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自动开刃功能的金刚线生产用加厚装置,包括底座、第一电机、传动盘和第二电机,所述底座的顶部的一侧固定有电离箱,所述金刚线本体的外表面与第一打磨轮和第二打磨轮的外壁贴合连接,所述第一打磨轮和第二打磨轮的内侧均固定有连接杆,所述丝杆的外侧固定有蜗轮,所述第一打磨轮内侧连接杆的端部安装有第一滚轮,所述传动盘安装于第二打磨轮内侧连接杆上,所述第二打磨轮内侧连接杆的端部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支座上连接有第二导杆。该具有自动开刃功能的金刚线生产用加厚装置,能够根据金刚石的厚度调节大磨轮之间的距离,且能够使金刚线始终保持紧绷状态,以方便对金刚线进行开刃操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具有自动开刃功能的金刚线生产用加厚装置,包括底座(1)、第一电机(12)、传动盘(14)和第二电机(2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的一侧固定有电离箱(2),且电离箱(2)的外侧连接有导轮(3),并且导轮(3)上连接有金刚线本体(4),所述金刚线本体(4)的外表面与第一打磨轮(5)和第二打磨轮(6)的外壁贴合连接,且第一打磨轮(5)位于第二打磨轮(6)的边侧,所述第一打磨轮(5)和第二打磨轮(6)的内侧均固定有连接杆(102),且第一打磨轮(5)和第二打磨轮(6)均通过连接杆(102)与侧板(101)相互连接,所述底座(1)顶部的另一侧安装有线轮(7),且线轮(7)的下端连接有丝杆(8)和第一导杆(9),所述丝杆(8)位于第一导杆(9)的边侧,且丝杆(8)和第一导杆(9)的两端均连接于底座(1)的内壁,所述丝杆(8)的外侧固定有蜗轮(10),且蜗轮(10)的边侧连接有蜗杆(11),并且蜗杆(11)的上端及线轮(7)边侧均固定有第一电机(12),所述第一打磨轮(5)内侧连接杆(102)的端部安装有第一滚轮(13),且连接杆(102)位于滑槽(16)的内部,所述传动盘(14)安装于第二打磨轮(6)内侧连接杆(102)上,且传动盘(14)的外壁连接有皮带(15),并且传动盘(14)通过皮带(15)与第二滚轮(17)相互连接,所述第二打磨轮(6)内侧连接杆(102)的端部连接有第二电机(20),且第二电机(20)固定于支座(18)的上端面,所述支座(18)上连接有第二导杆(19),且支座(18)通过第二导杆(19)与侧板(101)相互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具有自动开刃功能的金刚线生产用加厚装置,包括底座(1)、第一电机(12)、传动盘(14)和第二电机(2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的一侧固定有电离箱(2),且电离箱(2)的外侧连接有导轮(3),并且导轮(3)上连接有金刚线本体(4),所述金刚线本体(4)的外表面与第一打磨轮(5)和第二打磨轮(6)的外壁贴合连接,且第一打磨轮(5)位于第二打磨轮(6)的边侧,所述第一打磨轮(5)和第二打磨轮(6)的内侧均固定有连接杆(102),且第一打磨轮(5)和第二打磨轮(6)均通过连接杆(102)与侧板(101)相互连接,所述底座(1)顶部的另一侧安装有线轮(7),且线轮(7)的下端连接有丝杆(8)和第一导杆(9),所述丝杆(8)位于第一导杆(9)的边侧,且丝杆(8)和第一导杆(9)的两端均连接于底座(1)的内壁,所述丝杆(8)的外侧固定有蜗轮(10),且蜗轮(10)的边侧连接有蜗杆(11),并且蜗杆(11)的上端及线轮(7)边侧均固定有第一电机(12),所述第一打磨轮(5)内侧连接杆(102)的端部安装有第一滚轮(13),且连接杆(102)位于滑槽(16)的内部,所述传动盘(14)安装于第二打磨轮(6)内侧连接杆(102)上,且传动盘(14)的外壁连接有皮带(15),并且传动盘(14)通过皮带(15)与第二滚轮(17)相互连接,所述第二打磨轮(6)内侧连接杆(102)的端部连接有第二电机(20),且第二电机(20)固定于支座(18)的上端面,所述支座(18)上连接有第二导杆(19),且支座(18)通过第二导杆(19)与侧板(101)相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动开刃功能的金刚线生产用加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打磨轮(6)与滑槽(16)构成相对滑动结构,且第二打磨轮(6)与传动盘(14)位于同一投影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动开刃功能的金刚线生产用加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轮(7)与丝杆(8)的连接处设计为螺纹状结构,且线轮(7)与第一导杆(9)构成相对滑动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动开刃功能的金刚线生产用加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轮(10)与丝杆(8)贯穿连接,且丝杆(8)与蜗杆(11)相互垂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动开刃功能的金刚线生产用加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滚轮(17)与皮带(15)贴合连接,且第二滚轮(17)与底座(1)构成相对升降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动开刃功能的金刚线生产用加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18)的横截面设计为“L”字型结构,且支座(18)与第二导杆(19)贯穿连接。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刚线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自动开刃功能的金刚线生产用加厚装置。
