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圈绕线装置论文和设计-尹玉芝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线圈绕线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线圈绕线装置,包括底板、送线机构和限位机构,所述底板上开设滑槽,所述滑槽内的一端卡接有第一轴承,第一轴承内活动穿设有第一转轴的一端;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动机构、第一电机、第五轴承、第五转轴、第一螺纹柱、第一轴承和第一转轴的共同作用,骨架在旋转的同时也可以左右移动,避免了绕线的过程中出现铜线堆积或者不平整的现象,另外在右夹具、左夹具和电动推杆的共同作用下,电动推杆工作,使右夹具向着靠近第四支撑板的方向运动,同时滑杆在滑套内运动,从而使右夹具不再夹紧骨架,可以将骨架从左夹具和右夹具中间取出来,操作简单便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并提高了加工的工作效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线圈绕线装置,包括底板(16)、送线机构(26)和限位机构(25),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6)上开设滑槽(18),所述滑槽(18)内的一端卡接有第一轴承(14),所述第一轴承(14)内活动穿设有第一转轴(15)的一端,所述第一转轴(15)远离第一轴承(1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柱(27),所述滑槽(18)内的另一端卡接有第五轴承(21),所述第五轴承(21)内活动穿设有第五转轴(28),所述第五转轴(2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柱(27),所述第五转轴(28)远离第一螺纹柱(2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23),所述第一电机(23)的机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22),所述第一支撑板(2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底板(16)的一侧,所述第一螺纹柱(27)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帽(17),所述第一螺纹帽(17)远离滑槽(1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20),所述底板(16)的上表面与第二支撑板(20)的下表面搭接,所述第二支撑板(20)上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板(2)和第四支撑板(9),所述第三支撑板(2)上固定连接有转动机构(24),所述第三支撑板(2)上卡接有第二轴承(1),所述第二轴承(1)内活动穿设有第二转轴(3),所述第二转轴(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机构(24),所述第二转轴(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左夹具(4),所述第四支撑板(9)上卡接有滑套(10),所述滑套(10)内滑动连接有滑杆(11),所述滑杆(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2),所述滑杆(1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转轴(8),所述第三转轴(8)的另一端外表面活动穿设有第三轴承(7),所述第三轴承(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右夹具(6),所述左夹具(4)和右夹具(6)之间设置有骨架(5),所述第四支撑板(9)与连接板(12)之间设置有电动推杆(13)。

设计方案

1.一种线圈绕线装置,包括底板(16)、送线机构(26)和限位机构(25),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6)上开设滑槽(18),所述滑槽(18)内的一端卡接有第一轴承(14),所述第一轴承(14)内活动穿设有第一转轴(15)的一端,所述第一转轴(15)远离第一轴承(1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柱(27),所述滑槽(18)内的另一端卡接有第五轴承(21),所述第五轴承(21)内活动穿设有第五转轴(28),所述第五转轴(2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柱(27),所述第五转轴(28)远离第一螺纹柱(2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23),所述第一电机(23)的机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22),所述第一支撑板(2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底板(16)的一侧,所述第一螺纹柱(27)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帽(17),所述第一螺纹帽(17)远离滑槽(1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20),所述底板(16)的上表面与第二支撑板(20)的下表面搭接,所述第二支撑板(20)上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板(2)和第四支撑板(9),所述第三支撑板(2)上固定连接有转动机构(24),所述第三支撑板(2)上卡接有第二轴承(1),所述第二轴承(1)内活动穿设有第二转轴(3),所述第二转轴(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机构(24),所述第二转轴(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左夹具(4),所述第四支撑板(9)上卡接有滑套(10),所述滑套(10)内滑动连接有滑杆(11),所述滑杆(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2),所述滑杆(1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转轴(8),所述第三转轴(8)的另一端外表面活动穿设有第三轴承(7),所述第三轴承(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右夹具(6),所述左夹具(4)和右夹具(6)之间设置有骨架(5),所述第四支撑板(9)与连接板(12)之间设置有电动推杆(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圈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线机构(26)固定连接在底板(16)上,所述送线机构(26)包括第四轴承(262)、第四转轴(265)、第二螺纹柱(264)、第二螺纹帽(261)和送线圈(263),所述第四轴承(262)固定连接在底板(16)上,所述第四转轴(265)活动穿设在第四轴承(262)内,所述第二螺纹柱(264)的一端与第四转轴(265)远离第四轴承(26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送线圈(263)套接在第二螺纹柱(264)上,所述第二螺纹柱(264)远离第四转轴(265)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帽(261),所述第二螺纹帽(261)的一端与送线圈(263)的一端搭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圈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25)固定在底板(16)上,所述限位机构(25)包括第五支撑板(254)、第一支撑杆(251)、第二支撑杆(252)和转辊(253),所述第五支撑板(25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底板(16)上,所述第一支撑杆(251)固定连接在第五支撑板(254)上,所述第二支撑杆(252)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杆(25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252)上固定连接有转辊(25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圈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机构(24)包括第二电机(243)、主动齿轮(242)、凹槽(244)和从动齿轮(241),所述凹槽(244)开设在第三支撑板(2)上,所述凹槽(244)内设置有第二电机(243),所述第二电机(243)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主动齿轮(242),所述从动齿轮(241)固定连接在第二转轴(3)上,所述主动齿轮(242)与从动齿轮(241)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圈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25)位于送线机构(26)和骨架(5)中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圈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支撑板(9)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开关(19)。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线圈绕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圈绕线装置。

