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废气吸收装置论文和设计-杜林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废气吸收装置,包括矩形箱体,所述矩形箱体前壁面开设有第一矩形通孔,所述矩形箱体前壁面设有防护罩,且防护罩将第一矩形通孔罩住,所述矩形箱体后壁面开设有圆形通孔,所述圆形通孔内安装有止逆阀,所述矩形箱体内部设有干燥结构、过滤净化结构及除臭结构,所述过滤净化结构位于矩形箱体内的右端,所述干燥结构位于矩形箱体内部,且位于过滤净化结构左端,所述除臭结构位于矩形箱体内且位于干燥结构左端;本实用新型涉及材料鉴定技术领域。安装简单,结构紧凑,体积小,既满足了对废气的净化,又不浪费过多资源,适用于小型实验或单一种的频繁使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智能废气吸收装置,包括矩形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箱体(1)前壁面开设有第一矩形通孔,所述矩形箱体(1)前壁面设有防护罩(3),且防护罩(3)将第一矩形通孔罩住,所述矩形箱体(1)后壁面开设有圆形通孔,所述圆形通孔内安装有止逆阀(14),所述矩形箱体(1)内部设有干燥结构、过滤净化结构及除臭结构,所述过滤净化结构位于矩形箱体(1)内的右端,所述干燥结构位于矩形箱体(1)内部,且位于过滤净化结构左端,所述除臭结构位于矩形箱体(1)内且位于干燥结构左端;上述中,过滤净化结构主要包括:若干个矩形片(5)、滤网(6)、第一锁紧阀(7)、第二锁紧阀(8)和过滤箱(9);所述若干个矩形片(5)等距离铰链连接于第一矩形通孔内部,所述滤网(6)位于第一矩形通孔内,且位于若干个矩形片(5)后方,所述第一矩形通孔内后壁面安装有第一排气管(18),所述过滤箱(9)安置于第一排气管(18)下端面,所述过滤箱(9)侧壁面下端插装有通过矩形箱体(1)伸出的第一折型管(19),所述第一锁紧阀(7)安置于第一折型管(19)上,所述过滤箱(9)侧壁面上端插装有通过矩形箱体(1)伸出的第二折型管(20),所述第二锁紧阀(8)安置于第二折型管(20)上。

设计方案

1.一种智能废气吸收装置,包括矩形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箱体(1)前壁面开设有第一矩形通孔,所述矩形箱体(1)前壁面设有防护罩(3),且防护罩(3)将第一矩形通孔罩住,所述矩形箱体(1)后壁面开设有圆形通孔,所述圆形通孔内安装有止逆阀(14),所述矩形箱体(1)内部设有干燥结构、过滤净化结构及除臭结构,所述过滤净化结构位于矩形箱体(1)内的右端,所述干燥结构位于矩形箱体(1)内部,且位于过滤净化结构左端,所述除臭结构位于矩形箱体(1)内且位于干燥结构左端;

上述中,过滤净化结构主要包括:若干个矩形片(5)、滤网(6)、第一锁紧阀(7)、第二锁紧阀(8)和过滤箱(9);

所述若干个矩形片(5)等距离铰链连接于第一矩形通孔内部,所述滤网(6)位于第一矩形通孔内,且位于若干个矩形片(5)后方,所述第一矩形通孔内后壁面安装有第一排气管(18),所述过滤箱(9)安置于第一排气管(18)下端面,所述过滤箱(9)侧壁面下端插装有通过矩形箱体(1)伸出的第一折型管(19),所述第一锁紧阀(7)安置于第一折型管(19)上,所述过滤箱(9)侧壁面上端插装有通过矩形箱体(1)伸出的第二折型管(20),所述第二锁紧阀(8)安置于第二折型管(2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废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臭结构主要包括第二遮盖板(12)、碳棒(23)、无盖承载盒(24)、若干螺钉(13)和防护罩(3)、风扇(4);

所述矩形箱体(1)上壁面开设有第三矩形通孔,位于第二矩形通孔后方,所述无盖承载盒(24)安置于第二矩形通孔内部,且伸入矩形箱体(1)内部,所述无盖矩形盒体(21)与无盖承载盒(24)之间连接第二排气管(25),所述碳棒(23)安置于无盖承载盒(24)内部,所述第二遮盖板(12)铰链连接与矩形箱体(1)上壁面,所述第二遮盖板(12)上壁面开设有若干个螺纹口,所述若干螺钉(13)分别插装于所述若干个螺纹口内部,且位于无盖承载盒(24)上方,所述无盖承载盒(24)左侧壁面开设有通气口,所述通气口上套装有与圆形通孔相匹配的出气管(26),所述风扇(4)安置于出气管(26)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废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结构主要包括:密封条(10)、第一遮盖板(11);

