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分析,肠杆菌属的细菌在中华通草蛉以及大草蛉中具有较高的同源性。3.通过提取七个不同发育阶段中华通草蛉基因组DNA,对16SrRNA V3-V4区测序,共获得用于物种分类的OUT123条,涵盖了8门、16纲、29目、62科、89个属的细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在不同发育阶段,中华通草蛉内生菌具有较高的细菌多样性,其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不同发育阶段其体内优势菌分布呈现出动态变化。菌群分类发现,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宿主生活史中是主要的细菌菌门,其相对丰度占群落的29%-98.41%。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样品菌群丰度最高的菌属中,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菌属出现在中华通草蛉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因此初步推测这种内生细菌是通过垂直传播的方式进行分布的。综上所述:本文分别研究了中华通草蛉雌雄成虫体内细菌的组成,研究证实雌雄成虫体内的微生物菌群存在差异。并将中华通草蛉与大草蛉体内细菌组成进行对比,泛生菌属Pantoea sp.、肠杆菌属Uncultured Enterobacter sp.是大草蛉以及中华通草蛉的公有菌属,结果证明这两种菌属都可在不同宿主体内生存。并将不同宿主体内的肠杆菌属用DNAMAN进行比对,发现体内的肠杆菌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对中华通草蛉整个生活史中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体内微生物多样性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06-01)
唐天成,张艳,李程锦,曹欣然,陈珍珍[4](2018)在《中华通草蛉和大草蛉幼虫对黑刺粉虱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研究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Tjeder)幼虫和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Rambur)幼虫对黑刺粉虱Aleurocan spinfetus(Quaintance)若虫的捕食作用。【方法】在室内(25±1)℃条件下对2种草蛉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进行了评估,并对2种草蛉的3龄幼虫的种内干扰作用和自身密度作用的反应方程进行了拟合。【结果】2种草蛉的捕食功能均属于HollingⅡ反应模型,捕食量均随黑刺粉虱若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中华通草蛉和大草蛉的自身密度方程分别为E=0.753 0×P~(–0.134 8)和E=0.697 5×P~(–0.164 6),种内干扰作用方程分别为A=2.362 6×P~(–0.231 8)和A=2.429 6×P~(–0.225 6)。【结论】中华通草蛉和大草蛉对黑刺粉虱均具有较好的捕食作用。(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武二忠,陈春霞,苏宏华,杨益众[5](2018)在《取食转基因棉的棉大卷叶螟对中华通草蛉捕食功能与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GK-12、新棉33B和SGK321等转基因棉和常规棉泗棉3号为材料,研究了取食转基因棉的棉大卷叶螟对中华通草蛉生长发育和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通草蛉捕食转基因棉花品种上的棉大卷叶螟后,幼虫死亡率增加2.8%-8.8%、茧重降低0.12 mg-0.50 mg/头、羽化率下降0.7%-10.1%,幼虫及茧的历期与对照相比差异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草蛉对棉大卷叶螟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其捕食量和捕食效率均高于对照,处理1头卷叶螟幼虫所用时间短于对照,瞬间攻击率大于对照。研究认为,草蛉更易捕获取食转基因棉田的棉大卷叶螟,但捕食了这些猎物后对捕食者本身的生长发育带来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赵辉,张帅,雒珺瑜,张利娟,王爱英[6](2017)在《16S rDNA克隆文库方法分析中华通草蛉共生细菌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Tjeder)是农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捕食性天敌,为探索内生菌与宿主取食和生殖生理关系,本研究采用16S r DNA克隆文库的方法探究了中华通草蛉成虫内生菌的组成,分析了雌、雄成虫体内内生菌菌群结构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通草蛉内生菌主要分3大类群:γ变形菌γ-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α-Proteobacteria和β变形菌β-Proteobacteria。按照属划分,中华通草蛉成虫共生细菌主要包含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 sp.、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sp.、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免培养细菌Methyloversatilis sp.、沙雷氏菌Serratieae sp.、泛生菌属Pantoea sp.和欧文氏菌Erwinia sp.。仅在雌虫中存在Cosenzaea sp.,雄虫中存在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 sp.、Asaia sp.、Rosenbergiella sp.