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种商品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

52种商品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

一、52种商品将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贺少军[1](2020)在《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关键突破和实现路径》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从1950年的不足12亿美元,迅猛发展至2019年的4.6万亿美元,跃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创造了我国经济发展史和世界贸易发展史的奇迹,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外贸发展国内外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劳动力等综合成本不断上涨,国外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对外贸易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弱化,我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建设裹足不前,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外贸发展模式带来严峻挑战。在国内外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环境下,中国外贸大而不强的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中国对外贸易传统的发展路径难以为继,亟待转变外贸发展的方式,着力提升传统竞争优势,大力培育贸易竞争新优势,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推进贸易强国战略建设。论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逻辑,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外贸体制的变化,中国外贸发展的历史和贡献,分析了中美经贸摩擦对于中国在当前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和贸易强国价值链建设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美德日等主要贸易强国的发展历史和特点,提出了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战略的实现路径和政策建议。论文重点对数字贸易和旅游服务贸易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指出旅游服务贸易是贸易强国建设的短板,数字贸易是要实现贸易强国建设的关键突破,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是根本要求。建议重点通过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和旅游服务贸易,抢占数字贸易规则制定和价值链的制高点,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弯道超车,促进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统一协调发展,加快实现贸易强国建设战略。

冯伟杰[2](2019)在《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参与国际分工的范围与层次在不断扩大,这也促使中国在产业增加值、贸易总量等方面,己经大幅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大部分发达国家。但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国主要承担的是加工制造环节和技术外围的适应性研发职能,依然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水平,中间品进口额占比依旧较高。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中间品进口规模为3579.57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22.54%。其中,高技术中间品进口额高达854.67亿美元,占中间品进口总额的23.88%。这表明中国企业对高技术中间品的依赖度较高。而“中兴事件”所引发的“缺芯”问题,印证了中国企业极易受到发达国家的掣肘。一直以来,美国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两国在双边贸易、对外投资、国际合作和政府层面等多方面均联系紧密。美国作为科技强国,理应是科技发展相对不足的中国的技术输出国之一,然而在美中高技术产品(Advanced Technology Product)贸易中,美国确实际上是技术输入国的角色,中国却成为了技术产品的输出国。针对两国高技术产品贸易所呈现出的“反比较优势”特点,有研究表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对中国实行严厉的出口管制政策导致的。高技术中间品作为高技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受到出口管制政策的限制,而中国企业对部分美国高技术中间品的依赖较高。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的航空航天类中间品比重,占同类中间品进口额的63.98%;电子及通信设备类中间品占中国自美国进口高技术中间品总额的32.34%,达21.29亿美元。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正处于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深入研究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即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生产率企业出口产品的影响程度,并试图回答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对出口管制政策、美国对中国实施出口管制政策以及中间品贸易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美国早期出口管制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防止国内大量的金银货币外流到其他国家,保护国内关键产业的发展,并促进本国就业,从而限制本国原材料出口到其他国家,并对粮食出口进行了限制。近现代出口管制政策是由于各国为了使本国利益得到维护和加强,分别从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制定了本国的国家战略目标,进而实现国家的利益最大化。美国对中国实施出口管制政策的目的是为了阻碍或延缓中国的技术进步,因此长期对中国实施具有歧视性的出口管制政策,这也导致了中美双边贸易失衡,对中国两国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中间品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在一定阶段内显着提升了企业生产率,一旦跨过这一阶段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并不明显。本文回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实施的出口管制政策,发现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管制清单、管制结构经历了实行严厉的出口管制政策(1945-1953年)、逐步放松出口管制(1953-1979年)、从加强管制到再次放宽管制(1979-1991年)、冷战后出口管制政策的大调整(1991年至今)四个阶段。从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法律文本、效力范围及执行程序、以及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的影响三个方面重点研究了当前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出口管制政策。发现美国对中国一直实施歧视性出口管制政策,在中美建交后,尽管将中国调整至最为宽松的V组,但并未向受到相应的宽松待遇。而出口管制政策导致美国高技术中间品贸易失衡;增加了美国双边贸易中的摩擦;不利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无法带动进口国技术升级。本文就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中间品依赖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加工贸易在中国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中国高度依赖中间品进口贸易。研究发现中国在生物制造业、非电气机械及设备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方面进口依赖较为明显。运用G-L指数和Aquino指数衡量了中美两国高技术产业内分工现状。中国在通信、生物科学等行业与美国产业内分工程度较低,表明两国更多存在的是垂直型分工而非水平型分工,验证了前文所述了中国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水平。同时,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中间品的依赖度总体受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影响较大,在具体行业上,中国对美国的航空航天类、医药类和非电气机械设备类高技术中间品依赖较大。本文通过Heckman两阶段的计量方法,运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进出口数据的合并数据,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企业资本强度、企业融资约束、企业成立时间、是否国有企业、是否外资企业等作为控制变量;将企业出口的扩展边际指标(企业是否出口、出口范围、出口种类)、集约边际(出口数量、出口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出口产品的出口金额和出口产品质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企业从美国进口高技术中间品的平抑指标和进口强度作为解释变量。实证检验了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和中国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计量结果显示,中国企业进口美国高技术中间品有助于改善出口的二元边际,其中高技术中间品的进口提升了企业出口的概率并增加了企业出口范围和出口产品种类,以及出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综合来看,美国高技术中间品的进口提升了企业出口产品金额与出口产品质量。最后,本文运用企业层面高技术中间品进口的平抑指数来表示出口管制强度进行计量回归,实证结果显示美国高技术中间品的出口管制不利于中国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改善。因此,在应对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时,中国要加大对新兴和基础技术部门投资和支持力度,增强基础和新兴技术部门的人才吸引力;建立起常态化跨部门合作机构,构建美国高技术出口管制的预警机制,对关键技术的投机泡沫做好防范;改进我国出口管制法律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体系。对企业来说,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提高人才吸引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明确自身受控范围;树立合规意识,加强合规性审查。从而降低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带来的不利影响。

王莹[3](2018)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加工贸易政策的演进》文中研究指明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驱动力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加工贸易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方式,从诞生之日起其政策就不断进行调整。其中,广东的加工贸易政策就经历了"扶持—限制—鼓励"的变化过程。在加工贸易政策的演进过程中,广东既为中央出台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又积极地向中央争取到了地区优惠政策。中央与地方始终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成为广东加工贸易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