背景技术
金刚线生产用加厚装置是通过电离,在金刚线的表面镀上一层镍,使镀层能够牢牢包裹住金刚线上的金刚石,防止金刚石掉落,但现有的金刚线生产用加厚存在以下问题:
1.不能够根据金刚石的厚度调节大磨轮之间的距离,导致大磨轮不能够贴合金刚线,导致金刚线开刃不完全;
2.不能够紧绷金刚线,金刚线在打磨的过程中会出现松动,导致金刚线开刃失败。
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金刚线生产用加厚装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自动开刃功能的金刚线生产用加厚装置不能够根据金刚石的厚度调节大磨轮之间的距离,不能够紧绷金刚线,金刚线在打磨的过程中会出现松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金刚线生产用加厚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自动开刃功能的金刚线生产用加厚装置,包括底座、第一电机、传动盘和第二电机,所述底座的顶部的一侧固定有电离箱,且电离箱的外侧连接有导轮,并且导轮上连接有金刚线本体,所述金刚线本体的外表面与第一打磨轮和第二打磨轮的外壁贴合连接,且第一打磨轮位于第二打磨轮的边侧,所述第一打磨轮和第二打磨轮的内侧均固定有连接杆,且第一打磨轮和第二打磨轮均通过连接杆与侧板相互连接,所述底座顶部的另一侧安装有线轮,且线轮的下端连接有丝杆和第一导杆,所述丝杆位于第一导杆的边侧,且丝杆和第一导杆的两端均连接于底座的内壁,所述丝杆的外侧固定有蜗轮,且蜗轮的边侧连接有蜗杆,并且蜗杆的上端及线轮边侧均固定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打磨轮内侧连接杆的端部安装有第一滚轮,且连接杆位于滑槽的内部,所述传动盘安装于第二打磨轮内侧连接杆上,且传动盘的外壁连接有皮带,并且传动盘通过皮带与第二滚轮相互连接,所述第二打磨轮内侧连接杆的端部连接有第二电机,且第二电机固定于支座的上端面,所述支座上连接有第二导杆,且支座通过第二导杆与侧板相互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打磨轮与滑槽构成相对滑动结构,且第二打磨轮与传动盘位于同一投影面。
优选的,所述线轮与丝杆的连接处设计为螺纹状结构,且线轮与第一导杆构成相对滑动结构。
优选的,所述蜗轮与丝杆贯穿连接,且丝杆与蜗杆相互垂直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二滚轮与皮带贴合连接,且第二滚轮与底座构成相对升降结构。
优选的,所述支座的横截面设计为“L”字型结构,且支座与第二导杆贯穿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具有自动开刃功能的金刚线生产用加厚装置,能够根据金刚石的厚度调节大磨轮之间的距离,且能够使金刚线始终保持紧绷状态,以方便对金刚线进行开刃操作;
1.第二大磨轮能够在滑槽内移动,使第二大磨轮能够与第一打磨轮上的金刚线贴合,能够根据金刚石的厚度调节大磨轮之间的距离,使2个打磨轮能够对金刚线进行开刃;
2.线轮能够随着丝杆的转动沿着丝杆进行位移,使线轮能够将金刚线本体紧绷,避免金刚线在打磨的过程中会出现松动,导致金刚线开刃失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传动盘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线轮安装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电机安装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线轮安装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连接杆安装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101、侧板;102、连接杆;2、电离箱;3、导轮;4、金刚线本体;5、第一打磨轮;6、第二打磨轮;7、线轮;8、丝杆;9、第一导杆;10、蜗轮;11、蜗杆;12、第一电机;13、第一滚轮;14、传动盘;15、皮带;16、滑槽;17、第二滚轮;18、支座;19、第二导杆;20、第二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自动开刃功能的金刚线生产用加厚装置,包括底座1、侧板101、连接杆102、电离箱2、导轮3、金刚线本体4、第一打磨轮5、第二打磨轮6、线轮7、丝杆8、第一导杆9、蜗轮10、蜗杆11、第一电机12、第一滚轮13、传动盘14、皮带15、滑槽16、第二滚轮17、支座18、第二导杆19和第二电机20,底座1的