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换股合并及其会计方法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梅[1](2013)在《上市公司换股合并的会计方法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权益结合法出现起,围绕它的争论从未停止。其中在会计学界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便是企业合并中换股合并的会计方法选择。据国外的研究文献发现,权益结合概念的经济基础是否合理、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对合并企业的价值是否具有影响,是争论的焦点问题。通过对我国证券市场规律,以及其现状的研究。对使用购买法在上市公司换股合并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上市公司进行换股合并的会计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杨衡[2](2009)在《权益结合法在我国企业合并中的应用研究 ——以上海电气换股合并上电股份为例》文中指出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曾经是会计界备受争议的问题之一,自本世纪初美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确定购买法为企业合并唯一方法后,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似乎偃旗息鼓。不可否认在会计研究领域美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始终走在最前沿,但是其研究成果不一定完全适合其他国家,如我国企业合并与美国企业合并在某些方面就存在很大的不同。权益结合法不适合美国,国际上权益结合法的取消也是大势所趋,但是在我国仍有存在的必要,在企业合并实务中的应用仍有一定的合理性。本文首先分析了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各自的理论基础以及会计处理特征,并对其经济后果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发展历程,分析权益结合法在我国企业合并中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最后以上海电气换股合并上电股份为例阐述权益结合法在我国企业合并中的具体运用以及还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全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部分,说明本文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对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经济后果研究的文献综述。国外和国内对两种会计处理方法经济后果的研究各有侧重,国外对经济后果的研究侧重于市场反应和对企业价值(从股价反映来判断)影响方面来做研究,这可能归功于国外特别是美国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缘故,国内主要侧重于权益结合法的存废和两种方法对合并企业价值(财务指标)方面的影响;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部分,即对两种方法的经济后果分析。本部分首先分析了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各自的理论基础、会计处理特征等,对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从对并购性质的认识差异、会计计价基础和所依据的会计假设不同进行分析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之上分别国内和国外对两者的经济后果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总结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发展演变过程,结合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阐述了权益结合法在我国以往企业合并中应用的合理性,并从权益结合法的概念、我国企业合并的现实以及我国特殊的企业融资和监管环境出发分析了权益结合法在我国企业合并中继续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第四部分为案例分析,以上海电气吸收合并上电股份为例具体说明权益结合法在我国企业合并中的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权益结合法在我国企业合并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本文的研究采用传统的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案例来对理论进一步论证。在案例引发的思考部分,本文对现行企业合并会计准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以期对以后的企业合并及会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有所启示。本文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是毋庸置疑的,鉴于本文为会计专业硕士的性质,所以对理论的探究深度不够,理论分析浅尝辄止;资料来源比较单一,特别是案例的资料来源基本局限于合并双方在网络上公开的资料和部分财经网站的新闻报道;选取的案例的代表性以及案例分析的深度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等。
张毅[3](2008)在《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研究》文中指出企业合并会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争议不断的会计领域。选择不同的合并会计处理方法会导致不同的会计结果以致不同的经济结果,甚至会影响到企业合并的顺利进行。美国FASB和IASB相继取消了权益结合法,面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我国依据自己特有的经济环境,在与国际趋同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最显着的特点就是保留权益结合法。因此,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过程中,研究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用产权理论分析了企业合并的经济实质,并从契约理论和代理人理论探讨了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可能具有经济后果,为后面的研究做理论铺垫。第三章通过对国外企业会计合并方法的选择历程的介绍,思考对我国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启示。第四章重点对我国关于企业合并会计方法如何进行选择加以分析。首先介绍了我国对合并会计方法的规范过程,然后探讨了选择不同的合并会计方法会产生会计后果和经济后果,并以TCL集团吸收合并TCL通讯案例加以证明,最后,分析权益结合法在我国运用的合理性,提出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二元并存的局面是我国的现实选择,并对我国运用合并会计方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第五章关于我国在运用合并会计方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我国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基本策略。
