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铆弹簧机铆合装置,该铆合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柱、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支撑柱设置在铆弹簧机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在第一支撑柱的顶部,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第一支撑柱的一侧并通过支撑脚连接在铆弹簧机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气缸设置在第一支撑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二气缸设置在第三支撑板上,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三气缸,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一侧的第一支撑板表面设置有铆头机构,所述工作台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该装置能实现卡扣的推送以及自动铆合。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铆弹簧机铆合装置,该铆合装置设置在铆弹簧机上,并与铆弹簧机上的卡扣送料装置连接,其特征在于,该铆合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柱、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支撑柱设置在铆弹簧机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在第一支撑柱的顶部,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第一支撑柱的一侧并通过支撑脚连接在铆弹簧机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气缸设置在第一支撑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二气缸设置在第三支撑板上,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三气缸,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一侧的第一支撑板表面设置有铆头机构,所述工作台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设计方案
1.一种铆弹簧机铆合装置,该铆合装置设置在铆弹簧机上,并与铆弹簧机上的卡扣送料装置连接,其特征在于,该铆合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柱、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支撑柱设置在铆弹簧机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在第一支撑柱的顶部,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第一支撑柱的一侧并通过支撑脚连接在铆弹簧机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气缸设置在第一支撑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二气缸设置在第三支撑板上,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三气缸,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一侧的第一支撑板表面设置有铆头机构,所述工作台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铆弹簧机铆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的驱动端上通过气缸接头连接有第一顶块,所述第一顶块配合在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气缸的驱动端上通过气缸接头连接有第二顶块,所述第二顶块配合在第二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铆弹簧机铆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位于工作台的中部,所述第二凹槽位于第一凹槽两侧的工作台顶面上,所述第一顶块的前端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的位置与卡扣送料装置的出料口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卡槽的位置与第二凹槽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工作台上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的位置与第一卡槽和卡扣送料装置的出料口位置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铆弹簧机铆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铆头机构包括铆头和杠杆,所述工作台一侧的第一支撑板表面设置有第二支撑柱,所述杠杆的中部通过轴心配合在第二支撑柱的顶部,所述第三气缸通过气缸接头与杠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柱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中心开设有配合孔,所述杠杆的另一端上连接有铆头,所述铆头配合在配合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铆弹簧机铆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铆头呈倒L型,所述铆头的底部部分贯穿到配合孔外,所述铆头位于第二凹槽的上方。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卡环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铆弹簧机铆合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始使用机器生产卡环,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使用机械设备生产卡环能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卡环上的卡扣是一个重要的连接部件,其装配质量和装配效率影响到卡环质量和装配效率,有些卡环生产设备仍然需要人工地将卡扣放置在某些特定的机构上才能进行卡扣的传送和铆合,这使得卡环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加工程度较低,还需要聘用工人操作机器,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无法进一步提高卡环生产设备的加工效率;因此,有必要地设计一种设置在卡环生产设备上的铆合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铆弹簧机上且能实现卡扣的自动推送和铆合的铆弹簧机铆合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铆弹簧机铆合装置,该铆合装置设置在铆弹簧机上,并与铆弹簧机上的卡扣送料装置连接,该铆合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柱、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支撑柱设置在铆弹簧机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在第一支撑柱的顶部,所述第二支撑板