、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得到中华通草蛉内生菌的优势菌群为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 pipientis,在雌、雄成虫中分别占23.2%和18.4%。结果证明中华通草蛉存在多种内生菌,雌、雄群体间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陈珍珍,刘力源,刘韶业,郭奇奇,许永玉[7](2017)在《母代越冬经历对中华通草蛉子代发育与繁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探究母代越冬经历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子代生长发育、滞育诱导和繁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方法研究了越冬初期(11月份)、越冬中期(1月份)和越冬末期(3月份)中华通草蛉自然越冬成虫其子代种群在25℃、光周期15L∶9D和9L∶15D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及种群动态变化。【结果】长光周期(15L∶9D)下不同越冬时期对中华通草蛉子代的成虫前期并没有显着性影响,但越冬中期的子代成虫历期显着短于其他两个越冬时期;产卵前期以越冬中期子代显着高于其他两个越冬时期;单雌平均产卵量则以越冬末期显着高于越冬初期和越冬中期;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殖率均以越冬末期子代最高;平均世代周期以越冬中期子代最长。短光周期(9L∶15D)下中华通草蛉子代成虫历期以越冬末期最长,越冬初期次之,越冬中期最短;子代产卵前期以越冬初期最长,越冬中期次之,越冬末期最短;产卵历期以越冬末期最长;单雌平均产卵量以越冬末期最高;子代生命表参数变化趋势与长光照处理一致;子代种群存活率以越冬末期最高,越冬初期次之,越冬中期最低。【结论】相比越冬初期和越冬中期,越冬末期中华通草蛉子代种群表现出较强的增殖能力;短光周期可诱导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产卵前期的长短可代表滞育深度,母代越冬经历对子代种群滞育诱导有一定的削减作用,母代越冬时间越长,削减作用越明显。(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刘力源[8](2017)在《光周期调控下中华通草蛉滞育发生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及其对子代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通草蛉是一种重要的生防天敌。滞育的成虫作为其越冬虫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为了明确中华通草蛉滞育的分子机制以及明确滞育对中华通草蛉的生长发育及子代种群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长、短光周期条件下中华通草蛉成虫的转录组数据,同时对不同短光周期处理时间对中华通草蛉滞育后发育及子代发育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明确中华通草蛉的滞育机制和中华通草蛉的繁殖应用奠定基础。1.通过对长、短光周期分别处理3 d的中华通草蛉成虫进行转录组测序,共得到1.5亿左右条cleanreads。经denovo组装后共获得89512条unigene,得到27914条注释基因,其中两种光周期下的差异基因493条,短光周期上调的109条,短光周期下调的384条。差异基因主要与遗传物质合成、糖类和脂类代谢以及卵黄蛋白合成等代谢相关。对G9837、G14351、G29643、G36603和G1164基因在不同滞育诱导时期(短光周期分别处理3 d、10 d、20 d、30 d、40 d)的表达量分析表明在中华通草蛉不同滞育时期除G9837外其余各基因的表达量均有明显差异。2.不同滞育诱导时间对中华通草蛉滞育后各项发育指标均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短光周期处理天数的增加,中华通草蛉雌虫的总产卵前期(包括处理时间)逐渐延长,产卵前期(不包括处理时间)、产卵历期和产卵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短光周期处理20 d的成虫有最长的产卵前期,短光周期处理10 d的成虫产卵历期最长。总产卵量以短光周期处理10 d最高,且短处理5 d、10 d、20 d的成虫产卵量均高于对照处理。不同滞育经历对中华通草蛉的雌虫寿命影响不大。结果表明:25℃条件下,短光周期处理的中华通草蛉成虫以处理20 d滞育强度最强,一定时间的滞育诱导(≤20 d)可提高中华通草蛉的生殖力。3.为明确母代的滞育经历对中华通草蛉子代种群发育的影响,在长、短光周期条件下组建中华通草蛉子代种群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结果发现:长光周期处理的子代种群,母代滞育经历对其发育历期和种群参数影响不大。短光周期条件下,不同短光照处理时间对中华通草蛉子代种群的发育历期影响不大。短光周期处理50 d的中华通草蛉子代产卵前期和产卵历期显着长于其他两组处理,并且生殖力显着高于其他两组处理。短光周期处理50 d的中华通草蛉子代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增值率均显着高于其他两组处理,但平均世代周期却短于其他两组处理。结果表明:不同短光周期处理时间对中华通草蛉子代在长光周期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较长的滞育经历能够削弱子代的滞育,并且提高子代的生殖能力。(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高欣欣[9](2017)在《转基因玉米表达的4种蛋白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安全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1996年转Bt基因抗虫玉米在北美商业化种植以来,在带来了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大幅减少了杀虫剂的用量。