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下回论文-徐飞飞,闫兆芬,王静,王梦阳,周健

额下回论文-徐飞飞,闫兆芬,王静,王梦阳,周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额下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额下回,颅内电极脑电图,眼球偏斜

额下回论文文献综述

徐飞飞,闫兆芬,王静,王梦阳,周健[1](2019)在《起始于额下回的眼球偏斜发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病例特点男性,6岁,病史1.5年,右利手。首次发作4岁半时无明显诱因下晨起时出现喉鸣后双眼上视(偏侧不详),四肢抖动,僵硬,意识丧失,约1分钟缓解,半年后,发热3日后,午睡时出现突发尖叫,双眼上视,双手双脚伸直抖动,发作后短暂缓解后再次发作,呈持续状态,入院治疗,出院后口服丙戊酸钠3ml,(本文来源于《第八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8)

韩红艳,张驰,胡逸聪,王文献,王柯柯[2](2019)在《针刺支沟穴对健康人脑内以额下回为种子点功能连接网络时变效应的差异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静息态f MRI技术研究针刺支沟穴对健康人脑内以额下回为种子点功能连接网络响应脑区在针刺前后不同时间序列内的差异。方法:对18名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针刺前静息态扫描(R1)、留针期间静息态扫描(R2-R5)和拔针后静息态扫描(R6-R7),以额下回为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分析。结果:与R1比较,一是R2序列内左侧颞中回、颞下回等脑区,R3序列内左侧颞中回、颞下回、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与额下回功能连接减弱,右侧额中回功能连接增强,R4序列内右侧中央前回功能连接减弱,R5序列内右侧顶上回功能连接减弱、双侧额中、上回功能连接增强;二是R6序列内右侧额中、上回及右侧顶上回与额下回功能连接减弱,R7序列内左侧小脑前、后叶及右侧颞中回、颞下回功能连接减弱。结论:结合支沟穴临床功效和额下回功能,推测左侧颞中、下回、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小脑前、后叶,右侧中央前回、顶上回、双侧额中、上回为与额下回随时间序列功能连接网络变化重要响应脑区。(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李峰华[3](2016)在《杏仁核与额下回在正性情绪上调时表现出正耦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丰富多彩的情绪,并且每种情绪都会对我们产生不同的影响。情绪会带给我们勇气、信心和力量,也会使我们冲动、懦弱、忧郁,甚至做出一些违背道德和法律规范的事情。所以,情绪需要调节和控制,也就是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指的是个体对情绪的发生、体验与表达进行调控的能力和过程。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利于个体保持愉快的心情、改善不利的心境。现有的情绪调节研究大多都局限于负性情绪调节,而正性情绪调节的研究一直很少。然而正性情绪调节跟负性情绪调节一样重要,也需要得到研究者的研究和了解。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正性情绪的研究。以往对负性情绪的研究中发现,负性情绪的行为、生理和神经指标随下调调节而降低,随上调调节而升高,然而这一结果是否也会出现在正性情绪调节中还未可知。认知重评是一种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个体通过运用认知重评策略,改变原有认知,使个体对所发生的情绪事件做出新的理解和评价,从而改变个体的情绪体验与反应。认知重评发生在情绪真正产生之前,属于先行关注情绪调节策略。它的实质是对当前情绪性事件进行合理化解释的过程,相比其他情绪调节策略,是一种有利于健康的情绪调节策略。当前研究综合行为、电生理和神经影像方法系统地对正性情绪调节进行研究。本研究有叁个研究组成,通过研究一对被试情绪调节时的主观情绪唤醒度变化进行探究,研究二通过考察正性情绪调节时的颧肌肌电(zygomatic electromyography,简称zEMG)变化对之进行研究,研究叁通过功能核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实验对被试进行正性情绪调节时的脑区激活和脑区之间的连接对正性情绪调节进行研究。研究一分析结果发现当被试进行上调调节时,主观唤醒度相比维持条件有显着的增大,但是下调试唤醒度虽然小于维持条件,但两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因此研究一结果证明正性情绪调节上调效应显着,下调效应不显着。研究二通过对zEMG分析发现,上调较维持时有显着增强,但在下调调节中zEMG虽然较维持时有所降低,但是双样本检验统计结果不显着,这个结果与研究一结果一致。研究叁中,首先以双侧杏仁核为种子点做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分析,结果发现上调时的信号变化率显着高于维持时,但下调时的信号变化率却大于上调时,这个结果与研究一、研究二一致;上调与下调时脑区激活差异分析显示,上调比下调激活了更多的前部扣带回和额下回脑区,而下调时没有比上调激活更多的脑区。进一步的心理生理交互作用(Psychophysiological Interaction,PPI)分析显示,较之维持条件,正性情绪上调时双侧杏仁核与左侧额下回表现出正耦合,而在下调过程中没有发现杏仁核与其他脑区的耦合关系。综合以上叁个研究结果不难发现,在进行正性情绪上调调节时,主观情绪唤醒度、颧肌肌电和杏仁核信号变化率相比维持调节时都有显着的增强,而下调时这几项指标并没有表现出显着的低于维持时,因此正性情绪调节上调效应显着而下调效应不显着。PPI分析显示上调时双侧杏仁核与左侧额下回有一个正耦合,而下调时没有,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上调效应显着的原因,由于额下回对杏仁核起到自上而下的调节作用,认知控制脑区对情绪表征脑区进行有效的调控,上调时负责情绪调节的脑区之间相互配合,但是这种良好的配合并没有出现在下调时。叁个实验一致的显示被试的正性情绪上调能力显着而下调能力不足,从进化学的角度推测,这可能跟人们趋利避害的本能有关,人们总是追求更好而不是更坏,具体到本实验当中,这表现为相对于减弱正性情绪,人们可能更倾向和习惯于增强自身的正性情绪;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还有可能跟上调调节相对容易,但是下调调节较难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20)

