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台政策论文-吴婉惠

日本对台政策论文-吴婉惠

导读:本文包含了日本对台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七七事变,南洋华侨,宣传政策,宣传活动

日本对台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吴婉惠[1](2019)在《战争、思想与秩序:日本对南洋华侨的宣传政策与活动(1937~1941)》一文中研究指出七七事变后,中国国内民众掀起抗日运动高潮,远居海外的华侨也通过各种方式支援抗日。在日本看来,能否获得南洋华侨的合作与支持,就成为解决日本侵华战争和南进的重要课题。为动员一切有利因素支持战争,日本在对中国国内民众全面展开宣传的同时,也将华侨纳入其战争宣传体系。日本制定了详细的对华侨宣传方针和政策,在华侨居住地、华侨故乡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宣传促使华侨对蒋介石政府产生不信任感,对抗日产生悲观和失败主义情绪,打击华侨的抗日热情,进而在经济上切断华侨对祖国的援助,在思想上营造亲日氛围,并试图通过稳定海外华侨达到稳定其在华侨故乡统治的目的。日本对华侨的战争宣传是日本侵华战争过程的重要一环。(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李淑娟[2](2018)在《战争与“国策”:七七事变与日本对东北殖民政策的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七七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东北作为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后方基地,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政策也适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主要反映在伪满政府的叁大"国策"上。在"五年产业开发计划"上,伪满政府主要增加了战争资源工矿业产量指标。在"百万户移民计划"上,日本在保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鼓励进行青少年移民,以保障战争后备役兵源。为防止腹背受敌,又推出"北边振兴计划",主要进行边境"国防"建设和加强对苏备战活动。伪满叁大"国策"完全是为战争服务的,推行"国策"的本质就是攫取战争资源,把伪满洲国变成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的战略基地、经济掠夺基地和笼络人心的道场。日伪当局希望通过积极的"国策"调整适应日本侵略中国的全面性战略格局。尽管如此,伪满叁大"国策"在实施过程中,均遭遇到资金、资材、人员和技术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叁大"国策"远未达到预期目标,充分说明了日本发动的这场对外侵略战争是日本国力根本无力承担的战争,是一场以国运相赌的狂想战,也严重制约了日本的侵华进程。(本文来源于《军事历史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陈伟[3](2019)在《一战期间日本对华政策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战时期,中国处于南北对立的分裂局面,先是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西南诸省以蔡锷、唐继尧为首组织护国军,发起护国运动,成立护国军军政院,与北京政府对峙。1916年,袁世凯病亡后,经梁启超斡旋,唐继尧等西南军阀通电全国,宣布撤销护国军军政院,南北暂时恢复(本文来源于《团结报》期刊2019-06-27)

武寅[4](2019)在《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关系对中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中日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且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中日关系的好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日本的对华政策。历史上,中日两国建立正式的国家间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57年东(本文来源于《日本学刊》期刊2019年S1期)

卢昊[5](2019)在《“内生推动力”助推日本对华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中日关系积极互动不断。在习近平主席6月将访日出席大阪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的背景下,中日双方正努力强化目前双边关系改善势头,增进友好互信气氛。中日有识之士指出,基于共同利益的两国关系应当更具备"自主发展"的能力,并呼吁中日间建立新的互动模式。(本文来源于《世界知识》期刊2019年11期)

