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蒙古双峰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峰驼,消化道线虫,虫卵,感染率
内蒙古双峰驼论文文献综述
陈曦,姚倩,王德军,孟柯其其格,徐创美[1](2019)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左旗部分地区双峰驼消化道线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阿拉善盟左旗双峰驼消化道线虫的感染情况,在该地区5个采样点(巴彦浩特、苏海图、吉兰泰、沙日布日都和日泰格里)共采集137份双峰驼新鲜粪便样品,通过饱和盐水漂浮法和光学显微镜下对样品中的线虫虫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地区双峰驼消化道线虫总感染率为29.19%(40/137),其中,巴彦浩特双峰驼感染率最高为65.00%(26/40),苏海图双峰驼具有最低感染率3.00%(1/27);幼驼和成年双峰驼的总感染率分别为42.86%(12/28)和5.69%(28/109),但差异不显着(P>0.05)。进一步通过形态学检测,共鉴定出该地区双峰驼消化道中有4种线虫虫卵(毛圆线虫卵、细颈线虫卵、马歇尔线虫卵和食道口线虫卵),其中毛圆线虫虫卵在各地区和各年龄段双峰驼中均有发现,为优势虫卵。综上所述,明确了该地区双峰驼消化道线虫感染情况,可为当地双峰驼消化道线虫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10期)
姜建强,戴钦,那仁巴图,哈斯楚鲁,白龙[2](2016)在《内蒙古地区健康及患阴道蝇蛆病双峰驼的主要血液指标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了解内蒙古地区健康及患阴道蝇蛆病双峰驼的主要血液指标之间的差异。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等地采集健康及患阴道蝇蛆病双峰驼血液样本107份,采用瑞氏染色法和吉姆萨染色法对制备的血液涂片进行染色,观察并比较健康及患病双峰驼血液的红细胞与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利用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血液样本的血细胞含量,并对相同及不同地区的健康及患病双峰驼的主要血常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比值方法估计血液样本的血浆含量。结果表明,患病驼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含量较少,嗜酸性粒细胞含量较多,且血小板含量较健康驼多;来自相同地区的患病驼与健康驼的各种血细胞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不同地区的健康驼血细胞含量趋于平稳,但不同地区的患病驼血细胞含量变化存在较大波动;双峰驼的血浆含量为0.349 0~0.736 5,患阴道蝇蛆病的双峰驼血浆含量普遍高于健康双峰驼。(本文来源于《畜牧与饲料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赵治国,杨晓野,杨莲茹,王瑞,王海艳[3](2012)在《内蒙古双峰驼斯氏副柔线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09-2011年,利用剖检法和病理组织切片技术,对内蒙古5个地区的152峰双峰驼进行了斯氏副柔线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52峰双峰驼中有117峰感染了斯氏副柔线虫,感染率为77.0%,最高感染强度为1 315条,骆驼真胃内斯氏副柔线虫的雌、雄虫比例在3.9∶1~1.2∶1之间;患驼的肉眼病变率为42.7%,大量感染斯氏副柔线虫的骆驼真胃黏膜有溃疡、脱落、淤血、出血,组织腺泡上皮细胞浓缩、变性,淋巴细胞异常增生。调查证实,斯氏副柔线虫病对内蒙古养驼业危害严重,应加强防治。(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12年12期)
陈木兰,金海,薛树媛[4](2010)在《不同粗饲料对内蒙古双峰驼养养分摄入量及消化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采食不同NDF含量的粗饲料对双峰驼营养物质采食量和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用叁峰1.5岁左右,体重140±10kg的内蒙古双峰驼,分叁期进行消化实验。每一期分别以冰草、发酵柠条、玉米秸秆为粗饲料来源,其NDF含量分别为55.24%、64.88%、71.35%。结果表明:双峰驼采食NDF水平不同的叁种粗饲料,除GEI外,发酵柠条的其他各营养物质采食量最高,并与其他两组有显着差异。除GE消化率外,各营养物质消化率高低顺序:发酵柠条﹥冰草﹥玉米秸秆。可见,低质灌木-柠条经过发酵其采食量和消化率明显高于冰草和玉米秸秆。(本文来源于《当代畜禽养殖业》期刊2010年05期)
