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路径的探索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路径的探索

高淑杰(吉林省通榆县新华镇小学校吉林通榆137200)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09-001-0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仍然存在着教育目标偏离、教学思维简单、教学方法形式化、教学过程低效化等问题。因此,基于以人文教育为基础、以多元视角为手段、以社会价值为取向、以践行能力为目标的基本原则,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标准,通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比较法和创新思维来建立有效教学路径。

一、小学社会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思维简单、缺少突破

囿于传统的教科书观,教师习惯把教科书作为唯一且主要的教学资源,这恰恰违背了社会课教学的初衷。社会课教材中有限的信息并未传达出教学的全部内容与思想。如果教师缺乏对教材的钻研和拓展,或仅从教材、从成人、从知识的单一视角出发,则会忽视学生眼中对事件不同层面、不同关系甚至不同角度的理解,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忽略了利用学生实际生活情境增强学生认知体验和实践能力的可能。今天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带给学生的信息内容是全方位的,认知渠道是多样性的,内心变化是复杂的,生活经验是丰富的,如果不能从学生的认知需要、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方面进行关注,社会课教学将很难取得突破。

2.教学方法重形式轻内涵

社会课中常被提及的教学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演讲法、讨论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往往在教学中缺乏有机的联结,不是简单罗列,就是生搬硬套,致使课堂效果远远低于预期。社会课的教学强调综合,但是综合不以方法用得多、用得新为好,而是有效调动课堂资源、实现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为宜。教师总是擅长使用“灌输”“说教”“训导”这样的方式达到强化认知的效果,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内在需要,使得许多方法没有被恰当使用并发挥效果。一节课好与不好不在于运用了多少方法和手段,而在于这些方法和手段组合起来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3.教学过程忽视思维能力

思和辨是智识成长和能力发展的基础。只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才能“笃行之”。爱真理的前提是独立思考加批判精神。《论语》中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具体教学实践中提倡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等方式在于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尽管教师看似放手“让学生学”,但是学生大多仍然处于被动地位。答案只有标准的才正确,规定只有学校要求的才合理,表现只有教师满意的才最好。这些都使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判断等被限定在既有的条框之下,难以实现自我价值,也湮灭了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

二、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社会课教学路径

社会课教学实践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难题,诸如教学理念转化的问题、教学内容提升的问题、教学方法融合的问题、教学能力发展的问题等。这些都激励着教师对于小学社会课教学的不断尝试和探索。

(一)以有效问题促进方法融合

有效教学必然需要一种能够联结课堂教学各环节、各要素的手段,而“问题”恰是最好的切入。好的问题不只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还有“怎么样”“为什么不是”“假如”等其他非直接、非正向、非实然的问题,以及提问内容、提问方式、提问时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源于好的教学设计和提前预设。按照教学设计的步骤,紧密围绕某一主题或事件,通过问题推动事件展开,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促进问题的解答和再生成,从而使方法之间形成相互关联,无缝对接,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和课程内容的创生,进而形成开放、多元、融合的教学形式。同时,以问题引导,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共同创建中,并在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学生知识综合化、能力综合化和素质综合化的发展。

(二)以阅读教学强化人文教育

教育的人文性是指教育为人的个性、完整性、历史性而努力,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6]而人文教育须从阅读开始,这是提升内外涵养的基本方式。社会课的阅读教学应不同于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在此,阅读资料范围更加广泛,涵盖学科门类更加庞杂,不拘泥于字、词、句的认知和理解,而是通过作为一种主观性、个体性和反思性的知识实现对价值、人性、意义的追问和体悟。这里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比如经由社会调查而生成的报告、经由文献查阅而生成的人物传记、经由每日新闻而生成的评论文章等。这些进行观点阐释、讨论、反思等的表达,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围绕社会课中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读书指导和任务布置,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不仅要使学生走进阅读,更能从阅读中走出来,运用讨论、对话、践行和反省等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独立、自信、尊重、理性等素养。

(三)以创新思维构建实践基础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对于人才核心素质的迫切期待,也是实现创新实践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具有多元性、独特性、灵敏性、延展性。因此,社会课教学可以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地考察等,使学生于发现问题过程中观察、分析、判断、尝试,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开放式的教学形式结合多元的考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从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具备为社会发展所需的知识储备、技能基础和思维意识,从而使学生建立起认识世界的方法、改变世界的能力和拥抱世界的态度。

社会课教学基于常识,但不止于常识。只有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具体教学实践,挖掘教学中的可能路径和实现方式,于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尝试,使教育深入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寓有形于无形,才能使社会课教学真正发挥实际效益。

标签:;  ;  ;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路径的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