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芬楼文谈论文-王浩娜

涵芬楼文谈论文-王浩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涵芬楼文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吴曾祺,《涵芬楼文谈》,涵芬楼文谈

涵芬楼文谈论文文献综述

王浩娜[1](2019)在《吴曾祺《涵芬楼文谈》“养气”说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气"便为中国文人所看重。先秦时期,气主要是作为气态的物质和万物生命哲学的范畴而存在的。《列子·天瑞》曰:"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又有了新的发展,首先是与人物气质、个性、才能等联系起来,如"纯和之气""刚强之气""玄妙之气"等。在此基础上,气又运用到了文章上,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气论的开端。(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20期)

王浩娜[2](2019)在《吴曾祺《涵芬楼文谈·欣赏篇》之鉴赏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曾祺继承了前人的鉴赏理论,并对此有了发展,他将重点放在了鉴赏活动之后,即鉴赏主体对鉴赏对象已经有了反馈。首先吴曾祺认为"然则世俗之爱恶,其不足为吾文轻重固也。"也就是世人根据爱恶随意评点的观点不应该是创作者关注的重点;其次吴曾祺认为如果创作者太过看重他人的评价,并极力迎合他人的爱恶,自己的文章便不能有自己的风格,自立于世;再次是"古之通人,其得名多在数百年以后"吴曾祺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即要"吾身自命而已",也就是自己来点评自己的文章,但鉴赏者也并不能根据自己的爱恶来对文章进行点评,如果是这样便与世俗无异了,所以他在文中还论述了鉴赏标准,创作者即鉴赏者要根据审美标准对文章进行评阅。吴曾祺的审美标准是:品格、理趣、气味、风骨。(本文来源于《品位经典》期刊2019年04期)

韩李茁[3](2014)在《吴曾祺《涵芬楼文谈》之文章学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曾祺的《涵芬楼文谈》是他受读者请益为文之法而作的文章学着作,全书体例大致模仿《文心雕龙》,力主指导写作实践,体例严密、视野广阔,在承袭旧章之外又独具识见。本文主要从作者修养、文体明辨、文章修辞叁大方面来阐述构建吴曾祺的文章学理论体系,并力图探讨吴氏理论承袭前人之外的独特之处。本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引言、正文、结语。引言主要介绍吴曾祺的身世、《涵芬楼文谈》的版本简介、选题意义、研究现状描述、本文的研究角度及方法和拟研究的问题。正文分为叁部分:作者修养论、文体明辨论和文章修辞论。其一,作者修养论是吴曾祺文章学理论首要论述之问题,分才、气两方面。博综储才与固本养气相互补充和转化,分别指向作者修养之“行”与“心”,以期二者达到完美结合。其二,文体明辨论是吴氏文章学理论中至为重要的一部分,但却少有人研究。吴氏从《涵芬楼古今文钞》的选编实践以及一生的治学经验积累,特总结归纳出的《文体刍言》附录在《涵芬楼文谈》正文之后,此为其文体思想之精髓。本文从辨体为先,文体流变,依体为断叁方面阐发吴氏的文体思想。其叁,文章修辞论是吴氏文章通变思想的精华呈现。本文主要从“征故以古为师,称谓须从今语”和“炼字必师古训,求奇自我作古”以及“声律相沿不废,用韵不期而合”叁部分来进行论述。结语简要阐述吴氏文章理论的贡献和局限。吴氏的文章理论善于提取前人思想精髓,大胆突破前人的思想桎梏,所以他的理论看似无新意处却大有玄机。当然,受时代、眼界和思想的限制,他的理论也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吴曾祺的文章理论在清末民初,乃至整个文章学的发展链上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笔。(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6)

韩李茁[4](2013)在《吴曾祺《涵芬楼文谈》之“求古从今”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曾祺提出的"求古从今"说贯穿《涵芬楼文谈》全书,探讨此理论对前代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以及提出的缘由,并从全书系统地提炼归纳实践"求古从今"说的具体方法,旨在探求吴氏"求古从今"说的精髓及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韩李茁[5](2013)在《吴曾祺《涵芬楼文谈》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涵芬楼文谈》在清末民初面世之后却没有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其理论价值遭到遮蔽,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对该书的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回顾和评述。(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3年01期)

