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民俗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民俗学,民俗,媒体,结构,关系,医疗,民间文学。
民俗学论文文献综述
戴望云[1](2019)在《民俗医疗、医疗民俗与疾痛叙事研究述评——兼论建构医疗民俗学理论范式的可能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医疗为议题的文化主义研究强调疾病和治疗的观念、方式是由特定社会文化建构的,民俗医疗与医疗民俗的研究同样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当代社会中,民俗医疗的现象丰富庞杂,因此需要把民俗医疗现象整合起来,研究现象的意义并解释医疗活动中民俗行为的规律,展开医疗民俗研究,并探讨建立一种医疗民俗学理论范式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萧放,贾琛[2](2019)在《70年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历程、经验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历程,70年民俗学学科建设经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科建设始终与国家社会需要密切相关;学科体系与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学科理论的阶段总结与推进是学科方向的保障;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学科意识。论文并从学科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实践性与历史性、本土性与国际性、融合性与开放性四个方面讨论了新时代民俗学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何蓓璐[3](2019)在《民俗学视野下扬州剪纸的艺术特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剪纸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剪纸图案绚丽多彩,反映了生活习俗、农耕劳作等,经过时间的积淀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题材,呈现独特的艺术特色。中国唐代社会安定,此时的扬州剪纸就已在民间普及。其从原始形态的孕育阶段发展到繁荣兴盛的时期,展现民间的剪纸事鬼风俗、剪彩胜习俗、人生礼俗。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从民俗学角度可以侧面印证扬州剪纸艺术的源远流长。(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21期)
甘露[4](2019)在《民俗学家司各特的文学创作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各国文学的产生都与民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英国19世纪伟大的作家,是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搜集民间神话、民间歌谣、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最辛勤,受到民间文学滋养最深,成就最大的作家之一。本文从司各特的创作历程、创作思想和创作成就叁个方面展开论述,探究其利用民俗资源进行小说创作的奥秘。(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9年11期)
高景春[5](2019)在《人类学和民俗学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学科融合的视野,剖析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相互关系,从研究内容层面,剖析人类学和民俗学在内容上的交叉重迭关系,以实现两者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相长;从研究方层面,剖析其一致相通性,并阐述在新的学科发展生态下,研究方法表现出目的多层次性,形式多样性发展趋向;从理论层面,阐述理论借鉴和应用关系,意在得出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从封闭式发展走向开放,在不断交融中推动学科不断走向成熟。(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32期)
王杰文[6](2019)在《“实践”与“实践民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际民俗学界,"实践"首先是指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行为;"实践民俗学"则是对民众日常生活实践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的深入理解与阐释,甚至是对庸常的日常生活实践的理解与容忍。在抱持一种面向共同的美好生活理想的前提下,实践民俗学有责任在准确地理解民众的实践逻辑之后,把普通民众未加反思的常识提升到系统地反思与批判的哲学层次上来。(本文来源于《民俗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八木透,晁汐[7](2019)在《民俗学中婚姻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从柳田国男到石井研士》一文中研究指出1929年柳田国男开启了"婚姻变迁说"的问题研究,之后学者们从婚姻形态的分类,婚姻与家族、亲属关系的关联,女性回娘家与家族结构,婚姻习俗文化等多角度对日本近代以来的婚姻问题展开了研究。进入世纪之交,基于结构论和类型论的婚姻问题研究开始向结构功能主义视角转向,"真实性研究""将现代社会纳入视野的研究""变化的视角""基于具象的整体性研究""基于多样性展开的多角度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将成为今后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民俗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屈彦君[8](2019)在《浅析《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民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其作品在电影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其作品不仅带有现实性,而且他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也使得影片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33期)
孙丽凤[9](2019)在《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俗艺术实质上是集体进行社会生活的集合,是一种具备综合性、民族性、传承性、现实性特征的文学内容,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纵观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可以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发现民俗文化的审美价值,通过多层次、多意象与众多人物形象等文学精神的渗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创作理念。作为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社会文学,民俗文化同时也是民族发展与传承的精神内核。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民俗文化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出发,对民俗学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主要表现形式进行具体研究。(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30期)
张怡雯[10](2019)在《新媒体视角下民俗体育传播表达——评《中国民俗学通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新时期传统民俗体育的表达在新媒体时期,传统民俗体育的表达发生了极大变化,新媒体传播技术及平台为其传播表达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仲富兰在《中国民俗学通论》(2015年4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必要环节,传统文化则借助现代科技来提升自己和推动自身发展。同样,新媒体技术也推(本文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期刊2019年10期)
民俗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回顾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历程,70年民俗学学科建设经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科建设始终与国家社会需要密切相关;学科体系与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学科理论的阶段总结与推进是学科方向的保障;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学科意识。论文并从学科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实践性与历史性、本土性与国际性、融合性与开放性四个方面讨论了新时代民俗学的发展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俗学论文参考文献
[1].戴望云.民俗医疗、医疗民俗与疾痛叙事研究述评——兼论建构医疗民俗学理论范式的可能性[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萧放,贾琛.70年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历程、经验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何蓓璐.民俗学视野下扬州剪纸的艺术特色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
[4].甘露.民俗学家司各特的文学创作管窥[J].中国文艺家.2019
[5].高景春.人类学和民俗学的关系研究[J].长江丛刊.2019
[6].王杰文.“实践”与“实践民俗学”[J].民俗研究.2019
[7].八木透,晁汐.民俗学中婚姻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从柳田国男到石井研士[J].民俗研究.2019
[8].屈彦君.浅析《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民俗学[J].戏剧之家.2019
[9].孙丽凤.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J].北方文学.2019
[10].张怡雯.新媒体视角下民俗体育传播表达——评《中国民俗学通论》[J].新闻爱好者.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