李娜[4](2008)在《我国换股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现状及评价》文中提出本文从我国企业换股合并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换股合并会计方法存在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二元格局的原因,论述了我国换股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的现实意义,以期为换股合并的研究提供参考。
刘意文[5](2007)在《关于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企业合并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也掀起了企业并购的热潮,中国会计界也开始面对多年来国际上合并会计理论和实务中最重要且最为有趣的争论主题:是使用“购买法”还是使用“权益结合法”,它们各有其特点,也各有其利弊和适用条件,其选择是由特定的经济环境所决定的。我们应该从现实出发,选择更为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允许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或权益结合法。
贺彩虹[6](2006)在《浅析企业合并及其会计处理》文中研究说明企业合并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证券市场的发展,也掀起了企业并购的热潮,中国会计界也开始面对多年来国际上合并会计理论和实务中最重要且最为有趣的争论主题:是使用“购买法”还是使用“权益结合法”,它们各有其特点,也各有其利弊和适用条件,其选择是由特定的经济环境所决定的。我们应该从现实出发,选择更为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允许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或权益结合法。
郭志胜[7](2006)在《浅析换股合并会计处理方法选择》文中研究表明经济业务不断有新的变化,作为反映经济信息的会计业务也有不同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换股合并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并进行分析,总结出上市公司换股合并在会计处理方法上应面临新的选择,以实现其会计处理方法选择的合理性。
张彬[8](2006)在《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经济后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8年10月,清华同方与鲁颖电子宣布换股合并,拉开了中国上市公司换股合并的序幕。之后,新潮实业,华光陶瓷,青岛双星等9家上市公司陆续宣布与另外9家非上市公司换股合并, 2004年1月, TCL集团利用控股母公司身份吸收合并其上市子公司从而实现“回整上市”,这些换股合并一律采用了权益结合法,表现出对权益结合法的一致偏好。国际上影响较大的准则制订机构对权益结合法的否定态度,与我国上市公司对权益结合法的一致偏好以及我国证监会等对权益结合法“制度之外的默许”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因此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企业合并会计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高质量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来规范指导实务处理是合并会计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使用权益结合法的换股合并进行了总体和案例相结合的经济后果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证券市场的环境,指出权益结合法自身的缺陷导致了在国际上取消其应用已是大势所趋,但当前我国购买法使用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在我国当前不可能取消权益结合法。我们建议我国应当选择的是允许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并存并对权益结合法的适用范围实施严格限制的二元格局。2006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采用了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并存的二元格局并规定: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应按照权益结合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按账面价值进行计价。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应按照购买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按公允价值计价。
郭艳芳[9](2006)在《换股合并会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对于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争论主要是围绕换股合并和权益结合法问题展开的。其核心问题是换股合并的经济实质是什么,对于换股合并应当采用一种会计方法还是可以采用多种会计方法,权益结合法的持续经营假设及账面对价值计价基础是否符合换股合并的法律事实等。本文分别从现代产权理论和法律意义两个视角分析换股合并的经济实质和权益结合法的计价基础问题,指出对于换股合并应当采用以参与合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的权益结合法。从现代产权理论角度看,换股合并的经济实质是企业产权的联合行为,而不是企业产权的交易,因此只有权益结合法才能恰当地反映换股合并的经济实质。而从法律意义上看,企业产权的联合过程并非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而是一个新企业的开始,因此以账面价值为基础的现行权益结合法未能反映产权合并的法律事实,将其修正为公允价值基础更具有合理性。