赵正东[4](2016)在《俄罗斯转轨时期对外贸易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促使各国间的政治、经济相互联系更加紧密。作为一国进行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形态——对外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显得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以俄罗斯为代表的转型国家,其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更是直接成为影响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在转轨的不同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加以调整演变,旨在更加适应其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及适应国内经济政策调整的需要。从历史角度分析和研究俄罗斯转轨时期对外贸易战略的变化不仅能对经济史学做出必要的补充,而且还能从中进一步了解和解读其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深层次意向、轨迹及内涵等,以进一步总结和吸取其贸易体制改革及战略调整的经验与教训。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导致各国对世界经济的依赖不断加深,故在谋求经济合作中把发展对外贸易关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即加大了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和国家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试图通过推行行之有效的对外贸易战略使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取必要的静态和动态效益,加快促进本国工业化的进程,尤其是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加速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推动制度创新、企业创新、科技创新等提振和加速经济发展。俄罗斯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选择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对外贸易体制的变革正式成为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在经济转轨的不同时期对对外贸易战略加以不断的调整,即从自由化贸易战略转为以能源出口导向为主的多元化贸易战略,后又转为创新型现代化对外贸易战略。这种对外贸易战略的重大调整较好的适应了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需要,从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应该指出的是,其对外贸易战略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并逐渐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主要表现在:一是以资本密集型为主的商品出口特点,导致其出口商品中原材料的比重过大,同时也引来对国际原材料市场依赖的加重;二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紧缺,投资型产品的比重过低,与之相反的是生活必需品的份额不断增长;三是对外贸易中由于对欧盟的依赖过重导致对外贸易发展的失衡,尤其是当欧盟出现债务危机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造成整体经济的不断下滑,金融市场流动性资金的短缺;四是多国贸易壁垒影响俄罗斯出口贸易,一些西方国家为了减少对俄罗斯原材料、化工产品、燃料等产品的进口,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反倾销政策,给俄罗斯对外贸易战略的实施造成严重影响等。上面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属于对外贸易发展中形成的弊端,而且随着其对外贸易战略的不断修订与完善有些问题已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中俄双边经贸合作发展势头较好,尤其是现阶段两国政经合作进入最佳的发展时期。经贸交往规模迅速扩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更应该清晰、客观及时了解俄罗斯对外贸易战略发展的轨迹及未来走势,并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双边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及具体合作的方式等,以使两国间的贸易合作再进一步得以发展。全文共由八个部分组成,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及研究的主要方法等。第二章为对外贸易战略的一般分析。主要阐述了对外贸易战略的含义、特点、涵盖的基本内容、影响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因素以及对外贸易战略的相关理论等。第三章为俄罗斯转轨时期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背景及动因。重点分析了影响俄罗斯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国内外政治、经济背景。动因方面有三点,即适应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为加入WTO创造有利的条件及迎接和战胜面临的挑战等。第四章为俄罗斯转轨时期对外贸易战略的演变轨迹及特点。演变轨迹是由自由化贸易战略转为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多元化对外贸易战略,后又转为创新型现代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主要特点是,对外贸易战略的重大调整与国家领导人的更替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方向是沿袭贸易的自由化及注重对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与法规的构建及完善等。第五章为俄罗斯转轨时期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内容及保障措施。分别对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执政时期的对外贸易战略的内容及保障措施进行了论述分析。第六章为俄罗斯转轨时期对外贸易战略调整效果评析。从对外贸易规模、进出口商品结构、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分析了俄罗斯对外贸易战略的实施效果,主要从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两个角度进行了评价。第七章为俄罗斯对外贸易战略的发展趋势。概括性的总结了俄罗斯高新技术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构想,对实现这一构想的各种有利及不利因素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走势进行了预测。第八章为中俄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全面介绍和分析了中俄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影响中俄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给中俄贸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俄全面发展双边贸易的对策及建议。

宋良[5](2015)在《英国对台湾的贸易政策研究(1949-1965)》文中指出随着东西方冷战格局的形成,贸易出口管制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经济上遏止东方阵营的重要工具。英国是西方阵营中仅次于美国的重要一员,二战后与美国保持特殊伙伴关系,美国所倡导的对东方阵营实行贸易管制的政策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国是否配合。但是,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对美国的战略政策有积极配合,也有消极执行,其中分歧较大的就是对华政策。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英国于1950年1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全球战略的角度出发,美国在朝鲜战争之后对台湾当局提供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这让英国政府的处境十分微妙,从战略上要坚定的维持美英同盟,但从经济利益上又不能得罪中国政府。因此,英国在执行西方阵营对亚洲的政策上就有了多重考虑,其中英国对台湾的贸易政策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本文认为,自从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贸易手段对东方阵营实行战略遏制,英国即对整个中国(包括台湾)采取贸易管制政策,这是英国对台湾贸易管制政策的起源。朝鲜战争爆发后,英国在贸易管制政策上开始区别对待中国政府和台湾当局,并于1952年10月专门制定了对台湾的贸易管制政策,即禁止对台湾出口军需用品,这一管制政策一直延续到1965年。1965年后,英国放宽对台湾的管制政策,允许出口防御性的军需用品。此外,自1957年废除“中国差别”后,英国首次对台湾实行出口信贷政策。在此期间,随着国际政治环境的缓和,考虑到自身贸易需求及台湾经济的蓬勃发展,英国于1958年和1960年两次修改对台湾的出口信贷条件,在支付额度和信贷期限上予以放宽。由于1949至1965年间先后经历了朝鲜战争和两次台海危机,因此,在讨论对台湾的贸易管制或信贷政策时,出于政治和经济因素的综合考虑,英国首先需顾及盟友美国和中国政府的态度,再根据英台贸易的实际需求做出决策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彭爽[6](2012)在《出口管制研究》文中认为出口管制是指一国政府管制机构依据国家法令和政策对本国出口贸易进行控制和管理的行为。出口管制由来已久,在古埃及和古希腊,限制出口是为了将必需的食品和原料留在国内;在中国汉代,出口管制被用于防止外来侵略和巩固统治。此后,出口管制作为贸易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延续至今。出口管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说明,贸易管制等经济力量是国家实现政治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尽管出口管制是一种对外贸易政策工具,它有助于确保国内供应、稳定商品价格、增加政府收入、规范出口秩序、优化出口结构、减少贸易摩擦等,然而在国家利益的整体考虑之下,各国出口管制均发挥着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与政治利益、推行本国外交政策的重要作用,既具有经济意义也具有战略意义。对贸易保护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发现西欧重商主义者,美国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以及以克鲁格曼、格罗斯曼、布兰德、斯宾塞等为代表的创立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专家均提出了出口管制理论与政策。重商主义的出口管制思想与政策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主张禁止金银输出、控制原材料出口、管制外国商人的活动,这一时期的出口管制政策包括严格管制货币出口、限制原料和粮食出口等;晚期重商主义主张放松货币输出管制、保证对外贸易出超,在该理论指导之下,西欧各国实行了保护关税、扶持出口商、垄断殖民地贸易、禁止熟练技工和先进机器设备外流、重视出口质量管制等出口管制政策。从政策效果来看,重商主义的出口管制思想为西欧国家干预出口贸易建立了理论基础;重商主义出口管制政策的实施,则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扩大了对外贸易的范围和规模。但是,重商主义的出口管制政策也存在局限,它所推行的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极易引发各国之间的冲突。汉密尔顿的出口管制思想集中体现在《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他主张政府管理对外贸易、禁止制造业原料出口、免除原料关税、检查制成品质量、限制改良机器和工具输出;他出任美国财政部长期间推行的出口管制政策主要有区别对待的关税政策、短缺原料免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外贸商船注册登记政策等。汉密尔顿关于出口管制的思想,为经济落后国家干预对外贸易、实现经济赶超提供了理论支撑;汉密尔顿的出口管制政策,推动了美国独立发展国内民族工业的进程,增加了美国的出口收入。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战略性出口政策、战略性进口政策、用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战略性出口政策指政府依据不同的国际市场结构所选择的有利于本国的出口政策,即政府补贴政策、政府征收出口税政策、政府不干预政策;战略性进口政策指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干预进口,以抽取外国寡头企业的垄断租金、促进本国企业获得更多垄断利润的贸易政策;用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是政府采取进口保护措施帮助本国企业获得规模经济优势,进而促进出口的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为不完全竞争及规模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外贸活动构建了新的理论依据,该理论的提出凸显了政府合理限制出口以获取更多贸易利益的重要性。加强合理的出口管制非常必要,出口管制既是确保国家安全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国家之间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反对其他国家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是促进贸易平等化的客观要求,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必然选择。正因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纷纷实施了全面的出口管制。除了国家和地区层面的出口管制,国际层面的出口管制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其一,世界贸易组织(WTO)对成员方出口管制的管制主要基于WTO法律框架下关于出口管制的法律条款,其内容包括《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农产品协议》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装运前检验协议》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原产地规则协议》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贸易技术壁垒协议》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关于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保障措施协议》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等,WTO以此为指导监督和规范各成员方的出口行为。由于WTO对出口管制的规定存在缺陷,表现在WTO法律框架下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用词模糊,不利于世贸组织管理各成员方的出口管制活动;WTO法律框架下关于出口管制的条款比较缺乏,影响了WTO对成员方出口管制行为的约束力;例外条款的规定易于产生漏洞,等等。因此,应通过补充和增加WTO关于出口管制的法律条款、要求成员方慎用例外条款、提高各成员方的出口管制透明度、对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国家与地区的出口管制活动进行不同程度的管理等方式禁止歧视性出口管制,敦促各成员方放松不必要的出口管制,以完善WTO对出口管制的管制。其二,国际多边出口管制机制在军备控制、反对恐怖主义、防扩散、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在共同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基础之上的多边出口管制机制有效协调着成员国共同的出口管制政策,然而现有的四大多边出口控制机制均存在不足。国际多边出口管制机制面临的严峻挑战体现在,这一非正式的出口控制机制不能约束非参与国的出口活动、尚未形成正式的制度安排、成员国之间存在利益差异与利益矛盾、无法监控和及时管制企业及非国家实体的扩散行为、缺乏充分的信息共享、无形技术转让更为隐蔽等方面,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有,推动更多国家参与国际多边出口管制机制、颁布防扩散国际法、重建多边出口控制机制、大国承担更多责任、加大对企业出口行为的管制力度等。