陈娇妮[6](2019)在《安倍晋叁执政期间日本对台政策研究(2012年-2019年)》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是影响台湾问题的主要国际因素之一。已有关于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研究重在阐述日本总体对台政策的演变历史,而忽视了以日台间“准政府”民间机构、党际间民间组织为主的交流渠道在日台关系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本文认为,在安倍晋叁第二次执政期间,日台关系的急剧升温离不开日台间“准政府”机构及各类民间组织的努力。日台政府加强了以“日台交流协会”与“台日关系协会”为代表的民间机构的政治功能,日台政府官员通过两个机构实现互访交往,互访官员层级得到提升且频率逐步加大,从而使两个机构成为名副其实代表日台政府的“准政府”机构。日台间议会联盟及其他民间组织通过党际间交流,进一步补充“准政府”机构的政治交流能力,以突破日台“断交”后政治高层间交流的空白,实现日台双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多方位、多层级的全面交流。日台关系发展由来己久。本文从日本视角选择特定时期研究日台间民间机构对日台关系演变的作用。2012年12月26日,安倍晋叁第二次当选成为日本首相,并任职首相至今。在安倍第二次执政期间,安倍重视日台关系的发展,充分利用日本软实力对台湾的影响,调整日本对台政策,增强日台多领域交流,促使日台关系的发展处于断交后最好的状态。因此,本文选择安倍第二次执政这一段时期为时间轴。日台间互设的机构及组织是本文研究的基本变量,本文就日台间主要机构及组织的演变、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探析日台间“准政府”机构及重要民间组织在安倍内阁第二次执政期间对台政策中的作用及影响。本文的主体部分由绪论、正文及结论叁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与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正文由四部分内容组成,通过梳理二战后日本外交战略路线变化,确立安倍晋叁执政时期的日本总体外交战略、外交政策及对台政策。结合具体案例,介绍日台间“准政府”机构及民间组织的演进过程,着重分析在安倍晋叁第二次执政期间,日台民间机构及组织在各领域所起到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变化、作用及影响,探析日台民间机构及组织未来发展的受限因素。正文第一章首先梳理日本二战后至今的外交路线演变进程,并归纳安倍晋叁时期确立的日本外交总体战略。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总结安倍晋叁第二次执政期间的外交政策。结合安倍晋叁外交政策的特点,以及对台具体政策实施,归纳安倍晋叁第二次执政至今的对台政策调整路线。第二章根据交流领域不同,介绍在安倍执政期间,日台“准政府”机构及主要民间组织的演变过程,以及它们在日台关系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机构及组织包括“公益财团法人日本台湾交流协会”、“台湾日本关系交流协会”、“日华关系议员恳谈会”、“自民党青年部青年局”、“日台亲善协会全国联合会”、“台日产业合作推动办公室”等,人员由政府官员、国会议员、地方议员等组成,受政府管辖抑或是政党大佬直接领导。第叁章是正文的主要部分,着重分析日台间“准政府”机构及民间组织在逐步转型升级过程中对日台关系发展的影响。安倍执政期间,日台间不再甘于经济、文化层面的往来。随着“准政府”机构机能强化,通过民间机构这一渠道,两地政治官员互访层级和次数均明显提升,出现日本现任高级官员访台现象,突破原先日本访台人员官职级别,日台政治交流的日益频繁进一步推动日台关系的纵深发展。第四章分析日台机构及组织的转型原因及受限因素。该章将转型原因与发展限制因素相糅合,依次从日本、台湾地区、美国及中国大陆四个主体进行探究,总结日台机构发展受到内外动因的限制,包括日本内政与外交相互影响、日本自民党内亲台势力与台湾台独势力相勾结、日本与台湾地区经济的相互依赖、台湾在日美同盟中的战略价值提升、美国干涉台湾问题的立场、两岸关系及日中关系的动态发展。(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7)

徐志民[7](2019)在《放任自流与优待主义:日本对民国初期留日学生的政策(1912—1917)》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初期,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而日本从明治时代走向大正民主运动时期。在这个转折时代,日本既继承和沿用对清末留日学生的积极接受、消极教育和利己管理政策,又不得不面对该政策日益明显的负面效应,最典型的是"留日者反日",这与其培养留日学生"亲日倾向"和借此扩大日本在华势力的目的背道而驰。于是,日本政府内部逐渐出现改变对中国留日学生放任自流的"不干涉主义",转而采取"优待主义"的建议和动向,虽在当时未能落实,但毕竟是此后"改善"留日学生政策的量变积累,反映了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其所依存的时代环境。(本文来源于《民国档案》期刊2019年02期)

