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氮素营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氮素,氮肥,营养,水稻,叶片,营养物质,表型。
氮素营养论文文献综述
李迎,米铁柱,乔玲,甄毓[1](2019)在《基于转录组测序对两种氮素营养条件下多形微眼藻氮代谢途径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微藻的氮代谢通路对了解其对不同氮源利用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两种氮素营养条件下(硝酸氮和尿素)多形微眼藻的转录组进行分析,通过基因功能注释及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研究了多形微眼藻细胞内氮代谢的调控机制。结果检测出15种参与氮代谢的酶,对应76个编码基因,构建了多形微眼藻的氮代谢通路图。其中10个酶编码基因在两种不同氮素营养条件下存在差异表达,最显着的是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酸脱氢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相关基因。有机氮源(尿素)实验组中,多形微眼藻细胞内的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盐还原酶等基因的差异表达明显高于无机氮源(硝酸钠)实验组,表明当环境中的氮源为尿素时,会对多形微眼藻细胞内硝酸盐的转化和利用有一定影响。本研究初步阐述了硝酸盐、尿素的吸收转运对多形微眼藻细胞内氮代谢的影响机制,可为硅藻在不同氮素营养条件下的吸收利用机制及氮代谢响应研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6期)
农玉琴,黄少欣,刘振洋,廖春文,韦锦坚[2](2019)在《茶豆间作体系氮素对茶叶营养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不同施氮处理(N_0 0 g/kg,N_1 0.25 g/kg,N_2 0.5 g/kg,N_3 0.75 g/kg)对茶树-大豆间作不同采摘期茶叶营养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茶叶的3个关键采摘期,间作种植和适宜的氮肥用量均可以提高茶叶的滋爽味,降低茶叶的苦涩味,改善茶叶品质,其中氮肥的改善效果更为显着。此外,N_1+间作或N_2+间作处理茶叶的氨基酸、咖啡碱及可溶性糖含量最高;N_1+间作处理茶叶茶多酚含量均最低,其次为N_2+间作处理。说明在茶豆间作体系中,适当减施氮肥可以提高茶叶的品质,茶豆间作具有一定减肥增效的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1期)
杨红云,周琼,杨珺,孙玉婷,路艳[3](2019)在《基于高光谱的水稻叶片氮素营养诊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快速、准确地实现水稻氮素营养诊断,以中嘉早17水稻为试验对象,设置4种施氮水平的水稻栽培试验,利用便携式地物波谱仪获取240组水稻分蘖期顶叁叶在350~2 500 nm的光谱数据。随机将样本划分为训练集(160个样本)和测试集(80个样本)。首先,通过多元散射校正(MSC)、变量标准化校正(SNV)、平滑算法(SG)3种方法分别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连续投影算法(SPA)对预处理后的光谱进行特征降维,选取累积贡献率超过99.98%的前24个主成分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对于经过MSC、SNV和SG处理后的光谱数据,还分别筛选出12、15、19个特征波长;最后,应用支持向量机(SVM)基于上述处理分别建立水稻氮素营养诊断模型。结果表明,采用MSC-PCA-SVM模型进行水稻氮素营养诊断的识别准确率最高,其在训练集和预测集上的准确率分别达99.38%和97.50%。(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俞敏祎,余凯凯,费聪,柯威宇,吴业飞[4](2019)在《水稻冠层叶片SPAD数值变化特征及氮素营养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水稻Oryza sativa氮营养诊断模型,实时反映水稻植株氮素营养状况,对水稻田间管理至关重要。于2015年在浙江省德清市开展田间试验,选择‘甬优538’‘Yongyou 538’和‘秀水134’‘Xiushui 134’作为代表品种,设置5个施氮水平0(N0), 70.0(N1), 140.0(N2), 210.0(N3), 280.0(N4)kg·hm-2,通过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2个水稻品种冠层叶片作物分析仪器开发值(SPAD)变化规律,探究5个不同施氮水平下植株氮质量分数的变化趋势,并利用归一化SPAD指数(INDSPAD14)估算植株氮质量分数。结果表明:顶4叶相较其他叶片更能指示水稻植株氮质量分数,归一化SPAD指数与N0~N4所有不同施氮量组别之间冠层叶片氮质量分数呈显着正相关(P<0.05),‘甬优358’水稻品种决定系数为0.69~0.96,‘秀水134’品种决定系数为0.64~0.94。该指数可以对水稻冠层叶片氮质量分数快速估测。图6表1参14(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孟华,何川,陈海宁[5](2019)在《蓝莓氮素营养及水溶肥施用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试验实践证明,合理施用氮肥能够改善蓝莓长势,并提高其产量和品质。基于此,概括了蓝莓对不同形态氮素的需求特点以及传统氮肥的优缺点,介绍了现代水溶性肥料在蓝莓生产上的施用技术,供蓝莓生产者参考。(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期刊2019年18期)