总之,各成员方要依据多边管制原则与触发清单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口管制政策,在多边出口管制机制下继续实施合理的出口管制,履行国际承诺;同时,要反对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用多边出口管制推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考察国外出口管制体制,发现经过多年演变与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均已制订和颁布了《出口管制法》,建立了出口管制清单,设有专门的出口管制机构负责执行包括出口许可证、全面控制等在内的各项管制措施,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出口管制体制。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多方面启示,即出口管制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立法基础之上、统一出口管制机构有利于提高管制效率、实现信息公开是提升出口管制透明度的保证、加强宣传与培训促进了高效执法与自觉守法、开展出口管制的国际合作可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与国家安全利益。同时,必须弄清国外出口管制的实质,即出口管制是其维护自身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阻止其他国家和地区提升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的政策工具。国外歧视性出口管制阻碍了商品与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正常流动,不利于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全球贸易的平衡发展,导致了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不均;既不利于管制目标国的经济发展,也损害了出口商的经济利益,引起管制国的出口结构扭曲和贸易收支失衡。中国的出口管制经历了从国家统制型管制政策向开放型管制政策的演变历程,完成了出口管制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的转变。现在,中国已建立了涵盖核生化产品和导弹等各种敏感物项及所有军品的较为完备的出口控制体制,实行了国际通行的清单管制、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管制、全面管制等做法,大大提升了出口管制政策的法制化程度和透明度,并加强了与国际出口管制机制的合作。我国出口管制的立法基础由出口管制主要法律、出口管制行政法规、出口管制部门规章构成,以此为依据,我国编制了《军品出口管理清单》、核生化产品及导弹等两用物项及其技术管制清单、《禁止出口货物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等,明确了出口管制对象。商务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海关总署、外交部、公安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原子能机构、国家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是我国出口管制的主管部门。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防扩散出口管制,近年来又加大了对资源性产品的出口管制力度,出口管制工作成绩斐然。但是,我国在出口管制架构、出口管制主体、出口管制目标、出口管制对象、出口管制手段、出口管制设施、出口管制国际合作、出口管制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均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我们应及时总结我国出口管制的经验与教训,从健全出口管制体系架构,加强出口管制法规建设,规范出口管制制度以保证出口管制执法的公平与公正;统一出口管制主体,简化出口审批程序;兼顾出口管制的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及时更新出口管制对象;调整出口管制手段;加大出口管制的资金投入与人员投入,升级出口管制的硬件与软件设施,扩大出口管制主管部门的人员编制、不断充实出口管制专家库,为企业组织出口管制培训;开展出口管制的多边和双边合作,加强与国际出口管制机制的交流;认真学习出口管制的国际规则,形成成熟的应急机制等方面尽快完善我国的出口管制体制,集中有限的管制资源提高管制效率,充分实现管制目标。

聂红隆[7](2009)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贸易保护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理论及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而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源于本国的技术创新(R&D活动)以及利用各种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途径对国外知识进行引进与学习、吸收与模仿。国际贸易是国际技术传递和溢出的最主要渠道之一,国际贸易的发展,既为发达国家提供了进行技术创新的充足资金,又为发展中国家创造了学习先进技术的机遇。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本质是国家的产物,任何一个国家在制定经济贸易政策时,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必然要考虑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因素。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意味着我国必须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大幅度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把本国市场纳入到整个世界市场体系中。但是,尽管世贸组织以及世界各国都在不断的为贸易自由化而努力,然而存在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依然有增无减;同时,我国与国际贸易对手和伙伴的贸易冲突也日益增多。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美国、欧盟等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和地区,兴起了以非关税壁垒为核心内容的新保护主义潮流。可以说,贸易保护政策的存在是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不稳定和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尚处于初期阶段,从整体上讲,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与当今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决定了入世后我国必须对本国有关行业和企业实行适度的保护。而且,实质上世贸组织也是承认并接受贸易保护的观点的。这既体现在其基本原则上,也体现在谈判协调机制及其实际运行上。在国际贸易壁垒变化不定及贸易冲突加剧的形势下,我国作为一个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认识并处理好贸易保护与技术创新、技术扩散的关系,如何有效利用技术扩散(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这一技术传输途径,发挥技术进步效应,成为一个理论和现实的问题。因此本文选择技术进步的载体之一——国际贸易渠道作为具体分析对象,可能首次从贸易保护的视角,围绕“技术进步”这一核心概念,沿着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技术溢出的技术进步途径,对贸易保护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贸易保护对技术进步影响的评估是贸易保护动态成本评价范畴。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具有认识贸易保护促进或抑制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内在机制的作用,将丰富技术进步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贸易保护对技术进步途径的影响及技术传播理论);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根据贸易保护对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技术溢出的影响作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为制定我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提供参考,有利于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供可借鉴的国际经验,有利于认识目前我国关税有效保护结构的合理性及其存在的问题。本文广泛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新国际贸易理论、博弈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新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理论、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与论述。其中,突出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本文将收集、计算、绘制R&D投入与产出、货物和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分国别中间产品和资本品贸易、关税征收率和资本存量、劳动投入、人力资本存量等数据和图形,构建并估算贸易开放度、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技术创新综合指标、技术转移综合指数、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进行贸易保护对技术进步影响的定量实证分析,并采用国内外该领域研究中常用的主流分析工具,如Pearson相关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Johansoen协整检验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向量自回归(VAR),以及较少使用的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常用的Eviews6.0软件和鲜见使用的Matlab数学计算软件作为运算工具,再引用贸易限制指数和TFP增长率来说明贸易保护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为了保证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在实证分析中,还对同一变量采用不同的代理指标进行检验。如体现技术创新的指标有国家财政科研拨款、R&D投资支出和构建的技术创新综合指标;体现贸易保护程度的贸易依存度和关税征收率指标。这些方法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创新性。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本文首先就研究的背景、目的和问题进行了阐述,界定了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技术溢出、贸易保护与技术进步的概念,并且对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技术溢出与贸易保护、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新近发展的贸易保护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理论等。本文第三章提出了几个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技术溢出与贸易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论分析模型。先后回顾了贸易保护理论的发展过程,技术创新、国际技术转移、技术溢出与贸易保护的理论联系,基于贸易保护的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技术溢出效应,贸易保护影响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以及贸易保护影响技术进步的相关模型。在理论分析之后,本文第四章至第六章就中国关于贸易保护的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对中国技术创新与对外贸易和贸易开放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我国贸易保护所带来的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技术溢出影响程度,并分别从总进口贸易开放度、中间产品进口贸易开放度结构、资本品进口贸易开放度等角度,重点考察了我国由进口贸易保护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最后,根据新增长理论,对贸易保护和人力资本因素对我国整体技术进步的影响也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并运用可获得的、能较全面反映贸易保护程度的贸易限制指数国际截面数据,对开放经济条件下,贸易保护与国民收入、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国际层面的分析。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各种技术进步途径对我国的实际影响,本文在讨论贸易保护的技术进步效应时,更多的是关注其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溢出渠道,对我国技术水平的提升所带来的抑制作用。因此,基于贸易保护的技术创新、技术溢出效应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通过本文对开放经济条件下贸易保护对技术进步影响的深入研究,得出以下核心结论及各个子结论。南方和北方的贸易保护对技术创新、技术模仿和技术转移具有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我国的贸易保护对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因此我国从总体上来说处于技术模仿国的地位;我国中、高技术中间产品、资本品进口贸易开放度的技术溢出效应为正,而低技术中间产品进口贸易开放度的技术溢出效应为负;我国关税有效保护结构与我国技术进步效、应相适应,而与我国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还存在不相适应。据此,必须提出促进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技术溢出的对策。主要的子结论如下:1、贸易保护对R&D活动的两面性有不利影响。