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端口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端,网络,噪声,系数,电磁兼容,无源,在线。
多端口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王铁滨[1](2019)在《线性无源多端口网络S参数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线性无源多端口网络的性能较差的问题,为了提高线性无源多端口网络的性能。本文对线性无源多端口网络S参数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在保证单元子网的连接传输的特征阻抗相等的前提下,对线性无源多端口网络S参数进行推导,并利用传输的散射参数与线性无源网络的参数,对在级联以及串联与并联的连接方式下对推导的S参数给出计算公式,并进行计算,完成对线性无源多端口网络S参数分析方法的研究。并由实验进行证明,引入S参数有效提高了线性无源多端口网络性能。(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叶城恺[2](2018)在《基于多端口网络理论的整车级EMC预测方法及应用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技术的进步在提升汽车性能的同时,使得汽车上电子器件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导致车内外电磁环境恶化、EMC问题日益严重。整车级EMC预测技术可以在汽车开发早期帮助对EMC进行考虑和评价,使隐藏的EMC问题提前发现,以降低后期出现EMC问题的风险。为解决整车级EMC预测的困难,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端口网络理论的整车级EMC预测方法,通过台架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对整车低频辐射发射预测及整改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并对应用该方法时潜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整车级EMC问题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端口网络理论的整车级EMC预测方法。该方法用多端口网络表征电大结构的传输路径,将电小结构的零部件作为多端口网络的端口,结合整车网络特性和零部件端口特性实现整车级EMC的预测。本文方法实现了耦合途径的建模与干扰源/敏感设备特性的分离,以及多个干扰源/敏感设备并存情况下建模。针对复杂系统EMC预测的问题,本文将复杂系统分解为多个弱相关的子系统,实现根据各个子系统的EMC对复杂系统EMC进行预测。随后,通过模拟整车辐射发射的台架实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预测方法的有效性。接着,将本文提出的整车级EMC预测方法应用于国内某款电动汽车低频辐射发射的预测和整改。针对该电动汽车低频辐射发射的特点建立了预测模型,结合整车网络特性、零部件端口特性和天线系数对整车低频辐射发射进行预测。其中,整车网络特性通过软件仿真并参数转换得到,零部件端口特性通过实车测量得到,天线系数通过天线标定得到。预测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与实测结果吻合,此外,还利用该预测方法排查出存在最大EMC问题的零部件并帮助制定了高效的整改方案,验证了该预测方法在整车级EMC问题上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最后,详细探讨了本文预测方法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关键应用技术。讨论了该方法在整车开发流程的各个阶段对整车EMC设计的指导价值;阐述了在样车尚未开发完成时,EMC问题涉及到的零部件的外特性如何通过台架实验获取;研究了共模/差模干扰回路特征,给出了同时考虑共模/差模干扰回路时的建模方法。这些关键应用技术有助于提高该预测方法的适用范围。(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高锋,叶城恺,熊禹,汪春华[3](2017)在《基于多端口网络理论的整车EMC预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电子/电气化程度的提高,汽车EMC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端口网络理论的汽车EMC预测方法。该方法能实现汽车多干扰源/敏感设备并存情况下的EMC预测,并能应用于整车开发的全过程。文中给出了整车EMC的预测方法,以及预测所需的网络耦合特性和端口等效特性的建模方法,并通过台架试验模拟整车辐射发射问题,对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7年06期)
叶城恺,高锋,夏娇妮,汪春华[4](2017)在《基于多端口网络理论的系统级EMC预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端口网络理论的EMC预测方法,能够实现复杂系统内多干扰源/敏感设备并存情况下的EMC预测。应用该方法进行复杂系统EMC预测时,将系统内部耦合作为多端口网络,将由电器部件构成的干扰源或敏感设备统一为网络端口处理,由网络耦合特性和端口特性进行系统级EMC预测。同时,给出了系统级EMC的预测方法,以及预测所需的网络耦合特性和端口等效特性的建模方法,并通过预测电动汽车电机系统对车载天线末端的骚扰电压,来对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本文来源于《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郭文刚[5](2017)在《多端口网络的噪声系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阵列接收系统中多端口网络的噪声系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推导,给出了无源和有源多端口网络噪声系数准确的数学公式,通过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为阵列接收系统噪声设计了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通讯世界》期刊2017年04期)
