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生态驳岸结构论文和设计-刘宏涛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阶梯式生态驳岸结构,包括第一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由生态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的第一生态混凝土平台层、第二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由生态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的第二生态混凝土平台层以及生态混凝土河床,所述第一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和第二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生态混凝土块石、生态混凝土垫层、营养土层、素土夯实层;所述生态混凝土河床由生态混凝土层以及素土夯实层组成。本实用新型以复原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修复河岸带的生态系统和原有的生态功能,恢复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主设计要求

1.阶梯式生态驳岸结构,包括第一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由生态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的第一生态混凝土平台层、第二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由生态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的第二生态混凝土平台层以及生态混凝土河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和第二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生态混凝土块石、生态混凝土垫层、营养土层、素土夯实层;所述生态混凝土河床由生态混凝土层以及素土夯实层组成。

设计方案

1.阶梯式生态驳岸结构,包括第一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由生态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的第一生态混凝土平台层、第二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由生态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的第二生态混凝土平台层以及生态混凝土河床,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和第二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生态混凝土块石、生态混凝土垫层、营养土层、素土夯实层;

所述生态混凝土河床由生态混凝土层以及素土夯实层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生态驳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中的生态混凝土块石由体积为0.3~0.5m3<\/sup>的生态混凝土有序叠砌而成,生态混凝土集料采用粒径20~40mm的集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生态驳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中的生态混凝土块石由体积为0.2~0.4m3<\/sup>的生态混凝土有序叠砌而成,生态混凝土集料采用粒径20~40mm的集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生态驳岸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生态混凝土平台层和第二生态混凝土平台层的厚度为10~20cm,生态混凝土集料采用粒径10~20mm的集料。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生态驳岸结构,其特征在于,由生态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的生态混凝土垫层的厚度为5~10cm,生态混凝土集料采用粒径5~15mm的集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生态驳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和第二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按照坡比1:0.5~2放坡堆砌生态混凝土块石。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态修复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阶梯式生态驳岸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产生量及排放量与日俱增,使河流黑臭污染日益严重,造成巨大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河流驳岸作为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纽带,其在城市的变化过程中,同样受到严重的破坏,导致河流滨水区内原有多种生态系统在不同程度上的退化,各种动植物种群数量减少,水质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其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然而,我国的河流生态修复常常忽视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复原以及和河岸的生态修复,此外,传统的河岸工程设计中没有考虑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且大多数驳岸处理偏硬质化结构,如浆砌石护岸、石笼驳岸等,其景观效果差,河流生态系统生物样性难以恢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阶梯式生态驳岸结构,以复原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修复河岸带的生态系统和原有的生态功能,恢复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阶梯式生态驳岸结构,包括第一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由生态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的第一生态混凝土平台层、第二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由生态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的第二生态混凝土平台层以及生态混凝土河床,

所述第一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和第二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生态混凝土块石、生态混凝土垫层、营养土层、素土夯实层;

所述生态混凝土河床由生态混凝土层以及素土夯实层组成。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中的生态混凝土块石由体积为0.3~0.5m3<\/sup>的生态混凝土有序叠砌而成,生态混凝土集料采用粒径20~40mm的集料。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中的生态混凝土块石由体积为0.2~0.4m3<\/sup>的生态混凝土有序叠砌而成,生态混凝土集料采用粒径20~40mm的集料。

优选的是,第一生态混凝土平台层和第二生态混凝土平台层的厚度为10~20cm,生态混凝土集料采用粒径10~20mm的集料。

优选的是,由生态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的生态混凝土垫层的厚度为5~10cm,生态混凝土集料采用粒径5~15mm的集料。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和第二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按照坡比1:0.5~ 2放坡堆砌生态混凝土块石。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生态驳岸与传统的硬质驳岸相比,有效阻遏了驳岸土壤被水流侵蚀的程度,增强了水土保持能力。

(2)本实用新型生态驳岸结构充分兼顾了陆地与水域之间的水分交换与调节,有效阻隔面源污染,生态混凝土河床及河岸能有效减少河底底泥溢出,防止底泥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对河道水质净化有提升作用。

(3)本实用新型生态驳岸结构采用预制的生态混凝土块石,施工简单,可以适应不同季节的水位变化特点;生态混凝土具有一定连通孔隙,为植物、微生物提供栖息地,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为河流生物多样性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明显提高了环境的生态效益。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阶梯式生态驳岸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2第一生态混凝土平台层,3第二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 4第二生态混凝土平台层,5生态混凝土河床,6第一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中的生态混凝土块石,7生态混凝土垫层,8营养土层,9素土夯实层,10生态混凝土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阶梯式生态驳岸结构,包括第一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由生态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的第一生态混凝土平台层、第二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由生态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的第二生态混凝土平台层以及生态混凝土河床,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和第二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由上至下依次包括生态混凝土块石、生态混凝土垫层、营养土层、素土夯实层;

所述生态混凝土河床由生态混凝土层以及素土夯实层组成。

本实用新型阶梯式生态驳岸结构与传统的硬质驳岸相比,有效阻遏了驳岸土壤被水流侵蚀的程度,增强了水土保持能力,其充分兼顾了陆地与水域之间的水分交换与调节,有效阻隔面源污染,生态混凝土河床及河岸能有效减少河底底泥溢出,防止底泥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对河道水质净化有提升作用。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中的生态混凝土块石由体积为 0.3~0.5m 3<\/sup>的生态混凝土有序叠砌而成,生态混凝土集料采用粒径20~40mm的集料。采用预制的生态混凝土块石,施工简单,可以适应不同季节的水位变化特点;生态混凝土具有一定连通孔隙,为植物、微生物提供栖息地,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为河流生物多样性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明显提高了环境的生态效益。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中的生态混凝土块石由体积为 0.2~0.4m 3<\/sup>的生态混凝土有序叠砌而成,生态混凝土集料采用粒径20~40mm的集料,集料粒径的大小由所建植的植物来决定,粒径越大,连同孔隙越大,植物的根系越容易扎根。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生态混凝土平台层和第二生态混凝土平台层的厚度为10~ 20cm,生态混凝土集料采用粒径10~20mm的集料。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由生态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的生态混凝土垫层的厚度为5~ 10cm,生态混凝土集料采用粒径5~15mm的集料。

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和第二生态混凝土块石斜坡按照坡比1:0.5~2放坡堆砌生态混凝土块石,按照这个比例不会因为自重而倒塌。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设计图

阶梯式生态驳岸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71093.5

申请日:2019-01-16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3(武汉)

授权编号:CN209741757U

授权时间:20191206

主分类号:E02B3/10

专利分类号:E02B3/10;E02B3/12;E02B3/14

范畴分类:36B;36E;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第一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申请人地址: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九峰一路201号

发明人:刘宏涛;宋利平

第一发明人:刘宏涛

当前权利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代理人:王莹

代理机构:11369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阶梯式生态驳岸结构论文和设计-刘宏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