一方面,在技术模仿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情况下,技术创新来源国的贸易保护对技术创新是有利的,模仿国的贸易开放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而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另一方面,贸易保护抑制了国内R&D活动,从而也降低了我国对外来技术的模仿和吸收能力。2、贸易保护对我国国际技术转移有不利影响。理论分析认为,技术引进国提高贸易保护程度,可能导致“绕过关税”的国际技术转移活动;而降低贸易保护程度,也有可能导致“遏制竞争”的竞争性国际技术转移活动。实证研究表明,从我国总体层面来讲,存在来自国外的竞争性的“遏制进入”的技术转移,即掌握先进技术的外国企业为了阻止其他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可能采取向中国企业转移技术的现象,并且贸易开放度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是技术转移的Granger原因。3、贸易保护对外国技术溢出效应有不利影响。实证分析也表明,无论是全部产品层面的进口贸易开放度还是中等技术和高技术中间产品、资本品进口贸易开放度对我国的技术进步都产生了正面影响,贸易开放度的技术溢出效应十分明显,而低技术中间产品进口贸易对技术进步具有负面影响。一方面,从全部产品贸易来看,本国研发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起到促进作用,而且作用系数大于国外的技术溢出,说明中国当前的国内技术创新是本国技术进步的根本。另一方面,中国对工业化国家和亚洲国家的贸易开放,促进了从这些国家的中间产品和机械设备等有技术含量的资本品进口,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竞争与发展,提升了国内企业的生产率。选定的欧美和亚洲国家通过中间产品贸易产生的技术溢出显着促进了中国的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且估计系数大于本国的研发资本弹性系数。这和我们假定中间产品贸易开放度越大,技术溢出效应越明显一致,进一步证实中间产品贸易开放度在技术溢出中的重要作用,也证明我国处于中间产品净进口国地位和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格局的现状,我国整体上处于生产贸易价值链条的较低端。4、必须合理安排中间产品(含资本品)贸易保护结构。对中间产品(含资本品)贸易保护的价格关联效应的投入产出分析表明,由于中间产品(含资本品)前后项产业关联特性,对其实施贸易保护将导致上下游产品价格的连锁反应,扭曲整个产业链条的资源配置,抑制进口贸易,阻碍了技术溢出效应的发挥。而基于总产品、中高技术中间产品和资本品进口贸易开放度的R&D溢出效应均为正;低技术中间产品的溢出效应为负,但由于以矿产资源为主的低技术中间产品的无序和过度开采,将导致巨大的环境成本和不可持续的发展问题,因此,对于我国这样的资源匮乏的国家来说,相对于技术进步的代价而言,低技术中间产品过度开采的代价更值得考虑。因此,中间产品和资本品贸易保护程度的降低,不仅可以增加外国R&D溢出量,更大程度地促进我国技术进步,而且可以保护资源、降低环境成本、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如何安排现有的中间产品贸易保护结构,以减少贸易保护对技术进步效应的抑制,是一个重大的贸易政策问题。5、人力资本对我国技术进步的有显着促进作用。作为技术进步的载体,人力资本在新增长理论中成为了内生技术进步的主要表述形式之一(Lucas,1988)。第七章的实证分析表明,人力资本显着促进技术进步,而且人力资本与劳动力结合比人力资本与有形资本结合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更大。一国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其成功获得技术扩散、取得技术进步的关键。6、贸易保护的国别特征及其对国别技术进步的影响。越发达的国家,贸易保护程度越低,但核心非关税壁垒和农业国内支持越高;贸易保护程度越低的国家,技术进步效应越大。7、目前我国关税有效保护结构存在合理性及不合理性之处。从结构角度看:一方面,我国关税有效保护结构与技术进步效应相适应。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对加工阶段越深的产品征收越高的关税,从而形成了从上游产品到下游产品逐渐升高的阶梯型分布。相应地,有效保护率也呈现出了从上游产品到下游产品逐渐升高的阶梯型保护结构。这样的名义和有效关税保护结构符合关税升级原理,也与相关产品的技术溢出效应相适应。另一方面,关税的有效保护结构与贸易优势的动态变化发展不相适应。按照一般的贸易政治经济学理论,关税等贸易措施是用来保护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因此产业竞争优势越低的部门保护程度越高,即形成一种逆比较优势的保护结构,从而抵消外国的竞争优势,促进本国产品的进口替代和幼稚产业内生比较优势的配置。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呈现出了一种顺比较优势的有效保护结构。这种顺比较优势的有效保护结构说明我国关税有效保护结构与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还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以上两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在政策实践中必须加以协调处理。本论文虽然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结论有一些创新性,但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研究展望):1、本文的不足之一在于没能对地区或产业层次的贸易保护技术进步效应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可行的建议。这固然与本文主题的过于宏大有关,但也与地区或产业层面的数据的系统性和可得性有关。这是笔者打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之一。2、本文的不足之二在于贸易保护度量指标没能采用能够较客观和直接地反映贸易保护程度的贸易限制指数,而是采用贸易依存度作为代理变量或采用局部反映贸易保护程度的关税实际征收率指标。这主要是因为贸易保护数据并不是连续时间系列,而是间断的,而且非关税壁垒的关税等值估计很困难。这也是笔者打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之一。

李建平[8](2006)在《自由贸易协定(FTA)下的中国—东盟及中国—智利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伴随冷战的终结和世贸组织(WTO)的诞生,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不仅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而且出现了统一的、有约束力的国际经济规则。与此同时,全球性的区域经济合作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根据WTO的官方统计,截至2005年7月,向WTO及其前身GATT通知备案的自由贸易协定总计达330个,而且,近年来这种合作趋势日趋增强,超越地缘界限的区域合作及区域经济集团间的合作也有扩展的趋势,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在建立具有机制性的区域经济合作一体化方面落后了。但是为了赶上区域经济合作一体化的大潮,于2004年11月在老挝首都万象成功的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紧接着在2005年11月在韩国釜山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智利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上述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必将对中国的农产品贸易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自由贸易协定(FTA)下的中国—东盟及中国—智利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必将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 首先,本研究在查阅、分析大量国内外关于自由贸易协定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含义与理论入手,详细阐述了世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历程、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特点、我国加入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进程以及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与WTO的辨证关系。 其次,本研究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合作的角度出发,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全球农产品生产、贸易格局以及中国农产品的进出口流向的分析基础之上,深入研究了东盟和智利的农业生产形势、农产品贸易政策、税收政策以及进出口管理体制等。 本文主体部分以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为基础,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大量经济贸易数据计算和RCA模型的应用,对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和智利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测算。同时,利用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理论,来科学分析中国与东盟和智利分别签署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对双边贸易利益产生的影响,全面分析了中国与东盟、智利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并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战略对策,并探讨其发展前景,力图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及其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此外,本研究还介绍了世界上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最多的国家—智利对外洽签自由贸易协定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有助于对我国与其他国家洽签新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国—韩国”、“中国—澳新”等)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和谈判技巧。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中国与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之间会产生很大的贸易创造的可能性,贸易转移可能性较小。中国与菲律宾和新加坡之间出现的贸易转移效应可能性较大。泰国和越南可能成为我国今后粮食进口的一个重要来源。我国温带果蔬具有优势,而热带、亚热带作物将面临较大冲击。智利在畜牧产品、水产品、水果和水果制品上的比较优势明显高于我国,而我国蔬菜、茶叶和谷物产品的比较优势高于智利。

余竑[9](2006)在《中国和东盟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及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呈现出新的趋势,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由相互替代、相互促进到相互融合。鉴于二者之间这种日趋融合的趋势,不少学者着手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建立一种融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为一体的分析框架,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以寻求协调一致的解释。当前不少国内学者对中国引进的外资与中国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但是绝大多数学者仅局限于利用中国总体引进外资与贸易总量来进行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大多表明引进外资对我国贸易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本文的研究则从中国与东盟间相互贸易及投资这个角度出发,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在于研究这两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直接投资对其贸易的影响;同时研究在存在大量国际贸易协议约束东道国政府贸易政策的背景下,其贸易和投资政策选择及其对外国公司进入模式影响的关系。本文首先对相关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进行回顾,并针对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从理论上说明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替代和互补关系,指出国际商品贸易和直接投资之间究竟是互补还是替代关系其实是一个实证问题而非理论问题。其次,对目前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及直接投资现状进行分析与比较,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指出现阶段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仍然是以要素禀赋差异的传统产业间贸易为主;而东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集中在基于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导向行业对双方之间的贸易影响不大。然后利用东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与中国对东盟的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其计量结果与前面的经验分析相符合,即就当前数据表明:东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对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进、出口贸易不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接着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结构和产业内贸易状况,其分析结果表明:双方正由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传统产业间贸易为主,逐渐走向基于规模经济和差别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且产业内贸易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正在形成互补性的分工;但当前双方间产业内贸易仍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与发达国家之间基于规模经济和差别产品的水平产业内贸易不同,说明了当前双方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下游水平。