背景技术

线圈通常指呈环形的导线绕组,单层线圈是用绝缘导线一圈挨一圈地绕在纸筒或胶木骨架上,单层绕组就是在每个定子槽内只嵌置一个线圈有效边的绕组,目前,单层线圈在绕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绕线不平整,在将缠绕完毕后的线圈取下来时需要借助人工将其取下来,且取出的过程比较繁琐,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且降低了缠绕的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圈绕线装置,具有绕线均匀平整、拆卸简单便捷和节省了大量时间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圈绕线装置,包括底板、送线机构和限位机构,所述底板上开设滑槽,所述滑槽内的一端卡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内活动穿设有第一转轴的一端,所述第一转轴远离第一轴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柱,所述滑槽内的另一端卡接有第五轴承,所述第五轴承内活动穿设有第五转轴,所述第五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柱,所述第五转轴远离第一螺纹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机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底板的一侧,所述第一螺纹柱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帽,所述第一螺纹帽远离滑槽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与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搭接,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板和第四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上固定连接有转动机构,所述第三支撑板上卡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内活动穿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机构,所述第二转轴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左夹具,所述第四支撑板上卡接有滑套,所述滑套内滑动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滑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的另一端外表面活动穿设有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右夹具,所述左夹具和右夹具之间设置有骨架,所述第四支撑板与连接板之间设置有电动推杆。

优选的,所述送线机构固定连接在底板上,所述送线机构包括第四轴承、第四转轴、第二螺纹柱、第二螺纹帽和送线圈,所述第四轴承固定连接在底板上,所述第四转轴活动穿设在第四轴承内,所述第二螺纹柱的一端与第四转轴远离第四轴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送线圈套接在第二螺纹柱上,所述第二螺纹柱远离第四转轴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帽,所述第二螺纹帽的一端与送线圈的一端搭接。

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固定在底板上,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第五支撑板、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转辊,所述第五支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底板上,所述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在第五支撑板上,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上固定连接有转辊。

优选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主动齿轮、凹槽和从动齿轮,所述凹槽开设在第三支撑板上,所述凹槽内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主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固定连接在第二转轴上,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

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位于送线机构和骨架中间。

优选的,所述第四支撑板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开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动机构、第一电机、第五轴承、第五转轴、第一螺纹柱、第一轴承和第一转轴的共同作用,骨架在旋转的同时也可以左右移动,避免了绕线的过程中出现铜线堆积或者不平整的现象,另外在右夹具、左夹具和电动推杆的共同作用下,电动推杆工作,使右夹具向着靠近第四支撑板的方向运动,同时滑杆在滑套内运动,从而使右夹具不再夹紧骨架,可以将骨架从左夹具和右夹具中间取出来,操作简单便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并提高了加工的工作效率。

2、本实用新型,通过限位机构的设置,骨架在绕线的过程中,转辊转动的同时一直对绕线的铜线进行支撑,保证了绕线的正常进行,通过送线机构的设置,在骨架工作的同时,第二螺纹帽对送线圈进行固定,送线圈随着骨架的转动使第四转轴在第四轴承内转动,从而保证了骨架绕线的正常进行。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右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送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二轴承;2、第三支撑板;3、第二转轴;4、左夹具;5、骨架;6、右夹具;7、第三轴承;8、第三转轴;9、第四支撑板;10、滑套;11、滑杆;12、连接板;13、电动推杆;14、第一轴承;15、第一转轴;16、底板;17、第一螺纹帽;18、滑槽;19、控制开关;20、第二支撑板;21、第五轴承;22、第一支撑板;23、第一电机;24、转动机构;241、从动齿轮;242、主动齿轮;243、第二电机;244、凹槽;25、限位机构;251、第一支撑杆;252、第二支撑杆;253、转辊;254、第五支撑板;26、送线机构;261、第二螺纹帽;262、第四轴承;263、送线圈;264、第二螺纹柱;265、第四转轴;27、第一螺纹柱;28、第五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包括底板16、送线机构26和限位机构25,所述底板16上开设滑槽18,所述滑槽18内的一端卡接有第一轴承14,所述第一轴承14内活动穿设有第一转轴15,所述第一转轴15远离第一轴承1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柱27,所述滑槽18内的另一端卡接有第五轴承21,所述第五轴承21内活动穿设有第五转轴28的一端,所述第五转轴2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柱27,所述第五转轴28远离第一螺纹柱2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23,所述第一电机23的机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22,第一支撑板22的设置,对第一电机23进行了支撑,所述第一支撑板2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底板16的一侧,所述第一螺纹柱27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帽17,所述第一螺纹帽17远离滑槽1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20,所述底板16的上表面与第二支撑板20的下表面搭接,所述第二支撑板20上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板2和第四支撑板9,所述第三支撑板2上固定连接有转动机构24,所述第三支撑板2上卡接有第二轴承1,所述第二轴承1内活动穿设有第二转轴3,所述第二转轴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机构24,通过转动机构24、第一电机23、第五轴承21、第五转轴28、第一螺纹柱27、第一轴承14和第一转轴15的共同作用,骨架5在旋转的同时也可以左右移动,避免了绕线的过程中出现铜线堆积或者不平整的现象,所述第二转轴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左夹具4,所述第四支撑板9上卡接有滑套10,所述滑套10内滑动连接有滑杆11,所述滑杆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2,所述滑杆1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转轴8,所述第三转轴8的另一端外表面活动穿设有第三轴承7,所述第三轴承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右夹具6,所述左夹具4和右夹具6之间设置有骨架5,所述第四支撑板9与连接板12之间设置有电动推杆13,另外在右夹具6、左夹具4和电动推杆13的共同作用下,电动推杆13工作,使右夹具6向着靠近第四支撑板9的方向运动,同时滑杆11在滑套10内运动,从而使右夹具6不再夹紧骨架5,可以将骨架5从左夹具4和右夹具6中间取出来,操作简单便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并提高了加工的工作效率。

