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介质论文_许英才,高原,石玉涛,王琼,陈安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壳介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壳,介质,波速,重力场,函数,凭祥,和静。

地壳介质论文文献综述

许英才,高原,石玉涛,王琼,陈安国[1](2019)在《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地壳介质各向异性:从银川地堑到海原断裂带》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收集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固定地震台网2010年6月至2017年8月的近场地震资料,选择符合剪切波分裂分析的14个台站记录的共137个有效事件波形,得到了剪切波分裂参数,即快剪切波(简称快波)偏振方向和慢剪切波(简称慢波)时间延迟.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快波偏振方向和慢波时间延迟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快波偏振方向主要与构造应力场方向或者断层走向大体一致.鄂尔多斯西缘紧邻块体边界的台站,快波偏振方向自北向南呈现NS、NNE、NE向的变化,与青藏高原东北缘主压应力方向变化基本一致.银川地堑东西两侧的快波偏振方向有差异,东侧区域主要受青藏高原NNE向挤压和黄河—灵武断裂共同影响,而西侧区域可能受到阿拉善块体与鄂尔多斯块体之间的NW方向的主张应力和阿拉善块体内部应力分布的影响;鄂尔多斯块体、阿拉善块体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区快波优势偏振方向为NE向,与青藏高原东北缘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海原断裂带及以南区域快剪切波优势偏振方向为WNW向,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较好的说明了海原断裂带为活跃的活动断裂.构造与断裂分布都是控制快波偏振方向的主要因素,走滑断裂上的台站快波偏振方向与断裂走向一致,表明这些台站主要受到断裂的强烈影响;走滑断裂附近的个别台站快波偏振方向呈现与构造应力场一致的方向,表明几乎没有受到断裂的影响.鄂尔多斯、阿拉善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区平均时间延迟高于其他地区,反映了青藏高原在NE向运动过程中,受到稳定的鄂尔多斯块体阻挡作用,导致了交汇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程度增加.以海原断裂带到六盘山断裂带为界,其两侧区域的各向异性差异性明显,揭示了应力与介质特性的差异,暗示其邻近区域,特别在海原断裂带东端到六盘山断裂带与鄂尔多斯块体西缘交汇区域,可能有较高的强震危险背景.本研究还对该区域的地壳和上地幔的耦合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唐明帅,王海涛,魏芸芸,李艳永,葛粲[2](2019)在《2012年新源-和静M_S6.6地震前后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合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时间窗滑动方法,分析了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MS6. 6地震震中距200km内11个固定地震台2009年1月—2012年12月(石场台为2006年1月—2012年12月)的地壳介质泊松比的变化特征,分析了乌苏、石场和新源3个台站准重复接收函数的莫霍面Ps转换波到时(tPs)变化,获得了以下认识:1)在新源-和静MS6. 6地震前2~3a的不同时段,5个震中距<130km的台站的地壳介质泊松比相继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持续下降过程,与台站平均地壳泊松比相比,下降幅度为0. 003~0. 014,4个台站的下降幅度大于均值误差,乌苏台(震中距最小,为77km)的下降起始时间(2009年7月)最早; 6个震中距>150km的台站的地壳介质泊松比在均值上下波动,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和持续低值现象; 2)出现泊松比低值异常的台站,其接收函数tPs在震前变小(Ps转换波在地壳内的走时变小),在震后变大(Ps转换波在地壳内的走时变大); 3)综合分析泊松比下降的幅度、持续时间、后续变化过程及接收函数tPs的变化,推测这种异常变化的原因是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地壳介质物性变化,这一观测结果表明,在高密度台网的支撑下,接收函数方法可能成为探测强地震前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的一种新的技术途径。(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唐明帅,王海涛,魏芸芸,李艳永,王琼[3](2019)在《新疆部分中强地震前后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是中国大陆内部强震活动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地震频次高、强度大、分布广。地震预报工作者一直在积极尝试将各类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地震预测研究工作中,努力提高地震预测的科学水平。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由于孕震区应力的增加,地下介质将产生微破裂等变化,从而引起介质弹性参数发生变化,地震波通过孕育区时,波速会相应发生变化,这是利用(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周青云[4](2019)在《利用气枪震源P波传播方位角研究地壳介质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壳介质所受应力在地震前缓慢积累、地震时急剧释放、地震后缓慢回升,在不同应力状态下,地壳介质中的孔隙会闭合或张开,介质的波速、各向异性快波方向等性质也会因此改变。天然地震的地震波或噪声等被动源的资料常被用来监测地壳介质状态变化,但被动源具有一些天然的缺陷,例如天然地震空间位置的不确定性,噪声资料的时间分辨率低等。(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陈丽,艾力夏提·玉山,刘代芹,方伟,李瑞[5](2019)在《利用重力场变化反演北天山地壳介质密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地球内部质量分布的状态不均衡变化,地表观测通常会表现为重力异常的变化。研究表明,地震之前较长一段时间范围内,地震活动的区域将会出现由于膨胀而引起的区域重力异常变化。地震发生之后该地区会出现区域性的物质再分布,因此,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不均衡(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汪建,王同军,杨亚运,李光科,李翠平[6](2018)在《利用重复地震观测重庆巫山地区地壳介质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对重庆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巫山地区90次地震波形资料进行相关计算,识别出24对同时被2个地震台站记录且各台波形互相关系数不小于0.8的重复地震对;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巫山地区重复地震位置做归一化处理,得到所选台站记录地震P波走时差变化,结果显示,在2013年重庆巫山M_L 3.7地震前,建坪、双龙、荆竹地震台记录到该地区短期地壳介质速度有明显升高现象。(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唐明帅,王海涛,魏芸芸,李艳永,葛粲[7](2018)在《利用接收函数研究2012年新源—和静M_S6.6地震前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地震前兆的观测和研究是地震预报的科学核心之一,监测地下介质性质随时间变化一直是地震前兆研究的重要思路。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由于孕震区应力的增加和应变的积累,地下介质将产生微破裂、扩容等变化,从而引起介质弹性参数发生变化,地震波通过孕育区时,波速会相应发生变化,这是利用波速比异常预测地震的重要依据。根据地震波弹性理论可知,P和S波速度的比值仅反映泊松比的改变,泊松比表示介质受力后横向与(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8年08期)