随后文章对国际贸易和投资政策进行概况性说明,并对一国的贸易政策与投资政策对其投资和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建立了一个东道国政府政策设置与外国公司进入模式选择模型,该模型背后的现实背景在于当前东道国政府面对多种国际贸易协定的约束,其贸易政策的使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但是当前对东道国投资政策的限制较少,即东道国政府可以自由设置其投资政策。通过对该模型分析,指出:如果东道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那么此模型下东道国的均衡投资政策所起的作用主要为一种分配性的作用,即仅能获得外国企业相对于以低效率模式进入该国市场所产生的成本节余的那部分租金。其而不会改变外国企业进入模式的选择,也就是说在存在政策干涉的情况下,外国公司进入模式与没有政策干涉的模式相同最后本文就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及投资政策现状进行了综合概述并作出比较,并对今后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与投资政策的国际协调及我国贸易政策与投资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李玫宇[10](2005)在《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政策分析》文中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趋势之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集团中显示了十足的活力,其在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不仅使各成员国大受裨益,而且对推动全球区域经济合作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中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东盟一体化进程主要表现在经贸领域,本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理论入手,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政策体系发展状况为主线,对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政策效应、典型国家的贸易政策以及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趋势等进行考察和综合分析,同时简要回顾和展望了我国同东盟自由贸易区经贸关系的发展。 本文研究表明,作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片坦途,与发达国家相比,它遇到了来自内部和外部更多的困难,尤其是曾面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全球性的经济衰退。然而,由于东盟自由贸易区在成员国共同的基本利益前提下建立了较为有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并且各成员国能够依照各自的具体情况,在东盟自由贸易区总体目标框架的范围内,针对个性问题寻找并采取符合本国实际的贸易经济政策,使得各成员国的“小集体利益”与自由贸易区的“大集体利益”在可能的最大范围内得到兼顾,因而使其内

二、52种商品将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2种商品将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关键突破和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案
        1.2.1 研究思路与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内容
    1.3 论文特色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国际贸易理论
        2.1.1 马克思关于对外贸易的理论论述
        2.1.2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1.3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2.1.4 以贸易保护思想为基础的贸易保护理论
    2.2 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理论
    2.3 国际贸易政策
        2.3.1 自由贸易政策
        2.3.2 出口导向贸易政策
        2.3.3 进口替代贸易政策
        2.3.4 战略性贸易政策
    2.4 关于旅游服务贸易
        2.4.1 关于旅游服务贸易定义
        2.4.2 关于旅游服务贸易影响研究
        2.4.3 关于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方面的研究
    2.5 关于数字贸易
第三章 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基础
    3.1 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
        3.1.1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3.1.2 关于国际竞争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关系
        3.1.3 贸易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
    3.2 贸易强国的定义和内涵
    3.3 中国外贸发展历史
        3.3.1 中国外贸发展的主要阶段
        3.3.2 我国外贸发展的成绩
    3.4 中国外贸发展体制演变
        3.4.1 改革开放前中国外贸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3.4.2 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3.5 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贡献
    3.6 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3.6.1 外贸发展的国内条件发生深刻变化
        3.6.2 我国外贸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深刻调整
第四章 中美经贸摩擦对贸易强国建设的影响分析
    4.1 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
        4.1.1 中美经贸发展互利共赢
        4.1.2 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主要阶段
    4.2 关于中美经贸摩擦演变
    4.3 关于中美贸易顺差分析
        4.3.1 中美贸易顺差情况
        4.3.2 关于中美贸易顺差的原因分析
        4.3.3 关于中美贸易顺差发展趋势
    4.4 中美经贸摩擦对服务贸易影响
        4.4.1 对中美服务贸易影响
        4.4.2 对服务贸易转型升级影响
    4.5 中美经贸摩擦前景分析
    4.6 中美经贸摩擦对贸易强国建设的可能影响
        4.6.1 中美经贸摩擦的本质是发展之争
        4.6.2 美希望通过经贸摩擦阻碍中国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4.6.3 中美两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变化
        4.6.4 充分认识中美经贸摩擦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第五章 旅游服务贸易:贸易强国建设的短板
    5.1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情况
        5.1.1 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阶段
        5.1.2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情况
        5.1.3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5.2.1 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历程
        5.2.2 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5.3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短板比较凸显
        5.3.1 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较大
        5.3.2 入境旅游市场单一
        5.3.3 国际市场竞争力弱
        5.3.4 旅游服务贸易附加值不高
        5.3.5 国内区域发展不平衡
    5.4 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5.4.1 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
        5.4.2 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举措
        5.4.3 推动旅游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第六章 数字贸易:贸易强国建设的关键突破
    6.1 全球数字贸易发展迅速
        6.1.1 数字贸易定义和特点
        6.1.2 全球数字贸易蓬勃发展
    6.2 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博弈激烈
    6.3 数字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3.1 数字贸易发展前景广阔
        6.3.2 数字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6.4 推动数字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6.4.1 加强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建设
        6.4.2 健全数字贸易发展相关法律法规
        6.4.3 完善数字贸易监管政策体系
        6.4.4 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制定谈判
        6.4.5 积极培育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
        6.4.6 扩大数字贸易对外开放
第七章 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与建设贸易强国
    7.1 贸易强国建设与提高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息息相关
    7.2 全球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7.2.1 当前全球化的主要特点
        7.2.2 全球化新阶段的主要特点
    7.3 全球价值链发展呈现新趋势
        7.3.1 国际产业布局加快调整
        7.3.2 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呈现平台化网络化分散化等特征
        7.3.3 新技术催生新的全球价值链合作模式
        7.3.4 亚洲区域价值链将加速整合
        7.3.5 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博弈将更加激烈
        7.3.6 中国订单和产业向外转移速度加快
    7.4 提升我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政策建议
第八章 贸易强国建设的实现路径
    8.1 贸易强国的国际比较
        8.1.1 美国
        8.1.2 日本
        8.1.3 德国
    8.2 贸易强国建设的实现路径
        8.2.1 夯实贸易强国建设的制造业基础
        8.2.2 大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8.2.3 推动贸易和双向投资协同发展
        8.2.4 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汇率等方面支持政策措施
        8.2.5 营造法制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9.2.1 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刻不容缓
        9.2.2 服务贸易在全球经贸中的作用将日益突出
        9.2.3 发展数字贸易是推动贸易强国建设的关键
        9.2.4 新冠肺炎疫情将对全球化带来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2)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高技术产品
        1.2.2 高技术中间品
        1.2.3 进口强度
        1.2.4 出口管制强度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路线图与方法
        1.4.1 研究路线图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梳理
    2.1 关于出口管制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2.1.1 早期出口管制政策
        2.1.2 近现代出口管制政策
        2.1.3 实施出口管制的影响相关研究
    2.2 美国对中国实施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2.2.1 美国对中国实施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的目的
        2.2.2 美国对中国实施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的影响
    2.3 关于中间品贸易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2.3.1 中间品贸易对技术影响的相关研究
        2.3.2 中间品对出口企业的影响相关研究
    2.4 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的影响机理分析
        2.4.1 机理分析
