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再分析资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资料,中国,湖泊,西北地区,南沙,天气,锡林浩特。
再分析资料论文文献综述
赵采玲,李耀辉,柳媛普,周甘霖,张铁军[1](2019)在《中国西北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基于探空资料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西北地区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38个站点L波段探空观测、2016年7月加密探空观测和ERA-Interim边界层高度资料,对比分析了西北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观测资料表明,在中国西北地区,08:00(北京时,下同)冬季边界层高度最高; 20:00春季边界层高度最高,边界层高度从西部到东部有显着降低的趋势。ERA-Interim资料基本能表现出边界层高度的区域分布,但相对于探空观测得到的边界层高度,除夏季20:00外,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边界层高度均偏低。全年平均而言,08:00(20:00)偏低160 m(170 m),其中在08:00(20:00),冬季(春季)偏低最显着。08:00边界层高度与低层稳定度、近地层温度和风速相关更加显着; 20:00边界层高度与低层稳定度和相对湿度相关更加显着。2016年7月加密观测资料对比表明,ERA-Interim资料的对流(中性)边界层高度显着偏高;低层稳定度、相对湿度偏小,风速偏大可能是造成边界层高度偏高的原因; ERA-Interim资料的稳定边界层高度偏低,与低层稳定度和近地层温度偏低相关,但其影响因素相对更加复杂。(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6期)
高洁,胡己坤,刘雨佳,袁红亮,刘玮[2](2019)在《再分析资料在风速数据插补延长中的应用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电场建设前要对拟建区域的风能资源进行评估,评估的主要依据是现场所立测风塔或测风仪器获取的实际观测资料。但由于现场一般较为偏远,在测风期间可能出现故障或其他情况,从而导致测风数据完整率不能满足《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GB/T18710-2002要求。为准确评估现场的风能资源,需要对测风塔测风数据进行插补延长。在测风数据完整率不足的情况下,可根据附近长期测站的观测数据对测风数据进行插补订正,但在实际工程中(本文来源于《风能》期刊2019年07期)
刘东洋,贾宁[3](2019)在《中国1月探空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位势高度场之间差异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选取了NCEP再分析资料与中国探空资料150~925hPa共7个高度层,1958—2009年中每年冬季1月份的月平均高度场数据,对中国地区逐层资料进行了差值分析,并对400hPa与700hPa的差值做了时间折线分析,分析了各个层面不同区域NCEP资料的可信度以及400、700hPa层面NCEP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之间差值随年份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地区东部资料比西部资料可信度高,低纬度资料比高纬度资料可信度高,400hPa及500hPa两层资料的偏差最小,NCEP再分析资料在400、700hPa层面都表现出了其准确性随着模式完善逐年增加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气象》期刊2019年03期)
申华羽,吕劲文,涂小萍,方艳莹[4](2019)在《ERA-Interim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我国东南近海适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我国东南近海5个浮标站观测资料,对2012—2016年ERA-Interim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10 m风、2 m气温、海平面气压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NCEP/NCAR的再分析10 m风适用性更好,ERA-Interim的2 m气温适用性更好,海平面气压两者差异不大。风速再分析值与观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达0.8~0.9,但再分析风速总体上有偏小的趋势,平均偏差在-1.3~0 m/s之间,均方根误差在1.5~3 m/s。再分析资料的平均风向有顺时针偏差的趋势,温州浮标偏右达14°以上,均方根误差大多在40°~50°。不管风速还是风向,5个浮标站中均以舟山浮标的再分析值与观测值最为接近;分析还表明,再分析资料的冬季风代表性相对较差,这是造成风速和风向系统性偏差的主要原因。再分析资料与观测2 m气温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且有偏高的趋势,NCEP偏高更为明显,有4个浮标站平均偏差达1~2℃,而ERA-I仅1个浮标站偏差1~2℃,4个在1℃以内。春季和冬季气温偏高最为明显,春季升温过程存在异常偏高的可能,秋季气温与观测值最为接近。海平面气压适用性较好,总体优于10 m风和2 m气温,且季节间差异也不大。(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小丹,赵文静[5](2019)在《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南沙海域风、浪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南沙海域的风场、海浪场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风浪成长关系,建立了适用于南沙海域的风浪模型。月平均场分析结果表明:在季风期,南沙海域的月平均有效波高与风场的时空分布特征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位于中南半岛的东南部存在一个风速和有效波高的大值中心,冬季强于夏季,中心位置随季节转换稍向下风向移动。频率分析结果表明:南沙海域全年以4级以内风力和3级以内海浪出现的频率最高,6级以上大风和5级以上海浪主要出现在冬季风期间;全年最大风速和浪高出现在10、11月,最大风速达到8级,最大有效波高可达6级,但频率非常小;整个海域风速和浪高最小的时期是4—5月。(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19年02期)
