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演化论文_梁春华,熊鹏飞,姜袁

导读:本文包含了循环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岩溶,岩石,损伤,黄麻,模式,孔隙,裂隙。

循环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梁春华,熊鹏飞,姜袁[1](2019)在《循环荷载下混凝土耗散能及塑性应变演化动态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尺寸为300 mm×300 mm×300 mm立方体混凝土试件进行了4种应变速率下的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分析了加卸载过程中混凝土耗散能及塑性应变随加卸载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低应变速率下耗散能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高应变速率下耗散能则逐渐增大;耗散能与试件破坏程度密切相关,耗散能越大试件破坏所呈现出的结构面越多,破坏程度越大;在整个循环加卸载过程中混凝土的塑性应变增量较为稳定,与耗散能不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加卸载循环过程中混凝土塑性应变几乎均匀增加,且与加载速率无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11期)

翟健,程新锋,刘连生[2](2019)在《循环冲击下风化花岗岩渗透性演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低渗透离子型稀土矿体回采效率低的缺点,提出利用爆炸应力波改变岩体内部孔隙结构进而提高渗透性的设想,并通过试验进行验证。选取赣南某离子型稀土矿弱风化层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的SHPB装置进行等速循环冲击,结合GDS-VIS叁轴渗流试验,分析风化花岗岩循环冲击后的破坏模式,并研究有效孔隙度对循环动荷载前后岩石渗透性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风化花岗岩抗冲能力逐渐减弱,其破碎程度与冲击速度呈正相关;冲击速度为4 m/s和5 m/s的等速循环冲击会使风化花岗岩渗透性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而冲击速度为6 m/s的等速循环冲击会使风化花岗岩渗透性持续增大至岩样损坏;岩体渗透性受其有效孔隙度的影响,随有效孔隙度的增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同时风化花岗岩初始有效孔隙度越大,冲击后其内部孔隙结构更易发生改变,后续循环冲击荷载下增渗效果更明显。(本文来源于《工程爆破》期刊2019年05期)

杨海庆,邱吉,金涛,树学峰[3](2019)在《循环载荷下应变率对有机玻璃耗散能演化规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有机玻璃(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耗散能随预应变增加的演化规律及其与应变率的关系,进行了不同应变率下的循环加卸载压缩试验,分析了相应的应力应变曲线;讨论了不同应变率下每次循环耗散能密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个幂指数模型,并在这些耗散能密度的基础上拟合该模型的参数,研究拟合参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预应变与黏性呈负相关,应变率与应变软化呈正相关。拟合曲线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该模型可以有效预测有机玻璃耗散能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30期)

汪泽幸,吴波,何斌,谭冬宜,古占华[4](2019)在《循环荷载下黄麻纤维/聚乙烯复合材料的残余变形演化与能量耗散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麻纤维织物为增强体、聚乙烯膜为基体,通过热压法制备黄麻纤维/聚乙烯复合材料,并对其在循环荷载下的残余变形演化与能量耗散特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黄麻纤维/聚乙烯复合材料,其经向、纬向循环荷载应力-应变曲线形状高度相似;随着循环荷载次数的增加,累积残余应变呈先快后慢的增加趋势;每次循环荷载过程中,残余应变呈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总应变能、弹性应变能、耗散能与能量耗散率均呈先迅速减小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产业用纺织品》期刊2019年10期)

杨小彬,周杰,宋义敏,韩心星[5](2019)在《循环加载岩石界面滑移位移演化特征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岩土工程实践中,岩石界面摩擦滑移会引起工程失稳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岩石界面的滑移问题往往处于一种往复加载状态,目前大多数学者对于岩石界面滑移问题的研究往往是在单一的加载状态下进行的,而对于往复加载状态研究较少;为了研究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界面滑移位移场演化特征,设计并开展了花岗岩试件恒定围压下的双剪模型试验研究。利用CCD相机采集界面滑移过程中的散斑图像,并利用白光数值散斑相关方法对该组花岗岩试件在实验过程中的位移场、摩擦滑移位移在循环加卸载情况下的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试验结果表明:①在循环加卸载作用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位移场会发生明显的摩擦滑移,且当循环到一定次数,试件会发生整体黏滑现象;②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位移场随着循环加卸载发生明显的时空演化特征,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剪切位移增大和减小区域,同时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位移存在明显的累积,表现为位移演化的分区性及剪切位移场累积效应。时间上存在剪切位移演化相对于剪切应力的滞后性;③相同剪应力水平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垂直位移整体趋势有所降低,界面咬合程度增加,水平滑动位移有所增加,界面分区滑动机制改变,加载端和自由端存在明显的黏滑现象;④在试件发生整体黏滑前后,剪切位移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发生不同的变化;黏滑前,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剪切位移缓慢增大,黏滑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剪切位移明显增大;即黏滑前后,界面滑移速率由小变大。(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姚邦杰,刘琦,任标,王涵[6](2019)在《典型石漠化地区岩溶水系统循环演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岩溶地区特有的地上地下二元水文结构,其岩溶水系统循环演化具有特殊性,因而水不仅会携带土壤发生地表流失,而且会发生地下漏失,造成该地区土壤流失量大,岩溶石漠化现象突出,治理难度大。本文以贵州贞丰—关岭花江高原峡谷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查、水样分析及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区岩溶水系统的补、径、排特征,水化学特征和水均衡量等进行分析模拟计算出地下水位、地下暗河流量变化情况,得到该区岩溶水均衡量,其结果基本反映了实际地下水系统排泄量变化及地下水流向特征,初步阐明该区域岩溶水系统循环演化特征,为岩溶石漠化地区的土壤地表流失和地下漏失的趋势研究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谢山立,袁广祥[7](2019)在《叁门峡温塘断裂循环对流型地热系统的形成与演化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叁门峡温塘地区位于汾渭地堑的转折部位,构造复杂,应力集中。灵宝—叁门峡深大断裂断距超1000 m,影响深度大于3000 m,形成了地热上升的通道,构成了断裂循环对流型地热系统。在温塘附近,灵宝—叁门峡深大断裂次级断裂发育,径流条件好,形成了良好的热储空间;由于高阳山断凸隆起,上盘新生界、第四系隔水层阻隔,形成了热液流体的溢出泉,排泄至地表。(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1)