        2.4.2 理论模型推导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及对中国政策的演变
    3.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回顾
        3.1.1 严厉的出口管制政策时期(1945—1953年)
        3.1.2 逐步放松出口管制政策时期(1953—1979年)
        3.1.3 从加强管制到再次放宽管制时期(1979—1991年)
        3.1.4 冷战后出口管制政策的大调整时期(1991年至今)
    3.2 美国对中国出口管制政策发展历程
        3.2.1 新中国成立—中美建交之前(1949—1979年)
        3.2.2 中美建交至中国加入WTO前(1979—2001年)
        3.2.3 中国加入WTO至奥巴马总统任期(2001—2016年)
        3.2.4 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2017年至今)
    3.3 当前美国对中国出口管制政策分析
        3.3.1 美国对中国出口管制法律文本
        3.3.2 效力范围以及执行程序
        3.3.3 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的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对高技术中间品依赖度分析
    4.1 中国货物贸易发展概况
        4.1.1 中国货物贸易进口快速增长
        4.1.2 工业制成品进口占主导地位
        4.1.3 加工贸易进口占比呈下滑趋势
        4.1.4 高技术产品占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增加
    4.2 中国高技术中间品进口贸易
        4.2.1 中间品进口在进口总额占比较高
        4.2.2 零配件进口促进了成套设备出口发展
        4.2.3 高技术中间品进口规模逐步扩大
    4.3 中国对高技术中间品依赖度分析
        4.3.1 零配件进口贸易中高技术中间品占比较低
        4.3.2 高技术产品进口贸易以资本品和消费品为主
        4.3.3 高技术行业对高技术中间品依赖较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对中国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情况
        5.1.1 中美双边货物贸易概况
        5.1.2 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情况
        5.1.3 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5.2 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中间品进口的依赖度分析
        5.2.1 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情况
        5.2.2 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的总体依赖度较高
        5.2.3 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依赖呈现明显的产业差异性
    5.3 自美国进口的高技术中间品对中国企业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计量模型构建
        5.3.2 变量描述
        5.3.3 数据处理
        5.3.4 计量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对中国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高技术产品贸易情况
        6.1.1 美国与加拿大高技术产品贸易概况
        6.1.2 美国与欧盟高技术产品贸易概况
        6.1.3 美国与印度高技术产品贸易概况
    6.2 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对两国贸易逆差的平抑效应
        6.2.1 假设一: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达到平衡
        6.2.2 假设二: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达到美加、美欧、美印的平均水平
    6.3 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对中国企业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6.3.1 变量描述与数据处理
        6.3.2 计量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1.1 美国对中国实施歧视性出口管制政策
        7.1.2 中国高技术行业对高技术中间品依赖较大
        7.1.3 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反比较优势”明显
        7.1.4 进口美国高技术中间品有助于中国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改善
        7.1.5 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不利于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改善
    7.2 政策建议
        7.2.1 政府层面
        7.2.2 企业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加工贸易政策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肯定与扶持
    (一) 中央出台扶持政策, 肯定加工贸易既是灵活的贸易形式, 也是引进外资、技术和设备的有效手段
    (二) 广东既为中央出台政策提供依据和借鉴, 又积极向中央争取优惠政策
    (三) 广东出台政策———加工贸易不是权宜之计, 必须放手搞
二、纠正与限制
    (一) 加工贸易的弊端
    (二) 加强监管, 规范加工贸易
三、放宽与鼓励
    (一) 中央鼓励加工贸易的发展, 放宽政策
    (二) 广东加工贸易爆发式增长, “向上”要求放宽政策
    (三) 广东澄清对加工贸易的非议, 为加工贸易正名
    (四) 广东地方立法, 使加工贸易有法可依
四、结语

(4)俄罗斯转轨时期对外贸易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本章小结
第2章 对外贸易战略的一般分析
    2.1 对外贸易战略概述
        2.1.1 对外贸易战略的含义
        2.1.2 对外贸易战略的特点
        2.1.3 对外贸易战略的主要类型
        2.1.4 对外贸易战略的基本内容
        2.1.5 影响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
    2.2 对外贸易战略相关理论
        2.2.1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2 国际收支调节吸收论
        2.2.3 出口基地理论
        2.2.4 综合优势理论
        2.2.5 自由贸易理论
        2.2.6 保护贸易理论
        2.2.7 战略性贸易理论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罗斯转轨时期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背景及动因
    3.1 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背景
        3.1.1 国际背景
        3.1.2 国内背景
    3.2 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动因
        3.2.1 为适应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
        3.2.2 为加入WTO创造有利条件
        3.2.3 迎接和战胜面临的挑战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罗斯转轨时期对外贸易战略的演变轨迹及特点
    4.1 对外贸易战略的演变轨迹
        4.1.1 一步到位及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实施阶段(1991-1999年)
        4.1.2 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多元化贸易战略实施阶段(2000-2008年)
        4.1.3 创新型现代化贸易战略的实施阶段(2008-2012年)
    4.2 对外贸易战略的主要特点
        4.2.1 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与领导权的更替有着直接的关联
        4.2.2 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始终未偏离贸易自由化的大方向
        4.2.3 始终把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和法规的调整与完善作为主要目标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罗斯转轨时期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内容及保障措施
    5.1 叶利钦执政时期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内容及保障措施
        5.1.1 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主要内容
        5.1.2 保障措施
    5.2 普京执政时期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主要内容及保障措施
        5.2.1 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主要内容
        5.2.2 保障措施
    5.3 梅德韦杰夫执政时期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内容及保障措施
        5.3.1 对外贸易战略调整主要内容
        5.3.2 保障措施
    本章小结
第6章 俄罗斯转轨时期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效果评析
    6.1 对叶利钦执政时期对外贸易战略调整效果评析
        6.1.1 正面效应
        6.1.2 负面效应
    6.2 对普京执政时期的对外贸易战略评析
        6.2.1 正面效应
        6.2.2 负面效应
    6.3 对梅普执政时期的对外贸易战略评析
        6.3.1 正面效应
        6.3.2 负面效应
    本章小结
第7章 俄罗斯对外贸易战略的发展趋势
    7.1 高新技术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构想及目标
        7.1.1 发展构想
        7.1.2 战略目标
    7.2 高新技术出口导向战略需具备的基础及面临的问题
        7.2.1 高新技术出口导向战略需具备的基础
        7.2.2 高新技术出口导向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俄双边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8.1 中俄双边贸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1.1 中俄双边贸易现状及特点
        8.1.2 中俄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
    8.2 加速中俄双边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8.2.1 提高两国贸易合作的认识高度,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因素
        8.2.2 以俄罗斯入世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中俄贸易制度
        8.2.3 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促进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
        8.2.4 加大投资合作力度,以此带动中俄贸易发展
        8.2.5 优化贸易合作领域,提升贸易发展水平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英国对台湾的贸易政策研究(1949-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根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之处与主要内容
第—章 英国对台湾贸易管制政策的缘起(1949-1953)
    第一节 朝鲜战争与英国对华贸易管制政策
    第二节 英国单独放松对台湾的贸易管制程度
    第三节 英台贸易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小结
第二章 英国对台湾贸易信贷政策的开端(1954-1957)
    第一节 第一次台海危机与英台关系的缓和
    第二节 英国废除“中国差别”与对台湾实行贸易信贷政策
    第三节 信贷政策的影响及英台贸易
    小结
第三章 英国对台湾信贷政策的逐步放宽(1958-1962)
    第一节 英国议员蒂林访台及各方反应
    第二节 英国政府关于涉台问题的三项原则
    第三节 英国两次放宽对台湾的信贷政策
    第四节 英台贸易的显着发展
    小结
第四章 英国对台湾贸易管制政策的质变(1963-1965)
    第一节 英台贸易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二节 英国允许对台湾出口防御性军用品
    第三节 英台贸易的全面发展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出口管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之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次
图目次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关于出口管制原因的研究
        二、 关于出口管制目的的研究
        三、 关于出口管制形式的研究
        四、 关于出口管制措施的研究
        五、 关于出口管制影响的研究
        六、 关于出口管制政策主张的研究
        七、 关于出口管制效果的研究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论文的研究框架
        二、 论文的研究方法
        三、 论文的创新之处
        四、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出口管制概述
