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消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辐射平流雾,逆露点层,双逆温层,贴地层
生消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涛,唐钱奎,李柏,朱心悦[1](2019)在《基于多种资料对成都辐射平流雾生消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风廓线雷达、地基微波辐射计、地面自动站、秒级探空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2月成都的3次辐射平流雾过程进行生消机理分析。结果表明:①高空500hPa受西北气流控制,700hPa干层和1.5km下弱风速的维持,利于近地面快速辐射冷却形成逆温层,为雾的形成提供了热力条件。②垂直方向上无运动或微弱运动,为雾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贴地层弱西南暖湿气流(≤4m/s)携带的水汽在成都地区辐合,为强浓雾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③贴地逆温层和逆露点温度层(高度低于逆温层高度)同时存在,对雾的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④午后,双逆温层的维持,近地面风速接近静风,是辐射平流雾维持的重要原因。⑤西南暖湿气流消失或水汽辐合移出本地之后,近地面逆温层消失或雾顶上部干空气的卷入,是导致辐射平流雾最终消散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茅泽育,丁法龙,韩凯,郑乾坤[2](2018)在《寒区水库垂向水温分布及冰盖生消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寒区水库表面冬季会出现结冰现象,冰盖的存在会显着改变库内水温分布并对水库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当冰表面有雪层覆盖时,会影响冰盖厚度增长规律及库内水温的分布。本文针对寒区水库,建立垂向一维冰-水耦合系统模型,并研究了雪层覆盖时的影响。将模型运用于丰满水库,得到丰满水库全年的水温分布以及冰盖生消过程,对比分析了雪盖存在对冰盖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7月份库内水温达到峰值,水温分布为典型分层结构;12月下旬,开始结冰,冰期持续约3个月,水温为逆温分布。水库底部水温约为4℃~6℃,且变化范围较小。雪层的存在,会显着降低冰盖的增长速度。(本文来源于《第2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期刊2018-10-13)
范绪敏,宋林旭,纪道斌,沈君坤,刘德富[3](2017)在《基于临界层理论的水华生消机理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水库蓄水后,支流库湾水华频发,为研究淡水湖库中混合层深度与水华的关系,结合临界层理论,在叁峡水库支流神农溪库湾建立水上围隔,开展不同混合层深度即不同层化结构对藻类水华生消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Z_(eu)/Z_(mix)(真光层深度与混合层深度之比)>1的围隔暴发水华,且其比值越大,叶绿素a浓度越高;反之Z_(eu)/Z_(mix)<1的围隔藻类生长缓慢,没有暴发水华。实验结果证明临界层理论能很好地解释淡水湖库中水华的生消机理。(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7年11期)
何宜航,桑文涛,杨桂燕,邹俊波,阳向波[4](2015)在《基于“生消熟补”理论的叁七补血作用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生、熟叁七粉对环磷酰胺所致血虚小鼠的治疗作用,并研究其机理。方法:108只KM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生、熟叁七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其中生、熟叁七粉按低、中、高剂量(585 mg·kg-1,1170 mg·kg-1,2340 mg·kg-1)、阳性组以8 m L·kg-1剂量灌胃复方阿胶浆,连续12 d,自给药起前3 d以70 mg·kg-1剂量连续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生理盐水溶液制作血虚模型,试验结束后以外周WBC、RBC、Hb、PLT及脏器指数(脾脏、胸腺)为指标对生、熟叁七补血作用进行比较;并以流式细胞技术测定骨髓DNA含量及骨髓细胞CD34+的表达,结合CFU-GM、BFU-E、CFU-E、CFU-Meg的培养研究熟叁七的补血机制。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外周WBC、RBC、HB及PLT、脏器指数均有极显着下降(P<0.01),骨髓DNA含量及CD34+均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熟叁七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显着升高外周WBC、RBC、Hb、PLT(P<0.05),并均能显着提高脏器指数(胸腺、脾脏)(P<0.05),同等剂量生叁七则无明显效果;与模型组相比,熟叁七组骨髓DNA及细胞CD34+表达率均有显着升高(P<0.05),CFU-GM、BFU-E、CFUE、CFU-Meg集落数均有显着增加(P<0.05)。结论:熟叁七可通过促进骨髓细胞增殖而达到补血的功效。(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5年05期)
