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湿度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湿度,有限元,温度,时空,接触面,流体力学,干湿。
湿度场论文文献综述
孙拴虎[1](2019)在《风速对混凝土内部湿度场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结构在铁路运营早期出现了的裂缝病害较为严重,对结构的耐久性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保障道床板结构的服役年限,基于混凝土湿度场展开了相关研究。试验探索了不同风速条件下,混凝土试件内部相对湿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风速对混凝土试件内部相对湿度的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其增加了混凝土试件内部水分迁移的速率,距离干燥面不同深度处的水分扩散程度不同,内部湿度呈梯度分布,风速加剧了湿度的分布梯度。且伴随风速的增加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值降低的开始时间逐渐缩短,且在距干燥面一定范围内的湿度梯度将是最大的。此外,借助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了混凝土的湿度场,进一步对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和补充说明。(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玉,冉武平,李爽[2](2019)在《强蒸发地区受路面覆盖效应的路基温湿度场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受路面覆盖效应影响的强蒸发地区路基温湿度分布特性,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分析,全天监测叁个典型地区的沥青路面,研究了受路面覆盖效应影响的路基温度场和湿度场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路基内部温度随着大气温度的变化呈正弦或余弦变化,其相位角随深度位置和升降温过程而变化;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较大的区域深度≤120 cm范围,在低温季节最大温度梯度在90~150 cm范围内,并基于升降温阶段提出了路基温度预估模型。路基含水量随路基深度发生变化,路基内部湿度场随路基深度变化分为叁个阶段,路基内部40~80 cm范围内湿度最大,在此范围外,路基深度≤40 cm或≥80 cm湿度均呈递减趋势;提出了水汽迁移预估模型和基于湿度指数(TMI)和土组特性指标(wPI)的路基湿度预估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采用Fredlund-Xing模型对强蒸发地区路基湿度预估。(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3期)
孙美华[3](2019)在《基于重力热管降温的地面储煤堆温湿度场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的煤在堆放的过程中,长时间裸露在外界环境中,会发生氧化放热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当热量积聚到一定程度,将会导致煤堆自燃。我国虽是煤炭大国,但是现有的煤炭开采方法,以及煤炭储存和运输方法还不够完善。基于此,本文采用重力热管移热降温,防止煤堆自燃。在煤堆内部插入重力热管,利用热管相变的高效导热性,及时导出煤堆内部积聚的热量。基于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本文研究了有效利用煤堆内部热量的方法。本文基于提高松散煤体的散热效率,建立了单根热管、两根热管以及倾斜热管作用煤堆移热降温的数学模型,并对煤堆自燃的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数值模拟了热管插入煤堆不同深度、角度、间距的条件下,对煤堆内部温度场及湿度场的影响。此外,基于Seebeck效应,设计了一套热电能量转换系统,将重力热管从煤体内部吸收的热能转换成电能,供应低功率元器件的使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单根重力热管移热降温时,热管插入煤堆的深度较大(0.35m)时,倾斜角度为70°时,热管的降温效果较好。同时,松散煤体距离热管越近,温度越低,热管在影响半径范围内的数值模拟结果与数学模型推论相符合。采用两根重力热管移热降温时,热管间距由0.05m到0.25m的变化过程中,热源正上方0.05m处和0.15m处煤体的最大温降值分别为36.55K和40.47K,且热管间距为0.15m时,能够有效抑制煤堆温度升高,是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最佳布置间距。此外,研究重力热管对煤堆湿度场的影响时得到,温度越高的地方,湿度越低。热源高温区底部的湿度先降低,其次是热源两侧,最后是热源上侧。重力热管两侧的降温作用较好,湿度值略高。图[38]表[7]参[63](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2)
王靖超[4](2019)在《高温裂隙水作用下巷道风流温湿度场变化规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东部及中部部分矿井进入深地开采,高温热害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对矿井工人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危害,而且严重制约了矿井的正常生产。深井开采通风线路长,巷道暴露面积大,巷道围岩与风流之间存在复杂的热湿交换,矿井现场实测及研究表明,围岩放热是造成深部矿井热害的主要因素,深循环地下水上涌是影响风流温湿度场的重要因素。论文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物理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温裂隙水作用下巷道风流温湿度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了裂隙水渗流作用下巷道热湿交换数学模型。