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泵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混凝土,评价指标,密实,气量,流动性,阻力,水泥。
可泵性论文文献综述
宋巍,王俊杰,程湑[1](2019)在《高扬程新拌混凝土可泵性简易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滑管仪来预测泵送混凝土与管壁之间的摩擦阻力,阐明滑移黏滞阻力与塑性黏度、V漏斗排空时间之间关系。研究表明:滑管仪可简单、快速测定新拌混凝土泵送阻力,混凝土流动度越大测试结果与实际值越接近;可采用V漏斗排空时间、塑性黏度和坍落度来简易表征新拌混凝土的可泵性。(本文来源于《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徐俊[2](2018)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可泵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混凝土,尤其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组成的不断变化,混凝土流变特性也随之改变。本文以C6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为例,从流变学角度出发,结合坍落扩展度试验方法,研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可泵性综合评价方法,结果表明:随着坍落扩展度的不断增加,混凝土塑性粘度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该趋势拐点对应的可泵性评价指标值即为混凝土泵送最优值,该值需要通过坍落扩展度试验及流变学试验共同得到,形成混凝土可泵性综合评价方法。(本文来源于《粉煤灰综合利用》期刊2018年05期)
占羿箭[3](2018)在《基于流变学的混凝土可泵性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回顾了混凝土可泵性评估方法,重点介绍了近来基于流变学的计算模型研究进展。将不同计算方法应用于超高建筑混凝土泵送案例,展示了基于流变学的计算模型的准确度。使用基于流变学的计算模型,通过参数化分析定量研究了泵送高度、泵管直径、混凝土流变性质等因素对可泵性的影响,从而为混凝土泵送性能及施工工艺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江西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赵晓,黎梦圆,韩建国,阎培渝[4](2018)在《混凝土可泵性的室内与现场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快速检测混凝土可泵性的装置——滑管仪。使用滑管仪测试并对比了不同强度、不同流动性的混凝土的可泵性;通过超高层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泵送施工,检验了滑管仪的测试结果。试验表明,滑管仪测试结果能够反映混凝土润滑层对其泵送效果的影响。同时使用流变仪和滑管仪测试,能够比较好地预测大流动性混凝土的可泵性。(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8年05期)
阎培渝,黎梦圆,韩建国,赵晓[5](2018)在《新拌混凝土可泵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新拌混凝土的可泵性的近期理论研究成果。介绍了新拌混凝土的稳定流动状态,分析了对新拌混凝土与泵管壁之间的润滑层和剪切滑移层的状态与作用。讨论了新拌混凝土的流变性能。除对新拌混凝土的流变模型进行分析外,还描述了新拌混凝土在泵送前后的流变性能的差异。对目前较为认可的新拌混凝土可泵性评估模型和测试方法作了评述。(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初景峰,刘清波[6](2016)在《胶凝材料品质对混凝土可泵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研究了预拌混凝土常用胶凝材料的品质对混凝土可泵性的影响。进行不同比表面积水泥、矿粉、粉煤灰混凝土压力泌水率、坍落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泥中矿物混合材的品种、水泥比表面积、水泥凝结时间、矿物掺合料种类及品质对混凝土的可泵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中用予以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6年10期)
刘清波,初景峰[7](2016)在《砂及水胶比对混凝土可泵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研究了预拌混凝土中砂的技术指标,水胶比对新拌混凝土可泵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不同哈尔滨市常用细度模数河砂、不同砂率和比水胶比对混凝土的压力泌水率、坍落度与坍落扩展度的试验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砂的细度模数、砂率以及水胶比对混凝土的可泵性具有显着的影响,适宜的细度模数、砂率与水胶比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与工作性。(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6年10期)
韩春勇,吴建祥,高岩,关风林[8](2016)在《减水剂与含气量对混凝土可泵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研究了混凝土中使用的减水剂掺量、混凝土拌合含气量对混凝土可泵性的影响。进行减水剂种类、掺量、混凝土不同含气量对混凝土压力泌水率、坍落度、坍落扩展度的影响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中减水剂种类对混凝土可泵性具有影响,萘系减水剂、聚羧酸系减水剂可泵性良好,脂肪族系与氨基磺酸盐系减水剂稍有影响。同时聚羧酸系减水剂存在最优掺量,适当引入优质气泡可改善混凝土可泵性,但存在最优值。(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6年10期)
