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灾害论文-袁宏

山地灾害论文-袁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山地灾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山地灾害,SuperMap,UAVRS,应急救援

山地灾害论文文献综述

袁宏[1](2019)在《SuperMap与UAVRS在山地灾害应急监测与救援处置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山地灾害的应急监测与救援处置,设计构建了一套SuperMap与UAVRS结合的应用系统。系统采用SuperMap GIS网络地图实现灾害现场环境的二维、叁维可视化分析,利用无人机进行灾情的快速采集和真叁维建模,结合叁维模拟进行灾情分析预测,可为山地灾害的抢险救灾提供现场一手资料与辅助决策,服务于山地灾害应急管理。(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9年16期)

师灿旸,雷瑜,郑丹,柳如涛[2](2019)在《低空遥感技术支持下的山地灾害区域水土资源信息对象级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条件复杂,70%地域为山地区域,且近年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迅猛,自然资源被过度索取,环境遭到持续性破坏,地质灾害越来越严重。根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最高和受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3]。在灾害发生后,常规野外现场调查方法很难开展,不仅要冒着生命危险长时间的野外艰苦工作,还要消耗大量财力、物力,某些地区由于受到地形和交通等条件的影响,调查人员无法到达,这给灾情调查带来极大的困难。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地质灾害研究中以"3S"技术作为新技术手段和方法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4]。这为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常规遥感手段受制于获取影像的空间分辨率不高,导致后期数据处理的精确度不高[5]。(本文来源于《资源与人居环境》期刊2019年07期)

徐瑞池,李秀珍,胡凯衡,聂银瓶[3](2019)在《横断山区山地灾害的动态危险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横断山区的崩滑流山地灾害为研究对象,选取坡度、坡向、曲率、相对高差、岩性、断裂带密度和河网密度作为该区域山地灾害静态危险性的评价因子,采用频率比法计算了横断山区山地灾害静态危险度。在此基础上,重点考虑降雨因子对山地灾害危险性动态变化的影响,并基于灰色关联度法确定静态危险度和降雨因子对山地灾害动态危险性影响的相对权重,最后采用因子迭加法实现了横断山区山地灾害的动态危险性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横断山区的发展规划和山地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9年03期)

徐姚[4](2019)在《希望有一天“泥石流”变“清流”》一文中研究指出“戴着一顶安全帽就扎进了灾区,日日夜夜和泥石流打交道,一眨眼就是30年。”这句话描述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鹏。除了这些身份之外,崔鹏还有一个外号——中国第一位“泥石流院士”。不过,在近日接受《中国应急管理报》(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9-05-15)

丁茜[5](2019)在《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服务灾害应急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进一步研究灾害链形成的条件、机制、过程、转换节点,发展专业、高效的防灾减灾技术。■在充分调研了解民众对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后,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收入、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应对风险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防灾减灾教育,探索适应不同地区的风险管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应急管理报》期刊2019-04-24)

赵鹏辉,李俊杰,康飞[6](2019)在《河道山地灾害的卷积神经网络快速识别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河道山地灾害如泥石流、滑坡、山洪、水土流失等严重危害着河道周边公路、铁路、桥梁、大型水利工程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快速识别已发生的河道山地灾害意义重大,而传统巡检方式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和滞后性,迫切需要新方法来替代。以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为代表的深度学习技术具有局部感知、参数共享、池化等多个特性,相比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具有更强大的特征学习和特征表达能力。在深度学习开源框架下,利用大量河道山地灾害图片数据完成了Caffenet等多个深度模型的训练,并结合迁移学习方法,使河道山地灾害识别准确率最终达到90%以上,为河道山地灾害快速识别、群防群测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边江豪,李秀珍,胡凯衡[7](2018)在《横断山区山地灾害的区域分布特征与动态演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横断山区地貌类型多样、地质环境脆弱复杂,加之气候多变、地震活动频繁,导致该区成为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发育数量最多、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本文以横断山区发育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研究区环境背景和灾害野外调查及数据收集的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内山地灾害与成灾环境背景条件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横断山区山地灾害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化规律。(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2)