具体的,所述送线机构26固定连接在底板16上,所述送线机构26包括第四轴承262、第四转轴265、第二螺纹柱264、第二螺纹帽261和送线圈263,所述第四轴承262固定连接在底板16上,所述第四转轴265活动穿设在第四轴承262内,所述第二螺纹柱264的一端与第四转轴265远离第四轴承262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送线圈263套接在第二螺纹柱264上,所述第二螺纹柱264远离第四转轴265的一端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帽261,所述第二螺纹帽261的一端与送线圈263的一端搭接,通过送线机构26的设置,在骨架5工作的同时,第二螺纹帽261对送线圈263进行固定,送线圈263随着骨架5的转动使第四转轴265在第四轴承262内转动,从而保证了骨架5绕线的正常进行。

具体的,所述限位机构25固定在底板16上,所述限位机构25包括第五支撑板254、第一支撑杆251、第二支撑杆252和转辊253,所述第五支撑板25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底板16上,所述第一支撑杆251固定连接在第五支撑板254上,所述第二支撑杆252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杆251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252上固定连接有转辊253,通过限位机构25的设置,骨架5在绕线的过程中,转辊253转动的同时一直对绕线的铜线进行支撑,保证了绕线的正常进行。

具体的,所述转动机构24包括第二电机243、主动齿轮242、凹槽244和从动齿轮241,所述凹槽244开设在第三支撑板2上,所述凹槽244内设置有第二电机243,所述第二电机243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主动齿轮242,所述从动齿轮241固定连接在第二转轴3上,所述主动齿轮242与从动齿轮241啮合,第二电机243工作,主动齿轮242和从动齿轮241啮合,在第二轴承1、第二转轴3、第三轴承7和第三转轴8的共同作用下带着骨架5转动,从而将铜线缠绕在骨架5上。

具体的,所述限位机构25位于送线机构26和骨架5中间,设计合理,操作简单便捷。

具体的,所述第四支撑板9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开关19,对整个装置的工作状态进行了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送线圈263穿在第二螺纹柱264上,然后将第二螺纹帽261与第二螺纹柱264进行螺纹连接,从而将送线圈263进行固定,然后将送线圈263上的铜线的一端绕过转辊253的靠近底板16的一侧然后固定到骨架5上,打开控制开关19,第一电机23工作,带着第五转轴28在第五轴承21内转动,同时第一转轴15在第一轴承14内转动,第一螺纹帽17在第一螺纹柱27上运动,从而带着第二支撑板20在底板16上左右移动,同时第二电机243工作,主动齿轮242和从动齿轮241啮合,在第二轴承1、第二转轴3、第三轴承7和第三转轴8的共同作用下带着骨架5转动,从而将铜线缠绕在骨架5上,当绕线完毕后,电动推杆13工作,使右夹具6向着靠近第四支撑板9的方向运动,同时滑杆11在滑套10内运动,从而使右夹具6不再夹紧骨架5,可以将骨架5从左夹具4和右夹具6中间取出来,操作简单便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并提高了加工的工作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一种线圈绕线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60941.2

申请日:2019-01-1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2(天津)

授权编号:CN209133351U

授权时间:20190719

主分类号:H01F 41/06

专利分类号:H01F41/06

范畴分类:38B;23E;

申请人:天津威尔弗电子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天津威尔弗电子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00000 天津市北辰区北仓镇王秦庄小区

发明人:尹玉芝

第一发明人:尹玉芝

当前权利人:天津威尔弗电子有限公司

代理人:蔡岩岩

代理机构:11684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沁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  ;  ;  ;  

一种线圈绕线装置论文和设计-尹玉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