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断层扫描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断层,突触,正电子,计算机,白内障,光学,神经纤维。
断层扫描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吉利,曹婷怡,许斐平,王莎莎,郑策[1](2017)在《相干光断层扫描术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临床观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相干光断层扫描术(OCT)研究无手术并发症的白内障患者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临床情况。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共连续纳入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于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术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0.3的患者72例(72只眼),于术后1个月进行随访,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于术后1个月行OCT检查。结果入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8.2岁。患者术后1个月BCVA小于0.3者占5.1%。OCT检查提示,导致患者术后低视力的原因有高度近视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黄斑前膜、视网膜劈裂症、黄斑孔、视网膜色素变性。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患者年龄是照成术后1个月低视力的危险因素。结论在本研究中,术后1个月OCT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术后低视力的原发病。(本文来源于《临床眼科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敖然,于生元[2](2017)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较为复杂,常规检查方法易受患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而缺乏准确性,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CT)可以客观检测眼球后结构改变,进而反映神经元变性情况。本文旨在探讨OCT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并寻找新型生物学标志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王雪梅[3](2016)在《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术在牙体牙髓病学领域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具有准确、无创伤、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优点,目前广泛应用在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Micro-CT结合叁维重建技术,可以从各个角度和层面观察图像,从而掌握牙齿及根管系统的形态学特征,为牙体牙髓病的科研及教学提供帮助。现就Micro-CT在牙体牙髓病学领域的应用概况做一介绍。(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葛堂娜,张淑存,熊世江[4](2015)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术在牙体牙髓病研究与治疗中的应用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CT),又称显微CT或μCT,它是普通CT的继承与发展,显微CT已被证实是一种分辨率高、重复性好、可信度高、非破坏性的叁维分析工具。近30年来,MCT不断研发,成为牙体牙髓病研究与治疗的新型影像学技术。本文主要对显微CT在牙体牙髓病研究与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口腔材料器械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张垒,朱虹[5](2013)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术图像重建方法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是核医学检查中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文中介绍常用的SPECT断层重建方法及其应用进展,分析重建函数的原理及参数的选择,评价其优缺点。利用SPECT指导断层图像重建,从而准确地显示靶器官的解剖结构和病变,为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李霞,戎叶,李叶菲,薛艳红,张云峰[6](2012)在《扫描透射电子断层扫描术研究海马神经元突触的超微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突触在神经信号传递及可塑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其亚显微结构的观察一直被认为是神经科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问题。但是,至今仍然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来实现高分辨率的突触超微结构解析。近年来,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对该问题的深入探讨成为可能。本文中,采用扫描透射电子断层扫描术对比较厚的脑片样本(<1μm)中突触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从叁维水平上对突触复杂的内部精细结构进行探测,分析了突触囊泡的大小、形态、囊泡在突触前的分布及内体样囊泡的循环过程,为神经元突触功能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和更为有效的手段。(本文来源于《生物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11期)