付旭东,李龙燕,王金艳,谭子渊,常伟[6](2019)在《两种再分析资料对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模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耦合了Shao04起沙参数化方案的WRF/Chem模式对2014年4月22~25日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次沙尘天气进行了模拟,基于ERA-Interim和NECP-FNL两种再分析资料,探究了WRF/Chem在不同再分析资料提供初始场和边界条件时对沙尘天气的模拟能力,并分析了两种再分析资料对模拟结果影响的主要原因。总体来看,WRF/Chem在两种再分析资料提供初始场和边界条件时,均能较合理的模拟出主要的起沙区域、沙尘强度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沙源地附近和下游地区各个站点模拟的PM_(10)浓度时间变化特征与观测结果也较为吻合。但相比较而言,对西北地区此次沙尘天气过程,从沙尘的空间分布、沙尘浓度、垂直沙通量和地面各代表站点PM_(10)浓度变化等方面的模拟结果来看,NECP-FNL数据为模式提供初始场和边界条件时要优于ERA-Interim数据的结果,这主要与NECP-FNL数据在WRF/Chem模式中能相对较好的描述起沙过程中摩擦速度的量值有关,从而使得模拟的沙尘区域、强度和垂直沙通量更为合理。(本文来源于《环境保护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刘刚,徐士琦,廉毅[7](2019)在《夏季亚洲阻塞高压识别及其对中国东北气候异常的可能影响:不同再分析资料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阻塞高压(阻高)客观识别方法,利用1979—2016年夏季(6—8月)NCEP-Ⅰ、NCEP-Ⅱ逐日再分析资料和ERA-interim逐6 h再分析资料对识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以D类(130°—160°E)阻高为例,讨论其对6月中国东北地区气候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NCEP-Ⅰ和NCEP-Ⅱ再分析资料对阻高活动天数、发生频次及年代际变化的识别结果差异较小,而ERA-interim与前两种资料的结果差别较大。3种再分析资料下,夏季各类阻高活动天数均与500 hPa高度场存在相应的显着相关区,且形态相近。但前两种资料对于各类阻高的表征结果较为一致,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各类阻高面积和范围的表征偏小。6月D类阻高活动日数与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关系密切,D类阻高活跃年,大气环流以经向型为主,东北地区低层低温、暖平流,高层高温、冷平流的结构指示大气层结不稳定,且东北上空为异常低压环流控制,上升气流较强,有利于6月东北地区出现低温多雨天气。鄂霍次克海地区是6月罗斯贝波的重要来源地之一,而6月D类阻高的形成可能与海-陆温差有关。(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娟娟,刘波[8](2019)在《NCEP再分析资料与江西强对流探空资料对比检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2000—2016年江西省南昌、赣州两站及其附近半径为50 km范围内的强对流天气过程个例,对比分析常规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提取的温、湿、风垂直廓线及其输出量,检验NCEP再分析资料在江西省强对流天气分析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NCEP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温度差异非常小,500 hPa高度层以下露点误差也在1℃以内,而500 hPa高度层以上随着高度增加误差也明显的增大。基于温湿计算的大气能量物理量CAPE值可靠性较低,而基于中低层温湿条件计算的K指数和Δt_(850-500)参考性较高。2)NCEP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的垂直风速切变基本在1 m/s之内,越往高层垂直风切变越小,差值在0.4 m/s以下。两种资料计算的高低层风垂直切变均拟合的非常好。3)NCEP再分析资料显示低层偏干而中层略偏湿,低层偏干使CAPE偏小,中层偏湿不利于产生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降低了灾害性强对流天气产生的概率。边界层风场预报偏弱也会弱化强对流辐合触发的条件的分析。总体来说,两种资料的基本物理量以及一些输出量偏差较小,可用于江西省强对流天气的分析。(本文来源于《气象与减灾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杜娟,文莉娟,苏东生[9](2019)在《叁套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湖泊模拟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湖泊模式为青藏高原湖-气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而驱动数据对模拟结果影响显着,但目前用来驱动模式的再分析资料对高原不同地区湖泊的适用性依然不够清楚。