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活动节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节律,关节,相机,技术,白鹇,时间,分配。
活动节律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淦,李言阔,钟毅峰,邵瑞清[1](2019)在《基于红外相机的白鹇集群模式与活动节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用红外相机技术研究了白鹇的行为时间分配、日活动节律、集群模式以及季节变迁对其活动节律的影响.共获得216个有效样本,共观察到白鹇216群次,计271只次.结果表明:白鹇的主要行为类型有警戒、觅食、梳理、育幼和移动.其中警戒和移动是白鹇的主要行为,分别占其总行为的46.18%和40.63%,依次是觅食占10.82%、育幼占1.58%、梳理占0.79%.白鹇的行为具有明显的节律,觅食和梳理行为有2个高峰期,育幼只有1个高峰,警戒和移动行为没有显着的时间波动.在不同的季节,白鹇的5种行为中只有警戒行为具有显着的节律性.白鹇的集群大小为1~6只,平均1.37±0.74只,其集群类型包括单雄、单雌、雄-雄、雌-雌、雄-雌和母-子6种类型,以单雄群为主(占52.2%),单雌群次之(占35.2%),然后依次是雄-雌群(占6.0%)、雌-雌群(占3.9%)、母-子群(占2.3%)和雄-雄群(占0.4%).白鹇多以单只型为主.在春季期间开始出现了母-子群,冬季期间单雄集群显着减少.(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彦杰,许龙,孙国志,孙睿,赵伟[2](2019)在《不同热应激强度下家兔昼间行为及活动节律的差异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和比较不同高温热应激强度对家兔昼间行为及活动节律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的4月龄雄性新西兰兔72只,单笼饲养,随机分为3组,即温度控制在(21±1)℃的对照组和(30±1)℃的试验Ⅰ组、(35±1)℃的试验Ⅱ组,分别进行9 h的热应激处理,并分析家兔趴卧、取食、饮水、运动、站立、修饰、啃咬等行为的时间分配和节律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分配上,两个试验组的趴卧、饮水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取食时间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极显着(P<0. 01),而运动和站立时间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 05),修饰和啃咬时间与对照组较为接近(P>0. 05);在节律变化上,对照组家兔取食、运动和站立的高峰期均发生在0~1 h和7~8 h,饮水高峰期则相对滞后1 h,其他行为变化不明显,而试验Ⅰ组家兔趴卧高峰期出现在4~5 h,饮水高峰期分别出现在2~3 h和6~7 h,均比试验Ⅱ组滞后1 h,其他行为除试验I组后期有短暂恢复外,高峰期均发生在热应激初始阶段。说明不同高温热应激下家兔行为及活动节律均发生了相应变化,在饲养管理中可根据行为变化来鉴定不同高温热应激危害程度,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规避热应激,满足家兔福利。(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21期)
刘宇,缪华,蒋桂莲,姚冲学,王智红[3](2019)在《云南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四种哺乳动物日活动节律及活动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马关县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哺乳动物进行为期5个月的持续监测,共收集到哺乳动物照片2 904张,鉴定得到哺乳动物10种,隶属2目6科,以小型哺乳类动物为主;采用时间相对丰富度、日活动差异指数及昼夜指数对鼬獾(Melogale moschata)、果子狸(Paguma larvat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 4种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和活动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4种动物均为夜行性动物,但具有各自不同的日活动节律。同种物种在不同月份的日活动差异指数差异明显,推测与天气、猎物活动及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体现了它们对于当地环境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卢璐,孙根年[4](2019)在《日历效应:人类日常休闲活动的时间节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日常活动的世界因不同的现象学聚类在岁时周期中被划为诸多节点,从而赋予时间以特定的节律和周期,日历效应则代表了其内在的逻辑性和彻底的清晰性。已有研究多分散于金融、医学、环境、旅游等单一维度,鲜见跨领域多维整合建构性分析。通过范式转向和文献梳理,在概念界定、类型划分和充分讨论其异质性和关联性的基础上,对构成日历效应的存在逻辑进行理论建构,试图拓宽时间—行为的研究边界与张力,启迪人们从更加广阔的理论背景中去理解人类日常活动的时间节律性,以全面把握时间之维并实现时间性研究与空间性研究的双向反哺与创新。(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9年10期)
蒋林,伍晓丹[5](2019)在《6岁儿童跳蹦床过度 竟患上了滑膜炎》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6岁的小涛,最近突然右髋关节疼得厉害,走路都有点一瘸一拐,医生检查后确诊是滑膜炎。让小涛妈妈万万没想到,孩子发病的“罪魁祸首”竟然是大多数小孩都最爱玩的蹦蹦床。跳蹦蹦床为啥还能整出这么大的“后遗症”?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关节骨病外科副主任林荔军为您解(本文来源于《广东科技报》期刊2019-08-27)