李爱农,南希,张正健,边金虎[8](2018)在《特大山地灾害遥感应急响应调查方法与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遥感技术是山地灾害快速调查、隐患识别、灾情评估的有效手段,在应急服务与指挥决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构建的特大山地灾害临灾遥感响应机制,以四川芦山7.0级强烈地震核心区灾损遥感快速调查、"6·24"茂县特大山体滑坡灾害应急遥感调查为例说明了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在山地灾害应急响应调查中的应用及成效,反映了遥感技术在灾后应急中的重要贡献,并从高时频遥感观测潜力的角度,提出山地灾害链遥感应急调查的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减灾》期刊2018年19期)

李晓文[9](2018)在《不畏道阻且长 守护山地安全——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周公旦》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山地大国,山洪、泥石流、滑坡、堰塞湖等山地灾害严重阻碍着我国山区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山区安全保障的一块心病。2008年汶川地震后山地灾害一次又一次地上演给人们敲响了科学防御的警钟,使人们痛定思痛,山区防灾减灾已经成为我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民之所望,士之所担。以己之长,择世所需。有这样一群科学家,在每一个山地灾害发生的现场,都会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把实验室建在了泥石流的源头、堰塞湖的坝上、滑坡体的脚(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8年16期)

龚柯,徐惠梁,刘鑫磊,陈明,杨成长[10](2018)在《西部社区山地灾害风险认知与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以四川省彭州市小鱼洞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山区留守人员对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的减灾防灾的认知情况以及对当地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受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威胁的彭州市小鱼洞镇为研究区,基于实地问卷调查数据,并用SPSS与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获得了受访人员对有效减灾防灾措施的认可度。[结果]留守人员对于减灾防灾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急反应能力是有限的,公众对防灾减灾的认知有一定的错误和曲解;通过已有的评价模型对小鱼洞镇地质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评分为84,表明该区域应急管理能力较强,当地人民也较为满意。[结论]在起草紧急计划之前,政府应该更多的考虑留守群体的期望和实际的疏散能力,而不是靠想象中的情况来完成计划好的工作,同时加强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设,提高突发地质灾害应对能力。(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8年02期)

山地灾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条件复杂,70%地域为山地区域,且近年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迅猛,自然资源被过度索取,环境遭到持续性破坏,地质灾害越来越严重。根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最高和受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3]。在灾害发生后,常规野外现场调查方法很难开展,不仅要冒着生命危险长时间的野外艰苦工作,还要消耗大量财力、物力,某些地区由于受到地形和交通等条件的影响,调查人员无法到达,这给灾情调查带来极大的困难。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地质灾害研究中以"3S"技术作为新技术手段和方法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4]。这为滑坡地质灾害调查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常规遥感手段受制于获取影像的空间分辨率不高,导致后期数据处理的精确度不高[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地灾害论文参考文献

[1].袁宏.SuperMap与UAVRS在山地灾害应急监测与救援处置中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9

[2].师灿旸,雷瑜,郑丹,柳如涛.低空遥感技术支持下的山地灾害区域水土资源信息对象级提取[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9

[3].徐瑞池,李秀珍,胡凯衡,聂银瓶.横断山区山地灾害的动态危险性评价[J].灾害学.2019

[4].徐姚.希望有一天“泥石流”变“清流”[N].中国矿业报.2019

[5].丁茜.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服务灾害应急管理[N].中国应急管理报.2019

[6].赵鹏辉,李俊杰,康飞.河道山地灾害的卷积神经网络快速识别方法[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9

[7].边江豪,李秀珍,胡凯衡.横断山区山地灾害的区域分布特征与动态演化规律研究[C].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8].李爱农,南希,张正健,边金虎.特大山地灾害遥感应急响应调查方法与案例[J].中国减灾.2018

[9].李晓文.不畏道阻且长守护山地安全——记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周公旦[J].科学中国人.2018

[10].龚柯,徐惠梁,刘鑫磊,陈明,杨成长.西部社区山地灾害风险认知与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以四川省彭州市小鱼洞镇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8

标签:;  ;  ;  ;  

山地灾害论文-袁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