朱丽丽,李井会,宋述尧[6](2019)在《基于SPAD值的大白菜氮素营养诊断和推荐施肥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白菜卵圆型品种"锦抗1号"和直筒型品种"乡情80"为试材,在6个氮肥水平下,研究了叶片SPAD值与氮素营养诊断指标、施氮量的关系以及施氮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白菜莲座期和结球期,2个品种的叶片SPAD值与氮素营养诊断指标及施氮量有很好的相关性;2个生育期"锦抗1号"的临界SPAD值分别为40.45、42.45,"乡情80"的临界SPAD值分别为38.57、40.36;建立了基于叶片SPAD值的大白菜氮肥推荐施肥模型。综上所述,大白菜叶片SPAD值可以作为氮素营养诊断指标,并能推荐氮肥的施用。(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17期)
李盛婷,杨城,王冉,黄万和,王锋[7](2019)在《草珊瑚植株表型对光照和氮素营养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 (Thunb.)Nakai]是一种极具药用及观赏价值的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植物,氮素与光照强度均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本文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和氮素浓度下草珊瑚植株的形态特征、生物量积累及分配的变化,初步提出了草珊瑚人工栽培适宜的光氮组合。【方法】以1年生草珊瑚为试验材料,在华南农业大学跃进北实验大棚内(N23°09′58.80″、E113°21′46.00″,海拔高度约为60 m)进行了盆栽试验。设定自然光照的80%(L1)、60%(L2)、40%(L3)叁个强度水平,施N 0(N0)、83.3 mg/kg(N1)、167 mg/kg(N2)、250 mg/kg(N3)四个水平。幼苗于2016年3月移栽,12月取样监测了苗木苗高、地径、生物量、根系特征和叶片特征等指标。【结果】草珊瑚形态指标中主根长、根尖数、苗高、地径、叶面积均在L2N2处理下达到最高,比叶面积在L2N1处理下达到最大。氮素水平一定时,根、茎、叶鲜重和干重均在L2光照水平下达到最大;光照强度一定时,其在N2水平下达到最大。生物量分配受氮素影响显着,受光照影响不显着,但光照和氮素有一定的交互作用。N0和N1水平的根系生物量占比和根冠比显着高于N2和N3水平;N2和N3水平的茎叶生物量占比及叶根生物量比均显着高于N0和N1水平;叶生物量占比在N2水平下显着高于其他氮水平,其在N2水平下,L2光照水平的叶生物量和叶根比达到最大;形态参数对光照强度和氮浓度变化的可塑性指标PI_光=0.38、PI_氮=0.37;生物量积累对氮浓度变化的可塑性指标PI_氮=0.43,是光照强度对其影响的表型可塑性的1.65倍;生物量分配的表型可塑性参数PI_氮=0.19,是其对光照响应的3.80倍。【结论】草珊瑚有较好的氮浓度变化适应性,即当氮浓度在试验范围内变化较大时,草珊瑚仍能较好地适应性生长,对光照强度变化的可塑性较低,即当光照强度在试验范围内变化较大时,不利于草珊瑚的生长,对光照强度变化适应性低。在60%自然光+施氮167 mg/kg土组合处理下草珊瑚生长最佳,有利于提高草珊瑚产量。草珊瑚应对不同光氮环境的策略主要是通过调整根茎叶的形态特征来适应光照及氮素的变化,且主要通过调整根、茎、叶生物量的积累及分配来适应氮素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梁勇,李大清,陈月星,程剑平,赵钢[8](2019)在《小麦花后库源器官氮素、磷素营养物质积累动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小麦开花后不同部位氮素、磷素营养物质积累的动态规律,以中国春和贵紫1号2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别于花后5,15,25,35,45 d对小麦旗叶、茎鞘、颖壳穗轴和子粒中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无机磷、植酸含量及单粒质量进行动态测定。结果表明,在子粒发育过程中,2个小麦品种库源器官氮素、磷素营养物质及单粒质量均有相似的变化趋势。除源器官的氨基酸和茎鞘的植酸外,其他氮素、磷素营养物质与子粒库中的5个营养性状均具有显着相关性。子粒发育中期库源器官氮素、磷素营养物质含量的差异远小于其前期与后期。结果还表明,小麦子粒发育中期(花后15~25 d)库源器官氮、磷代谢最为旺盛。建议此时期更应注重小麦氮、磷养分均衡,既满足子粒积累足够氮、磷营养,不致早衰,又同时注意防止其过量造成贪青晚熟,以保证小麦的优质高产。(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佳帅,杨再强,李永秀,江梦圆,赵和丽[9](2019)在《不同水分条件下葡萄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的建立及氮素营养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a生葡萄植株"红提"为试材,在Venlo型试验温室内进行土壤水分和施氮量双因素区组试验。