苗婷婷[9](2016)在《预拌混凝土可泵性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混凝土泵送技术的发展,出现的问题也逐渐增多,如何实现混凝土的顺利泵送,并使其保持应有的工作性成为了当今工程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在泵送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堵管”、“堵泵”等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原材料的多样化,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由于混凝土拌合物可泵性能评价方法的缺乏,成为困扰泵送施工是否顺利进行的重要问题,因此,对混凝土可泵性评价方法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对常用混凝土工作性能的研究,综合考虑混凝土流动性、抗离析能力以及粘聚性等对混凝土泵送的影响,通过考查实际泵送过程,选定常用普通泵送混凝土(强度等级分别为:C30、C40、C50),划分出可泵区域,建立了工作性指标与可泵性之间的关系,并使用一种比值法来评价混凝土可泵性的误判概率。结果表明:混凝土的状态向大流动度趋势发展,坍落度大量集中在180mm以上;混凝土在在190mm≤坍落度≤240mm,且400mm≤扩展度≤600mm;或者扩展度在400~600mm,倒坍时间4~10s时,可泵性良好;对于泵送混凝土,V_(10)、S_(10)应该尽量小,S_(140-10)保持在60~85%之间;比值R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混凝土的可泵性,但该方法仍然不够准确。通过采用灰色理论对上述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常用的混凝土可泵性评价指标和比值法与可泵性的综合关联度均在0.5左右,评价方法的可靠度均较低。本文采用一种牵引式混凝土泵送试验仪,运用P/Q曲线对混凝土泵送压力损失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分析可泵性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在P_(t60)启动/P_(t0)启动<1.3,且P_(t60)润滑/P_(t0)润滑<1.2时,混凝土可泵性良好。通过该试验仪对泵送混凝土的可泵性评价的研究,避免泵送施工中出现“意外”问题,对泵送的混凝土配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6-05-01)
徐俊,许永和[10](2016)在《混凝土可泵性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以坍落度、压力泌水试验为代表的混凝土可泵性评价方法已难以适应现代混凝土。对现阶段国内外几种有代表性的混凝土可泵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与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可泵性评价需要多种方法相结合才全面准确,并针对不同特点的混凝土工程,提出了相应的混凝土可泵性组合评价方法。(本文来源于《混凝土》期刊2016年03期)
可泵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现代混凝土,尤其是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组成的不断变化,混凝土流变特性也随之改变。本文以C6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为例,从流变学角度出发,结合坍落扩展度试验方法,研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可泵性综合评价方法,结果表明:随着坍落扩展度的不断增加,混凝土塑性粘度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该趋势拐点对应的可泵性评价指标值即为混凝土泵送最优值,该值需要通过坍落扩展度试验及流变学试验共同得到,形成混凝土可泵性综合评价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泵性论文参考文献
[1].宋巍,王俊杰,程湑.高扬程新拌混凝土可泵性简易评价研究[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19
[2].徐俊.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可泵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粉煤灰综合利用.2018
[3].占羿箭.基于流变学的混凝土可泵性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J].江西科学.2018
[4].赵晓,黎梦圆,韩建国,阎培渝.混凝土可泵性的室内与现场评价[J].工业建筑.2018
[5].阎培渝,黎梦圆,韩建国,赵晓.新拌混凝土可泵性的研究进展[J].硅酸盐学报.2018
[6].初景峰,刘清波.胶凝材料品质对混凝土可泵性试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6
[7].刘清波,初景峰.砂及水胶比对混凝土可泵性试验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6
[8].韩春勇,吴建祥,高岩,关风林.减水剂与含气量对混凝土可泵性影响[J].低温建筑技术.2016
[9].苗婷婷.预拌混凝土可泵性评价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6
[10].徐俊,许永和.混凝土可泵性评价方法研究[J].混凝土.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