陈木兰[5](2010)在《内蒙古双峰驼甲烷产生量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SF6示踪技术实测内蒙古双峰驼采食单一牧草的甲烷产生量,并从采食、消化、瘤胃内环境及甲烷菌相对数量的测定,分析影响双峰驼甲烷产生量的因素。试验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实测内蒙古双峰驼采食单一牧草的甲烷产生量。本研究选用叁峰体况良好的内蒙古双峰驼作为试验动物,利用SF6示踪技术测定自由采食条件下,分别饲喂冰草、苏丹草、玉米秸秆、发酵柠条和驼绒藜5种牧草时的甲烷产生量。结果表明:SF6示踪技术测定5种草样甲烷产生量依次为:发酵柠条16.23g/KgDMI、冰草21.02g/KgDMI、苏丹草18.20g/KgDMI、驼绒藜21.45g/KgDMI和玉米秸秆27.07g/KgDMI。第二部分:初步研究双峰驼甲烷产生量的影响因素。1、通过对双峰驼采食牧草营养成分、采食量及消化率的测定,研究对甲烷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冰草外,随着NDF含量增加每公斤干物质甲烷产生量和MCR有增加的趋势。双峰驼单位干物质甲烷产生量与采食量呈负相关。除发酵柠条外,甲烷产生量随着消化率的增加而增加。2、通过对瘤胃内环境发酵指标及甲烷菌的多态性和相对数量的测定,研究对甲烷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时间点的pH值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对瘤胃甲烷产生量无显着的影响。(2)每千克干物质采食量的甲烷产生量与瘤胃液中NH3-N浓度呈负相关关系。(3)采食不同牧草条件下瘤胃中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的动态变化除驼绒藜外,均表现出一致的趋势,在晨饲后的4h达到最高。甲烷产生量与瘤胃中乙丙酸比值呈正相关关系。(4)甲烷产生量与菌体蛋白之间呈正相关关系。(5)随着原虫数量的增加甲烷产生量也有增加的趋势。(6)通过基因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牧草的优势菌群均属于已研究的未培养细菌,不同与已知的五种产甲烷菌,说明骆驼中的主要产甲烷菌和牛羊是有区别的,同源性为60.4%~100.0%之间,甲烷产生量不受菌群差异的影响。(7)采食叁种牧草后不同时间点每毫升瘤胃液中总甲烷菌MCRa基因拷贝数相对数量无显着性差异,甲烷菌相对数量大小顺序为:玉米秸秆﹥驼绒藜﹥发酵柠条。(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0-05-01)
李霞,金海,薛树媛,永西修[6](2007)在《内蒙古双峰驼甲烷产生量的体外估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荒漠地区双峰驼采食的7种牧草,即梭梭、霸王、驼绒藜、白刺、沙鞭、沙葱、猪毛菜,和已经用SF6法测定了甲烷产生量的5种标准牧草一同进行体外培养,测定其体外甲烷产生量。结果显示:5种标准牧草的体内和体外甲烷产生量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y=53.572x+12.311(R2=0.99,P<0.01)。体外法测得7种牧草的甲烷产生量分别为0.41、0.36、0.39、0.26、0.41、0.68和0.29g/kg(DM基础),通过回归公式计算得到7种牧草体内的甲烷产生量分别为34.2、31.7、32.9、26.1、34.2、48.6和27.8g/kg(DM基础)。利用7种牧草的采食概率及其甲烷产生量估测出内蒙古双峰驼的甲烷产生量为104.38~244.45kg(/年·峰),以甲烷形式损失的能量占采食总能的范围为7%~15%。(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07年09期)
李霞[7](2007)在《体外法建立内蒙古双峰驼甲烷排放量的预测模型及甲烷排放抑制措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利用体外法对内蒙古双峰驼甲烷产生量进行了估测,建立了估测内蒙古双峰驼甲烷产生量的模型,并对减缓甲烷产生量的措施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估测双峰驼甲烷产生量、建立甲烷估测模型以及甲烷产生量与瘤胃微生物之间关系的研究,本研究选用一只体况良好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内蒙古阿拉善双峰驼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采集内蒙古双峰驼主要采食的荒漠牧草进行体外试验,测定其体外甲烷产生量,并用公式校正为体内甲烷产生量,估测内蒙古双峰驼甲烷产生量并建立估测甲烷产生量的模型,最后利用亨氏滚管法和最大可能计数法研究甲烷产生量与瘤胃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内蒙古双峰驼在牧草的各个生长阶段的甲烷产生量分别为生长期295.87~502.09g/d;结实期316.94~713.75g/d;枯草期213.74~340.26g/d,全年的甲烷产生量为137.7kg/年。(2)可以建立牧草成分与甲烷产生量之间的回归模型:○1 CH4(g/kgDM)=36.47-0.25NFE(%)+0.26NDF(%)-0.90CP(%) R2=0.824 (p<0.01)○2 CH4(g/kgDM)=49.88-0.04Hemi(%)-1.06CP(%)+0.20Cel(%) -0.462NFE(%) R2=0.781 (p<0.01)。