所述矩形箱体(1)上壁面开设有第二矩形通孔,所述第一遮盖板(11)安置于矩形箱体(1)上壁面,且与第二矩形通孔相匹配,所述若干密封条(10)位于第二矩形通孔和第一遮盖板(11)连接处,所述矩形箱体(1)内上壁面安装有无盖矩形盒体(21),所述无盖矩形盒体(21)与过滤箱(9)之间设有进气管(2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废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6)下方设矩形凹槽,所述废物盒(16)位于所设矩形凹槽内,可从侧面抽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废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炉(17)位于防护罩(3)内,第一矩形通孔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废气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2)位于防护罩(3)上方,且右方配有声光报警器(15)。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材料鉴定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废气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社会发展迅速,经常有新的产品被发明,这些新产品所用的材质、配比等都需要进行实验鉴别,确定它的安全性,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鉴别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这些实验中都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废气,这些废气污染环境,影响人员健康,对于废气的处理,不容小觑,因而需要新研发一种智能废气吸收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废气吸收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实验装置复杂,体积巨大,占地面积广,日常消耗高,保养维护复杂,成本昂贵,难以大量配置。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包括矩形箱体,所述矩形箱体前壁面开设有第一矩形通孔,所述矩形箱体前壁面设有防护罩,且防护罩将第一矩形通孔罩住,所述矩形箱体后壁面开设有圆形通孔,所述圆形通孔内安装有止逆阀,所述矩形箱体内部设有干燥结构、过滤净化结构及除臭结构,所述过滤净化结构位于矩形箱体内的右端,所述干燥结构位于矩形箱体内部,且位于过滤净化结构左端,所述除臭结构位于矩形箱体内且位于干燥结构左端;

上述中,过滤净化结构主要包括:若干个矩形片、滤网、第一锁紧阀、第二锁紧阀和过滤箱;

所述若干个矩形片等距离铰链连接于第一矩形通孔内部,所述滤网位于第一矩形通孔内,且位于若干个矩形片后方,所述第一矩形通孔内后壁面安装有第一排气管,所述过滤箱安置于第一排气管下端面,所述过滤箱侧壁面下端插装有通过矩形箱体伸出的第一折型管,所述第一锁紧阀安置于第一折型管上,所述过滤箱侧壁面上端插装有通过矩形箱体伸出的第二折型管,所述第二锁紧阀安置于第二折型管上。

优选的,所述除臭结构主要包括第二遮盖板、碳棒、无盖承载盒、若干螺钉和防护罩、风扇;

所述矩形箱体上壁面开设有第三矩形通孔,位于第二矩形通孔后方,所述无盖承载盒安置于第二矩形通孔内部,且伸入矩形箱体内部,所述无盖矩形盒体与无盖承载盒之间连接第二排气管,所述碳棒安置于无盖承载盒内部,所述第二遮盖板铰链连接与矩形箱体上壁面,所述第二遮盖板上壁面开设有若干个螺纹口,所述若干螺钉分别插装于所述若干个螺纹口内部,且位于无盖承载盒上方,所述无盖承载盒左侧壁面开设有通气口,所述通气口上套装有与圆形通孔相匹配的出气管,所述风扇安置于出气管内部。

优选的,所述干燥结构主要包括:密封条、第一遮盖板;

所述矩形箱体上壁面开设有第二矩形通孔,所述第一遮盖板安置于矩形箱体上壁面,且与第二矩形通孔相匹配,所述若干密封条位于第二矩形通孔和第一遮盖板连接处,所述矩形箱体内上壁面安装有无盖矩形盒体,所述无盖矩形盒体与过滤箱之间设有进气管。

优选的,所述滤网下方设矩形凹槽,所述废物盒位于所设矩形凹槽内,可从侧面抽出。

优选的,所述电热炉位于防护罩内,第一矩形通孔下方。

优选的,所述所述控制器位于防护罩上方,且右方配有声光报警器。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废气吸收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安装简单,结构紧凑,体积小,既满足了对废气的净化,又不浪费过多资源,使实验污染降至了最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智能废气吸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智能废气吸收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智能废气吸收装置的俯视图。

