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转换带作为油气侧向、垂向运移通道的研究进展

断裂转换带作为油气侧向、垂向运移通道的研究进展

论文摘要

断陷盆地大量油气勘探证实油气并非围绕整条断裂分布,而往往集中分布于断裂转换斜坡、弯曲转折端、交汇区及末端等断裂转换带位置,表现出明显的运移通道特征。为了查明断裂转换带输导油气的优势条件及模式,在对其形成演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油气运移特征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断裂转换带在不同的演化阶段既可以作为油气侧向运移通道,又可以作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当作为侧向运移通道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条件:①具备油气侧向运移的流体势梯度;②砂体发育,储层对接概率大且侧向连通性好;③具有相对低的垂向与侧向渗透率比。侧向运移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未破坏型-侧向连通油气运聚模式和破坏型-垂向、侧向封闭油气运聚模式,油气富集层位一般与运移层位一致。当作为垂向运移通道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条件:①"硬连接"型转换带活动强度一般较大,容易幕式开启作为通道;②"硬连接"型转换带处断层面常为脊状低势区,有利于油气发生汇聚;③应力集中、裂缝发育,容易破坏盖层发生油气垂向渗漏。垂向运移也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未完全破坏型-油气垂向穿斜坡渗漏模式和破坏型-油气沿断层面垂向运移模式,油气一般被调整至浅层富集。通过矿物沉淀速率、成岩作用、地下水渗漏及矿床突水现象等,均可证实断裂转换带部位曾是流体运移的通道。

论文目录

  • 1 断裂转换带的形成演化过程
  • 2 断裂转换带作为油气侧向运移通道的优势条件及模式
  •   2.1 断裂转换带作为油气侧向运移通道的优势条件
  •     2.1.1 具备油气侧向运移的流体势梯度
  •     2.1.2 储层对接概率大且侧向连通性好
  •     2.1.3 具有相对低的垂向和侧向渗透率比
  •   2.2 断裂转换带侧向运聚油气模式
  • 3 断裂转换带作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的优势条件及模式
  •   3.1 断裂转换带作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的优势条件
  •     3.1.1“硬连接”型转换带活动强度一般较大,容易幕式开启作为通道
  •     3.1.2“硬连接”型转换带处断层面常为脊状低势区,有利于油气发生汇聚
  •     3.1.3 应力集中、裂缝发育,容易破坏盖层发生油气垂向渗漏
  •   3.2 断裂转换带垂向运移油气模式
  • 4 断裂转换带作为流体运移通道的证据
  •   4.1 地下水渗漏及矿床突水现象
  •   4.2 矿物沉淀速率及成岩作用
  • 5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6 结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孙同文,高喜成,吕延防,付广,王海学,王浩然

    关键词: 流体势,砂体,渗透率,应力,侧向运移,垂向运移,转换斜坡,断裂转换带,油气运移通道

    来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9年05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单位: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石油工程学院,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216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6M591509),黑龙江省科学基金项目(QC2016048),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科研基金项目(2018rc02)

    分类号: P618.13

    页码: 1011-1021

    总页数: 11

    文件大小: 725K

    下载量: 375

    相关论文文献

    • [1].地幔转换带的金属铁限制了硅酸盐的水化作用[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9(06)
    • [2].利用接收函数研究中亚造山带中部地区的地幔转换带结构[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0(03)
    • [3].洋-陆转换带类型与成因机制[J]. 地学前缘 2017(04)
    • [4].应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海南及其邻区地幔转换带结构[J].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4)
    • [5].转换带的分类浅述[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2)
    • [6].挤压区局部构造转换带类型及石油地质意义[J]. 现代地质 2009(03)
    • [7].杭州湾沉积物中硫酸盐—甲烷转换带内的碳循环[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0(03)
    • [8].辽中凹陷南洼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9(05)
    • [9].查干凹陷西部次凹构造转换带特征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J]. 中国石油石化 2016(22)
    • [10].渤海走滑转换带及其对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J]. 地球科学 2016(09)
    • [11].地幔转换带中的水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 地学前缘 2010(03)
    • [12].断砂耦合对阿尔伯特凹陷北部转换带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J]. 中国海上油气 2016(05)
    • [13].石臼坨凸起中段构造转换带特征及作用[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4(01)
    • [14].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地震反射特征和结构单元划分[J]. 热带海洋学报 2012(03)
    • [15].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构造转换带及其油气富集规律[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0)
    • [16].龙门山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17].南海共轭被动大陆边缘洋陆转换带构造特征[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5(04)
    • [18].地幔转换带:地球深部研究的重要方向[J]. 地学前缘 2010(03)
    • [19].琼东南盆地2号断层构造转换带及其对砂体分布的控制[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0(03)
    • [20].苏北溱潼凹陷草舍转换带扇三角洲沉积特征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19)
    • [21].黄骅坳陷横向构造转换带与基底三分结构的重磁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2)
    • [22].特长隧道景观带与交通转换带联合设计与研究[J]. 公路 2019(06)
    • [23].断陷盆地构造转换带对砂体分布影响研究[J]. 复杂油气藏 2016(01)
    • [24].长沙岭转换带构造演化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0(02)
    • [25].辽东湾坳陷挤压型和拉张型走滑转换带特征及其控藏作用[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8(01)
    • [26].构造转换带储集体发育的主控因素——以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为例[J]. 岩石学报 2011(03)
    • [27].洋陆转换带类型特征和形成机理及其在南海北部的表现特征[J]. 地质科技情报 2018(04)
    • [28].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盆地发育动力学机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4)
    • [29].渤海海域辽西构造带S型走滑转换带特征及控藏作用定量表征[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8(01)
    • [30].沉积期构造转换带类型、空间展布及其控制因素[J]. 断块油气田 2017(02)

    标签:;  ;  ;  ;  ;  ;  ;  ;  ;  

    断裂转换带作为油气侧向、垂向运移通道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