王谦身,滕吉文,张永谦,陈石,文武[8](2017)在《内蒙满都拉—广西凭祥超长剖面地壳介质密度分布及深部结构特征探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跨越内蒙构造带、阴山造山带、华北克拉通、秦岭造山带、扬子克拉通和华南陆内造山区等几大地质构造单元即北起内蒙满都拉、向南经陕西、越秦岭、过重庆、穿贵州、直抵南端广西凭祥全长2280km超长重力探测剖面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解释,构建了沿剖面的二维地壳密度结构模型,并详细分析了沿剖面壳内各界面与Moho界面展布的深部结构和构造特征,构划出了沿剖面主要深部断裂分布,研究分析了剖面辖区跨越的克拉通、造山带、盆山耦合带等各个不同构造单元的重力异常场、地壳密度结构、界面起伏及断裂构造分布的特征与差异.着重探讨了各构造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等整体的系统关连性.以期能对深化认识该剖面跨越地区的特异地壳结构、各构造单元的界域与关连、以及全剖面的大陆动力学研究等,提供相关重力场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范小平,何奕成,阮祥[9](2017)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及邻区地壳介质非均匀性谱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用S波包络展宽法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及邻区地壳介质非均匀性谱结构进行了研究,并以8~16Hz非均匀性谱结构为例分析了地壳介质非均匀性空间特征及其与强震孕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壳介质呈现强烈的、复杂的横向非均匀性。上地壳上部区域,沿龙门山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北段介质非均匀性程度相对较强,非均匀体尺度相对较小;鲜水河断裂带炉霍—道孚段、安宁河断裂带南段介质非均匀性程度相对较弱,非均匀体尺度相对较大。上地壳下部区域,沿龙门山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北段、鲜水河断裂带炉霍—道孚段、莲峰断裂沿线地壳介质非均匀性程度相对较强,沿鲜水河断裂带道孚—康定地区介质非均匀性相对较弱。中地壳,汶川—都江堰段、宝兴—康定段以及康定—石棉段介质非均匀性程度相对较强,而炉霍—康定西北地区,莲峰断裂沿线介质非均匀性程度相对较弱。对比发现中强震孕育、发生与介质非均匀性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中强震震中分布在介质非均匀性强弱过渡带上。强烈的、复杂的介质非均匀性可能与区内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频繁的地震活动所引起深部物质破碎、熔融及其沿断裂带的上涌、运移有关。(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7年05期)