    第一节 出口管制的涵义、构成与分类
        一、 出口管制的涵义
        二、 出口管制的构成
        三、 出口管制的分类
    第二节 出口管制的措施
        一、 国家专营
        二、 出口配额
        三、 出口禁运
        四、 出口关税
        五、 出口许可证
    第三节 出口管制的必要性
        一、 出口管制是确保国家安全利益的必然要求
        二、 出口管制是国家之间竞争的必然结果
        三、 出口管制是反对其他国家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
        四、 出口管制是促进贸易平等化的客观要求
        五、 出口管制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必然选择
    第四节 出口管制的目的
        一、 出口管制的经济目的
        二、 出口管制的政治目的
        三、 出口管制的其他目的
第三章 出口管制理论与政策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重商主义的出口管制思想与政策
        一、 重商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二、 早期重商主义的出口管制思想与出口管制政策
        三、 晚期重商主义的出口管制思想与出口管制政策
    第二节 汉密尔顿的出口管制思想及政策实践
        一、 汉密尔顿的出口管制思想
        二、 汉密尔顿推行的出口管制政策
    第三节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与出口管制
        一、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与出口管制
第四章 出口管制与国际组织
    第一节 世界贸易组织与出口管制
        一、 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框架下关于出口管制的规定
        二、 世界贸易组织与出口管制的完善
    第二节 国际多边出口管制机制与出口管制
        一、 非正式国际组织与出口管制
        二、 国际多边出口管制机制与出口管制
        三、 国际多边出口管制机制面临的挑战及其完善
第五章 国外出口管制
    第一节 美国的出口管制
        一、 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变
        二、 美国出口管制的法律体系
        三、 美国的出口管制清单和出口许可
        四、 美国的出口管制机构
        五、 美国出口管制改革的最新进展
    第二节 欧盟的出口管制
        一、 欧盟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变
        二、 欧盟出口管制的法律体系
        三、 欧盟的出口管制清单和出口许可
        四、 欧盟的出口管制机构
    第三节 日本的出口管制
        一、 日本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变
        二、 日本出口管制的法律体系
        三、 日本的出口管制清单和出口许可
        四、 日本的出口管制机构
        五、 日本的清单管制与全面管制
    第四节 俄罗斯的出口管制
        一、 俄罗斯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变
        二、 俄罗斯出口管制的法律体系
        三、 俄罗斯的出口管制清单和出口许可
        四、 俄罗斯的出口管制机构
    第五节 国外出口管制的启示
        一、 国外出口管制的实质
        二、 国外出口管制的启示
第六章 中国的出口管制
    第一节 中国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变
        一、 第一阶段的出口管制政策:1949-1978 年
        二、 第二阶段的出口管制政策:1978-1994 年
        三、 第三阶段的出口管制政策:1994 年至今
    第二节 中国出口管制的法律体系
        一、 出口管制主要法律
        二、 出口管制行政法规
        三、 出口管制部门规章
    第三节 中国的出口管制清单和出口管制措施
        一、 中国的出口管制清单
        二、 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
    第四节 中国的出口管制机构
        一、 中国主要的出口管制机构
        二、 受控物项和技术的出口许可审批过程
    第五节 中国出口管制的政策绩效
        一、 中国出口管制政策效果的整体评价
        二、 中国出口管制政策绩效的案例分析——以稀土出口管制为例
    第六节 中国出口管制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出口管制架构存在的问题
        二、 出口管制主体存在的问题
        三、 出口管制目标存在的问题
        四、 出口管制对象存在的问题
        五、 出口管制手段存在的问题
        六、 出口管制设施存在的问题
        七、 出口管制国际合作存在的问题
        八、 出口管制动态调整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七节 中国出口管制的经验与教训
        一、 及时调整出口管制的重点
        二、 正确处理出口管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三、 对不同行业和不同种类的产品与技术设置不同的出口管制标准
第七章 完善中国出口管制体制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中国出口管制体制调整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第二节 完善中国出口管制体制的政策建议
        一、 健全出口管制的体系架构
        二、 统一出口管制机构
        三、 明确出口管制目标
        四、 及时更新出口管制对象
        五、 调整出口管制手段
        六、 增加对出口管制工作的资金投入与人员投入
        七、 加强出口管制的国际交流
        八、 建立成熟的应急机制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7)开放经济条件下贸易保护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理论及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构架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贸易保护与技术进步:概念、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贸易保护程度的度量方法综述
        2.1.1 贸易保护概念的界定
        2.1.2 贸易保护程度的度量方法研究综述
        2.1.3 本文度量贸易保护程度的有关方法
    2.2 贸易保护对技术进步影响的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
        2.2.1 技术与技术进步概念的界定及分类
        2.2.2 贸易保护对技术进步影响的理论研究综述
        2.2.3 贸易保护对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综述
    2.3 简要评述和本文的研究起点
3. 贸易保护对技术进步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技术进步途径及技术进步度量方法
        3.1.1 技术进步的途径: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模仿
        3.1.2 技术进步的度量理论
    3.2 贸易保护对技术创新、技术模仿(溢出)影响的理论分析
        3.2.1 创新的性质
        3.2.2 南-北贸易与内生技术创新:一个改进的垂直创新-模仿模型分析
        3.2.3 贸易保护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机理分析:水平创新模型
        3.2.4 贸易保护的可信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博弈模型分析
    3.3 国际贸易、贸易保护对技术转移影响的理论分析
        3.3.1 国际贸易的技术扩散效应研究
        3.3.2 贸易保护对技术转移影响的理论分析:一个扩展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3.3.3 贸易保护对技术转移影响的理论分析:一个中间产品贸易模型
    3.4 本章小结:贸易保护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机理
        3.4.1 贸易开放促进技术进步的机理
        3.4.2 贸易保护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机理
4. 贸易保护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R&D投入产出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4.1.1 1978~2007年我国财政科研投入分析及国际比较
        4.1.2 1989~2007年我国R&D投入状况分析及国际比较
        4.1.3 我国R&D活动产出及国际比较
        4.1.4 小结
    4.2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与贸易政策分析(1978~2007年)
        4.2.1 对外贸易开放度的一般理论
        4.2.2 我国贸易开放度的评估与国际比较
        4.2.3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
        4.2.4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保护程度分析
    4.3 基于中国贸易保护程度的技术创新效应分析
        4.3.1 基于贸易保护程度的技术创新效应模型
        4.3.2 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估算
        4.3.3 其他有关数据的选取及实证分析基本模型
        4.3.4 以国家财政科技拨款(Gov)作为R&D代表变量的实证分析
        4.3.5 以研发经费支出(R&D)作为R&D代表变量的实证分析
        4.3.6 技术创新综合指标(INNV)作为技术创新代表变量的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贸易保护对技术转移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技术转移概念界定及技术转移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技术转移概念的界定
        5.1.2 技术转移指标体系和技术转移综合指数(TTI)的构建
    5.2 中国技术贸易的发展状况分析
        5.2.1 纯技术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5.2.2 高新技术产品贸易
        5.2.3 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简要评析
    5.3 贸易保护对技术转移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基于贸易保护程度的技术转移效应模型
        5.3.2 数据准备及指数计算
        5.3.3 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贸易保护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6.1 基于进口贸易开放度的技术溢出:中国1981-2007年的时间序列分析
        6.1.1 进口贸易开放度的国际技术外溢测度方法
        6.1.2 对相关数据的计量分析
    6.2 中间产品进口贸易保护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6.2.1 中间产品贸易保护价格关联效应的投入产出分析——以关税为例
        6.2.2 中间产品贸易技术溢出作用机理分析
        6.2.3 基于中间产品贸易开放度的技术溢出实证研究的计量模型、测算方法和数据
        6.2.4 实证研究结果
    6.3 资本品贸易保护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6.3.1 资本品贸易技术溢出的计量模型、测算方法和数据
        6.3.2 基于资本品进口贸易开放度的技术溢出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贸易保护对中国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整体影响的研究
    7.1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7.1.1 全要素生产率估算模型的建立
        7.1.2 全要素生产率估算计量模型变量数据的选择及计算
        7.1.3 中国经济生产函数的估计方法
        7.1.4 全要素生产率估算结果
    7.2 贸易保护程度的估算
        7.2.1 外贸依存度
        7.2.2 关税实际征收率
    7.3 贸易开放度、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统一分析
        7.3.1 技术进步影响因素模型及各指标数据来源的说明
        7.3.2 技术进步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7.3.3 技术进步效应的动态分析:贸易开放度冲击反应模型
    7.4 结论及评析
8. 贸易保护、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截面数据的分析
    8.1 贸易保护程度与国民收入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8.1.1 贸易限制指数的度量及指标值估计
        8.1.2 贸易限制指数与国民收入的相关分析
    8.2 贸易保护程度与技术进步(TFP增长)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8.2.1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数据准备
        8.2.2 贸易保护程度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
    8.3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8)自由贸易协定(FTA)下的中国—东盟及中国—智利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l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1.2 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含义与理论
