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道德建构论文-陈丽晶

个体道德建构论文-陈丽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道德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共领域,个体,道德责任

个体道德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晶[1](2018)在《公共领域中个体道德责任的缺失与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领域中道德冷漠和道德责任缺失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阐述公共领域和个体责任,分析个体道德责任缺失原因,提出建构个体道德责任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8年09期)

朱家安,张旭,谭义东[2](2016)在《学科教学对学生个体道德建构和心理健康的责任、行动与效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优良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固然离不开学校专门的教育课程,但教育的最终效果是需要各方的合力。其他学科教学对学生个体道德建构和心理健康是有一定的责任,要起到相互照应、配合辅助的作用;学科教学要以育人育才的终极目标为落脚点,在充分发挥其专门的教育效用外,还要努力挖掘学科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渗透相应的"德育"和"心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赵国权[3](2015)在《个体道德建构源自人性善的醒悟和自觉》一文中研究指出个体的道德建构,不是依靠硬性的教育灌输抑或种种规章制度的约束,而是基于人性向善这一基本事实。教育者应循其善性,创造诗意的环境,"行不言之教",使个体在野态下体验生活,在潜移默化中自主形成价值判断和极具个性化色彩的道德认知、道德标准和道德行为,从而建构起合乎人性的道德规范。(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德育》期刊2015年06期)

李军,聂丽[4](2015)在《个体道德建构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知识的教授造就了学生知识美德的表象,却遗失了个体真实生活的道德践行能力。外部道德规范的灌输既缺乏个体的体认,又缺乏与生活的联系,难以内化为个体的品德。遵循道德生成的心理机制,抓住道德困境的有利时机,进行认知反思、移情催化、行为模仿和意志磨炼是个体道德建构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教育评论》期刊2015年03期)

陈惠珍,丁昀[5](2011)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个体道德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当下道德建设,面临主流价值被淡化消解的危机情境;荣辱观在逆转个体道德理想模糊、个体道德底线消解方面,其建构个体道德的基础作用日受重视;八荣八辱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优秀道德传统的传承发扬与超越,因为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确立泾渭分明的是非界限,高举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成为凝聚道德共识的要旨,而具有持之以恒倡导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来源于《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鲁芳,李彬[6](2010)在《个人生活角度的个体道德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个人生活的角度看,做人优先应该是个体道德建构的起点,这个起点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个人人格的确定性,即人格独立和讲求诚实守信;二是作为个人品质的尊重和宽容。合理生存和合意义相统一的生活构成个体道德生长和完善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的个体自我意识推动个人完成从生存到生活的心路历程。对适意的生活方式的践履体现着对人生意义的开拓,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肉体和灵魂的统一。(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陈惠珍[7](2009)在《荣辱观:个体道德建构的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荣辱观以良心对荣誉、耻辱的体验,促使个体道德构建发生机制过程,成为道德认知价值构成、道德行为情感体验、道德性格社会认同的基础;以牵引荣誉的张力和排斥耻辱的驱力合成个体道德构建的动力;以高标要求和底线原则成为个体道德构建的鲜明标杆。(本文来源于《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刘新锁[8](2008)在《“道德理想国”的建构与个体自由伦理的消泯——“十七年文学”的伦理脉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我"对"小我"的压制、伦理原则的等级化以及道德二难境地的消除这叁个方面,"十七年"文学作品显示了一体化伦理规范的强大威力;在其压制下,个体自由伦理逐步泯灭。这种道德理想主义极端化的后果便是道德专制。(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卢坤[9](2005)在《从个体伦理到“集体与个体”二维伦理——论当代集体主义道德建构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集体主义道德需要在当代语境中予以诠释。这一诠释的立意在于强调集体主义道德话语需要凸显其对成员个体的尊严、自由、权利和利益的关怀与保障, 并在提供这种关怀与保障的基础上对集体主义之“整体利益”的道德合法性提供论证。不仅如此, 集体主义话语还必须对当代伦理学(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05年03期)

陈德波[10](200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个体道德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道德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体道德,这是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又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作用入手,揭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双刃剑的性质,即它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也给道德领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而言应是道德经济,道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持性资源;并运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具体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个体道德二者之间的关系,说明合理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体道德需要正确把握这二者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道德如何建构的问题,对个体道德建构的目标、原则、内容和途径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这对加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体道德,进而实现社会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03-05-28)

个体道德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学生优良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固然离不开学校专门的教育课程,但教育的最终效果是需要各方的合力。其他学科教学对学生个体道德建构和心理健康是有一定的责任,要起到相互照应、配合辅助的作用;学科教学要以育人育才的终极目标为落脚点,在充分发挥其专门的教育效用外,还要努力挖掘学科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渗透相应的"德育"和"心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教学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道德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丽晶.公共领域中个体道德责任的缺失与建构[J].智富时代.2018

[2].朱家安,张旭,谭义东.学科教学对学生个体道德建构和心理健康的责任、行动与效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

[3].赵国权.个体道德建构源自人性善的醒悟和自觉[J].中小学德育.2015

[4].李军,聂丽.个体道德建构论析[J].教育评论.2015

[5].陈惠珍,丁昀.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个体道德建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

[6].鲁芳,李彬.个人生活角度的个体道德建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陈惠珍.荣辱观:个体道德建构的基础[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

[8].刘新锁.“道德理想国”的建构与个体自由伦理的消泯——“十七年文学”的伦理脉络[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9].卢坤.从个体伦理到“集体与个体”二维伦理——论当代集体主义道德建构路径[J].哲学研究.2005

[10].陈德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个体道德建构[D].延边大学.2003

标签:;  ;  ;  

个体道德建构论文-陈丽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