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得字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字句,动词,孝感,语法,线性化,补语,语料库。
得字句论文文献综述
李缘[1](2019)在《“得”字句歧义识解的眼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句意理解中,经常出现歧义现象。因此,歧义消解对于句意解读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汉语中一类特殊致使性“得”字句(基本结构为NP1+V+得+NP2+VP/AP,如“张叁追得李四直喘气”),研究其歧义识解过程,并为句法、语义和语境互动提出新的证据。目前,针对得”字句的研究大多关注其导致句义模糊原因,且均为理论定性分析,并未探究语言使用者具体歧义识解行为,而且对汉语歧义现象的研究少有涉及致使性“得”字句。此外,句法、语义、语境互动仍存在争议,句子含义由句法主导还是由多方因素综合制约尚未得出结论。综上,“得”字句的歧义研究仍存在较大空白。本文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出发,探究汉语为母语的语言使用者理解“得”字句以及消除歧义的认知过程。为了了解“得”字句认知及歧义消解过程,并探究句法、语义与语境互动,本文采用了眼动追踪技术,通过Experiment Builder设计并实施了一项眼动实验,以大学本科及硕士研究生为被试进行研究。改实验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呈现带有歧义的“得”字句而第二部分则呈现通过词汇信息或背景信息进行歧义消解后的“得”字句。本文的研究问题包括:1.在阅读“得”字句时,眼动行为如何反应读者对不同歧义的识别过程,各种歧义所占比例如何?2.“得”字句中产生的歧义能否通过语境或词汇压制消除,消除的效果如何?3.读者确定句意时,语法和语义产生的作用强弱如何?本文通过Data Viewer收集行为与眼动数据并通过SPSS以及Excel软件对其进行加工,并将结果与描述性分析结合,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被试对“得”字句的歧义理解表现出相同的眼动行为模式且对NP1+V,NP2+VP/AP这一解读表现出偏好性,但受句中谓语动词的影响,被试偏好会发生变化;其次,背景信息和词汇信息均能消解部分歧义,前者效果稍强于后者,差异并不显着;由于受“得”字句理解过程中其他因素影响(如临近原则),两种信息来源不能完全消除歧义。最后,“得”字句句义理解过程反映出被试理解句子时采用了的弱交互模型,即由句法起主要作用,并参照词义、语境信息以及可行性等其他因素判断句子含义。总而言之,除歧义消解部分外,本文所得结论基本与前人“得”字句研究存在一致性。实验结果显示,歧义消解的原因为句中名、动词间存在的题元关系不匹配,而非孙书杰(2010)提出的生命度概念,尽管二者同属于合理性这一限制因素范畴。本文通过眼动实验将“得”字句的理论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并通过描写“得”字句认知过程为句子理解和语义研究做出贡献。此外,本文为句子理解中弱交互模型提供证据,推动对句子分析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7)
唐一萍[2](2019)在《表结果“得”字句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现代汉语表结果"得"字句为研究对象,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定义这一句式,探求其意义和核心属性。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表结果"得"字句的意义,即已编码的人类情景是:某人发出某个动作由于达到某种程度(或频率之高低或力量之大小或时间之长短或其它能对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而得到或导致某种结果;其核心属性可概括为:暗含某种高程度,凸显某种结果。(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董艳云,陈向京,聂文信[3](2018)在《基于语料库的“得”字句英译策略研究——致使关系对其英译方法的牵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从致使关系的角度,探索汉语复杂句式"得"字致使句的英译方法。本研究以小说《围城》及珍妮·凯利和茅国权合作翻译的英译本为语料,建立双语平行语料库。研究表明,表致使义的"得"字句共335处,采用了15种英文表层结构,其中"so...that..."的使用频率最高。从致使关系角度进一步分析发现:译文受致使关系的牵制明显,多数情况下,译文使用"强致使化"的翻译方法(68.9%),少数使用"弱致使化"的翻译方法(31.3%)。使用哪种方法取决于"得"字句中致使力对致使结果作用的强弱,如果致使力作用强、或致使程度深、或致使结果显着,译文一般会使用"强致使化"的英译方法;反之,译文会采用"弱致使化"的英译方法,甚至采用只描述致使结果的"去致使化"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求是[4](2018)在《孝感方言的“得”字句》一文中研究指出孝感方言"得"字句用法复杂,很有特色,与普通话差别较大。孝感方言的"得"有助词、动词、介词叁种用法,它们构成了孝感方言"得"字句的多种句法格式。(本文来源于《湖北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欧茹萍,陈鸣芬,潘俊峰[5](2017)在《最简方案框架下“得”字句的生成与推导》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得"字句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课题,但以往对"得"字句的分析仍存在诸多的分歧。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本文在生成语法最简方案框架下对"得"字句的生成进行了探讨,认为尽管"得"字句在句型结构上丰富多样、语义复杂,但"得"字句的基础生成是相同的;在"得"字句复杂句式"NP1+V得+NP2+VP"中,"V得"后面的"NP2+VP"在句法上构成一个独立的成分,属主谓小句,"V得"后的NP2是该小句的主语,Chomsky(2008)的语段理论及其相关假设为这一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句法检测。(本文来源于《外文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李培培,李文竞[6](2017)在《“得”字句中感受意的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得"字句中感受意指的是述补结构传达出来的感受意。本文探讨了类似"小王跑得直喘气""得"字句中述补结构中感受意的英译现象,发现原句中感受意在英译中都转换成了译句的直意,相应的原句述补结构中的补语转换成了译句中的述语。这个过程受到意向性下向因果关系的支配。(本文来源于《翻译论坛》期刊2017年01期)