刘焱斌,杨彦佳,李雅馨,刘凯[7](2012)在《左肺结核伴纵隔淋巴结结核经~(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误诊肺癌淋巴结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结核病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ET)中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PET/CT在肺部包块诊断作用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收治的1例肺结核合并纵隔淋巴结结核病患者的误诊及诊断治疗经过,分析误诊原因并总结诊治经验,结合文献复习肺部包块在PET/CT中的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患者为肺部包块伴纵隔淋巴结包块,胸部CT提示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PET/CT也考虑左肺下叶肺癌伴淋巴结转移。最后经纵隔镜淋巴结活检确诊结核,并抗结核治疗好转。结论结核等感染性疾病常可导致18F-FDG的摄取增加而造成PET/CT阳性结果,因此在18F-FDG PET/CT呈现阳性结果时须注意鉴别病变良恶性,其中高标准摄入值包块尤其需要注意与结核病相鉴别。(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12年10期)
郭婧,尹恺丰,杨海兵,韩萱,王燕[8](2012)在《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术评价根管再治疗中不同器械根管清理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术(Micro-CT)数据建立人前磨牙叁维模型,定量评价根管再治疗过程中2种根管预备系统根管清理的效果。方法选择因正畸治疗拔除的前磨牙40颗,采用ProTaper机用镍钛锉进行根管预备,冷牙胶侧方加压法充填根管。随机分为2组,以弹性K锉和ProTaper Universal再治疗系统分别进行根管二次预备。分别于根管充填及二次预备后进行Micro-CT扫描,计算根管内剩余充填物比例,分别对根管冠1/3、中1/3和下1/3的根管内剩余物进行评分,评价2种器械对根管充填物的清理效果。结果使用弹性K锉进行根管二次预备的平均根管内剩余物比例低于ProTaper Universal再治疗系统(P=0.005);弹性K锉组根尖1/3清理效果优于ProTaper Universal再治疗系统组(P<0.05)。结论弹性K锉和ProTaper Universal再治疗系统均不能完全清除根管内充填物。(本文来源于《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汪维芳,盛敏杰,林安娟,顾真寰,陈轶卉[9](2009)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在兔眼神经受体成像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对家兔眼内的神经受体进行定量检测及成像。方法选择家兔16只随机分为4组(n=4),用PET来检测4种不同的神经受体:标记化合物[11C]raclopride测定多巴胺D2受体;[11C]CFT测定多巴胺载体;[18F]MPPF用于测定5-羟色胺受体;[11C]SA4503测定σ1受体。对每一组家兔在完成基线测定后,不改变体位,进行第2次测定。每组中的2只家兔在测定前注射拮抗剂进行预处理测定;另2只家兔在测定过程中注射拮抗剂进行置换测定。并且在PET测定后15min进行体外放射自显影术,比较二者的测定值。结果PET的基础测定中眼球组织和脑组织都成像,但眼球组织的放射能较脑组织中明显低下。除[18F]MPPF,预处理测定显示眼前段的摄取减少25%~28%。但是置换测定中,只有[11C]SA4503摄取减少了20%,[11C]raclopride有16%被阻断,[11C]CFT则没有明显变化。PET成像后的放射自显影术可以看出家兔眼内的神经受体主要聚集于视网膜和虹膜睫状体,且放射自显影术成像比PET成像信号清晰。结论在兔眼中PET中神经受体的结合率没有特异性。(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09年07期)
王湘燕[10](2009)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可重复性研究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RTVue-100,Optovue U.S.A)检测正常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可重复性。方法:采用双盲法,检查者甲、乙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对25例(25眼)正常人进行同样程序(NHM4)的检测:以视乳头为中心,直径为3.45mm圆周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测量,连续测量3次,每次间隔2小时,每次每眼记录5幅图象,取其中3幅图象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平均值为当次受检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值。计算3次中全周平均及各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标准差及计算甲乙操作者间和操作者内的类内相关系数(ICC)。结果:甲乙操作者内各组全周平均、颞侧、上方、鼻侧和下方各象限的ICC均大于0.75,重复性好,准确性高。各象限重复性略有差别,其中全周平均ICC值(甲:ICC=0.9403,乙ICC=0.9117,)最大,说明重复性最好,其次为上方(甲:ICC=0.9273,乙:ICC=0.8799)和下方(甲:ICC=0.8972,乙:ICC=0.8859),颞侧重复性相对最差(甲:ICC=0.8268,乙ICC=0.7838)。甲乙操作者间重复性显示全周平均、颞侧、上方、鼻侧和下方各象限的ICC均大于0.75,重复性好。其中全周平均ICC值(ICC=0.8984)最大,其次为上方(工CC=0.8382)和下方(ICC=0.8588),颞侧重复性相对最差(ICC=0.7630)。操作者乙测量的各象限RNFL厚度与操作者甲测量的各象限RNFL厚度均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统计学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说明应用RTVue FD-OCT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是可行的,操作者内和操作者间均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第二部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检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神经纤维层厚度与视野参数相关性分析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RTVue-100,Optovue U.S.A)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的方法,探讨RNFL厚度与视野损害的关系,并评价OCT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正常人44例(85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39例(74眼),包括早期、进展期和晚期患者,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和Octopus101全自动电脑视野分析仪分别进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测量和视野检测。