张玲玲,陈怡琼[6](2019)在《拥抱自然,创造校园生活新节律——上海市闵行区古美学校校园四季综合活动的实践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学校开展校园主题节日类活动存在活动设计孤立与窄化、活动与学科之间缺少有机融合等问题。上海市闵行区古美学校以校园四季综合活动为载体,在学校管理层面达成价值共识、促进思维转型;围绕顶层设计、重心下移、学科融通等方面开展校园四季综合活动的实践探索,在拥抱自然中焕发师生生命自觉,创造校园生活新节律。(本文来源于《现代教学》期刊2019年Z4期)
刘佳,李生强,汪国海,林建忠,肖治术[7](2019)在《喀斯特生境中白鹇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及集群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2森林大样地及其周边地区布设35台红外相机,在12 427个相机工作日中共获得白鹇有效照片495张(组),独立有效照片381张(组)。采用日活动强度指数、日行为频次比例和月行为频次比例来分析白鹇的活动规律和时间分配,同时统计白鹇的集群情况,结果表明:(1)白鹇每日有4个活动高峰期,且雌性白鹇的活动高峰期比雄性早1~2 h;(2)白鹇的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分别占总行为频次的51.33%和37.20%,其余4种行为分别为警戒6.29%、对抗2.10%、休息1.68%、梳理1.40%,雌雄白鹇间在移动(t=2.266,df=28,P=0.038)和警戒(Z=-2.270,N=30,P=0.023)这2种行为上存在显着性差异;(3)仅雄性白鹇在旱季的觅食行为比例显着高于雨季(t=0.252,df=13,P=0.026),而其他行为频次比例无显着的季节性差异;(4)白鹇集群群体的个体数量为2~6只,其中2~3只比例最大,占95.06%;(5)白鹇有雌性集群、雄性集群及混合集群3种方式,在雨季以单性集群(尤其是雌性集群)为主,而在旱季则以混合集群为主,存在显着差异(SymbolcA@~2=6.984,df=1,P=0.008)。白鹇表现出来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以及集群行为是对喀斯特石山栖息地的一种行为适应和生存策略。(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赵国静,宫一男,杨海涛,谢冰,王天明[8](2019)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的野猪生境利用和活动节律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野猪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也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主要的有蹄类动物,东北虎主要的猎物之一。本文采集了中国虎豹观测网络架设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区域的红外相机完整一年的拍摄数据(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通过占域模型和核密度分析获得不同季节的野猪生境利用情况和日活动节律,探究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对野猪生境利用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猪偏好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在靠近居民点的区域活动增加。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对野猪的生境利用产生不同影响,受捕食者压力野猪倾向于躲避东北虎,但东北豹对野猪占域显示为正向影响。梅花鹿和狍对野猪的影响在不同季节呈现相反,梅花鹿对野猪的占域在冬季呈负向影响,而狍对野猪的占域则在夏季呈负向影响。本研究区域内的野猪夏季有2个活动高峰,冬季有1个活动高峰,在不同季节都倾向于白天和晨昏活动,在日落前达到活动最高峰。本研究揭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区域的野猪生境利用和活动节律是受到植被生境、大型食肉动物以及人类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长期相适应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渊,李晟,刘务林,朱雪林,李炳章[9](2019)在《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猫的色型类别与活动节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2018年间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金猫(Catopuma temminckii)进行长期监测,累计布设70个点位, 14,071个相机工作日。共收集金猫独立照片101张,其中60张可识别色型,占金猫独立照片总数的59.40%。共记录到4种不同色型的金猫个体,拍摄频次比例为麻褐色型:红棕色型:黑色型:灰色型=46:7:4:3;其中灰色型为我国野生金猫实体首次记录。不同色型的个体可同域分布,而以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藏东南地区是我国金猫色型变异最丰富的地区。基于红外相机照片对金猫的共性形态特征和不同色型的独特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图文描述,以期为该物种的深入研究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活动节律的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金猫以昼行性活动为主, 10:00–12:00为其最强的活动高峰。不同月份的日活动差异指数(daily-discrepancy index)α和昼行性指数(diurnal-nocturnal index)β均存在显著差异,且活动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不同季节的活动峰型存在显着差异。本研究为东喜马拉雅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动物多样性本底的完善积累了基础资料,也为后续的猫科动物色型多样性的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与参考。(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6期)
