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荻生徂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先王,之道,文辞,中庸,韩非子,荀子,人性论。
荻生徂徕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刘莹[1](2019)在《以《中庸解》为例试析荻生徂徕的人性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儒学家荻生徂徕对《中庸》的定位是"此篇主性",因此在《中庸解》中,徂徕较为集中地阐释了其人性论思想。徂徕一方面认为人性"不可得而变",一方面又讲"人性善移",对于这种不可"变"却可"移"之间的矛盾,先行研究尚乏佳法可陈。对此,本文尝试着从"材性"和"习性"两个层面分疏徂徕之性,"材性"不可易,趋向善恶的"习性"却可移,此即为性之不可"变"而可"移"。如此,既然"人性善移",君子则应在后天接受诗书礼乐的教化,也就是习熟先王之教,从而养成安民长民之德性,此为"习以成性",而这种不假勉强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是"诚"。由此,通过"习以成性",就个人而言可以养成"诚"之气象,而就国家而言可以实现移风易俗,这就是"合外内之道"。在徂徕看来,果能行此道,则可以实现先王的安民治世。(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9年06期)
刘莹[2](2019)在《荻生徂徕之“习”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荻生徂徕,日本江户时代古文辞学派的开创者,经由丸山真男的解读而在战后风靡日本。但是丸山建构起来的"近代先驱"的徂徕像,越来越受到学界的质疑,那么徂徕的思想还可以有怎样的分析维度?徂徕学以"古文辞学"作为自己的标识,古文辞的方法应该是其古学的特色,但是这种类似于语言学的方法与徂徕的儒学主张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以上两个问题便是(本文来源于《日本学刊》期刊2019年S1期)
吕欣[3](2017)在《先王之道何以复?——论荻生徂徕对朱熹政治理念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朱熹将"理"作为其学术体系的核心,并努力将理学思想发挥于其政治理想与实践中。日本古学派代表人物荻生徂徕认为朱熹的理学本体论空虚无凭,远离先王之道。二者理解先王之道权威性的出发点不同,以至徂徕对朱子理学批评的侧重于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辨析,在实际事功层面对朱熹政治理念进行质疑。从二者政治理想本旨看,对复先王之道思考方式的差异,最终在于二者对自然秩序与主体性人格之间的不同诉求,这须理解各自特定的历史环境的作用,而主体性人格的定位也影响着后世对复先王之道的解读与反思。(本文来源于《朱子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徐晨梅[4](2018)在《《中庸》朱熹解与荻生徂徕解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跨越国家主义所存在的。中日韩叁国相邻相接的特殊地理位置,也注定了这叁国形成的特有的文化共享圈。子思的《中庸》作为儒家经典着作之一,各式版本不一。各国版本也在叁国间分享流传。朱熹《中庸章句》和荻生徂徕的《中庸解》,作为中国和日本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个注释本,一直以来颇受到中日学者们的关注。(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8年16期)
李倩[5](2018)在《荻生徂徕交游诗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荻生徂徕是日本江户中期的儒学家和思想家,他受到李·王“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文学思潮的影响,开创了古文辞学的研究方法。他运用古文辞进行文学创作,以便于体会古文辞并将之应用于六经研究中。可以说,文学创作是荻生徂徕反映其思想的重要手段。《徂徕集》共收录荻生徂徕创作的汉诗700首,从题材上涵盖了送别、酬唱、宴游、怀人等类别。这些诗歌创作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思想,还体现了他的交友、生活等人生境遇。本文以荻生徂徕的交游诗为中心,分五章分析其交游活动。第一章为研究目的和先行研究。第二章考察荻生徂徕与大名的交往。以本多忠统和黑田直邦为例,对荻生徂徕所创作的交游诗类型进行分析,并结合荻生徂徕与二人间的书信交往试分析其交往情形和始末。第叁章考察荻生徂徕与儒生的交往。以交游诗为媒介考察荻生徂徕与儒生的交游范围,并以安藤东野和山县周南这二位典型人物为中心,考察蘐园一门中徂徕弟子在文学创作与思想方面所受的影响。第四章考察荻生徂徕与朝鲜使者的交往。以朝鲜使者叁度来访为切入点,结合徂徕学派诸生与朝鲜使者的笔谈、唱和情形。第五章试结合荻生徂徕的书信内容,分析其交游诗的创作时间。最后对上述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课题进行说明。(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李飞[6](2018)在《日本儒学家荻生徂徕《读荀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日本哲学、经济、文学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域外汉文化圈中,日本是至今仍使用汉字并在汉籍保存、汉学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国家,《荀子》一书在日本的注释情况以及跨文化传播极具研究价值。本文以荻生徂徕及其着作《读荀子》为研究对象,探究他在校勘、注释《荀子》所使用的方法以及呈现出来的倾向和特点,指出荻生徂徕与荀子哲学思想的脉承关系以及对日本近现代化思想启蒙的影响。