孙雪敏[8](2019)在《冷战后日本对非援助政策的演变及动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国家的重建以及经济的恢复是其首要面对的任务。但是作为一个资源缺乏的岛国,日本一直担心会被国际社会所孤立,因此,大力发展海外贸易,推进外向型经济对于日本战后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外贸易,日本与遥远的非洲建立了联系。随着双边贸易关系的加强,日本政府与非洲国家开始进行更深入的接触,日本对非洲的援助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正式开始对非洲国家进行援助,从那时起日本对非洲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便已成为其非洲外交战略的重心。冷战期间,在美苏争霸的背景下,日本将援助非洲的重心放在经济领域,而且层次较为肤浅。冷战结束以后,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以及日本社会各届精英要求开展“大国外交”的呼声愈加强烈,日本政府开始从政治、经济以及战略等多方面进行考虑,特别是安倍在2016年第六届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上提出的“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更是将非洲纳入其全球外交战略的框架内。并且相较于冷战时期日本援非机制的含混繁琐,经过多年的发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备的援非政策机制,并且还建立了专门的国际援非会议平台。因此,全面深入了解冷战后日本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对于我们正确把握日本的非洲外交战略具有重要的价值。日本对非洲援助的不断增强是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既有国际背景的考虑,也有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同时还有日本核心决策层观念的转变。从国际环境的角度来看,新世纪以来,非盟的建立使非洲国家集体力量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出于建设世界大国的日本开始重视非洲地区在其外交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并加大了援非力度。同时日本对非洲地区的援助政策也受到日美同盟的影响和塑造,更是为了抗衡中国在非洲地区的巨大影响力。基于国家利益的角度,日本主要是为了提升日本在非洲地区的影响力,获取非洲国家对日本“入常”的支持,实现“政治大国”梦;确保日本能源资源的供给,以维护日本国家的经济安全;在非洲地区推销自己的价值观与经济发展模式,扩大日本的国际影响力。除此之外,日本对非洲国家外交理念的不算深入也是日本加强对非洲援助的重要原因。基于战后长期的援助实践,日本政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建立起了一套完备且符合国际援助潮流的政府开发援助体系,这些援助经验对于中国来说无疑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因此,本文以冷战为时间节点,试着对日本冷战后的援非政策做一个梳理、分析与总结,相信通过对日本援非政策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中国的援非工作提供一定的启发。(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9)

窦晓慧[9](2019)在《日本对印度尼西亚的援助政策探析(1951-2010)》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后,日本以赔偿外交为突破口打开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外交新局面。这也成为战后日本重新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一步。而印尼作为当时东南亚最重要的国家,成为日本发展与东南亚各国关系必须首先攻克的难关。印尼与日本是互补性很强的国家。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印尼的战略性地缘位置和重要的资源供给国地位日益凸显,如何对印尼开展援助成为日本国会的重要议题。在1951年到1958年赔偿谈判进行的阶段中,日本对印尼的援助方针就基本形成,经过60年代的过渡、70、80年代的发展,在80年代后期到1998年达到高峰。日本对印尼的援助始终以持续性、重视民生为指导方针,进入21世纪以后,已经深入到印尼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日本的各项援助工程不仅奠定了印尼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笼络了民心,扭转了战后日本在印尼的国家形象。即使21世纪以来,日本的经济援助开始收缩,但是日本与印尼的经济往来热度依然不减,印尼国内对日本的舆论评价在实现根本性转变之后进一步向好发展。然而,尽管日本的援助对印尼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援助政策作为日本外交战略构想的一部分,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保证日本自身的发展,是一种利己主义。(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9-05-16)