穆君,王娇娇,张雷,李云波,李筑眉[10](2019)在《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鸟兽监测及活动节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7月至2017年11月,我们利用红外相机对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及兽类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共记录到鸟类5目20科56种、兽类5目12科28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鹰雕(Nisaetus nipalensis)、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等13种。鹰雕为贵州省新记录,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白眉鸫(Turdus obscurus)等10种为保护区新记录。(2)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来看,保护区物种以东洋型(41.67%)为主,南中国型(29.76%)次之;东北型(2.38%)最少。(3)区内4种主要兽类中,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主要在傍晚活动;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日活动节律呈季节性变化,春秋季集中在午间活动,夏季集中在早上活动,冬季则呈现活动双峰,分别是在8:00–10:00及16:00–18:00之间;豪猪(Hystrix brachyura)主要在20:00–24:00之间活动;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秋冬季集中在14:00–16:00活动,而春季则在早上10:00–12:00之间较活跃,夏季也有2个活动高峰,分别是在12:00–14:00及16:00–18:00。2种主要雉类的活动节律明显不同,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春夏季都较为集中在午间活动,而秋季主要在6:00–8:00之间;红腹角雉春夏两季活动高峰在早上,秋冬季则是在14:00–16:00之间活动频繁。本监测结果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和促进此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6期)
活动节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和比较不同高温热应激强度对家兔昼间行为及活动节律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的4月龄雄性新西兰兔72只,单笼饲养,随机分为3组,即温度控制在(21±1)℃的对照组和(30±1)℃的试验Ⅰ组、(35±1)℃的试验Ⅱ组,分别进行9 h的热应激处理,并分析家兔趴卧、取食、饮水、运动、站立、修饰、啃咬等行为的时间分配和节律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分配上,两个试验组的趴卧、饮水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取食时间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极显着(P<0. 01),而运动和站立时间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 05),修饰和啃咬时间与对照组较为接近(P>0. 05);在节律变化上,对照组家兔取食、运动和站立的高峰期均发生在0~1 h和7~8 h,饮水高峰期则相对滞后1 h,其他行为变化不明显,而试验Ⅰ组家兔趴卧高峰期出现在4~5 h,饮水高峰期分别出现在2~3 h和6~7 h,均比试验Ⅱ组滞后1 h,其他行为除试验I组后期有短暂恢复外,高峰期均发生在热应激初始阶段。说明不同高温热应激下家兔行为及活动节律均发生了相应变化,在饲养管理中可根据行为变化来鉴定不同高温热应激危害程度,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规避热应激,满足家兔福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活动节律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志淦,李言阔,钟毅峰,邵瑞清.基于红外相机的白鹇集群模式与活动节律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李彦杰,许龙,孙国志,孙睿,赵伟.不同热应激强度下家兔昼间行为及活动节律的差异比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3].刘宇,缪华,蒋桂莲,姚冲学,王智红.云南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四种哺乳动物日活动节律及活动模式分析[J].野生动物学报.2019
[4].卢璐,孙根年.日历效应:人类日常休闲活动的时间节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
[5].蒋林,伍晓丹.6岁儿童跳蹦床过度竟患上了滑膜炎[N].广东科技报.2019
[6].张玲玲,陈怡琼.拥抱自然,创造校园生活新节律——上海市闵行区古美学校校园四季综合活动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学.2019
[7].刘佳,李生强,汪国海,林建忠,肖治术.喀斯特生境中白鹇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及集群行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赵国静,宫一男,杨海涛,谢冰,王天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的野猪生境利用和活动节律初步研究[J].兽类学报.2019
[9].王渊,李晟,刘务林,朱雪林,李炳章.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猫的色型类别与活动节律[J].生物多样性.2019
[10].穆君,王娇娇,张雷,李云波,李筑眉.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鸟兽监测及活动节律分析[J].生物多样性.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