实测了矿井风流热力学参数,分析了夏季、冬季矿井风流沿程温湿度变化特征;总结了国内典型高温热害区矿井地温数据,探讨了高温异常区形成原因,分析了裂隙内流体沿地层垂直运移时温度影响因素;对深循环上升地下水引起的高热异常矿井的热湿源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热湿巷道热湿交换数学模型并推导出湿润巷道换热量计算方法。(2)改造升级了高地温巷道热湿环境相似模拟实验系统。在课题组自主研制的高地温巷道热湿环境相似模拟实验系统的基础上,研制了裂隙水渗流套管、大流量水流恒温控制装置等,使该实验系统可用于研究高温裂隙水作用下风流温湿度场的变化规律。(3)研究了高温裂隙水作用下巷道风流温湿度场变化规律。研究了不同流量、不同温度裂隙水条件下巷道风流温湿度场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在风流稳定段,入口风流相对干燥(相对湿度20%)情况下,高温裂隙水涌入巷道对巷道风流温度影响并不明显,风流的显热交换基本不变,风流与高温裂隙水的热交换以潜热交换为主;(2)高温裂隙水作用下,巷道风流稳定段的水蒸气焓值增长和湿空气焓值增长与裂隙水入口温度及入口流量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且与裂隙水入口温度的变化量近似呈现指数关系,与裂隙水入口流量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研究结果对矿井热害防治及井下风流温湿度场预测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黄泰秦,徐标,梁显有[5](2019)在《通风干湿表检定过程的湿度场模拟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到温湿度标准箱的尺寸和结构限制,通风干湿表在检定过程中会对湿度场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建立了等比例的叁维稳态计算模型,运用组分传输模型和SIMPLE算法对电动通风干温表检定过程中的湿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湿度场分布特点,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模拟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文来源于《计测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赵国强,贾鹤鸣,张森,彭晓旭,李金夺[6](2019)在《微型植物工厂温湿度场分析与传感器优化布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型植物工厂在温湿度变化的过程中,温湿度场分布存在差异性,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会随着传感器的位置改变而变化,影响数据采集准确度。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传感器布置方案,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仿真软件FLUENT对不同方案下的温湿度场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不同传感器布局与植物生长区温湿度变化的关系,找到传感器最佳布局方案并进行验证试验。仿真结果表明:借助计算流体力学仿真,通过比较不同布置方案的温湿度数据拟合优度等参数,可以直观分析数据采集差异性,便于最佳方案的比较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温湿度实测数据同模拟数据相对误差分别保持在5. 6%和3. 2%以下,模拟效果与实验效果吻合较好,筛选出的方案能够准确跟踪植物生长区温湿度变化,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该研究对提高植物工厂的控制精度和减少作物生长的差异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森林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程海峰[7](2019)在《人体座椅接触面湿度场影响因素与自适应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大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日益提升,大众的健康意识较过去有较大的提高。针对特殊需求群体的研究和产品日益丰富。在座椅的热舒适性影响因素研究中,缺少座椅接触面相对湿度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本文对人体-座椅接触面环境湿度的影响因素和人体落座动作对数据采集装置的影响进行了探究。通过对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本文搭建基于ATMEL单片机和HTU21D传感器的人体-座椅接触面升温模拟装置和座椅数据采集装置。实验包括人体-座椅接触面温度波动实验和人体落座动作对人体-座椅接触面数据采集装置的影响实验。通过CEEMD算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剔除跳变数据和异常数据,实现实验数据平滑处理。根据人体-座椅数据采集装置的应用环境,人体落座后的数据为有效数据,以人体落座动作作为人体-座椅接触面数据采集装置有效数据起始的标志。落座动作包括快速、中速、慢速叁类。通过混迭加窗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段处理,数据段长度为50;数据段的3维特征包括均值-方差-极差构造的时域特征,FFT低阶系数构造的频域特征和AR模型系数特征;利用叁种落座速度实验数据的叁类特征对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进行训练,结合网格搜索寻优算法优化分类器参数。叁类特征分类器中落座动作的识别率最高的为时域特征分类器,最高准确率97.7%,最低识别率模型为AR模型系数特征分类器,识别准确率91.3%。建立实验数据的短期预测ARMA模型。通过实验数据分析,预测模型的预测误差在4%~10%。