试验设置4个灌水水平,分别为正常灌溉量W1(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轻度水分胁迫W2(60%~70%)、中度水分胁迫W3(50%~60%)和重度水分胁迫W4(30%~40%);设置4个施氮水平,分别为1.5倍推荐施氮量(N1,25.5g?plant-1)、正常推荐施氮量(N2,17g?plant-1)、0.5倍推荐施氮量(N3,8.5g?plant-1)和不施用氮肥(N4,0g?plant-1)。每10d观测一次植株体内氮浓度和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利用不同水分条件下葡萄植株在一定生长时期内所获最大生物量时对应的最小氮浓度值即临界氮浓度(Nc)构建葡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氮素吸收模型(Nupt)和氮素营养指数模型(NNI),对不同水分条件下葡萄氮营养状况进行定量诊断。结果表明:设施葡萄植株临界氮浓度与地上部生物量存在幂函数关系,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葡萄植株临界氮浓度值增大,氮素吸收量及地上部生物量也呈增加趋势;在W1、W2水分条件下,葡萄植株生物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而W3和W4处理葡萄生物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相同水分条件下,氮浓度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随葡萄生长进程而降低;利用Nupt和NNI模型可对植株体内氮营养元素亏缺与否进行有效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19年08期)
黄璐璐,金海洋,王站付,徐春花,丁爱华[10](2019)在《氮肥对青菜生长及氮素营养规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青菜‘五月慢’为试材,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青菜生长和氮素营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菜的氮肥当季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当施氮量为270. 0 kghm2时,青菜产量最高,达到49 535. 60 kghm2,氮肥当季利用率为34. 08%,能较好地保持较高产量的同时使氮肥当季利用率处在合理的水平。当施氮量达到337. 5 kghm2时,青菜产量为43 081. 05 kghm2,氮肥当季利用率下降明显,为22. 06%。青菜叶片亚硝酸盐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为337. 5 kghm2时,亚硝酸盐含量达到20 mgkg,处于临界值。(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氮素营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不同施氮处理(N_0 0 g/kg,N_1 0.25 g/kg,N_2 0.5 g/kg,N_3 0.75 g/kg)对茶树-大豆间作不同采摘期茶叶营养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茶叶的3个关键采摘期,间作种植和适宜的氮肥用量均可以提高茶叶的滋爽味,降低茶叶的苦涩味,改善茶叶品质,其中氮肥的改善效果更为显着。此外,N_1+间作或N_2+间作处理茶叶的氨基酸、咖啡碱及可溶性糖含量最高;N_1+间作处理茶叶茶多酚含量均最低,其次为N_2+间作处理。说明在茶豆间作体系中,适当减施氮肥可以提高茶叶的品质,茶豆间作具有一定减肥增效的调控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素营养论文参考文献
[1].李迎,米铁柱,乔玲,甄毓.基于转录组测序对两种氮素营养条件下多形微眼藻氮代谢途径的解析[J].海洋与湖沼.2019
[2].农玉琴,黄少欣,刘振洋,廖春文,韦锦坚.茶豆间作体系氮素对茶叶营养成分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9
[3].杨红云,周琼,杨珺,孙玉婷,路艳.基于高光谱的水稻叶片氮素营养诊断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9
[4].俞敏祎,余凯凯,费聪,柯威宇,吴业飞.水稻冠层叶片SPAD数值变化特征及氮素营养诊断[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5].李孟华,何川,陈海宁.蓝莓氮素营养及水溶肥施用技术[J].江西农业.2019
[6].朱丽丽,李井会,宋述尧.基于SPAD值的大白菜氮素营养诊断和推荐施肥模型研究[J].北方园艺.2019
[7].李盛婷,杨城,王冉,黄万和,王锋.草珊瑚植株表型对光照和氮素营养的响应[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8].梁勇,李大清,陈月星,程剑平,赵钢.小麦花后库源器官氮素、磷素营养物质积累动态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9].李佳帅,杨再强,李永秀,江梦圆,赵和丽.不同水分条件下葡萄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的建立及氮素营养诊断[J].中国农业气象.2019
[10].黄璐璐,金海洋,王站付,徐春花,丁爱华.氮肥对青菜生长及氮素营养规律的影响[J].上海农业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