徐颖,李成杰,郑强强,倪贤,王倩倩[8](2019)在《循环加卸载下泥岩能量演化与损伤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循环荷载下泥岩试件能量耗散与损伤特性,进行荷载等级逐渐增加的循环加卸载试验与等荷载疲劳试验。分析不同荷载水平下各循环塑性应变与能量密度变化,以疲劳试验为参照,从能量角度对损伤变量进行定义,并对不同荷载上限疲劳试验中试件的疲劳寿命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同一等级荷载下初始循环塑性应变及耗散能密度远大于其他循环;初始循环耗散能占比从试件进入弹性段开始加速增大,临近破坏时有突增;从能量角度定义损伤变量可避免"负损伤"的出现,预测得到泥岩试件的疲劳寿命与荷载水平呈幂函数关系。(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孙爱琴,胡明明,华建兵,高阳,陈家骐[9](2019)在《砂岩单轴循环加卸载过程中声发射信号特征与时空演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研究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内部微裂纹萌生、发展及贯通的时空演化规律,以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砂岩在单轴循环加卸载下的声发射试验。结果表明:借助不同方向的波速测试,可获得声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为声发射定位提供合理的波速参数;通过合理布置传感器的位置,可准确定位破裂面的空间位置;加卸载过程中声发射事件数和能量呈现台阶状上升,表明声发射具有记忆效应;通过声发射事件空间定位与破坏岩样的对比,验证了两者的位置基本一致,表明声发射可有效获得岩石内部微裂纹发展的全过程。(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郭军杰,程晓阳[10](2019)在《循环载荷下煤样裂隙演化试验及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宏观和细观角度深入研究煤样在循环载荷下的裂隙发育过程,基于声发射监测技术,研究了煤样在循环加、卸载条件的宏观变形及声发射特征,并采用PFC2D数值模拟软件,从细观层面分析了煤样在疲劳损伤过程中的裂隙演化规律;结果显示:循环载荷下煤样单次加、卸载产生的残余变形量经历减小、稳定和增大3个阶段,变形曲线呈"疏-密-疏"的特征;声发射参量表现为降低、稳定和升高阶段,峰值振铃计数呈"U"型,累计能量和撞击计数呈倒"S"型。数值模拟结果看出:循环初期煤样的微裂纹随机分布,中期微裂纹不断积聚,并初步形成剪切破裂带,循环后期主剪切破裂带形成,最终导致煤样破坏,煤样的破坏以剪切破坏为主。(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09期)

循环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低渗透离子型稀土矿体回采效率低的缺点,提出利用爆炸应力波改变岩体内部孔隙结构进而提高渗透性的设想,并通过试验进行验证。选取赣南某离子型稀土矿弱风化层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的SHPB装置进行等速循环冲击,结合GDS-VIS叁轴渗流试验,分析风化花岗岩循环冲击后的破坏模式,并研究有效孔隙度对循环动荷载前后岩石渗透性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风化花岗岩抗冲能力逐渐减弱,其破碎程度与冲击速度呈正相关;冲击速度为4 m/s和5 m/s的等速循环冲击会使风化花岗岩渗透性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而冲击速度为6 m/s的等速循环冲击会使风化花岗岩渗透性持续增大至岩样损坏;岩体渗透性受其有效孔隙度的影响,随有效孔隙度的增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同时风化花岗岩初始有效孔隙度越大,冲击后其内部孔隙结构更易发生改变,后续循环冲击荷载下增渗效果更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循环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梁春华,熊鹏飞,姜袁.循环荷载下混凝土耗散能及塑性应变演化动态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2].翟健,程新锋,刘连生.循环冲击下风化花岗岩渗透性演化规律[J].工程爆破.2019

[3].杨海庆,邱吉,金涛,树学峰.循环载荷下应变率对有机玻璃耗散能演化规律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4].汪泽幸,吴波,何斌,谭冬宜,古占华.循环荷载下黄麻纤维/聚乙烯复合材料的残余变形演化与能量耗散特性[J].产业用纺织品.2019

[5].杨小彬,周杰,宋义敏,韩心星.循环加载岩石界面滑移位移演化特征试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9

[6].姚邦杰,刘琦,任标,王涵.典型石漠化地区岩溶水系统循环演化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9

[7].谢山立,袁广祥.叁门峡温塘断裂循环对流型地热系统的形成与演化模式[C].2019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8].徐颖,李成杰,郑强强,倪贤,王倩倩.循环加卸载下泥岩能量演化与损伤特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9].孙爱琴,胡明明,华建兵,高阳,陈家骐.砂岩单轴循环加卸载过程中声发射信号特征与时空演化规律[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郭军杰,程晓阳.循环载荷下煤样裂隙演化试验及数值模拟[J].煤矿安全.2019

论文知识图

产业发展阶段回馈机制所以,若我们将...“药家鑫”案在扩散阶段帖子量变化企业技术、人力资本的内、外部网络循...社会人工水循环系统与自然水循环系统...等重生性生命周期模型早侏罗世川西北地区地层等厚图

标签:;  ;  ;  ;  ;  ;  ;  

循环演化论文_梁春华,熊鹏飞,姜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