图中:1-矩形箱体;2-控制器;3-防护罩;4-风扇;5-若干个矩形片; 6-滤网;7-第一锁紧阀;8-第二锁紧阀;9-过滤箱;10-密封条;11-第一遮盖板;12-第二遮盖板;13-若干螺钉;14-止逆阀;15-声光报警器;16-废物盒;17-电热炉;18-第一排气管;19-第一折形管;20-第二折形管;21-无盖矩形盒体;22-进气管;23-碳棒;24-无盖承载盒;25-第二排气管;26-出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包括矩形箱体1,所述矩形箱体1前壁面开设有第一矩形通孔,所述矩形箱体1前壁面设有防护罩3,且防护罩3将第一矩形通孔罩住,所述矩形箱体1后壁面开设有圆形通孔,所述圆形通孔内安装有止逆阀14,所述矩形箱体1内部设有干燥结构、过滤净化结构及除臭结构,所述过滤净化结构位于矩形箱体1内的右端,所述干燥结构位于矩形箱体1内部,且位于过滤净化结构左端,所述除臭结构位于矩形箱体1内且位于干燥结构左端;上述中,过滤净化结构主要包括:若干个矩形片5、滤网6、第一锁紧阀7、第二锁紧阀8和过滤箱9;所述若干个矩形片5等距离铰链连接于第一矩形通孔内部,所述滤网6位于第一矩形通孔内,且位于若干个矩形片5后方,所述第一矩形通孔内后壁面安装有第一排气管18,所述过滤箱 9安置于第一排气管18下端面,所述过滤箱9侧壁面下端插装有通过矩形箱体1伸出的第一折型管19,所述第一锁紧阀7安置于第一折型管19上,所述过滤箱9侧壁面上端插装有通过矩形箱体1伸出的第二折型管20,所述第二锁紧阀8安置于第二折型管20上;所述除臭结构主要包括第二遮盖板12、碳棒23、无盖承载盒24、若干螺钉13和防护罩3、风扇4;所述矩形箱体1上壁面开设有第三矩形通孔,位于第二矩形通孔后方,所述无盖承载盒24安置于第二矩形通孔内部,且伸入矩形箱体1内部,所述无盖矩形盒体21与无盖承载盒24之间连接第二排气管25,所述碳棒23安置于无盖承载盒24内部,所述第二遮盖板12铰链连接与矩形箱体1上壁面,所述第二遮盖板12上壁面开设有若干个螺纹口,所述若干螺钉13分别插装于所述若干个螺纹口内部,且位于无盖承载盒24上方,所述无盖承载盒24左侧壁面开设有通气口,所述通气口上套装有与圆形通孔相匹配的出气管26,所述风扇4安置于出气管26内部;所述干燥结构主要包括:密封条10、第一遮盖板11;所述矩形箱体 1上壁面开设有第二矩形通孔,所述第一遮盖板11安置于矩形箱体1上壁面,且与第二矩形通孔相匹配,所述若干密封条10位于第二矩形通孔和第一遮盖板11连接处,所述矩形箱体1内上壁面安装有无盖矩形盒体21,所述无盖矩形盒体21与过滤箱9之间设有进气管22;所述滤网6下方设矩形凹槽,所述废物盒16位于所设矩形凹槽内,可从侧面抽出;所述电热炉17位于防护罩3内,第一矩形通孔下方;所述所述控制器2位于防护罩3上方,且右方配有声光报警器15。

实施例:通过本领域人员,将本案中所有电气件与其适配的电源通过导线进行连接,并且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器,以满足控制需求,具体连接以及控制顺序,应参考下述工作原理中,各电气件之间先后工作顺序完成电性连接,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不在对电气控制做说明,在使用时,在请参阅图1-3,开启控制器2,打开防护罩3,将试样放置在电热炉17的置物架上,关闭防护罩3,控制器2控制电热炉17至合适温度,之后风扇4转动,废气通过若干矩形片 5后由滤网6过滤,所滤物在重力下自由滑落进入废物盒16,之后的废气再经过滤箱9过滤,滤液报废后可打开第一锁紧阀7,废液流经第一折形管19 排出,之后将第一锁紧阀7关闭并打开第二锁紧阀8,新液经第二折形管20 注入滤箱9,足够后关闭,完成更换,之后进入进气管22;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废气经进气阀22进入无盖矩形盒体21,矩形盒体21内有干燥剂,可打开第一遮盖板11更换,密封条10严密密封,防止泄漏;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废气经过干燥后,再经过无盖矩形盒体21 连接的第二排气管25进入无盖承载盒24,在无盖承载盒24的碳棒23将进行除臭,其中碳棒23可打开位于矩形箱体1上壁面的第二遮盖板12进行更换,在第二遮盖板12上壁面开设有若干个螺纹口,若干螺钉13分别插装于若干个螺纹口内部,用于固定碳棒23,之后气体再由无盖承载盒24左侧壁面开设的通气口,经出气管26,被风扇4排出,在矩形箱体后壁面的逆阀14将防止气体回流;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滤网6下方设矩形凹槽,所述废物盒16位于所设矩形凹槽内,可从侧面抽出,方便清洗;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电热炉17位于防护罩3内,连接控制器2,可随时调节温度,操控实验;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控制器2位于防护罩3上方,且右方配有声光报警器15,进行播报提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设计图

一种智能废气吸收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1184451.X

申请日:2019-07-2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7(山东)

授权编号:CN209490592U

授权时间:20191015

主分类号:B01D 46/00

专利分类号:B01D46/00;B01D53/26;B01D53/04

范畴分类:23A;41B;

申请人:齐河承泽照明金属涂装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齐河承泽照明金属涂装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51100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经济开发区金能大道

发明人:杜林

第一发明人:杜林

当前权利人:齐河承泽照明金属涂装有限公司

代理人:庞庆芳

代理机构:37278

代理机构编号:济南誉琨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78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智能废气吸收装置论文和设计-杜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