(3)甲烷产生量受其瘤胃内纤维分解菌数和甲烷菌数的影响;纤维分解菌数和甲烷菌数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1)。第二部分:减少双峰驼甲烷产生量措施的研究,体外分别添加0%、1.5%、2.0%、2.5%、3.0%的酵母培养物和0%、0.5%、1.0%、2.0%、4.0%的苜蓿皂甙研究两种添加剂对内蒙古双峰驼甲烷产生量、瘤胃发酵指标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添加2.0%-2.5%的酵母培养物可以使甲烷产生量降低5.1%-11.0%;降低了培养液pH值;有增加产气量和氨氮浓度的趋势;提高了干物质的消失率;可以显着增加培养液中乙酸、丙酸、丁酸以及总VFA的浓度(p<0.05),同时有降低乙丙比的趋势;可以在刺激细菌和纤维分解菌增殖的同时抑制产甲烷菌的生长。(2)添加1.0%-2.0%的苜蓿皂甙可以使甲烷产生量降低9.3%-10.1%;显着升高了培养液pH值(p<0.05);不同程度的抑制了产气量和降低了培养液的氨氮浓度;使干物质消失率降低;可以显着增加培养液中乙酸、丙酸、丁酸以及总VFA的浓度(p<0.05),同时有降低乙丙比的趋势;添加苜蓿皂甙对细菌总数的影响不大但对纤维分解菌和产甲烷菌的生长和繁殖有抑制作用,对产甲烷菌的影响大于对纤维分解菌的影响。(3)酵母培养物和苜蓿皂甙既可以降低甲烷产生量又可以促进瘤胃发酵。(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7-05-01)
吉日木图,张和平,赵电波[8](2006)在《内蒙古阿拉善双峰驼驼乳IgG的分离纯化及其热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硫酸铵沉淀法两次沉淀乳清蛋白,并结合离子交换层析法,从双峰驼初乳中分离纯化驼乳IgG。再用SDS-PAGE鉴定其纯度,测定其分子量。然后用分离纯化的驼乳IgG免疫家兔,制备效价至少为1:32的兔抗驼IgG抗血清。内蒙古阿拉善双峰驼驼乳分别于65、75、85和100℃加热30min,用SDS-PAGE检测驼乳中IgG的变性程度。同时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驼乳中IgG的活性。结果表明,于75℃,加热30min,驼乳IgG的活性丧失68.9%,而参考值的牛乳IgG活性则完全丧失。因此,驼乳IgG的热稳定性比牛乳IgG的热稳定性高。(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06年10期)
赵电波[9](2006)在《内蒙古阿拉善双峰驼驼乳化学组成及理化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对10峰内蒙古阿拉善双峰驼第一次分娩后2h~90d的乳样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初乳的比重为1.045~1.034、pH值为6.28~6.53、酸度(%)为0.17~0.24,而常乳的对应值分别是1.028~1.034、6.31~6.57、0.17~0.20。第1次乳样的粘度平均值为24.66cP,常乳的粘度为6.79~7.54 cP。电导率随着Na+、K+和Cl-叁者之和的增减而增减。第1次所挤初乳中蛋白质、乳糖、脂肪、灰分和总干物质的含量分别为14.23、4.44、0.27、1.22和20.16%,而泌乳90d时的相应值分别是3.55、4.24、5.65、0.87和14.31%。到泌乳12h时蛋白、灰分和总干物质的含量急剧下降,而到泌乳24h时脂肪的含量增加了15倍。所研究的泌乳期内乳糖含量为4.24~4.71%,变化幅度较小。第1次所挤的初乳中钙、磷、钠、钾及氯的含量分别为222.58、153.74、65.0、136.5和141.2mg/100g,而90d时的相应值分别是154.57、116.82、72.0、191.0和152.0mg/100g。90d时驼乳中VA、VE、VB1、VB2、VB6、VC和VD的含量分别为0.97、1.45、0.12、1.24、0.54、29.60mg/L和640IU/L。90d时驼乳蛋白中Thr、Val、Met、Ile、Leu、Phe和Lys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4.52、6.20、3.16、5.61、9.48、4.73和7.75g/100g。初乳(2h~7d)中饱和脂肪酸(C12:0~C18:0)含量低于常乳(15~90d)。主要的偶数长链饱和脂肪酸是C14: 0、C16: 0和C18: 0,而多不饱和脂肪酸酸以C18:1为主。驼乳脂肪的酸值、皂化值、折射率、熔点和碘价分别为0.44、189.29、1.4563、40.4和51.79,脂肪球平均直径为1.80μm。酪蛋白胶粒平均直径为267nm。驼乳对酸碱具有更强的缓冲性。驼乳的酒精稳定性为75%,加入Na+、K+均引起稳定性的降低,降低游离Ca2+浓度或增大pH都引起稳定性增加。(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6-05-01)