黄彬,王皘,陆雪,李靓,张礼春[5](2014)在《黄渤海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及生消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的FNL客观再分析资料和L波段雷达探测资料以及采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多通道气象卫星监测数据和定性分析海雾的方法来处理卫星监测的海雾信息,探讨了2010年2月22—25日黄渤海大雾过程的边界层海气要素的特征、大雾成因及生消机理,结果表明:(1)这次大雾是产生在欧亚中高纬平直环流、大气层结稳定的气象条件下。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及沿海高压脊后部的偏南气流汇合,形成一支跨越中低纬的偏南气流为海雾形成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2)大雾的生消与海表温度、气海温差、空气稳定度和风场等气象、水文要素有密切关系;大雾期间,黄渤海气海温差在0~2℃;大气边界层至对流层下部均有逆温层和等温层,逆温层内的温差为6~8℃,垂直温度的变化是上层温度随时间增大高于低层,使逆温层加强并不断抬升,抑制空气垂直对流发展。近地层空气湿度较大,在200 m附近出现一个液态水含量达0.6 g·kg~(-1)大值区;850 hPa以下层均由2~4 m·s~(-1)的东北风随高度顺转成6~8 m·s~(-1)的西南风,为大雾形成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大雾的湍流最大发展高度达到240 m,湍流混合作用可将中上层湿区水汽和雾滴带到近海面层,同时也有利于空气的降温,易达到饱和凝结而形成大雾。中低层持续弱暖平流把暖湿气流输送至冷海面上有利于近海面逆温层的建立和维持,海面辐射冷却作用激发平流形成大雾。(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4年11期)
杨正健[6](2014)在《分层异重流背景下叁峡水库典型支流水华生消机理及其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水库支流库湾水华暴发频次高,涉及范围广,严重影响了库区人民正常生活生产活动,已成为叁峡水库当前最严重的水环境问题。如何有效防控支流水华、改善水库水质是叁峡水库当前正常运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叁峡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改善。然而,叁峡水库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支流水华生消机理至今尚未完全弄清。本文通过整理2008-2012年叁峡水库干支流水文水质跟踪监测数据,从近年来发现的支流库湾分层异重流出发,系统分析了分层异重流的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及演变过程;研究了分层异重流对叁峡水库支流库湾水体层化结构、营养盐补给过程的影响;利用多元示踪技术分析了香溪河库湾营养盐的主要界面交换过程和真光层内营养盐的主要补给模式;拓展了经典临界层理论并验证其在叁峡水库的适应性,由此凝练了分层异重流背景下香溪河库湾水华生消机理;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防控叁峡水库支流水华的“潮汐式”生态调度方法,分析了“潮汐式”生态调度在叁峡水库应用的可行性。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1)在叁峡水库干流,水体泥沙浓度逐年下降,近坝区域已低于0.5g/L;水体滞留时间在夏季低于20d,冬季超过80d;干流水体整体呈自水库上游流向下游的一维特性。在香溪河库湾,夏季水体滞留时间长期超过200d,冬季接近900d;库湾水流呈现复杂的分层异向流态,包括河口底部倒灌楔、底部倒灌异重流、中层倒灌异重流、表层倒灌异重流和上游来流底层顺坡异重流等5种异重流。叁峡水库干、支流及上游来流水温差的变化导致了香溪河库湾水流流态的不断转化,是分层异重流形成的根本原因。(2)在叁峡水库干流,最低水温出现在每年2月,但不低于9℃;最高水温出现在每年8月,在27℃左右;表底温差不超过3℃;水体整体为河流型,部分时期为过渡型,适合于经典水温分层理论。在香溪河库湾,水温分层在每年3月开始发育,夏季分层最显着,水库蓄水后表层分层开始消失,冬季处于混合状态;库湾春夏为湖泊型水体,但秋冬为过渡型水体;香溪河水温分层呈现下游“双‘混-斜’”型和上游“半U”型水温分层结构,且水体越深、分层越弱,水体越浅、分层越强;这种特殊水温分层主要是因气温和分层异重流相互作用形成,并伴随分层异重流的转化而改变,不符合经典水温分层理论。