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座椅接触面环境调控装置依据预测模型的预测数据通过增加空气对流的方式对泡沫材质坐垫表面的相对湿度最高降低20%。(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王小萌,吴文福,尹君,张忠杰,吴子丹[8](2019)在《玉米粮堆霉变发热过程中的温湿度场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模拟储粮粮堆局部含水率偏高引起的霉变发热现象,进而研究此现象中温、湿度场的变化规律,该文在试验仓内湿基含水率14.0%的玉米粮堆中心加入湿基含水率18.2%的玉米,在30℃室内储藏40 d。试验粮堆由于霉变引起自发热。试验过程中,通过计算玉米粮堆中垂面内高温区和高湿区的面积变化,从而揭示玉米粮堆霉变发热过程中温、湿度场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粮堆中垂面高湿区面积缓慢扩大,高温区面积开始扩大缓慢,但在与周围粮温最高温差升至3.7℃后,面积扩大速率加快,且高温区与高湿区面积的当量半径r与温度差?T成正比,此正比关系经过了粮库浅圆仓的验证。这为进一步定量分析粮食仓储过程中的高温区和高湿区扩散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郑世健,付聪,万博雨,刘知贵[9](2019)在《基于空间插值的室内湿度场模拟方法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插值是研究空间因子区域分布特征的重要方法,可实现空间因子可视化展示。不同的空间因子受影响不同,导致空间插值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存在差异。为了确定室内区域湿度场动态实时化模拟的最佳方法,以Inter实验室内54个温湿度传感器的一个月采集数据为研究案例。综合分析了反距离权重插值、径向基函数插值、普通克里金插值、协同克里金插值、时空克里金插值和时空协同克里金插值6种空间插值方法,并采用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插值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时空协同克里金插值方法在模拟准确度、可信度和反应极值等能力都要优于其余几种插值方法。(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9年02期)
范强,吕黔苏,邱继艳,王旭,戴宇[10](2019)在《配电室温度场与湿度场的建模与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到变电站配电室内配电设备对环境温度和湿度有较严苛要求,因此有必要研究配电室内温度和湿度分布规律,有助于提高配电设备可靠性。按照与温度计算有关的能量传递方程和与湿度计算有关的气体扩散方程,由理论计算公式分析可知直接计算涉及多变量的耦合,求解难度大。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配电室的温度场和湿度场进行仿真计算,首先根据实际的典型配电室建立仿真计算模型,并高精度划分有限元网格。其次根据现场运行情况整定计算仿真需要的计算参数,利用仿真计算模型得到了室内温度场和湿度场的水平面分布情况。通过改变风机流量,分析了风机流量变化对配电柜内部温度的影响效果,总结了配电室内温度场与湿度场的分布规律。(本文来源于《电力大数据》期刊2019年01期)
湿度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阐明受路面覆盖效应影响的强蒸发地区路基温湿度分布特性,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分析,全天监测叁个典型地区的沥青路面,研究了受路面覆盖效应影响的路基温度场和湿度场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路基内部温度随着大气温度的变化呈正弦或余弦变化,其相位角随深度位置和升降温过程而变化;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较大的区域深度≤120 cm范围,在低温季节最大温度梯度在90~150 cm范围内,并基于升降温阶段提出了路基温度预估模型。路基含水量随路基深度发生变化,路基内部湿度场随路基深度变化分为叁个阶段,路基内部40~80 cm范围内湿度最大,在此范围外,路基深度≤40 cm或≥80 cm湿度均呈递减趋势;提出了水汽迁移预估模型和基于湿度指数(TMI)和土组特性指标(wPI)的路基湿度预估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采用Fredlund-Xing模型对强蒸发地区路基湿度预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湿度场论文参考文献
[1].孙拴虎.风速对混凝土内部湿度场分布的影响[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
[2].张玉,冉武平,李爽.强蒸发地区受路面覆盖效应的路基温湿度场表达[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3].孙美华.基于重力热管降温的地面储煤堆温湿度场数值模拟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9
[4].王靖超.高温裂隙水作用下巷道风流温湿度场变化规律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5].黄泰秦,徐标,梁显有.通风干湿表检定过程的湿度场模拟及验证[J].计测技术.2019
[6].赵国强,贾鹤鸣,张森,彭晓旭,李金夺.微型植物工厂温湿度场分析与传感器优化布局[J].森林工程.2019
[7].程海峰.人体座椅接触面湿度场影响因素与自适应调节[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8].王小萌,吴文福,尹君,张忠杰,吴子丹.玉米粮堆霉变发热过程中的温湿度场变化规律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9
[9].郑世健,付聪,万博雨,刘知贵.基于空间插值的室内湿度场模拟方法比较分析[J].节水灌溉.2019
[10].范强,吕黔苏,邱继艳,王旭,戴宇.配电室温度场与湿度场的建模与仿真分析[J].电力大数据.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