比较两组的全周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平均缺损(MD)和平均敏感度(MS),分析各组检测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参数与视野参数的相关性。结果:FD-OCT测量的正常人全周RNFL厚度为(107.30±11.82)μm,早、中、晚期青光眼患者全周平均RNFL厚度为(90.51±12.10)μm,(84.98±14.26)μm,(70.13±13.35)μm,较正常人均明显变薄(P<0.0001)。除早期POAG组中鼻侧RNFL厚度虽小于正常组,但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其他各期青光眼患者颞侧、上方、下方、鼻侧RNFL厚度均较正常人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光眼组患者的RNFL厚度随着病程的进展损伤加重。各组的OCT参数和视野参数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正常组OCT参数与视野参数无相关性;早、中、晚期POAG组全周平均RNFL与MD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_s)分别为-0.435,-0.609,-0.573,与MS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_s)分别为0.275,0.663,0.447。结论:POAG患者RNFL厚度较正常人明显变薄,且随病情进展损伤加重;各期POAG的OCT参数与视野参数相关性良好,提示OCT在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第叁部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与视野相关性分析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RTVue-100,Optovue U.S.A)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与视野损害的关系,评价其在早期青光眼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正常人45例(86眼),高眼压症者13例(25眼),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3例(42眼),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和Octopus101全自动电脑视野分析仪分别进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测量和视野检测。比较正常组、高眼压症组和早期青光眼组的平均GCC厚度(Avg.GCC)和平均缺损(MD)、平均敏感度(MS),上方GCC厚度(Sup.GCC)和下方平均缺损(Inf.MD)、下方平均敏感度(Inf.MS)及下方GCC厚度(Inf.GCC)和上方平均缺损(Sup.MD)、上方平均敏感度(Sup.MS)叁组参数,分析各组检测的GCC厚度参数与视野参数的相关性。结果:高眼压症组、早期POAG组GCC厚度均较正常组变薄,但高眼压症组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POAG组与正常组GCC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OCT参数与视野参数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正常组OCT参数与VF参数相关性(P>0.05);高眼压组中Avg.GCC厚度与MS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161,Inf.GCC厚度与Sup.MS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015。早期POAG组Avg.GCC、Sup.GCC、Inf.GCC厚度,与MD、Inf.MD、Sup.MD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397,-0.461,-0.337,与MS、Inf.MS、Sup.MS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487,0.307,0.389。结论:GCC厚度测量为青光眼评估提供了又一个重要的结构学信息,可能更早的显示出青光眼性神经损伤,为临床诊断和随诊青光眼提供更多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09-05-01)
断层扫描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较为复杂,常规检查方法易受患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而缺乏准确性,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CT)可以客观检测眼球后结构改变,进而反映神经元变性情况。本文旨在探讨OCT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并寻找新型生物学标志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断层扫描术论文参考文献
[1].陈吉利,曹婷怡,许斐平,王莎莎,郑策.相干光断层扫描术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临床观察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2017
[2].敖然,于生元.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
[3].王雪梅.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术在牙体牙髓病学领域的应用[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6
[4].葛堂娜,张淑存,熊世江.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术在牙体牙髓病研究与治疗中的应用概况[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15
[5].张垒,朱虹.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术图像重建方法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
[6].李霞,戎叶,李叶菲,薛艳红,张云峰.扫描透射电子断层扫描术研究海马神经元突触的超微结构[J].生物物理学报.2012
[7].刘焱斌,杨彦佳,李雅馨,刘凯.左肺结核伴纵隔淋巴结结核经~(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误诊肺癌淋巴结转移[J].华西医学.2012
[8].郭婧,尹恺丰,杨海兵,韩萱,王燕.微焦点计算机断层扫描术评价根管再治疗中不同器械根管清理效果的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2
[9].汪维芳,盛敏杰,林安娟,顾真寰,陈轶卉.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在兔眼神经受体成像的应用[J].眼科新进展.2009
[10].王湘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