(3)建立的香溪河库湾立面二维水流水温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库湾分层异重流以及特殊水温分层的时空差异及垂向分布特征。设置的五种水温边界工况包含了香溪河库湾典型的五种水流流态时的边界条件,模拟的无显着倒灌、底部倒灌楔、底层倒灌异重流、中层倒灌异重流和表层倒灌异重流的水流场和温度场与实测规律一致。凝练了香溪河库湾不同情形下的五类水流循环模式,这五种循环模式对分析香溪河库湾水华生消机理及其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意义。(4)香溪河库湾上游来流磷营养盐相对较高,氮、硅营养盐相对较低;长江干流总磷浓度相对略低,氮和硅营养盐相对较高。Na+和Cl-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0.926),是进行干支流水团混合示踪的理想离子,其与氢氧同位素在长江干流、香溪河库湾和香溪河上游来流叁者间的差异显着。常量离子示踪和同位素示踪计算结果均表明长江干流对香溪河库湾氮营养盐的贡献总体超过上游来流的贡献。干支流交换界面和上游来流入库界面是香溪河库湾营养盐来源的主要界面;真光层营养盐补给模式主要包括水平输移、中层补给、掺混补给、藻类分解和点面源输入等五种类型,除每年3月香溪河库湾真光层内营养盐多受上游来流影响外,其它时期均由长江倒灌异重流进行补给。(5)2010-2011年香溪河库湾均暴发了一定程度的水华,主要包括春季水华和夏季水华,夏季水华更为严重。临界层理论表明:当混合层深度小于光补偿深度时,浮游植物迅速增殖,水华风险最大;当混合层深度大于临界层深度时,浮游植物生长受到限制,水华消失;当混合层深度处于二者之间时,浮游植物缓慢生长,水华逐渐发育。香溪河冬季围隔实验验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且临界层理论能够很好解释2010-2011年香溪河库湾水华生消过程。在一般环境中临界层与真光层数值相似,可以用真光层底部来代表临界层深度值。香溪河库湾底层倒灌异重流和中层倒灌异重流导致的水温特殊分层是导致水华暴发的主要诱因,水温分层所衍生的光热特征是导致香溪河库湾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6)叁峡水库典型水位波动过程能够促使香溪河库湾水流由中层倒灌转变为表层倒灌,打破波动前的表层水温分层现象,使得库湾营养盐空间上分布均匀;能够增大库湾水体混合层深度,进而导致藻类叶绿素a浓度降低。基于临界层理论和中度扰动理论提出的防控支流水华的叁峡水库“潮汐式”生态调度概念包括“春季潮汐式”调度方法、“夏季潮汐式”调度方法和“秋季提前分期蓄水”调度方法。与叁峡水库设计水位调度过程线相比,“潮汐式”生态调度能够增大叁峡水库的发电效益,其对叁峡水库年度水华频率、夏季水华和秋季水华均具有很好的防控作用。叁峡水库“潮汐式”生态调度在理论上能够应用于叁峡水库并有效防控支流水华。(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4-05-01)
曹庆,陈国民[7](2012)在《上海市一次大雾天气的生消机理及空间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台站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11月30日-12月1日上海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本次过程动力和热力特征的分析,揭示了本次大雾过程的成因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暖性高压脊为大雾过程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条件;中低空下沉气流的存在有助于近地层的弱风条件和稳定层结的建立;文章还分析了南汇站与小洋山气象站大雾生消的差异及原因,指出小洋山站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各物理量在其南北方向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11月30日夜间南汇站和小洋山站的能见度出现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第九届长叁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期刊2012-11-24)
汤鹏宇,何宏让,阳向荣[8](2012)在《渤海海域海雾特征及生消机理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0-2010年逐3小时一次的常规报文资料和2.5°×2.5°的NCEP月平均场再分析资料,统计了渤海海域海雾的逐年雾日频数与逐月雾日频数,分析得到了海雾发生频率的月份和时段分布情况以及发生时各气象要素的临界特征,为渤海海雾的预报提出了各物理量的参考值。并对渤海海域海雾发生频数较高时(6月份)的气象要素进行多年的平均,分析了对海雾发生有利的环流形势、水汽输送条件。结果表明,当东亚大槽减弱时,有利于渤海域海雾的生成。而其海雾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夏季从热带太平洋以及孟加拉湾吹向中国大陆的暖湿气流中。(本文来源于《S1 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期刊2012-09-12)