蒋卫平[10](2006)在《我国企业集团对上市子公司业绩影响之研究》文中认为2005年12月国资委提出,集团整体上市将成为2006年国企改革的趋势和亮点。本文正是从这个资本市场中的现实问题入手,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路径与我国企业集团所处的转型经济环境的基础上,从交易费用理论、信息经济学、新兴市场与转型经济理论角度,提出了“中国企业集团是否应该整体上市?”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我们通过理论分析,认为上市公司母公司的企业集团既是是政府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也是政府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战略的工具,在我国25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在转型经济时期的国家,企业集团的出现弥补了市场机制的不足,提高了经济效率。同时,作为国有资产三级监管体系的中间环节,企业集团担任了出资人的角色,部分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得出了一些结论:(1)本文首先论证了我国企业集团背景对上市公司业绩和公司价值有着显着的影响;(2)不同性质实际控制人将通过集团背景,对上市子公司的业绩和公司价值将产生显着影响;(3)在不同的改革路径下形成的国有企业集团中,市场对于以国有企业剥离资产实现上市的模式评价显着偏低、市场对实际控制人属于“企业集团背景”或类似集团功能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评价显着由于“政府或国资委”。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国有企业是否应该整体上市?”,必须首先细分为不同类型,其中采用“分拆重组上市模式”的国有企业,通过整体上市能够增加市场价值;而采用“整体重组上市模式”从而形成的“母公司(集团公司)→上市公司”组织结构则有利于增加上市子公司价值,从而使所有国有上市公司的最终所有人——国家能够享受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福利。在回答了哪一类国有企业适于整体上市的问题后,紧接着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如果对“分拆重组上市模式”的国有企业进行整体上市,应该怎样进行会计计量与确认?企业的整体上市不仅涉及的会计业务复杂,更重要的是其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海外上市业务,涉及标的价值庞大,因此符合中国国情特色的企业合并会计准则以及恰当的会计政策选择将涉及国有资产安全与增值、保值问题。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我们首先将此类国有企业的整体上市定义为“回整上市”模式,并通过规范研究的方法讨论该业务的会计计量属性,针对我们的转型经济特整体,提出“修正的权益结合法”的概念;并且通过TCL集团上市的案例,提出了分析企业合并会计政策选择动机的理论框架,期望为正在制定中的我们《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合并》提供了一些建议性的意见。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同类研究主要是以国外市场的制度背景为基础,很少涉及转轨经济下中国企业集团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尤其是结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研究紧扣中国企业集团演进的历史过程以及市场变迁的制度背景(比如产权制度的缺失、市场失灵、行政主导下的企业合并、母公司剥离资产上市等),结合新兴市场特点(如国有资产退出相关行业存在障碍、市场垄断和过度竞争并存、管制不利与管制过度等现象),以及我国企业集团独特的成长路经探求我国企业集团的特征、作用以及政策意义。为考察我国企业集团独特的产生、发展以及意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企业集团是否应该整体上市”的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2、本文首次将控制权性质、企业集团背景、上市公司业绩联系起来,揭示了以往研究文献所忽略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业绩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这些研究结论为理解我国上市公司特征、评估公司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3、本文针对我国国企改革遗留问题——“剥离形成的企业集团”不利于上市公司价值和业绩,提出了“回整上市”的解决思路,并讨论了该业务的计量属性,提出了“修正的权益结合法”的概念。这些讨论为那些适合通过企业集团与上市子公司合并、实现整体上市业务所涉及的会计问题提供了思路,也使本文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有始有终,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4、有关“企业集团”的定义在国内鲜有统一的认识。本文对其的界定方法既考虑了国情,同时也尽量的与国际主流的定义保持一致,从而使我们的研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具有可比性。本文在考虑了有关“企业集团”的经济学理论定义、国家统计局定义、国家工商总局定义的基础上,首次将“系”的概念融入其中。5、在数据信息方面,由于2004年起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第四章:股本变化及股东情况“新增”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的方框图”一栏。相对于前人的研究,我们拥有了更多关于上市公司直接股东、实际控制人等方面的信息,则对于我们研究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以及上市公司之间的公司治理特征提供了更完整的信息。
二、论换股合并及其会计方法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换股合并及其会计方法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换股合并的会计方法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换股合并的概念及特点 |
二、换股合并的两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内容和优缺点 |
1.购买法: |
2.权益结合法: |
三、我国对企业合并所选用会计方法的观点 |
1. 认为应废除权益结合法的理由 |
2. 认为应修正购买法的理由 |
3. 认为权益结合法与购买法应同时存在的理由 |
四、对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准则的制定建议 |
1. 我过合并会计报表理论应以主体观为主 |
2. 应正确处理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的关系 |
3. 做好合并会计信息的披露工作 |
4. 合并日的确认 |
结语 |
(2)权益结合法在我国企业合并中的应用研究 ——以上海电气换股合并上电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经济后果研究的文献综述 |
1.3.1 国外对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经济后果研究的文献综述 |