兰培[6](2012)在《《涵芬楼文谈》“性灵说”浅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性灵"一词,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特有的范畴,近人吴曾祺在《涵芬楼文谈》中提出了"变化本乎性灵"的理论。本文试图对吴氏"性灵说"加以概括和探析,以彰显其理论之精髓。(本文来源于《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方雷[7](2011)在《《涵芬楼文谈》写作主体素养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曾祺着《涵芬楼文谈》,尤其重视对写作主体的素养能力进行培养。他通过提高写作主体的识见能力、表达能力、谋篇能力和审美能力,以此帮助写作主体真正学会写作。本文分别以这四种能力作为划分篇章之依据,考察吴曾祺在继承和发展古AI写作作理论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并讨论其对当AI写作作所具有的指导意义。全文主要从六个部分进行论述。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涵芬楼文谈》的成书背景及理论要旨,并对当前学界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以便确定本文的研究角度和方法。由于目前对《涵芬楼文谈》的研究还停留在翻译、介绍等浅层阶段,尚未对其理论价值进行深入挖掘,故此,本文将依照《涵芬楼文谈》的写作特点,即其体例至相关篇目皆仿照刘勰之《文心雕龙》,采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着重于《涵芬楼文谈》写作主体素养论的研究。第一章论述写作主体的识见能力。写作主体的学识、修养是形成文思的重要基础。在此前提下,写作主体凭借独特的感悟对象之方法,经过主观能动性的思维方式,并在写作智慧的正确引导下,营造出“无物无我”的自然心境,最终达到对写作客体异于寻常的认识目的。写作主体通过提高自身的识见能力,能够有效地解决写作过程中的诸种取舍问题。第二章论述写作主体的表达能力。文章的表达方法不同,写作手法必然迥异。写作主体有必要选择最适宜的表达方法,并采取恰切的修辞技巧,力求达到“称物逮意”的表达目的。同时,不论是写作散体文还是骈体文,写作主体都应该照顾到文章的节奏、韵律,使其音韵优美。写作主体通过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能够使自己对对象的感知同语言的表意手段相适应,做到心手合一。第叁章论述写作主体的谋篇能力。写作主体不仅应该具备明确的文体意识,还应该掌握足够的谋划篇章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写作主体处理好文章的结构问题,使其中心突出、详略得当。此外,写作主体还应该积极地培养自身的“熔裁”能力,保证文章结构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写作主体通过提高自身的谋篇能力,能够更好地为表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寻求最佳表现方式及技巧,使文章合乎体制。第四章论述写作主体的审美能力。写作主体要学会主动地利用审美感觉为创作积累最基本的感性材料,还要注意到审美趣味的偏好对文章风格的影响作用。写作主体理应建立“惟务折衷”的文章审美观念,才能进一步实现“中和为美”的作文理想。写作主体通过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能够发掘出蕴藏在审美对象深处本质性的东西,并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第五章结论,总结《涵芬楼文谈》在写作主体素养论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吴曾祺自觉摆脱了向虚立论的传统理论流弊,更加侧重于通过自身的写作实践和体悟来检验写作主体的是非得失,这对当AI写作作者学习作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期刊2011-06-16)

兰培,胡宇慧[8](2010)在《试议《涵芬楼文谈》“恃乎笔力”的修辞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别从辞贵修饰、辞贵雅洁、辞贵新变叁个方面,对近代文论家吴曾祺的"修辞论"加以阐释,剖析其以"达意"为目的,以修饰、雅洁和新变为基本原则和要求的理论精髓。(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慈波[9](2010)在《选文与论文:从《涵芬楼古今文钞》到《涵芬楼文谈》》一文中研究指出《涵芬楼古今文钞》作为"目前收文最多的通代散文选集",其中所体现的文章观念、分类标准都与吴曾祺的文话着作《涵芬楼文谈》息息相通。文钞的文章学贡献主要在于文体辨析,通过选文来践行其观念,而文谈则将之融入理论阐释当中。在一定意义上,文谈是从理性批评的角度,对文钞的分类编纂作出释读,其对文体规范的阐发也得益于文钞中大量的文章实例。通过这一方式,吴曾祺完成了由文选到文论的转化。从理论构架而言,文谈取法《文心雕龙》处为多,其章节设置亦与之相类;而具体观点方面,多得益于桐城传统,体现了以古文为论述中心的文章学见解。(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10年06期)

兰培[10](2010)在《《涵芬楼文谈》之“作家修养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曾祺的《涵芬楼文谈》是近代一部较为完整的写作理论专着。在此,从创作主体方面入手,探究吴氏"作家修养论"之精髓与独创之处。(本文来源于《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期刊2010年01期)

涵芬楼文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吴曾祺继承了前人的鉴赏理论,并对此有了发展,他将重点放在了鉴赏活动之后,即鉴赏主体对鉴赏对象已经有了反馈。首先吴曾祺认为"然则世俗之爱恶,其不足为吾文轻重固也。"也就是世人根据爱恶随意评点的观点不应该是创作者关注的重点;其次吴曾祺认为如果创作者太过看重他人的评价,并极力迎合他人的爱恶,自己的文章便不能有自己的风格,自立于世;再次是"古之通人,其得名多在数百年以后"吴曾祺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即要"吾身自命而已",也就是自己来点评自己的文章,但鉴赏者也并不能根据自己的爱恶来对文章进行点评,如果是这样便与世俗无异了,所以他在文中还论述了鉴赏标准,创作者即鉴赏者要根据审美标准对文章进行评阅。吴曾祺的审美标准是:品格、理趣、气味、风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涵芬楼文谈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浩娜.吴曾祺《涵芬楼文谈》“养气”说浅析[J].牡丹.2019

[2].王浩娜.吴曾祺《涵芬楼文谈·欣赏篇》之鉴赏观[J].品位经典.2019

[3].韩李茁.吴曾祺《涵芬楼文谈》之文章学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4].韩李茁.吴曾祺《涵芬楼文谈》之“求古从今”说[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5].韩李茁.吴曾祺《涵芬楼文谈》研究述评[J].语文学刊.2013

[6].兰培.《涵芬楼文谈》“性灵说”浅论[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7].方雷.《涵芬楼文谈》写作主体素养论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

[8].兰培,胡宇慧.试议《涵芬楼文谈》“恃乎笔力”的修辞论[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9].慈波.选文与论文:从《涵芬楼古今文钞》到《涵芬楼文谈》[J].社会科学研究.2010

[10].兰培.《涵芬楼文谈》之“作家修养论”探析[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

标签:;  ;  ;  

涵芬楼文谈论文-王浩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