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虫、草害损失是玉米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国家设立重大专项积极研发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已经获得了一些对具有良好抗亚洲玉米螟和草甘膦等目标性状的转化事件如IE034、C0030.3.5等。转基因玉米在生产应用之前,需要进行环境安全风险评估,包括对非靶标生物的安全风险评估。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在我国广泛分布,幼虫捕食蚜虫、鳞翅目昆虫的卵和幼虫、飞虱等多种害虫,是玉米田中一种常见的天敌昆虫,具有重要的害虫生物控制功能。理论上中华通草蛉幼虫在转基因玉米田的捕食过程中,会通过捕食蚜虫、螨类等昆虫暴露于杀虫蛋白及耐除草剂蛋白。本文研究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玉米所表达的Cry1Ab、PAT、EPSPS、Cry1Ie蛋白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安全风险评估,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将与转基因玉米所表达的实质等同性的蛋白(Cry1Ab,EPSPS,PAT,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加入中华通草蛉幼虫人工饲料中,进而饲喂中华通草蛉幼虫来研究转基因玉米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安全风险,同时以饲料中添加砷酸二氢钾(PA)检验所采用的生测方法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与正常饲料处理相比,取食含砷酸二氢钾(PA)饲料的中华通草蛉幼虫结茧率显着降低,砷酸二氢钾(PA)对中华通草蛉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说明这一生测方法合理可用。取食含Cry1Ab、EPSPS蛋白饲料处理的幼虫发育历期、结茧率、茧期、羽化率、成虫体重等生物学参数与取食正常饲料处理相比均没有显着性差异;与正常饲料处理相比,取食含PAT蛋白饲料的中华通草蛉幼虫发育历期显着缩短、结茧率显着升高。ELISA检测结果表明,取食含Cry1Ab、EPSPS、PAT蛋白蛋白饲料处理的中华通草蛉幼虫体内可以检测到Cry1Ab、EPSPS、PAT蛋白,分别为2758.8~5210.7 ng/g、35018.0~54426.6 ng/g、16.8~149.8 ng/g。这些结果说明转基因玉米所表达的Cry1Ab、PAT、EPSPS蛋白对中华通草蛉幼虫没有显着的不利影响。(2)通过将与转基因玉米IE034表达的实质等同性蛋白Cry1Ie加入中华通草蛉幼虫人工饲料来研究转基因抗虫玉米IE034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安全风险。在研究了取食含Cry1Ie蛋白人工饲料的中华通草蛉幼虫的生长发育参数的同时,还测定了幼虫体内消化酶和营养状况。结果表明:取食含Cry1Ie蛋白饲料的中华通草蛉幼虫的幼虫发育历期、结茧率、茧期、羽化率、成虫体重等生物学参数与正常饲料处理相比均没有显着性差异;相比之下,取食含PA饲料对中华通草蛉幼虫具有不利影响;取食含Cry1Ie蛋白饲料的中华通草蛉幼虫蛋白酶活性、海藻糖酶活性、脂肪酶活性与正常饲料处理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取食含Cry1Ie蛋白饲料的中华通草蛉幼虫蛋白质、糖原、海藻糖、脂肪含量与正常饲料处理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这些结果说明转基因玉米所表达的Cry1Ie蛋白对中华通草蛉幼虫没有显着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李文丹,雒珺瑜,张帅,崔金杰[10](2016)在《中华通草蛉过氧化物酶基因克隆与序列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过氧化物酶(Peroxiredoxin,Prx)是一类能够利用多种供氢体来清除生物体内过剩自由基的抗氧化酶,它以多种不同的类型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以及微生物中。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广泛分布于农、林、果、蔬等作物上,是多食性害虫的天敌,尤其是应用于蚜虫和粉虱等的生物防治方面,具有相对易于饲养繁殖的优势。过氧化物酶是动植物酶促防御系统的关键酶之一,它与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相互协调清除过剩生物自由基,共同调节生物体内生物自由基的动态平衡。本研究通过克隆得到中华草蛉过氧化物酶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序列进行了分析。该基因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其cDNA全长591bp,起始密码子为ATG,终止密码子为TAA,编码196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21.651 8ku,等电点为6.31,N端没有编码信号肽的序列,具有Peroxiredoxin基因的保守特征序列。同源进化分析表明,由该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集蜂(Dufourea novaeangliae)、中华蜜蜂(Apis cerana)等Peroxiredoxin蛋白序列相似性均达到80%以上。用Mega4.0软件进行序列在线Blast比较,选出29个与该基因相似的过氧化物酶氨基酸序列,构建物种进化树,可以看出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的过氧化物酶与印度明对虾(Fenneropenaeus indicus)和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同源关系较近,其他的较远且置信度很高。通过预测叁维模型可以看出,过氧化物酶结构中存在6个α-螺旋和7个β-折迭,且不存在二硫键。本研究为分析过氧化物酶在中华通草蛉环境适应过程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植保科技创新与农业精准扶贫——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11-10)