        1.2.1 自由贸易协定含义
        1.2.2 自由贸易协定新潮流
        1.2.3 洽签自由贸易协定应遵循的原则
        1.2.4 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对区域内经济的影响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世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发展历程
    2.1 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产生
    2.2 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表现形式
    2.3 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特点
    2.4 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与WTO的辨证关系
        2.4.1 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和替代的关系
        2.4.2 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关系
    2.5 中国加入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进程
        2.5.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5.2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
        2.5.3 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2.5.4 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2.5.5 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2.5.6 中国-冰岛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2.5.7 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自由贸易协定谈判
第三章 世界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格局
    3.1 世界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情况
        3.1.1 世界谷物的生产和贸易情况
        3.1.2 世界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情况
        3.1.3 世界禽肉生产和贸易情况
        3.1.4 世界棉花的生产和贸易情况
        3.1.5 世界油料的生产和贸易情况
        3.1.6 世界鱼产品的生产和贸易情况
    3.2 世界农产品贸易区域结构
        3.2.1 区域间农产品贸易流向
        3.2.2 区域内农产品贸易
    3.3 世界农产品贸易特点
        3.3.1 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起主导作用
        3.3.2 基本形成了产品竞争格局
        3.3.3 世界农产品贸易环境逐步改善
        3.3.4 贸易自由化将促进全球农产品贸易的扩大和贸易格局的变化
        3.3.5 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存在,并有了新的形式
第四章 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4.1.1 我国农产品贸易品种结构
        4.1.2 我国农产品贸易区域结构
    4.2 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4.2.1 经济因素
        4.2.2 政策因素
第五章 东盟各成员国及智利的农产品市场分析
    5.1东盟
        5.1.1 农业生产条件
        5.1.2 农产品贸易环境分析
    5.2 智利
        5.2.1 农业生产条件
        5.2.2 农产品贸易环境分析
第六章 中国与东盟、智利的农产品贸易分析
    6.1 中国与东盟、智利农产品贸易格局
        6.1.1 中国对东盟与智利农产品贸易总体情况
        6.1.2 中国对东盟与智利的农产品贸易结构总体情况
        6.1.3 中国与东盟、智利农产品贸易的特征
    6.2 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6.2.1 农产品总体优势比较
        6.2.2 各国的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6.2.3 各种农产品国家间的比较优势分析
    6.3 自贸区农产品贸易利益分析
        6.3.1 贸易创造效应
        6.3.2 贸易转移效应
        6.3.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互补性分析
        6.3.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竞争性分析
        6.3.5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农产品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
第七章 智利对外洽签自由贸易协定的经验及启示
    7.1 智利掀起了对外洽签自由贸易协定的热潮
    7.2 智利对外洽签自贸协定的原因
    7.3 自由贸易协定给智利带来的益处
    7.4 自由贸易协定将给智利带来的消极影响
    7.5 借鉴和启示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中国和东盟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及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2.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2.2 本文的创新点
    1.3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安排
2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趋势:文献评述
    2.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简要回顾
        2.1.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2.1.2 传统国际直接理论
    2.2 替代和互补:FDI 对贸易流量的影响――建立在传统贸易理论基础上的结论
    2.3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2.4 国内相关的研究评述
    2.5 小结
3 中国和东盟的贸易与直接投资现状
    3.1 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开放程度分析
    3.2 中国与东盟国家间贸易现状分析
        3.2.1 中国与东盟国家间贸易总体数量分析
        3.2.2 中国与东盟间的贸易的国别构成分析
    3.3 中国与东盟间的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3.3.1 东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现状
        3.3.2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现状
    3.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影响
        3.4.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对以后中国及东盟间贸易的影响
        3.4.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对以后中国及东盟间投资的影响
4 中国和东盟贸易与直接投资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和东盟贸易及直接投资关系的经验分析
        4.1.1 东盟对华直接投资与贸易发展历程
        4.1.2 东盟对华直接投资对双方贸易的影响
        4.1.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双方贸易的影响
    4.2 东盟对中国直接投资与双方贸易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4.2.1 研究方法
        4.2.2 计量检验结果
        4.2.3 结论分析
    4.3 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结构、产业内贸易分析
        4.3.1 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结构分析
        4.3.2 中国与东盟之间产业内贸易状况分析
5 国际贸易及国际直接投资政策选择
    5.1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概述
        5.1.1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5.1.2 国际直接投资政策的概述
        5.1.3 国际贸易政策与国际直接投资政策的相互影响
    5.2 东道国政府的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直接投资政策决策模型
        5.2.1 东道国政府国际贸易政策及国际直接投资政策设置目标
        5.2.2 模型的设定
        5.2.3 模型的分析
6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政策协调及对策建议
    6.1 东盟各成员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直接投资政策
        6.1.1 东盟各成员国的国际贸易政策
        6.1.2 东盟各成员国的国际直接政策
    6.2 中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直接投资政策
        6.2.1 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6.2.2 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
    6.3 中国和东盟之间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直接投资政策比较
        6.3.1 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政策比较
        6.3.2 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政策比较
    6.4 中国和东盟之间国际贸易政策和投资政策的国际协调
    6.5 我国国际贸易政策及国际直接投资政策建议
7 结论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和模式分析
    第一节 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模式
第三章 东盟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框架与特点
    第一节 东盟国家贸易政策法律框架
    第二节 东盟国家贸易政策措施
    第三节 东盟国家贸易政策的特点
第四章 东盟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践和经济效应
    第一节 东盟国家贸易政策的实践
    第二节 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政策经济效应分析
    第三节 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政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障碍及发展前景
第五章 典型东盟国家对外贸易政策
    第一节 新加坡对外贸易政策
    第二节 泰国对外贸易政策
    第三节 印度尼西亚对外贸易政策
    第四节 越南对外贸易政策
第六章 东盟国家贸易政策启示与思考
    第一节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贸易关系的回顾与评价
    第二节 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政策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52种商品将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贸易强国建设的理论逻辑、关键突破和实现路径[D]. 贺少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2]美国高技术中间品出口管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D]. 冯伟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3]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加工贸易政策的演进[J]. 王莹. 中共党史研究, 2018(08)
  • [4]俄罗斯转轨时期对外贸易战略研究[D]. 赵正东. 吉林大学, 2016(08)
  • [5]英国对台湾的贸易政策研究(1949-1965)[D]. 宋良.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1)
  • [6]出口管制研究[D]. 彭爽. 武汉大学, 2012(07)
  • [7]开放经济条件下贸易保护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理论及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D]. 聂红隆. 江西财经大学, 2009(06)
  • [8]自由贸易协定(FTA)下的中国—东盟及中国—智利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D]. 李建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1)
  • [9]中国和东盟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及政策研究[D]. 余竑.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4)
  • [10]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政策分析[D]. 李玫宇. 广西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52种商品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