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观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化,伦理,译本,斯特,思潮,客家,文化交流。
文化观照论文文献综述
万桂园[1](2019)在《观照传统文化 培育儿童立场的行为习惯与规则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文化实施迫在眉睫,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更多地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文章从观照传统文化和儿童立场的行为习惯与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入手,阐述了关注传统文化的良好行为习惯培育和关注传统文化的儿童规则意识培养策略。(本文来源于《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鑫[2](2019)在《“观音”设喻的多维文化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观音菩萨本是带有神圣性的宗教偶像,却在市井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频繁成为世俗化的喻体,设喻者对其本体往往不计出身、品行,构成了观音文化在世俗层面的特殊表征。这一现象的发生可上推至唐代,其设喻泛化、灵活,体现了世俗文化浅层性的特点,由此又衍生出"半截观音""四面观音""八面观音"等不同喻体名号。其原因可以从造像艺术、文学传统、宗教义理、人性需求等不同维度进行考察,从中体现了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在人性需求这一根本点上的对话。作为一种美的符号,"观音"作喻自有其文化价值,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曾熙[3](2019)在《地域文化视野观照下的客家文学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二十世纪客家学学科的设立和地域文学的兴起,"客家文学"这一命题随之被提出。将客家文学批评放在新时期地域文化视野下,探索客家文学批评在全球化浪潮中,能否超越客家文学,在批评的征程中注入更多的理论思考,对新时期地域文学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启发。(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0期)
唐华清[4](2019)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域观照下的花山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域透视下的花山文化表现为"反—反—正—反—正—正"的六个阶段性特征。第一个阶段表现为花山岩画的作品创作是古壮族先民"自我意识异化"的结果,第二个阶段表现为认识花山的"蒙昧时期"的异化,第叁个阶段是表现为认识花山的"理性时期"的异化调适,第四个阶段是表现为花山文化"初级消费时期"的再次异化,第五个阶段是表现为"申遗时代"对花山文化"异化消费"的调适而进入"理性消费"时期,第六个阶段是"后申遗时代"建立在生态文明类型上的异化消解,表现为文化自信的归结。在这六个阶段的发展演进当中,始终贯穿着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强大逻辑力量。(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薛丽霞[5](2019)在《吴文化之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而吴文化又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吴文化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地方特性与中华文明融为一体。国家发展到现在,民俗文化是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也是广泛的,民俗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并且演变流传至今,它对民族的团结和强大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作用。然而,就是这优秀的民族文化却在渐渐地走向缺失,走向消弭,作为与其他民族与国家最重要的区别标志,民族文化的未来应该由谁来传承和发扬呢?作为新一代的国家栋梁,中学语文课堂必须在传承民俗文化中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本文分析了民俗文化的现状、民俗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语文课堂运用民俗文化后的好处。(本文来源于《课外语文》期刊2019年30期)
刘炜[6](2019)在《“求同存异”观照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以江西傩文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本质属于外宣英译。翻译应力求在语篇结构上"求同",即遵循译入语读者的心理认知及阅读习惯,对于最具文化特质及代表性的文化因子,应力求"存异",即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凸显中国异质文化的精髓,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29期)
苏静,张珺涵,赵文静,黄炜琦,李姝璟[7](2019)在《翻译伦理观照下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译本调查研》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理论家安德鲁·切斯特曼针对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指出了翻译活动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本文结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选取了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翻译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尝试印证各译作折射出的译者翻译过程与切斯特曼提出的翻译伦理的内涵具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本文来源于《作家天地》期刊2019年18期)
李颖[8](2019)在《翻译伦理观照下中国文化经典“走出去”——以林语堂《老子的智慧》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化"走出去"虽然已经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但通过调查,经典文化并未被西方文化所熟知与深入了解。经典文化"走出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文章以翻译伦理为理论基础,探析林语堂与The Wisdom of Laotse(《老子的智慧》)的中的伦理选择及成功原因,进而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出几点启示。(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8期)
闫斌[9](2019)在《魅夜:西安城市“灯光秀”的媒介文化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光"作为一种信息媒介,当下正深刻形塑着城市空间的文化环境。以西安城市"灯光秀"为例散点透视,分别从其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对古城形象的重建、引发"公共领域"叁方面进行媒介文化反思,帮助人们理解城市的光文化新景观。(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26期)
张弛[10](2019)在《化学文化观照下的核心素养培养——以“沉淀溶解平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化学文化、观照等关键概念做出解读,进而阐释了对化学文化观照下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解。提出用任务线、逻辑线和情感线(教育线)"3线"并行的方法来立体架构课堂化学文化的主张,"3线"有明有暗,相互配合、支撑。以"沉淀溶解平衡"一课为载体,充分尝试和运用该主张,并且适度融合STEAM教育理念,分析其在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上的具体作用。最后进行了教学反思。(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中英文)》期刊2019年17期)
文化观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观音菩萨本是带有神圣性的宗教偶像,却在市井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频繁成为世俗化的喻体,设喻者对其本体往往不计出身、品行,构成了观音文化在世俗层面的特殊表征。这一现象的发生可上推至唐代,其设喻泛化、灵活,体现了世俗文化浅层性的特点,由此又衍生出"半截观音""四面观音""八面观音"等不同喻体名号。其原因可以从造像艺术、文学传统、宗教义理、人性需求等不同维度进行考察,从中体现了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在人性需求这一根本点上的对话。作为一种美的符号,"观音"作喻自有其文化价值,带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观照论文参考文献
[1].万桂园.观照传统文化培育儿童立场的行为习惯与规则意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
[2].王鑫.“观音”设喻的多维文化观照[J].北京社会科学.2019
[3].曾熙.地域文化视野观照下的客家文学批评[J].青年文学家.2019
[4].唐华清.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视域观照下的花山文化[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
[5].薛丽霞.吴文化之民俗文化对中学语文课堂的观照[J].课外语文.2019
[6].刘炜.“求同存异”观照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以江西傩文化为例[J].文教资料.2019
[7].苏静,张珺涵,赵文静,黄炜琦,李姝璟.翻译伦理观照下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译本调查研[J].作家天地.2019
[8].李颖.翻译伦理观照下中国文化经典“走出去”——以林语堂《老子的智慧》为例[J].海外英语.2019
[9].闫斌.魅夜:西安城市“灯光秀”的媒介文化观照[J].传播力研究.2019
[10].张弛.化学文化观照下的核心素养培养——以“沉淀溶解平衡”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