1.3.2 国内对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经济后果研究的文献综述 |
1.3.3 现有研究成果的简要评价 |
1.4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2.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经济后果分析 |
2.1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基本理论 |
2.1.1 购买法的定义、特征及会计处理 |
2.1.2 权益结合法的定义、特征及会计处理 |
2.1.3 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比较分析 |
2.2 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经济后果分析 |
2.2.1 国外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经济后果分析 |
2.2.2 国内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经济后果分析 |
3. 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发展演变 |
3.1 我国企业合并会计规范的沿革 |
3.2 权益结合法在我国企业合并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合理性 |
3.2.1 股权分置时期(2007年前) |
3.2.2 全流通时期(2007年后) |
3.3 权益结合法在我国继续存在的合理性 |
3.3.1 从"权益集合"概念的历史真面目考察 |
3.3.2 从我国企业合并现实考虑,权益结合法将更加广泛的得到运用 |
3.3.3 从我国特殊的融资和监管环境分析,购买法具有严重的经济后果 |
4. 案例分析:上海电气换股合并上电股份 |
4.1 公司情况简介 |
4.1.1 合并方上海电气基本情况 |
4.1.2 被合并方上电股份的基本情况 |
4.2 合并动因及合并方式 |
4.2.1 对上海电气而言 |
4.2.2 对上电股份而言 |
4.2.3 合并方式为换股吸收合并 |
4.3 公司合并方法的选择 |
4.4 合并对存续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 |
4.4.1 本次合并对存续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的总体影响 |
4.4.2 本次合并对上海电气财务报表的具体影响 |
4.4.3 本次合并对上海电气股东的影响 |
4.4.4 本次合并对上电股份股东的影响 |
4.4.5 案例引发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3)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关于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研究 |
1.2.2 国内关于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2章 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基本理论 |
2.1 产权理论与企业合并的实质 |
2.2 合并会计方法选择动因的经济学分析 |
2.2.1 企业契约理论与代理人理论 |
2.2.2 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经济后果理论 |
2.3 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 |
2.3.1 购买与权益结合的实质与界定 |
2.3.2 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基本理论 |
第3章 国外企业会计合并方法的选择历程及启示 |
3.1 国外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历程 |
3.1.1 美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历程 |
3.1.2 国际会计准则关于会计合并方法的选择历程 |
3.2 国外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对我国的启示 |
第4章 企业合并会计方法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与现实选择 |
4.1 企业合并会计方法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
4.1.1 2006 年新合并准则之前的正式规范 |
4.1.2 2006 年新合并准则之后的正式规范 |
4.2 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后果分析 |
4.2.1 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会计后果分析 |
4.2.2 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经济后果分析 |
4.2.3 案例分析 |
4.3 我国关于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现实选择 |
4.3.1 权益结合法在我国运用的合理性分析 |
4.3.2 二元格局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 |
第5章 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在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
5.1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5.1.1 企业合并界定问题及对策 |
5.1.2 企业合并利润操纵问题及对策 |
5.2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5.2.1 公允价值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 |
5.2.2 企业合并购买方辨认问题及对策研究 |
5.2.3 企业合并利润操纵问题及对策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换股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现状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换股合并会计方法的应用分析 |
(一) 换股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二元格局 |
(二) 企业合并会计准则选择二元格局的原因分析 |
(三) 换股合并中采用权益结合法的现实意义 |
三、企业合并会计准则主要特点评析 |
(一) 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纳入准则是国情下的特殊产物 |
(二) 同一控制下企业换股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核算符合我国国情 |