陈帅禹[4](2016)在《经颅直流电刺激额下回对限制性饮食者抑制控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致胖社会环境中,吃货(Chowhounds)处处有,美味诱惑无时不在。在美味食物的诱惑启动下,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尤其是过度进食)导致的超重、肥胖和饮食失调,以及进而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个体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限制性饮食(Restrained eating)是指为了控制体重,长期严格的控制进食倾向。限制性饮食者(Restrained eater)是指一群长期关注体重和减肥的慢性节食者,其特点为连续性、强动机性,多为女性,但减肥却不太成攻。限制性饮食者是饮食失调的边缘人群,是饮食失调发展过程中最常见又最为关键的适应不良行为。如何在充满诱惑的生活环境中,成功地抑制进食欲望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抑制控制能力和个体的健康行为具有紧密联系,抑制控制能力是限制性饮食者在食物诱惑下是否会过度进食的关键因素。根据Heatherton的自我调控的平衡模型,前额叶的冲突监测和抑制控制能力遭到削弱,打破了前额-皮质下环路的平衡状态,是导致个体节食失败的关键因素。大量研究表明,额下回(IFG)是影响饮食控制和节食成败的关键脑区。尽管脑成像研究在探究饮食控制的神经机制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以往的研究也存在有局限之处。目前的脑成像研究,无法有效地区分某种神经激活是某种行为的必要条件还是仅仅与某种行为有联系,无法揭示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研究技术,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1~2 mA)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饮食领域中已有的tDCS研究多是集中在健康个体、肥胖者和饮食障碍者群体,刺激干预区域多是选在背外侧前额皮层。未有应用无创神经调控技术探究对限制性饮食者的食物抑制控制能力的影响,更未有研究探究刺激额下回对饮食行为的影响。已有研究结论多是基于个体的主观报告得出,采用更客观的测量范式研究还较少。仅有一个采用较客观的Go/no-go范式的研究,但实验范式本身的有效性尚值得商榷(go与no-go的比例为1:1,其比例多是4:1或3:1)。为考察额下回在饮食控制上的作用,应用tDCS技术并结合食物线索下的抑制控制任务,首次探讨了tDCS对限制性饮食者抑制控制功能的影响。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了限制性饮食两个亚组和非限制性饮食者在特质性冲动和特质性食物渴求上的差异。研究证实,相对成功者和非限制性饮食者,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存在特质性冲动缺陷,尤其在注意抑制和行为冲动抑制两个维度上。且失败者具有更强的特质性食物渴求。研究二采用真实刺激和伪刺激对照组设置,真实阳极刺激和伪刺激下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分别为31名和32名,选择右侧额下回为目标刺激脑区,采用新颖的食物线索下结合flanker任务的Go/no-go范式。实验任务要求被试对屏幕中央的字母做按键反应(对D、E、F、G、I、L、O、Q、R、S、Y、V按空格键,但对X不按键),屏幕两侧伴随呈现美味食物图片。结果发现,相对于伪刺激条件下,no-go trail的虚报数无显着差异,go trail的漏报数也无显着差异,go trail的平均反应时无差异。并且,个体在刺激后状态性食物渴求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一定程度的增强。研究叁同样采用对照组设置,真实阳性刺激和伪刺激下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各29名,同样刺激右侧额下回,实验任务为食物线索下的停止信号(SST)范式。刺激材料为高热量美味食物图片,实验任务要求被试快速的对箭头方向做出反应(向左按V,向右按M),当个别图片刺激呈现后马上在其上出现一个大红色叉叉时,不做按键反应,否则视为错误。结果发现与伪刺激条件下相比,真实阳性刺激显着降低了限制性饮食者的停止信号反应时(SSRT)(抑制能力测量指标,SSRT值越低,其抑制控制功能越好),反应时无变化。本研究首次证实,tDCS阳极刺激额下回可以有效地增强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在停止信号任务上对食物线索的抑制控制能力,但在Go/no-go上的无显着影响。且刺激额下回,并不能显着降低个体的状态性食欲渴求。本研究结果和当前tDCS在认知领域的研究相符合,其他的研究发现刺激背外侧前额叶在Go/no-go范式上任务表现有显着的改善。本研究首次探讨了tDCS技术对限制性饮食者的食物线索抑制控制能力影响,从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着手,应用最新的神经调节手段,来增强食物敏感群体-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的抑制控制能力。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的结合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及脑电等脑成像技术,选定其他的相关脑区,进一步的探究限制性饮食调控的神经机制。(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02)