孔祥伟[10](2019)在《日本对缅甸的赔偿政策及其实施过程(1954-1960)》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东南亚地区中第一个与日本签订赔偿与经济合作协定的国家,缅甸为日本打开其与东南亚国家在赔偿谈判上的困局提供了突破口。随后,日缅双方进入了以商讨细则与运作方式为中心的后续谈判。日本通过先遣的稻垣平太郎经济调查团考察日缅在未来可供展开的合作议题与方向,并在探查和获知缅甸在赔偿内容上对于日本的期待的基础上,具体化了日本对缅甸的赔偿政策。继而,日方与缅方围绕第一年的赔偿计划中的协议细节、认购大米和合资企业等问题进行磋商。最终,在日方有限的让步下,两国最终签订了《日缅赔偿实施细则协定》。在执行赔偿与经济合作协定的过程中,虽然日缅根据赔偿协议内容建造了以巴鲁昌水利发电站为代表的大型基础设施,但双方在以合资企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合作层面收效甚微。日本民间资本与官方受制于缅甸糟糕的投资环境、恶化的经济前景、动荡的国内局势和潜在的政策风险而难有作为。随着日本同其他东南亚国家在赔偿谈判上的推进与陆续完成,在经济上深陷外汇流出与不景气状况的缅甸政府多次援引《日缅赔偿与经济合作协定》中第5条“再协商条款”,根据日本与东南亚诸国的赔偿结果,要求日本增加对缅甸的赔偿金额。而日本政府在提高经济合作投入的替代方案被缅甸拒绝后,不断拖延与否定缅甸方面的要求。最终缅甸政府决定切断与日本的商品贸易流通,并掀起了排日与抵制“日货”运动,以对日本政府施压。而日本政府也在此背景下,重估日本对缅甸的外交政策与赔偿活动,最终在新的赔偿政策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增加购入缅甸大米的数量,重开与缅甸方面的谈判。而缅方也在获知日方新动向后,恢复了日本对缅进行商品贸易的准可与通道。战后,日本在与缅甸以赔偿和经济合作为主的双边经贸活动中虽然实现了对缅甸的出口增长,但增加部分大多为赔偿支付款项。双方在经济关系上结构性的不断扩大的不对等关系从始至终决定着日本对缅甸赔偿政策的实施状况。即使日本在对缅甸赔偿政策实施过程中通过妥协与调整来缓和两国之间的矛盾,但其在彻底解决对东南亚赔偿问题前后对缅甸增加赔偿的要求采取的拖延策略让两国关系始终笼罩着阴云。最终,缅甸利用日本思考与调整其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窗口期,通过有限度的激进手段让顾及其在东南亚整体形象与利益的日本选择妥协。(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日本对台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七七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东北作为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后方基地,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政策也适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主要反映在伪满政府的叁大"国策"上。在"五年产业开发计划"上,伪满政府主要增加了战争资源工矿业产量指标。在"百万户移民计划"上,日本在保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鼓励进行青少年移民,以保障战争后备役兵源。为防止腹背受敌,又推出"北边振兴计划",主要进行边境"国防"建设和加强对苏备战活动。伪满叁大"国策"完全是为战争服务的,推行"国策"的本质就是攫取战争资源,把伪满洲国变成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的战略基地、经济掠夺基地和笼络人心的道场。日伪当局希望通过积极的"国策"调整适应日本侵略中国的全面性战略格局。尽管如此,伪满叁大"国策"在实施过程中,均遭遇到资金、资材、人员和技术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叁大"国策"远未达到预期目标,充分说明了日本发动的这场对外侵略战争是日本国力根本无力承担的战争,是一场以国运相赌的狂想战,也严重制约了日本的侵华进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本对台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吴婉惠.战争、思想与秩序:日本对南洋华侨的宣传政策与活动(1937~1941)[J].广东社会科学.2019

[2].李淑娟.战争与“国策”:七七事变与日本对东北殖民政策的调整[J].军事历史研究.2018

[3].陈伟.一战期间日本对华政策的转变[N].团结报.2019

[4].武寅.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J].日本学刊.2019

[5].卢昊.“内生推动力”助推日本对华政策?[J].世界知识.2019

[6].陈娇妮.安倍晋叁执政期间日本对台政策研究(2012年-2019年)[D].南京大学.2019

[7].徐志民.放任自流与优待主义:日本对民国初期留日学生的政策(1912—1917)[J].民国档案.2019

[8].孙雪敏.冷战后日本对非援助政策的演变及动因分析[D].山东大学.2019

[9].窦晓慧.日本对印度尼西亚的援助政策探析(1951-2010)[D].外交学院.2019

[10].孔祥伟.日本对缅甸的赔偿政策及其实施过程(1954-1960)[D].华东师范大学.2019

标签:;  ;  ;  ;  

日本对台政策论文-吴婉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