安艳茹,王宝善[10](2017)在《汶川M8.0地震前后紫坪铺水库地区的地壳介质波速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紫坪铺水库作为川滇地区的大型水库之一,距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微观震中最近处仅6km左右,且在汶川地震前有过大规模的蓄放水过程,这种特殊的时空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地震会导致震源区及附近地壳介质的波速变化,通过研究汶川地震前后紫坪铺水库地区地壳介质的波速变化,有助于深化对汶川地震的孕育、发生及震后破裂愈合过程的认识,同时也可能为地震预(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专题77:汶川地震研究进展与新认识、专题78:汶川地震研究十年回顾》期刊2017-10-15)

地壳介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中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合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时间窗滑动方法,分析了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MS6. 6地震震中距200km内11个固定地震台2009年1月—2012年12月(石场台为2006年1月—2012年12月)的地壳介质泊松比的变化特征,分析了乌苏、石场和新源3个台站准重复接收函数的莫霍面Ps转换波到时(tPs)变化,获得了以下认识:1)在新源-和静MS6. 6地震前2~3a的不同时段,5个震中距<130km的台站的地壳介质泊松比相继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持续下降过程,与台站平均地壳泊松比相比,下降幅度为0. 003~0. 014,4个台站的下降幅度大于均值误差,乌苏台(震中距最小,为77km)的下降起始时间(2009年7月)最早; 6个震中距>150km的台站的地壳介质泊松比在均值上下波动,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和持续低值现象; 2)出现泊松比低值异常的台站,其接收函数tPs在震前变小(Ps转换波在地壳内的走时变小),在震后变大(Ps转换波在地壳内的走时变大); 3)综合分析泊松比下降的幅度、持续时间、后续变化过程及接收函数tPs的变化,推测这种异常变化的原因是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地壳介质物性变化,这一观测结果表明,在高密度台网的支撑下,接收函数方法可能成为探测强地震前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的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壳介质论文参考文献

[1].许英才,高原,石玉涛,王琼,陈安国.鄂尔多斯块体西缘地壳介质各向异性:从银川地堑到海原断裂带[J].地球物理学报.2019

[2].唐明帅,王海涛,魏芸芸,李艳永,葛粲.2012年新源-和静M_S6.6地震前后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J].地震地质.2019

[3].唐明帅,王海涛,魏芸芸,李艳永,王琼.新疆部分中强地震前后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19

[4].周青云.利用气枪震源P波传播方位角研究地壳介质变化[J].国际地震动态.2019

[5].陈丽,艾力夏提·玉山,刘代芹,方伟,李瑞.利用重力场变化反演北天山地壳介质密度变化[J].国际地震动态.2019

[6].汪建,王同军,杨亚运,李光科,李翠平.利用重复地震观测重庆巫山地区地壳介质变化[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8

[7].唐明帅,王海涛,魏芸芸,李艳永,葛粲.利用接收函数研究2012年新源—和静M_S6.6地震前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J].国际地震动态.2018

[8].王谦身,滕吉文,张永谦,陈石,文武.内蒙满都拉—广西凭祥超长剖面地壳介质密度分布及深部结构特征探榷[J].地球物理学报.2017

[9].范小平,何奕成,阮祥.青藏高原东南缘及邻区地壳介质非均匀性谱结构[J].地震地质.2017

[10].安艳茹,王宝善.汶川M8.0地震前后紫坪铺水库地区的地壳介质波速变化[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专题77:汶川地震研究进展与新认识、专题78:汶川地震研究十年回顾.2017

论文知识图

地壳介质破裂概率的变化形态1模型分区示意表1青藏高原及邻区地地壳介质破裂概率的变化形态11 B 区丛集地震经位置校正后各台的 P ...模型剖面图(中间粗线为本次地震引起的...华北克拉通上地慢介质各向异性空间...

标签:;  ;  ;  ;  ;  ;  ;  

地壳介质论文_许英才,高原,石玉涛,王琼,陈安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