王毅,孙洪亮,叶君,侯兴哲,郑可[6](2015)在《基于迭代合并的多端口网络低压电力线信道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力线信道建模是实现复杂电力线网络下可靠通信最重要的步骤之一。传统的电力线信道建模方法是基于端到端的电力线信道,而低压配电网实际是一个具有多端口的网络,各个端口之间的信道响应由于信道路径的相关因而具有关联性。目前的信道模型缺乏对整个网络不同端口信道响应的研究,忽略了电力线信道与无线信道在物理特性上不同之处。文章提出多端口网络环境下电力线建模的新方法,理论分析电力线信道多端口之间相关性问题,研究基于多端口网络信道冲击响应建模方法的理论基础,建立多端口子电路网络分解方法的理论模型,所提出基于迭代的信道响应合并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复杂低压电力线拓扑环境下的信道建模问题,为分析电力线载波信道空间相关性并在电力线上实现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电测与仪表》期刊2015年24期)
王晶,李卫星,李志民,孙勇[7](2015)在《计及发电机动态的多端口网络等值及中长期电压稳定监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长期电压稳定过程中,发电机可能会由于无功短缺导致过励磁限制器(over-excitation limiter,OXL)启动,使得将发电机保持为PV节点的这一传统做法面临一定问题。该文对常规多端口网络等值方法进行了改进,将可描述OXL作用下的发电机模型应用到多端口网络中,给出了发电机OXL启动的在线判定方法,使得改进后的多端口等值网络能够有效计及发电机OXL的动态变化。进一步,基于计及发电机动态的多端口等值网络,推导出可辨识负荷功率最大值点的电压稳定性指标。仿真结果表明,该文方法对即将发生的中长期电压崩溃能起到有效的预警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8期)
蒙国站,王世辉,陈立翔[8](2012)在《多端口网络噪声系数测试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多端口网络某端口噪声系数的定义推广到非等噪声输入情形,并提出了两种多端口网络噪声系数测试方法。第一种方法方便快捷,只需测量任意一个端口的噪声系数即可得到多端口网络噪声系数。第二种方法不包含系统误差,但测试工作量及计算量较大。分别给出了两种测试方法的测量实例,并对两者的结果进行了比较,两者结果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第二种方法关于输入噪声功率的计算结果表明,第一种方法的系统误差可以忽略。该测试方法不仅适用于等增益网络,也适用于非等增益网络,文中给出了非等增益网络的测量实例。该测试方法可广泛应用于相控阵雷达所用T/R组件等多端口网络噪声系数的测试。(本文来源于《微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俞鑫华[9](2012)在《MIMO信道的多端口网络匹配精确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系统能够在带宽一定情况下有效提高频谱利用效率,并且可以达到很高的信道容量。因此,MIMO技术将成为第4代移动通信(LTE)主要标准之一。因而,MIMO及相关技术的研究成为当前无线通信研究热点。在MIMO通信系统中不仅天线是影响MIMO性能的主要因素,而且系统中的射频前端电路也有重要影响,如匹配电路、低噪声放大器等。我们已经建立了室内MIMO信道的模型,并用此模型研究了MIMO通信系统中天线对系统容量的影响。因而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匹配网络对MIMO系统容量的影响,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以MIMO系统容量最大化为目标的多端口网络匹配方法。首先,我们建立了带有匹配网络模块的室内MIMO信道传输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推导出MIMO系统的信道矩阵;其次,进一步完善我们用来描述室内无线传输过程中信号衰落的模型,使该模型可以用来计算有限厚墙体或者有损介质的墙体;第叁,我们采用灌水原理作为MIMO系统中功率分配准则,在此基础上首次推导出2×2MIMO无线系统的理论容量最大值,为下一步的匹配网络优化提供参考,并用数值方法验证了此最大值的有效性;最后,我们采用遗传算法来优化匹配网络的参数以获得在匹配网络待优化的参数范围内的MIMO平均容量最大值。根据上述模型和流程,我们以互耦微带线为例仿真了整个优化过程。并对优化得到的互耦微带线的结构作了验证。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为:1)利用数学上复角度的概念将描述室内环境中的电磁波衰落的模型从只能描述无限厚介质墙面扩展到可以描述有限厚或者有损介质的墙面;2)在建立含有匹配网络的MIMO信道模型基础上,将灌水原理作为MIMO通信中多天线的功率分配原则的情况下,我们首次严格推导和验证了2×2MIMO系统的理论最大容量上限值;3)将遗传算法应用到MIMO信道模型中的匹配网络参数的优化以取得最优室内平均容量。(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2-01)