姚绪姣,刘德富,杨正健,纪道斌,方小凤[9](2012)在《叁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冬季甲藻水华生消机理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1—2月在香溪河库湾上、中、下游各选取1个监测点对水体环境因子及藻类进行监测,对水温、营养盐含量等进行分析,探讨香溪河库湾冬季甲藻水华的生消机理.结果表明:2010年冬季,香溪河库湾末端暴发了甲藻水华,持续44 d,优势藻种为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 sp.),最高细胞密度达到11.8×106L-1;适宜的水温、充足的营养盐以及良好的光照、弱分层水体是香溪河库湾冬季甲藻水华暴发的主要原因;ZmixZeu〔Zmix(混合层深度)与Zeu(真光层深度)之比〕在2~3之间时有利于甲藻生长;库湾中下游因水体掺混强烈而在冬季未暴发水华;后期水体分层状态的加强及ZmixZeu的减小是甲藻水华消失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2年06期)
曹庆,陈国民[10](2011)在《上海市一次大雾天气的生消机理及空间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台站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南汇国家一级站和小洋山气象站为对象,对2010年11月30日-12月2日上海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本次过程动力和热力特征的分析,揭示了本次过程的成因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暖性高压脊为大雾过程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条件;中低空下沉气流的存在有助于近地层的弱风条件和稳定层结的建立;小洋山站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各物理量在其南北方向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11月30日夜间南汇站和小洋山站的能见度出现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1年02期)
生消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寒区水库表面冬季会出现结冰现象,冰盖的存在会显着改变库内水温分布并对水库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当冰表面有雪层覆盖时,会影响冰盖厚度增长规律及库内水温的分布。本文针对寒区水库,建立垂向一维冰-水耦合系统模型,并研究了雪层覆盖时的影响。将模型运用于丰满水库,得到丰满水库全年的水温分布以及冰盖生消过程,对比分析了雪盖存在对冰盖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7月份库内水温达到峰值,水温分布为典型分层结构;12月下旬,开始结冰,冰期持续约3个月,水温为逆温分布。水库底部水温约为4℃~6℃,且变化范围较小。雪层的存在,会显着降低冰盖的增长速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消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张涛,唐钱奎,李柏,朱心悦.基于多种资料对成都辐射平流雾生消机理分析[J].气象科技.2019
[2].茅泽育,丁法龙,韩凯,郑乾坤.寒区水库垂向水温分布及冰盖生消机理研究[C].第2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18
[3].范绪敏,宋林旭,纪道斌,沈君坤,刘德富.基于临界层理论的水华生消机理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7
[4].何宜航,桑文涛,杨桂燕,邹俊波,阳向波.基于“生消熟补”理论的叁七补血作用及其机理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5
[5].黄彬,王皘,陆雪,李靓,张礼春.黄渤海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及生消机理分析[J].气象.2014
[6].杨正健.分层异重流背景下叁峡水库典型支流水华生消机理及其调控[D].武汉大学.2014
[7].曹庆,陈国民.上海市一次大雾天气的生消机理及空间差异分析[C].第九届长叁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2012
[8].汤鹏宇,何宏让,阳向荣.渤海海域海雾特征及生消机理分析研究[C].S1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2012
[9].姚绪姣,刘德富,杨正健,纪道斌,方小凤.叁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冬季甲藻水华生消机理初探[J].环境科学研究.2012
[10].曹庆,陈国民.上海市一次大雾天气的生消机理及空间差异分析[J].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