吉日木图,张和平,赵电波[10](2005)在《不同泌乳时间内内蒙古阿拉善双峰驼驼乳化学组成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10匹内蒙古阿拉善双峰驼驼乳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第1次所挤初乳中总干物质为20.16%,在2~30d内变化范围为17.42%~18.22%,到90d下降为14.31%。第1次所挤初乳中蛋白质为14.23%,12h后下降到9.63%,之后进一步下降,在7、15、30及90d分别为7.40%、5.32%、4.87%和3.55%。乳糖含量在1~90d泌乳期内变化较小,为4.24%~4.44%。第1次所挤初乳脂肪含量为0.27%,到24h增加到4.18%,30d时为6.91%,90d又下降到5.65%。第1次所挤初乳中灰分含量为1.22%,到12h下降到0.99%,在90d泌乳期内稳定在0.82%~0.98%范围内。第1次所挤的初乳中,WPN占总氮58.74%,CN占总氮38.57%,NPN仅占总氮的2.69%;24h,WPN、CN及NPN分别占总氮的32.54%、65.08%及2.38%。随泌乳进行,驼乳氮分布中CN逐渐升高,WPN逐渐降低,2~90dNPN占总氮变化较小,为5.26%~7.89%。驼乳中C12:0~C18:0偶数长链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57.54%,其中C16:0、C18:0及C12:0分别占总脂肪酸的30.12%、15.15%和11.49%,C18:1~C18: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组成的30.25%,其中以C18:1脂肪酸为主,为26.05%。第1次所挤的初乳中钙、磷含量最高,分别为222.58mg/100g和153.74mg/100g;钙、磷、钠、钾及氯在3~90d变化范围分别在154.57~186.87、116.82~141.67、59.5~79.5、150.0~191.0和80.9~152.0mg/100g。初乳中VA、VC含量低于常乳,VE、VB1高于常乳,VD、VB2及VB6与常乳相近。90d驼乳中VA、VE、VB1、VB2、VB6、VC和VD分别为0.97mg/L和1.45、0.124、1.24、0.54和29.60mg/L和692IU/L。(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05年09期)
内蒙古双峰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旨在了解内蒙古地区健康及患阴道蝇蛆病双峰驼的主要血液指标之间的差异。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等地采集健康及患阴道蝇蛆病双峰驼血液样本107份,采用瑞氏染色法和吉姆萨染色法对制备的血液涂片进行染色,观察并比较健康及患病双峰驼血液的红细胞与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利用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血液样本的血细胞含量,并对相同及不同地区的健康及患病双峰驼的主要血常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比值方法估计血液样本的血浆含量。结果表明,患病驼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含量较少,嗜酸性粒细胞含量较多,且血小板含量较健康驼多;来自相同地区的患病驼与健康驼的各种血细胞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不同地区的健康驼血细胞含量趋于平稳,但不同地区的患病驼血细胞含量变化存在较大波动;双峰驼的血浆含量为0.349 0~0.736 5,患阴道蝇蛆病的双峰驼血浆含量普遍高于健康双峰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蒙古双峰驼论文参考文献
[1].陈曦,姚倩,王德军,孟柯其其格,徐创美.内蒙古阿拉善盟左旗部分地区双峰驼消化道线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研究[J].动物医学进展.2019
[2].姜建强,戴钦,那仁巴图,哈斯楚鲁,白龙.内蒙古地区健康及患阴道蝇蛆病双峰驼的主要血液指标比较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
[3].赵治国,杨晓野,杨莲茹,王瑞,王海艳.内蒙古双峰驼斯氏副柔线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兽医科学.2012
[4].陈木兰,金海,薛树媛.不同粗饲料对内蒙古双峰驼养养分摄入量及消化率的影响[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0
[5].陈木兰.内蒙古双峰驼甲烷产生量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6].李霞,金海,薛树媛,永西修.内蒙古双峰驼甲烷产生量的体外估测[J].饲料工业.2007
[7].李霞.体外法建立内蒙古双峰驼甲烷排放量的预测模型及甲烷排放抑制措施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
[8].吉日木图,张和平,赵电波.内蒙古阿拉善双峰驼驼乳IgG的分离纯化及其热稳定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6
[9].赵电波.内蒙古阿拉善双峰驼驼乳化学组成及理化性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
[10].吉日木图,张和平,赵电波.不同泌乳时间内内蒙古阿拉善双峰驼驼乳化学组成变化分析[J].食品科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