中华通草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为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具有捕食能力强、繁殖快、发生数量大、可人工饲养等优点,具有重要推广应用价值。当前我国对害虫的防治以喷雾为主,这对中华通草蛉等天敌昆虫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掌握农药对草蛉的急性毒性和亚致死效应,本研究测定了吡虫啉、茚虫威等八种农药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毒力,进行了八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安全性评价,研究了茚虫威、甲维盐、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四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的亚致死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了吡虫啉等八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2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毒死蜱对中华通草蛉幼虫毒力最高,LC_(50)值为1.16 mg/L。高效氯氟氰菊酯对中华通草蛉幼虫毒力最低,LC_(50)值为175.45 mg/L。吡虫啉等八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毒力大小依次为:毒死蜱>噻虫嗪>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呋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2.计算得出八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的安全系数,结果表明,毒死蜱对中华通草蛉属于极高风险性农药;噻虫嗪处于高风险与极高风险性范围之间;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呋虫胺属于中等风险性范围;高效氯氟氰菊酯相对安全系数最高处于低风险性范围。3.通过吡虫啉等四种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亚致死效应研究表明,在茚虫威LC_(25)亚致死浓度下,草蛉F_0代及F_1代的蛹重、平均单雌产卵量、卵孵化率、幼虫成活率显着降低;F_0代蛹期、幼虫二龄历期、幼虫历期显着延长,F_0代草蛉幼虫成活率显着降低;其对中华通草蛉羽化率没有显着影响。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LC_(25)亚致死浓度下,F_0代及F_1代羽化率、幼虫成活率显着降低;F_0代成虫成活率显着降低;F_1代蛹期显着延长;草蛉成虫F_0代平均单雌产卵量较对照组有所增加,但其卵的孵化率显着降低仅为57.78±8.39%,F_1代平均单雌产卵量、卵孵化率显着降低;其对蛹重、幼虫历期没有显着影响。在吡虫啉LC_(25)亚致死浓度下,F_0、F_1代草蛉的蛹重、成虫成活率、平均单雌产卵量、幼虫成活率显着降低;F_0、F_1代草蛉蛹期显着延长;对草蛉两代的羽化率没有显着影响,草蛉F_0代卵孵化率显着降低;F_1代草蛉幼虫发育历期显着延长。在高效氯氟氰菊酯LC_(25)、LC_5、LC_1亚致死浓度下,草蛉蛹重、羽化率、成虫成活率显着降低,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LC_(25)浓度下成虫成活率仅为5.66%,草蛉蛹期显着延长,且随着浓度升高影响越显着。在LC_1亚致死浓度下,草蛉平均单雌产卵量、卵孵化率、幼虫成活率显着降低,草蛉幼虫发育历期显着延长。综上,吡虫啉、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LC_(25)亚致死浓度下及高效氯氟氰菊酯LC_(25)、LC_5、LC_1叁种亚致死浓度下均对草蛉生长发育、繁殖力、种群数量均产生一定程度影响,其中以高效氯氟氰菊酯LC_(25)亚致死浓度下影响最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华通草蛉论文参考文献
[1].许乐园,刘韶业,于金凤,许永玉,陈珍珍.温度对中华通草蛉捕食麦长管蚜的影响[J].环境昆虫学报.2019
[2].单银雪.吡虫啉等杀虫剂对中华通草蛉急性毒性及亚致死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
[3].赵辉.中华通草蛉内生菌多样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
[4].唐天成,张艳,李程锦,曹欣然,陈珍珍.中华通草蛉和大草蛉幼虫对黑刺粉虱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J].应用昆虫学报.2018
[5].武二忠,陈春霞,苏宏华,杨益众.取食转基因棉的棉大卷叶螟对中华通草蛉捕食功能与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18
[6].赵辉,张帅,雒珺瑜,张利娟,王爱英.16SrDNA克隆文库方法分析中华通草蛉共生细菌组成[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7
[7].陈珍珍,刘力源,刘韶业,郭奇奇,许永玉.母代越冬经历对中华通草蛉子代发育与繁殖的影响[J].昆虫学报.2017
[8].刘力源.光周期调控下中华通草蛉滞育发生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及其对子代发育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7
[9].高欣欣.转基因玉米表达的4种蛋白对中华通草蛉幼虫的安全风险评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10].李文丹,雒珺瑜,张帅,崔金杰.中华通草蛉过氧化物酶基因克隆与序列的分析[C].植保科技创新与农业精准扶贫——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