李婧[7](2017)在《状态补语重动“得”字句V1省略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状态补语作为汉语中比较特殊的语法形式,体现了汉语缺乏词形变化,需要借助虚词体现语法关系的特点。而重动"得"字句在形式和意义上又都比普通状态补语句更为复杂。重动"得"字句中的动词V1什么时候可以省略一直以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文试从焦点理论出发,讨论重动"得"字句中V1的省略条件。(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05期)
邵春燕[8](2017)在《现代汉语致使性“得”字句多维研究:现状与前瞻》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致使性"得"字句"NP_1+V+得+NP_2+VP/AP"的内部语义关系复杂不定。传统研究、生成语法和认知框架尝试分析句子的语义指向、论元结构和构式特征,描述比较充分但解释不足。事实上,该句式仍然有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亟待解决。(本文来源于《语言学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杨军,李琳琳[9](2016)在《现代汉语“得”字句的语段推导及线性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边缘特征等于可合并性这一假设,尝试在边缘特征驱动的语段推导框架下,证明功能语类"得"在现代汉语"得"字句语段推导中的必要性,以及"动-得"线性紧邻的必然性。"得"字句动词复制的原因,在于当"得"前动词带宾语,宾语必须递出,这就在C(Complementizer)的移动路径上形成两个语障,即限定词短语和该限定词短语所在轻动词短语;作为一种句法后修复手段,话题化使整个宾语所在轻动词短语在CP(Complementizer Phrase)之上再合并,经过链删除,消除较低的语障,但动词却不能删除(这造成动词复制),原因是在尽可能删除较低副本的条件下,保留递出单位的核心是不违反强制曲拱原则的最优选择。(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李琳琳[10](2016)在《留学生汉语“得”字句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现代汉语“得”字句的句法进行了探索,在EF驱动的语段推导框架下证明了功能语类“得”在“得”字句句法推导中的必要性,顺势解开了“得”字句句法的叁个谜团,即“得”前不能带“着、了、过”,“动-得”一般线性紧邻,以及“得”前动词带宾语时一般要复制该动词。然后,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留学生习得“得”字句的情况,发现:1、在“得”前不带“着了过”的习得上,一年级和二年级留学生存在显着性差异。2、在“动-得”线性紧邻的习得上,一二年级留学生也存在显着性差异。3、在“得”字句动词复制的习得上,一二年级留学生不存在显着性差异,都未能习得。以上结果说明,二语水平一定程度上制约“得”字句句法的习得,但教学设计的缺陷可能是留学生未能习得“得”字句动词复制这一规律的原因。我们在此基础上,对“得”字句句法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第一、在教学观方面,强调教的过程应该去适应和匹配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兴趣。而“学”要创造引导学生“输出”的环境。第二、在学生观方面,要重视留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并且要避免“过高或过低估计留学生语言能力的两个误区”第叁、对教师素养方面的建议,教师要结合本体研究理论成果进行教学,要结合偏误分析结果进行教学,最后还要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第四、在教材观方面,要抛弃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观点,将教材理解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一部分,教材只是教学的媒介和资源,教师要学会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加工。(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6-11-18)
得字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以现代汉语表结果"得"字句为研究对象,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定义这一句式,探求其意义和核心属性。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表结果"得"字句的意义,即已编码的人类情景是:某人发出某个动作由于达到某种程度(或频率之高低或力量之大小或时间之长短或其它能对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而得到或导致某种结果;其核心属性可概括为:暗含某种高程度,凸显某种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得字句论文参考文献
[1].李缘.“得”字句歧义识解的眼动研究[D].山东大学.2019
[2].唐一萍.表结果“得”字句的认知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
[3].董艳云,陈向京,聂文信.基于语料库的“得”字句英译策略研究——致使关系对其英译方法的牵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
[4].王求是.孝感方言的“得”字句[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8
[5].欧茹萍,陈鸣芬,潘俊峰.最简方案框架下“得”字句的生成与推导[J].外文研究.2017
[6].李培培,李文竞.“得”字句中感受意的英译研究[J].翻译论坛.2017
[7].李婧.状态补语重动“得”字句V1省略条件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7
[8].邵春燕.现代汉语致使性“得”字句多维研究:现状与前瞻[J].语言学研究.2017
[9].杨军,李琳琳.现代汉语“得”字句的语段推导及线性化[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李琳琳.留学生汉语“得”字句习得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