顶部的一侧固定有电离箱2,且电离箱2的外侧连接有导轮3,并且导轮3上连接有金刚线本体4,金刚线本体4的外表面与第一打磨轮5和第二打磨轮6的外壁贴合连接,且第一打磨轮5位于第二打磨轮6的边侧,第一打磨轮5和第二打磨轮6的内侧均固定有连接杆102,且第一打磨轮5和第二打磨轮6均通过连接杆102与侧板101相互连接,底座1顶部的另一侧安装有线轮7,且线轮7的下端连接有丝杆8和第一导杆9,丝杆8位于第一导杆9的边侧,且丝杆8和第一导杆9的两端均连接于底座1的内壁,丝杆8的外侧固定有蜗轮10,且蜗轮10的边侧连接有蜗杆11,并且蜗杆11的上端及线轮7边侧均固定有第一电机12,第一打磨轮5内侧连接杆102的端部安装有第一滚轮13,且连接杆102位于滑槽16的内部,传动盘14安装于第二打磨轮6内侧连接杆102上,且传动盘14的外壁连接有皮带15,并且传动盘14通过皮带15与第二滚轮17相互连接,第二打磨轮6内侧连接杆102的端部连接有第二电机20,且第二电机20固定于支座18的上端面,支座18上连接有第二导杆19,且支座18通过第二导杆19与侧板101相互连接;
第二打磨轮6与侧板101,构成相对滑动结构,且第二打磨轮6与传动盘14位于同一投影面,第二打磨轮6设置于侧板101上的槽内,第二打磨轮6能够在侧板101上的槽内进行滑动,从而使第二打磨轮6靠近第一打磨轮5,以便第一打磨轮5和第二打磨轮6对金刚线进行开刃,使第二打磨轮6和传动盘14能够固定在同一个连接杆102上,使第二打磨轮6和传动盘14能够同步转动;
线轮7与丝杆8的连接处设计为螺纹状结构,且线轮7与第一导杆9构成相对滑动结构,使丝杆8的转动能够带动线轮7沿着丝杆8进行位移,线轮7在移动的过程中,能够沿着第一导杆9的外壁进行滑动,使线轮7的移动更加平稳;
蜗轮10与丝杆8贯穿连接,且丝杆8与蜗杆11相互垂直设置,使蜗轮10能够固定在丝杆8上,使丝杆8上的蜗轮10能与蜗杆11啮合连接,使蜗杆11的转动能够带动蜗轮10进行转动;
第二滚轮17与皮带15贴合连接,且第二滚轮17与底座1构成相对升降结构,使第二滚轮17的移动能够带动皮带15移动,第二滚轮17能够在侧板101上的槽内进行竖直方向的移动,从而使第二滚轮17与底座1之间的竖直方向的间距产生变化;
支座18的横截面设计为“L”字型结构,且支座18与第二导杆19贯穿连接,使支座18与侧板101的作用面积更大,防止支座18从侧板101上掉落,使第二导杆19能够对支座18进行固定。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具有自动开刃功能的金刚线生产用加厚装置时,首先根据图1,将电镀过的金刚线本体4拉伸到电离箱2外侧的导轮3上,再继续拉动金刚线本体4,使金刚线本体4能绕在第一打磨轮5的外壁,将拉伸出的金刚线本体4的末端固定在线轮7上,继续令电离箱2运作,通过电离箱2的电离操作,使金刚线本体4加厚,将金刚线本体4上的金刚石牢牢的包裹在镍层内;
根据图1-6,待金刚线本体4厚度达标时,开启位于底座1边缘处的第一电机12,使第一电机12带动蜗杆11转动,蜗杆11的转动带动丝杆8转动,丝杆8与线轮7的底部螺纹连接,使丝杆8的转动能够带动丝杆8上的蜗轮10进行转动,使丝杆8进行转动,从而使线轮7沿着丝杆8进行位移,线轮7的底部还连接有第一导杆9,使线轮7的移动更加的平稳,线轮7的移动,能够将金刚线本体4绷紧,以方便金刚线本体4进行开刃;
拆卸下滑槽16内的螺栓,移动位于滑槽16内部的第二打磨轮6中心的连接杆102,使第二打磨轮6与金刚线本体4贴合,再旋紧螺栓,使第二打磨轮6的位置固定,此时连接于传动盘14上的处于松动状态,拉动皮带15内侧的第二滚轮17,使第二滚轮17在侧板101上的竖直方向的滑槽16内移动,直到将皮带15绷紧,在竖直方向的滑槽16安装上螺栓以固定第二滚轮17,在开启位于支座18上的第二电机20,支座18通过第二导杆19与侧板101连接,使支座18更加牢固,第二电机20的转动带动第二打磨轮6内侧的连接杆102转动,使连接杆102上的第二打磨轮6和传动盘14同步转动,传动盘14通过皮带15与另一组第二打磨轮6、连接杆102和传动盘14组成的结构进行连接,使2个第二打磨轮6同步转动,皮带15的外侧与第一滚轮13,使第一滚轮13对皮带15的位置进行限定,使皮带15不会与第一打磨轮5上的连接杆102相互接触,将同时开启线轮7边侧的第一电机12,使第一电机12带动线轮7转动,以便对金刚线本体4进行收线,金刚线本体4在收线的过程中与第一打磨轮5产生摩擦力,能够将金刚线本体4外侧的镍打磨掉,同时第二打磨轮6在第二电机20的带动下进行转动,以便对金刚线本体4进行开刃。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5821.3
申请日:2019-01-1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51(四川)
授权编号:CN209425184U
授权时间:20190924
主分类号:B24B 19/00
专利分类号:B24B19/00;B24B41/00;C25D7/06
范畴分类:26F;
申请人:宜宾金刚新材料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宜宾金刚新材料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644000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南溪街道九龙村
发明人:谢彬
第一发明人:谢彬
当前权利人:宜宾金刚新材料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