利用野外观测数据、M ODIS地表温度数据和WRF耦合的一维湖泊模式,对比分析了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简称ITPCAS)、ERA-Interim和NCEP/NCAR叁套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纳木错、班公错和鄂陵湖叁个不同深度湖泊的适用性,并对叁套再分析资料的准确性进行了初步验证,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校正方式后的再分析资料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叁套不同再分析资料作为模式驱动数据时,WRF耦合的一维湖泊模型均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高原湖泊表面温度的变化,但仍然与MODIS观测结果存在偏差。叁套再分析资料中ITPCAS数据集的各气象要素与站点观测更为接近,ERA-Interim数据的向下长波和短波辐射比观测值偏大,NCEP/NCAR数据中的向下长波较观测值偏小而风速偏大。利用站点观测对再分析资料进行校正,ITPCAS数据进行全要素校正前后模拟结果差别不大,ERA-Interim和NCEP/NCAR进行全要素校正后模拟结果准确性显着提高;对于实地观测资料匮乏的地区,单独对ERA-Interim向下短波辐射数据进行校正以及同时对NCEP/NCAR气温和向下长波辐射数据进行校正均能优化湖表面温度的模拟结果。(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1期)
王飞,朱仲元,郝祥云,宋海清,韩冬冬[10](2019)在《雪深再分析资料在锡林浩特地区的适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欧洲中期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1981-2010年ERA-Interim全球再分析积雪资料和ERA Interim/Land陆面模式积雪资料(简称ERA-Land),以锡林浩特地区(锡林浩特、阿巴嘎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正蓝旗、多伦县、那仁宝力格、克什克腾旗)共8个国家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为标准,计算其与再分析资料的相关系数、平均偏差、标准差比等统计参数。结合线性变化对比及质量指数和Brunke排名法,综合评估雪深再分析资料在锡林浩特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ERA-Interim、ERA-Land资料均能很好地再现研究区积雪深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但锡林浩特及其以东站点较西部站点再现能力更强;ERA-Land资料的模拟效果更优,且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其在包括锡林浩特的研究区北部站点较南部吻合度高,质量较好;ERA-Land资料在锡林浩特地区大部分站点有质量变好趋势,那仁站最明显,在锡林浩特以南的正蓝旗站、多伦县站呈现变差趋势,但变率很小;ERA-Land资料在东乌珠穆沁旗站排序结果最优,正蓝旗最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19年02期)
再分析资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风电场建设前要对拟建区域的风能资源进行评估,评估的主要依据是现场所立测风塔或测风仪器获取的实际观测资料。但由于现场一般较为偏远,在测风期间可能出现故障或其他情况,从而导致测风数据完整率不能满足《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GB/T18710-2002要求。为准确评估现场的风能资源,需要对测风塔测风数据进行插补延长。在测风数据完整率不足的情况下,可根据附近长期测站的观测数据对测风数据进行插补订正,但在实际工程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再分析资料论文参考文献
[1].赵采玲,李耀辉,柳媛普,周甘霖,张铁军.中国西北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基于探空资料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J].高原气象.2019
[2].高洁,胡己坤,刘雨佳,袁红亮,刘玮.再分析资料在风速数据插补延长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风能.2019
[3].刘东洋,贾宁.中国1月探空资料与NCEP再分析资料位势高度场之间差异特征分析[J].内蒙古气象.2019
[4].申华羽,吕劲文,涂小萍,方艳莹.ERA-Interim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我国东南近海适用性分析[J].海洋预报.2019
[5].王小丹,赵文静.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南沙海域风、浪场特征分析[J].海洋预报.2019
[6].付旭东,李龙燕,王金艳,谭子渊,常伟.两种再分析资料对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模拟的影响[J].环境保护科学.2019
[7].刘刚,徐士琦,廉毅.夏季亚洲阻塞高压识别及其对中国东北气候异常的可能影响:不同再分析资料对比[J].气象学报.2019
[8].张娟娟,刘波.NCEP再分析资料与江西强对流探空资料对比检验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9
[9].杜娟,文莉娟,苏东生.叁套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湖泊模拟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J].高原气象.2019
[10].王飞,朱仲元,郝祥云,宋海清,韩冬冬.雪深再分析资料在锡林浩特地区的适用性评价[J].中国农业气象.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