(三)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是换股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实现选择 |
(5)关于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合并的形式及其会计问题 |
二、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比较 |
1.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特点。 |
2.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比较。 |
(1) 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
(2) 对纳税的影响。 |
(3) 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影响。 |
三、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
1.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现状。 |
2.合理选择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 |
(1) 允许采用购买法或权益结合法符合我国的经济环境。 |
(2) 允许采用购买法或权益结合法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 |
(3) 尽快颁布企业合并会计准则, 规范企业合并会计处理。 |
(4) .尽快完善公允价值形成机制, 使公允价值能有效确定。 |
(6)浅析企业合并及其会计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合并及会计问题 |
二、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比较 |
(一)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特点 |
(二)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比较 |
1、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
2、对纳税的影响 |
3、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影响 |
三、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
(一)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现状 |
(二)合理选择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 |
(8)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基本理论 |
第一节 经济后果基本理论 |
一、代理人理论 |
二、经济后果研究 |
第二节 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基本理论 |
一、购买法 |
二、权益结合法 |
三、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主要区别 |
四、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对合并报表产生的不同影响 |
小结 |
第二章 国外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经济后果分析 |
第一节 国外文献综述 |
一、无差别性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 |
二、有差别性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 |
三、简短评述 |
第二节 国外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经济后果分析 |
一、对企业经理人员的影响 |
二、对企业投资者的影响 |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经济后果分析 |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合并会计处理的现状 |
第二节 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经济后果分析 |
一、我国合并会计方法选择对主并公司的财务影响 |
二、我国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经济后果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我国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案例介绍 |
一、合并基本情况 |
二、合并的会计方法 |
三、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对TCL 集团的影响 |
四、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对主要财务指标的影响 |
第二节 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经济后果分析 |
一、对管理层的影响 |
二、对投资者的影响 |
小结 |
第五章 建议与对策 |
第一节 2006 年以前我国关于合并会计的相关规定的分析 |
第二节 我国合并会计方法单独使用购买法的环境分析 |
一、流通股股价不能反映被并企业整体公允价值 |
二、资产评估价难以反映被并企业整体公允价值 |
三、企业合并交易定价随意 |
第三节 建议与对策 |
第四节 对2006 年《企业会计准则第20 号——企业合并》的分析 |
一、新准则关于企业合并方法选择的主要内容 |
二、对新准则关于合并会计方法选择规定的评析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换股合并会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言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关于企业合并的经济实质 |
二、关于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经济后果 |
第三章 换股合并的经济实质 |
一、换股合并的一般涵义 |
二、现代产权理论与换股合并的经济实质 |
第四章 权益结合法的计价基础 |
一、换股合并的法律事实 |
二、公允价值基础的权益结合法 |
(一) 权益结合法的公允价值基础 |
(二) 重构权益结合法 |
(三) 案例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结论与局限 |
二、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10)我国企业集团对上市子公司业绩影响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
1.2 基本思路与分析框架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的对象、方法与数据 |