贺泽军,陈春红,杨阳,杨国,吴文[10](2011)在《基于多端口网络的发射泄漏相消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正交雷达发射泄漏相消器进行了改进设计,此相消器具有很高的隔离度,并具有一定的带宽。在前人提出的结构基础上,利用折线形式增加正交耦合器级联线间的间距,添加金属隔离墙,并且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减小线间弱耦合和输入信号空间弱辐射对隔离度的影响。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在中心频率15.1GHz处隔离度为51.34dB,且隔离度低于30dB时,具有9.3%的相对带宽。与文献中结果相比较,中心频率处隔离度提高了16.07dB,且隔离度低于30dB时,相对带宽增加了1%。(本文来源于《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期刊2011-06-01)
多端口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汽车技术的进步在提升汽车性能的同时,使得汽车上电子器件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导致车内外电磁环境恶化、EMC问题日益严重。整车级EMC预测技术可以在汽车开发早期帮助对EMC进行考虑和评价,使隐藏的EMC问题提前发现,以降低后期出现EMC问题的风险。为解决整车级EMC预测的困难,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端口网络理论的整车级EMC预测方法,通过台架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对整车低频辐射发射预测及整改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并对应用该方法时潜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整车级EMC问题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端口网络理论的整车级EMC预测方法。该方法用多端口网络表征电大结构的传输路径,将电小结构的零部件作为多端口网络的端口,结合整车网络特性和零部件端口特性实现整车级EMC的预测。本文方法实现了耦合途径的建模与干扰源/敏感设备特性的分离,以及多个干扰源/敏感设备并存情况下建模。针对复杂系统EMC预测的问题,本文将复杂系统分解为多个弱相关的子系统,实现根据各个子系统的EMC对复杂系统EMC进行预测。随后,通过模拟整车辐射发射的台架实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预测方法的有效性。接着,将本文提出的整车级EMC预测方法应用于国内某款电动汽车低频辐射发射的预测和整改。针对该电动汽车低频辐射发射的特点建立了预测模型,结合整车网络特性、零部件端口特性和天线系数对整车低频辐射发射进行预测。其中,整车网络特性通过软件仿真并参数转换得到,零部件端口特性通过实车测量得到,天线系数通过天线标定得到。预测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与实测结果吻合,此外,还利用该预测方法排查出存在最大EMC问题的零部件并帮助制定了高效的整改方案,验证了该预测方法在整车级EMC问题上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最后,详细探讨了本文预测方法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关键应用技术。讨论了该方法在整车开发流程的各个阶段对整车EMC设计的指导价值;阐述了在样车尚未开发完成时,EMC问题涉及到的零部件的外特性如何通过台架实验获取;研究了共模/差模干扰回路特征,给出了同时考虑共模/差模干扰回路时的建模方法。这些关键应用技术有助于提高该预测方法的适用范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端口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王铁滨.线性无源多端口网络S参数分析方法[J].科技通报.2019
[2].叶城恺.基于多端口网络理论的整车级EMC预测方法及应用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8
[3].高锋,叶城恺,熊禹,汪春华.基于多端口网络理论的整车EMC预测方法[J].汽车工程.2017
[4].叶城恺,高锋,夏娇妮,汪春华.基于多端口网络理论的系统级EMC预测方法[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
[5].郭文刚.多端口网络的噪声系数分析[J].通讯世界.2017
[6].王毅,孙洪亮,叶君,侯兴哲,郑可.基于迭代合并的多端口网络低压电力线信道建模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5
[7].王晶,李卫星,李志民,孙勇.计及发电机动态的多端口网络等值及中长期电压稳定监视[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
[8].蒙国站,王世辉,陈立翔.多端口网络噪声系数测试方法[J].微波学报.2012
[9].俞鑫华.MIMO信道的多端口网络匹配精确建模[D].浙江大学.2012
[10].贺泽军,陈春红,杨阳,杨国,吴文.基于多端口网络的发射泄漏相消器的研究[C].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