陈帅禹,董德波,袭玉荣,肖子伦,陈红[5](2015)在《刺激额下回对限制性饮食者的抑制控制能力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中,"吃货"(Chowhounds)处处有,立志减肥者大有人在。然而,能够成功地抑制进食欲望并控制体重者,却少之又少。限制性饮食(Restrained eating)是指为了控制体重,长期严格的控制进食倾向。抑制控制能力的缺失和冲动性的提高,增强了限制性饮食者不健康饮食行为的可能,增加了其发展为饮食失调患者的风险。大量研究表明,额下回(IFG)是影响饮食控制和节食成败的关键脑区。为考察该脑区在饮食控制上的作用和神经调节技术在饮食障碍及体重控制上的预防干预效果,应用经颅直流电电刺激(tDCS)技术并结合food-cued Stop Signal Task任务,探讨tDCS对限制性饮食者抑制控制功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被试间设计,真实阳性刺激和伪刺激下失败的限制性饮食者各29名。刺激材料为高热量美味食物图片,实验任务要求被试快速的对箭头方向做出反应(向左按V,向右按M),当个别图片刺激呈现后马上在其上出现一个大红色叉叉时,不做按键反应,否则视为错误。结果发现与伪刺激条件下相比,真实阳性刺激显着降低了限制性饮食者的停止信号反应时(SSRT)(抑制能力测量指标,SSRT值越低,其抑制控制功能越好),反应时无变化,但停止延迟时间(SDT)增加。结论:tDCS阳性刺激提高额下回脑区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增强了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的抑制控制功能。(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10-16)

刘涛[6](2015)在《角色转换对竞争双方额下回脑间功能连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角色转换可以加深对对方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后续的交流互动。为了研究角色转换是如何影响互动双方额下回的脑间功能连接,本研究利用近红外光学脑功能成像设备(NIRS)同时测量了交替互动游戏中双方的额下回脑活动。在游戏中,两名被试被随机指定为两个角色:建造者或伴随者。建造者的任务是控制棋子完成屏幕上的目标图形,而伴随者的任务是帮助(合作条件)或阻碍(竞争条件)建造者完成目标图形。整个实验包括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一名被试作为建造者完成游戏,然后在第二部分中转换为伴随者。对应的,另一名被试在第一部分作为伴随者完成游戏,然后在第二部分中转换为建造者。NIRS数据显示,在竞争条件下互动双方的额下回之间出现了的脑间功能连接,但是这种脑间功能连接并没有在合作条件下出现。竞争双方(竞争者-建造者)在第一部分中表现出了双侧额下回的脑间功能连接,在第二部分中却只表现出了右侧额下回的脑间功能连接。而且,与第一部分相比,第二部分的脑间功能连接强度呈下降趋势。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竞争双方从角色转换中学到了对方的行为策略,从而在接下来的竞争游戏中更多的关注于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较少的实时关注对方的行为策略),导致了双方额下回脑间功能连接强度的下降。未来需要进一步控制被试在第二部分的策略,并同时测量更多的脑区(例如,前额叶或顶下小叶)来验证角色转换对脑间功能连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10-16)

刘仍利,孟凡鹏,王业绩,杨公利,韩邦华[7](2014)在《神经内镜下经额下回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18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额下回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额下回入路手术治疗18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复查头部CT示血肿近完全清除16例,大部清除2例。术后随访6个月,GOS评分5分6例,4分8例,3分4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额下回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微创、直视、并发症少等优点,为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提供了一个新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4年12期)

王海祥,周文静,张光明,张冰清,贺晶[8](2014)在《额下回及额盖癫痫发作的电-临床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起始于额下回及额盖的癫痫发作的电-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4年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行癫痫术前评估并经颅内电极脑电图证实起始于额下回及额盖的7例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学表现、头皮及颅内脑电图、影像学、手术情况及初步随访结果。结果所有病人都有先兆,其中5例均为非特异性先兆。7例病人中6例均出现过度运动发作,4例病人出现面部改变,表现为面部对称或不对称性强直,形成咧嘴动作。仅有1例患者出现植物神经症状。3例患者的MRI为阴性。其余4(本文来源于《第四届CAAE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23)