1.3-3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回顾—关于企业集团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及经验证据 |
2.1 企业集团的界定 |
2.2 企业集团存在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
2.2-1 企业集团存在原因的一般经济学分析 |
2.2-2 新兴市场背景下的我国企业集团存在原因 |
2.2-3 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 |
2.2-4 一点小结 |
2.3 企业集团背景对附属子公司业绩影响 |
2.3-1 关于企业盈利差异性的一般讨论 |
2.3-2 集团背景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 |
2.3-3 集团背景影响附属子公司业绩原因的相关解释 |
2.4 制度背景、集团背景与子公司价值的相关性 |
2.4-1 国外的主要研究 |
2.4-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2.4-3 一点说明 |
第3章 制度背景—关于我国企业集团的特征及形成路径分析 |
3.1 我国企业集团形成的历史阶段 |
3.1-1 我国企业集团与其他国家的相似点 |
3.1-2 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历程回顾 |
3.2 我国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因和制度背景 |
3.2-1 企业集团是国企改革中政府推动的产物—解决“市场失灵” |
3.2-2 企业集团也实现国企改革的有效工具—解决“所有人缺位” |
3.2-3 我国的企业集团与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 |
3.3 我国企业集团的形成路径和结果 |
3.3-1 剥离模式 |
3.3-2 行政干预下的企业重组、并购以及国有控股公司模式 |
3.3-3 由行政部门转化而来的企业集团 |
3.3-4 其他路径:市场主导下的兼并与收购模式与战略联盟 |
3.4 我国带集团背景上市公司形成的制度动因 |
3.4-1 国有企业改革模式 |
3.4-2 我国证券发行的制度安排 |
第4章 实证检验(I)——我国企业集团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研究假设 |
4.3 集团背景与非集团背景的界定 |
4.3-1 其他学者的界定方法 |
4.3-2 我们对集团背景的界定方法 |
4.3-3 带企业集团背景的上市公司逻辑判断过程 |
4.4 研究方法 |
4.4-1上市公司业绩指标的选择 |
4.4-2 数据来源 |
4.4-3 检验模型及变量说明 |
4.4-4 样本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
4.5 实证检验结果及解释 |
4.6 研究结论与启示 |
4.7 其他相关的实证研究:集团背景对上市公司特征的影响 |
4.7-1 上市公司特征指标的选取 |
4.7-2 上市公司业绩指标和公司价值的指标 |
4.7-3 研究方法与结论 |
附录一:集团背景对 Modified Tobin's Q的影响 |
附录二、我国国内主要“系”控制上市公司比例 |
附录三、国内民营企业控制多家上市公司统计表 |
第5章 实证检验(II)——不同路径下形成国有企业集团对上市子公司业绩影响 |
5.1 问题的提出:国有企业集团是否应该整体上市? |
5.2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5.2-1 对国有企业集团分类的标准 |
5.3 实证检验结果及解释 |
5.3-1 样本特征描述性统计 |
5.3-2 对 ROA的方差分析 |
5.3-3 对 Modified Tobin’s Q的方差分析 |
5.4 实证结论与讨论 |
第6章 我国企业集团与上市子公司合并实现整体上市的会计问题——“回整上市”合并模式模式下会计计量属性研究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我国企业集团与上市子公司之间“回整上市”模式的界定 |
6.3 企业合并会计计量属性之争 |
6.3-1 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选择的会计后果 |
6.3-2 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特背景 |
6.4 还美国“权益结合”概念的历史真面目 |
6.4-1 对权益结合性质的企业合并业务经济内容的探讨 |
6.4-2 为什么与APB Opinion No.16中12个条件发生内容上的矛盾? |
6.4-3 必须考虑中国上市公司的特点 |
6.4-4 一点总结:我国“回整上市模式”的经济性质 |
6.5 合并公司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偏好”分析 |
6.5-1 现实的情况 |
6.5-2 合并公司偏好行为的分析 |
6.6 企业集团整体上市中会计政策选择行为: TCL集团案例分析 |
6.6-1 TCL集团合并业务的经济实质分析 |
6.6-2 TCL集团在合并上市中采用权益结合法可能经济后果 |
6.7 思考与建议 |
第7章 结论、启示及研究局限性 |
7.1 研究结论 |
7.2 几点启示 |
7.2-1 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模式 |
7.2-2 对于民营企业集团控制多家上市公司的问题 |
7.2-3 关于剥离上市的企业集团的处理问题 |
7.3 研究局限性以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论换股合并及其会计方法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换股合并的会计方法选择研究[J]. 王永梅. 西部资源, 2013(01)
- [2]权益结合法在我国企业合并中的应用研究 ——以上海电气换股合并上电股份为例[D]. 杨衡.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8)
- [3]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研究[D]. 张毅. 湖南大学, 2008(08)
- [4]我国换股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现状及评价[J]. 李娜.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01)
- [5]关于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探讨[J]. 刘意文.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7(02)
- [6]浅析企业合并及其会计处理[J]. 贺彩虹. 江苏商论, 2006(06)
- [7]浅析换股合并会计处理方法选择[J]. 郭志胜. 当代经理人, 2006(09)
- [8]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经济后果研究[D]. 张彬. 河南大学, 2006(11)
- [9]换股合并会计方法研究[D]. 郭艳芳. 吉林大学, 2006(11)
- [10]我国企业集团对上市子公司业绩影响之研究[D]. 蒋卫平. 复旦大学,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