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概述荻生徂徕及《读荀子》的研究背景,以及荀子和《荀子》一书在中、日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梳理了《荀子》在我国以及西方国家和日本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荻生徂徕生平以及其着作《读荀子》的成书过程及重要价值;第叁章对荻生徂徕《读荀子》和唐代杨倞《荀子注》中的部分注释进行对比和校释;第四章主要是对《读荀子》的训释体式和训释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第五章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讨了《荀子》在日本的跨文化传播情况以及《读荀子》对日本近现代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刘莹[7](2018)在《荻生徂徕之“习”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荻生徂徕是日本江户时代古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徂徕虽也从反朱子学出发,但与伊藤仁斋的古义学不同,他以古文辞学为方法,开创了一条从学习先王礼乐制度到达材成器的路径。古文辞学不仅是学习汉语言的手段,更是贯穿徂徕道论、政治论,以及人性论的线索。古文辞学的核心概念亦即方法论是"习"。从"习"的概念出发观照徂徕的生平,就不难发现徂徕不同于一般日本人习得汉语的体验与他钟情于古文辞学密切相关。从习读、习熟、习惯、习性、习俗这五个维度对"习"之内涵进行界定,即是本文由"习"之概念重构徂徕儒学思想的一种尝试。(本文来源于《外国哲学(第叁十五辑)》期刊2018-06-01)
张妍[8](2018)在《语言学与思想史双重视域下解读荻生徂徕《译文筌蹄》》一文中研究指出荻生徂徕的《译文筌蹄》是一部关于汉文解释的日语工具书。其中,徂徕不只批判了日本传统"和训"及"汉文讲授法"的弊端,更是提出了一种新式的"汉文学习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江户日本人对中国典籍的有效学习。重要的是,《译文筌蹄》的问世还间接影响了徂徕"古文辞学"的形成,从思想史的视角来看,徂徕在意识到语言有"和汉"差异的基础之上,更察觉到汉语也有"古今"之别,并认识到宋儒所提倡的儒学亦非真正的儒学,他们皆背离孔子之道。同时,"人情论"的特征也在《译文筌蹄》中初见端倪。因此,本文尝试从语言学与思想史的双重视域下解读《译文筌蹄》,以期对国内徂徕学的研究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外国问题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潘惠婷[9](2018)在《从荻生徂徕《读韩非子》看古文辞学派的释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说文解字》云:「义,己之威仪也。」《释名》云:「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广韵》云:「义,仁义。」考字义之「义」,不独阐释字词之意,更需解读文字深义,才能读通个中真义。诸子学研究正可体现文字的深义,章太炎曰:「说诸子之法,与说经有异。」又曰:「校勘训诂,以治经者治诸子,特最初门径然也。经多陈事实,诸子多明义理。」钱穆亦云治诸子「不能通其大义而徒求于训诂名物,无当也」。诚如二人所云,研治子书不仅为读(本文来源于《第八届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1-16)
林美茂,王杏芳[10](2017)在《荻生徂徕的圣人思想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圣人问题的探讨是揭开荻生徂徕思想极其重要的一环。本文通过徂徕的文本梳理与义理剖析,阐明其笔下的圣人区别于我们通常对于圣人的理解。徂徕所定义的圣人是不可得而知、不以其德论之的参与礼乐刑政制作的先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处在圣人这一群体中具有特殊身份的孔子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明确徂徕是如何肯定孔子作为区别于先王之圣人的特殊"圣人"定位的。最后,从圣人聪明睿智之德受诸于天以及"四民"皆"役人"的角度,分析徂徕否定后人成圣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揭示了徂徕认为圣人不可学而至的原因及其理由所在。(本文来源于《世界哲学》期刊2017年06期)
荻生徂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荻生徂徕,日本江户时代古文辞学派的开创者,经由丸山真男的解读而在战后风靡日本。但是丸山建构起来的"近代先驱"的徂徕像,越来越受到学界的质疑,那么徂徕的思想还可以有怎样的分析维度?徂徕学以"古文辞学"作为自己的标识,古文辞的方法应该是其古学的特色,但是这种类似于语言学的方法与徂徕的儒学主张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以上两个问题便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荻生徂徕论文参考文献
[1].刘莹.以《中庸解》为例试析荻生徂徕的人性论[J].现代哲学.2019
[2].刘莹.荻生徂徕之“习”论[J].日本学刊.2019
[3].吕欣.先王之道何以复?——论荻生徂徕对朱熹政治理念的批判[J].朱子学刊.2017
[4].徐晨梅.《中庸》朱熹解与荻生徂徕解的比较研究[J].山西青年.2018
[5].李倩.荻生徂徕交游诗考[D].河南大学.2018
[6].李飞.日本儒学家荻生徂徕《读荀子》研究[D].山西大学.2018
[7].刘莹.荻生徂徕之“习”论[C].外国哲学(第叁十五辑).2018
[8].张妍.语言学与思想史双重视域下解读荻生徂徕《译文筌蹄》[J].外国问题研究.2018
[9].潘惠婷.从荻生徂徕《读韩非子》看古文辞学派的释义研究[C].第八届汉字与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8
[10].林美茂,王杏芳.荻生徂徕的圣人思想辨析[J].世界哲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