李雨舒华,夏志超[9](2013)在《左侧额下回的自发神经活动预测儿童的阅读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脑安静状态下的自发神经活动可以预测外在行为表现。研究通过局部一致性(RegionalHomogeneity,RetHo)和静息态功能连接(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FC)两个指标去预测儿童的阅读能力。43个13-14岁的智力正常儿童参加磁共振结构像和功能像的扫描,并在机器外进行阅读能力的测验。把年龄和性别作为协变量控制其对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1)左侧额下回(1eft inferior frontal gyrus,LIFG)的叁个亚区(BA44,BA45,BA47)以及皮层下的丘脑(thalamnus)的局部一致性可以预测儿童的阅读得分(alphasim校正,p<0.01)。(2)以这叁个脑区为种子点(seed),计算全脑的功能连接与阅读能力的相关,发现BA44与左侧缘上回(1eftsupramarginalgyms),梭状回(1eft fusiform gyrus),顶内沟(intraparietal sulcus)的功能连接与阅读能力显着正相关;BA45区与左侧颞中回(1eft middle temporal gyrus)的功能连接与阅读能力显着正相关,与左右侧的丘脑(thalamus)的功能连接与阅读能力显着负相关。结果表明左侧额下回在儿童阅读中起着重要作用,与该脑区存在功能连接的阅读脑区可以显着预测阅读水平,均与前任研究一致。(本文来源于《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11-01)

黄朝阳,张国君,倪端宇,遇涛[10](2013)在《CCEP在额下回与口面部运动区之间功能连接性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可揭示大脑网络的皮质间诱发电位(Cortico-cortical evoked potential,CCEP),来研究人类额下回与口面部运动区之间的连接性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5名接受长程颅内电极埋置的药物难治性(左侧)额叶癫痫患者,术前经fMRI证实患者均为左侧语言优势,术中埋置的颅内电极均覆盖了患者的额下回与中央前回。借助皮层脑电图,患者的发作起源被确定;借助皮质电刺激,患者的运动性语言中枢与口面部运动区分别被确定出来。给予运动性语言中枢1Hz交替极性的电刺激。(本文来源于《第五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集》期刊2013-09-12)

额下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运用静息态f MRI技术研究针刺支沟穴对健康人脑内以额下回为种子点功能连接网络响应脑区在针刺前后不同时间序列内的差异。方法:对18名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针刺前静息态扫描(R1)、留针期间静息态扫描(R2-R5)和拔针后静息态扫描(R6-R7),以额下回为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分析。结果:与R1比较,一是R2序列内左侧颞中回、颞下回等脑区,R3序列内左侧颞中回、颞下回、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与额下回功能连接减弱,右侧额中回功能连接增强,R4序列内右侧中央前回功能连接减弱,R5序列内右侧顶上回功能连接减弱、双侧额中、上回功能连接增强;二是R6序列内右侧额中、上回及右侧顶上回与额下回功能连接减弱,R7序列内左侧小脑前、后叶及右侧颞中回、颞下回功能连接减弱。结论:结合支沟穴临床功效和额下回功能,推测左侧颞中、下回、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小脑前、后叶,右侧中央前回、顶上回、双侧额中、上回为与额下回随时间序列功能连接网络变化重要响应脑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额下回论文参考文献

[1].徐飞飞,闫兆芬,王静,王梦阳,周健.起始于额下回的眼球偏斜发作[C].第八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2019

[2].韩红艳,张驰,胡逸聪,王文献,王柯柯.针刺支沟穴对健康人脑内以额下回为种子点功能连接网络时变效应的差异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

[3].李峰华.杏仁核与额下回在正性情绪上调时表现出正耦合[D].西南大学.2016

[4].陈帅禹.经颅直流电刺激额下回对限制性饮食者抑制控制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6

[5].陈帅禹,董德波,袭玉荣,肖子伦,陈红.刺激额下回对限制性饮食者的抑制控制能力影响[C].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2015

[6].刘涛.角色转换对竞争双方额下回脑间功能连接的影响[C].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2015

[7].刘仍利,孟凡鹏,王业绩,杨公利,韩邦华.神经内镜下经额下回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18例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

[8].王海祥,周文静,张光明,张冰清,贺晶.额下回及额盖癫痫发作的电-临床特点[C].第四届CAAE脑电图与神经电生理大会论文摘要集.2014

[9].李雨舒华,夏志超.左侧额下回的自发神经活动预测儿童的阅读能力[C].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10].黄朝阳,张国君,倪端宇,遇涛.CCEP在额下回与口面部运动区之间功能连接性研究中的应用[C].第五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集.2013

标签:;  ;  ;  

额下回论文-徐飞飞,闫兆芬,王静,王梦阳,周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