位于第一支撑柱的一侧并通过支撑脚连接在铆弹簧机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气缸设置在第一支撑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二气缸设置在第三支撑板上,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三气缸,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一侧的第一支撑板表面设置有铆头机构,所述工作台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进一步,所述第一气缸的驱动端上通过气缸接头连接有第一顶块,所述第一顶块配合在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气缸的驱动端上通过气缸接头连接有第二顶块,所述第二顶块配合在第二凹槽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凹槽位于工作台的中部,所述第二凹槽位于第一凹槽两侧的工作台顶面上,所述第一顶块的前端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的位置与卡扣送料装置的出料口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卡槽的位置与第二凹槽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工作台上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的位置与第一卡槽和卡扣送料装置的出料口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所述铆头机构包括铆头和杠杆,所述工作台一侧的第一支撑板表面设置有第二支撑柱,所述杠杆的中部通过轴心配合在第二支撑柱的顶部,所述第三气缸通过气缸接头与杠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柱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中心开设有配合孔,所述杠杆的另一端上连接有铆头,所述铆头配合在配合孔内。
进一步,所述铆头呈倒L型,所述铆头的底部部分贯穿到配合孔外,所述铆头位于第二凹槽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该装置上设置有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通过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将卡扣传输到工作台上,并通过第三气缸对卡扣进行铆合,从而实现卡扣的装配,利用气缸代替人力对卡扣进行传输和装配,实现卡扣的自动化加工,提高生产效率,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该装置装配在铆弹簧机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该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该装置的在侧面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铆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铆弹簧机1、卡扣送料装置2、第一支撑柱3、第一支撑板4、第二支撑板5、第一气缸6、第二气缸7、第三支撑板8、第三气缸9、工作台10、第一凹槽11、第二凹槽12、第一顶块13、第二顶块14、第一卡槽15、铆头16、杠杆17、第二支撑柱18、限位块19、配合孔20、第二卡槽21。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结合所示,一种铆弹簧机铆合装置,该铆合装置设置在铆弹簧机1上,并与铆弹簧机1上的卡扣送料装置2连接,该铆合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柱3、第一支撑板4、第二支撑板5、第一气缸6和第二气缸7,所述第一支撑柱3设置在铆弹簧机1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支撑板4设置在第一支撑柱3的顶部,所述第二支撑板5位于第一支撑柱3的一侧并通过支撑脚连接在铆弹簧机1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气缸6设置在第一支撑板4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板4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三支撑板8,所述第二气缸7设置在第三支撑板8上,所述第二支撑板5上设置有第三气缸9,所述第一支撑板4上设置有工作台10,所述工作台10一侧的第一支撑板4表面设置有铆头机构,所述工作台10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12。
所述第一气缸6的驱动端上通过气缸接头连接有第一顶块13,所述第一顶块13配合在第一凹槽11内,所述第二气缸7的驱动端上通过气缸接头连接有第二顶块14,所述第二顶块14配合在第二凹槽12内。
所述第一凹槽11位于工作台10的中部,所述第二凹槽12位于第一凹槽11两侧的工作台10顶面上,所述第一顶块13的前端开设有第一卡槽15,所述第一卡槽15的位置与卡扣送料装置2的出料口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卡槽15的位置与第二凹槽12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工作台10上开设有第二卡槽21,所述第二卡槽21的位置与第一卡槽15和卡扣送料装置2的出料口位置相对应。
所述铆头机构包括铆头16和杠杆17,所述工作台10一侧的第一支撑板4表面设置有第二支撑柱18,所述杠杆17的中部通过轴心配合在第二支撑柱18的顶部,所述第三气缸9通过气缸接头与杠杆17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柱18上设置有限位块19,所述限位块19的中心开设有配合孔20,所述杠杆17的另一端上连接有铆头16,所述铆头16配合在配合孔20内。
所述铆头16呈倒L型,所述铆头16的底部部分贯穿到配合孔20外,所述铆头16位于第二凹槽12的上方。
卡扣送料装置2将卡扣传送到第二卡槽21处,第一气缸6推动第一顶块13到工作台10上的第一凹槽11内,直至第一顶块13上的第一卡槽15与第二卡槽21的位置相对应后,卡扣从第二卡槽21传输到第一卡槽15内,第一气缸6继续推动第一顶块13向前直至第一卡槽15的位置与第二凹槽12的位置相对应,第二气缸7推动第二顶块14到工作台10上的第二凹槽12内,并将第一卡槽15内的卡扣推动到铆头16下方的第二凹槽12内,第三气缸9向上推动杠杆17的一端,杠杆17的另一端向下推压铆头16使其向下移动,杠杆17的底部部分下压到卡扣上,从而完成卡扣与卡环其他部件的铆接。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664018.X
申请日:2019-05-1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754454U
授权时间:20191210
主分类号:B23P19/00
专利分类号:B23P19/00;B23P19/027
范畴分类:26H;
申请人:东莞市天峤织带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东莞市天峤织带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企石镇东山村永盛工业园永光路
发明人:李东初
第一发明人:李东初
当前权利人:东莞市天峤织带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志敏
代理机构:11589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劲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89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