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意识论文_黄雨芯

导读:本文包含了荒原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荒原,意识,境遇,悲剧,精神,艾略特,人生。

荒原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黄雨芯[1](2019)在《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苏童是中国富有创作活力的作家,小说《黄雀记》反映了特殊历史时期内国人的生活状况与生存困境,笔者从"荒原"意识的角度研究《黄雀记》,从社会批判、文化批判、人性反思叁个方面着重探讨了小说主题中的"荒原"意识。(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06期)

杨希帅[2](2018)在《个人在场的信仰与充满荒原意识的救赎——论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兼及一种代际意识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以都市理想主义者的生活创伤和精神困境作为问题意识的来源,是徐则臣对理想主义的再次思考。在观察徐则臣对理想主义的思考上,集中于探讨景天赐之死和耶路撒冷对初平阳的意义。由此,指出信仰的个人在场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在对代际共同体和意识共同体的质疑中,也指出信仰救赎的的限度。(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10期)

杨澄宇[3](2018)在《浅论中国现代诗的荒原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荒原意识诞生于现代社会,于中国而言是舶来品。它是特定时间观和破碎空间观统摄下的静寂,是诗人对现代社会人的异化的叛逆精神的体现。荒原意识是现代诗歌的母题之一。以中国现代诗而论,需分外注意废墟感与荒原意识的异同。自从20世纪四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以来,荒原意识在中国台湾地区现代主义诗歌中,在20世纪七十年代后大陆的现代主义诗群中得以传承。两岸的侧重点又有区别。荒原意识的走向有叁种:回到历史意识、走入宗教以及语言游戏。这叁种走向仅仅是作为诗学的意义而存在,并非是现实生活的路向。(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黄爽[4](2017)在《论《远离尘嚣》中的荒原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以文学地理学研究视角解读文献的方式隐隐具有成为文学批评研究之利刃的征兆。借用这种方式解读哈代第一篇直接以"多塞特荒原"(纸上的"威塞克斯郡")为创作背景的文学巨着——《远离尘嚣》,探讨作家、作品与地理叁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读者深层次把握作品,体会作品中构建的荒原意象,感受、剖析作者的荒原意识和荒原情结,进而更深入地走进小说人物内心,感受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英国农民的遭遇和心路更迭。(本文来源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黄轶劼,张晶晶[5](2016)在《试从张爱玲的人生境遇简论其作品中的荒原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是一个思想怪异而复杂的作家,她独特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独特的荒原意识。她用作品来表达对人生的理解,用她独特的眼光来表现现世中的人物与环境,在这种审视之后,她看到了人们对生存的恐惧、绝望、孤独与无奈。她对人类文明与人性的深层意义地探索,赋予了她以"恶俗"的传奇故事表现出严肃的哲学意味。(本文来源于《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黄轶劼,张晶晶[6](2016)在《从张爱玲的人生境遇探其作品中的荒原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是一个思维独特而复杂的作家,她独特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独特的荒原意识。她用自己的悲剧人生来书写人世间的一切悲剧,并把它们融于作品之中。张爱玲家境殷实,虽不会受到物质匮乏的困扰,但家庭亲情的冷漠让她痛苦,随后与胡兰成之间爱情的破灭更让她绝望,其笔下的男性世界表现了荒凉感和悲剧感。文章试图通过浅析张爱玲的人生经历,来探究其作品中蕴含的荒原意识。(本文来源于《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黄轶劼,张晶晶[7](2016)在《张爱玲的人生境遇与其作品的荒原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是一个思维独特而复杂的作家,她独特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独特的荒原意识。她用自己的悲剧人生,来书写人世间的一切悲剧,并把它们融于作品之中,其笔下的男性世界表现了荒凉感和悲剧感。本文试图通过浅析张爱玲的人生经历,来探究其作品中蕴含的荒原意识。(本文来源于《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王娟娟[8](2016)在《论杰克·伦敦北疆小说中的“荒原”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杰克·伦敦的北疆小说中蕴含着内涵独特的“荒原”意识。这种“荒原”意识在精神层面上讲,是一种象征着未被文明污染的大自然对人进行道德净化与精神救赎的思想。工业文明致使一些人的体力和精神逐渐弱化,以致最终失去生命的活力。因而,作家以“沉湎于荒原,寻求着救治”的方式积极修复损丧于文明进程中的民族精神。在现实的荒原场景上,这种“荒原”意识使作家在创作中表现了面对荒原之人类的孤寂与渺小以及酷寒中人的荒寒与凄凉。同时,也使其小说中出现了一些北疆英雄形象。他们能在孤寂与渺小中拥有生命强力,同时也是能在荒寒与凄凉中获得精神超越的强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北疆荒原俨然是培育人类精神的理想家园。不论是西方文学还是美国文学,对荒原的书写早已存在,杰克·伦敦北疆小说中的“荒原”意识不仅源自西方文学对荒原的描写,同时也深受美国西部小说热爱荒原的影响。此外,这种“荒原”意识还源于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曾经亲历的苦涩的流浪汉生活及在克朗代克的淘金之旅都对这种逃离文明,回归荒原的思想产生极大影响。透过“荒原”意识,我们可以发现杰克·伦敦正是通过小说创作以达到自我满足与疗救,在回归荒原中获得精神的净化和升华,这种方法暗含了作家对工业社会的反思及其拯救意识。杰克·伦敦对美国先民拓荒时期形成的民族精神的警觉,以及对现代工业文明中人的品质的深刻思考,对现代人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陈际涛[9](2016)在《论阎连科小说中的荒原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荒原是西方文学中的重要意象,它在西方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有不同的意蕴,荒原意识是在荒原意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在艾略特的《荒原》中得到最清晰的呈现,并在西方许多作家中引起了共鸣,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从鲁迅开始也一直有对荒原意识的表达。由此可以看出,荒原意识已是中外作家的普遍意识,基于此,从荒原意识的角度切入阎连科的小说,是很有意义的,它能够帮助人们理解阎连科对世界和人的生存状态的看法,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阎连科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以及其与世界文学的关联。本文以西方文学中荒原意识为参照,对阎连科小说中的荒原意识进行研究,并将其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对荒原意识表达的发展脉络中进行考察。本文主要分文引言、正文、结语叁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概述阎连科小说研究状况、本课题研究的原因及研究思路等。正文部分分为叁章。第一章阐述荒原意识在中西方的表达,通过梳理荒原在西方文学中的表达,来阐释荒原意识的内涵;梳理中国文学对荒原意识的表达,有助于我们认识阎连科小说在荒原表达上的特色。第二章描述阎连科小说中的荒原意识,具体表现在生存环境的荒原化,荒芜人性的表达,精神上的无根状态。第叁章分析阎连科小说在荒原表达上的特点,面对荒原,阎连科一直在寻求救赎之道,这是对艾略特等作家救赎意识的响应,但他在具体表达上又不同,其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我救赎,二是构建桃花源,关于救赎的表达有着重要意义。最后结语部分,对阎连科小说中的荒原意识进行思考,他过于极端的描写以及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他的焦虑和恨的情绪会妨碍他对荒原救赎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6-03-29)

尹燕[10](2015)在《杭约赫抗战时期诗歌的“荒原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杭约赫是九叶诗派"南方诗人群"的代表人物,他是《诗创造》《中国新诗》的主编和发行人,但"诗人杭约赫的成就是更为主要的方面。"他抗战时期的诗歌包括重庆时期(1940年~1947年)和上海时期(1947年~1948年)。重庆时期写的《神话》《拓荒》《誓》《寄给北方的弟弟》等,现实主义色彩浓厚,受臧克家和新月诗人影响较多。上海时期(1947年~1948年),从《噩梦》开始转向政治讽刺诗的创作,受奥登影响颇多,也能见到艾略特诗歌的影子。(本文来源于《山海经》期刊2015年17期)

荒原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以都市理想主义者的生活创伤和精神困境作为问题意识的来源,是徐则臣对理想主义的再次思考。在观察徐则臣对理想主义的思考上,集中于探讨景天赐之死和耶路撒冷对初平阳的意义。由此,指出信仰的个人在场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在对代际共同体和意识共同体的质疑中,也指出信仰救赎的的限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荒原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黄雨芯.论苏童《黄雀记》多重主题与“荒原”意识[J].名作欣赏.2019

[2].杨希帅.个人在场的信仰与充满荒原意识的救赎——论徐则臣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兼及一种代际意识写作[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3].杨澄宇.浅论中国现代诗的荒原意识[J].江苏社会科学.2018

[4].黄爽.论《远离尘嚣》中的荒原意识[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7

[5].黄轶劼,张晶晶.试从张爱玲的人生境遇简论其作品中的荒原意识[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

[6].黄轶劼,张晶晶.从张爱玲的人生境遇探其作品中的荒原意识[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

[7].黄轶劼,张晶晶.张爱玲的人生境遇与其作品的荒原意识[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8].王娟娟.论杰克·伦敦北疆小说中的“荒原”意识[D].辽宁师范大学.2016

[9].陈际涛.论阎连科小说中的荒原意识[D].南京师范大学.2016

[10].尹燕.杭约赫抗战时期诗歌的“荒原意识”[J].山海经.2015

论文知识图

第二届老舍文学奖获奖作品评论*李龙云及其...式来进行表示:第二届老舍文学奖获奖作品评论*李龙云及其...他化’俘。

标签:;  ;  ;  ;  ;  ;  ;  

荒原意识论文_黄雨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