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镜头论文和设计-丁玲

全文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包括:棱镜,具有正光焦度并具有入射面、反射面和出射面,入射面为凸面,出射面为凸面,棱镜配置成使得沿Y光轴的方向通过入射面入射棱镜的光经由反射面反射后通过出射面沿X光轴的方向出射,其中,Y光轴与X光轴大致垂直。光学成像镜头沿X光轴从出射面至像侧还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入射面和反射面在Y光轴上的轴上距离G1、反射面和出射面在X光轴上的轴上距离G2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0.3<(G1+G2)\/f<0.6。

主设计要求

1.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棱镜,具有正光焦度并具有入射面、反射面和出射面,所述入射面为凸面,所述出射面为凸面,所述棱镜配置成使得沿Y光轴的方向通过所述入射面入射所述棱镜的光经由所述反射面反射后通过所述出射面沿X光轴的方向出射,其中,所述Y光轴与所述X光轴大致垂直;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沿所述X光轴从所述出射面至像侧还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以及所述入射面和所述反射面在所述Y光轴上的轴上距离G1、所述反射面和所述出射面在所述X光轴上的轴上距离G2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0.3<(G1+G2)\/f<0.6。

设计方案

1.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棱镜,具有正光焦度并具有入射面、反射面和出射面,所述入射面为凸面,所述出射面为凸面,所述棱镜配置成使得沿Y光轴的方向通过所述入射面入射所述棱镜的光经由所述反射面反射后通过所述出射面沿X光轴的方向出射,其中,所述Y光轴与所述X光轴大致垂直;

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沿所述X光轴从所述出射面至像侧还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

其中,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以及

所述入射面和所述反射面在所述Y光轴上的轴上距离G1、所述反射面和所述出射面在所述X光轴上的轴上距离G2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0.3<(G1+G2)\/f<0.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ImgH\/f<0.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的有效焦距f1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0.2<f1\/f<0.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f45满足-1.2<f2\/f45<-0.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的入射面的曲率半径R1与所述棱镜的出射面的曲率半径R2满足0.2 <(R1+R2)\/(R1-R2)<0.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满足0<f2\/(R3-|R4|)<0.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满足0.4<f\/|R6|<1.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0.3<|R7|\/f<0.8。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X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与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X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满足0.1<CT2\/CT5<0.6。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在所述X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56、所述入射面和所述反射面在所述Y光轴上的轴上距离G1与所述反射面和所述出射面在所述X光轴上的轴上距离G2满足0.3<T56\/(G1+G2)<0.8。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与所述第六透镜的边缘厚度ET6满足0.3<ET6\/(ET2+ET6)<0.8。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X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在所述X光轴上的距离SAG32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所述X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在所述X光轴上的距离SAG41满足0.1<|SAG32\/SAG41|<0.6。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与所述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5满足1.65<(N2+N5)\/2<1.75。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51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62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满足1.1<(DT51+DT62)\/ImgH<1.4。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X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X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X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34与所述棱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任意相邻两透镜在所述X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总和ΣAT满足0.1<(CT3+T34+CT4)\/ΣAT<0.6。

16.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棱镜,具有正光焦度并具有入射面、反射面和出射面,所述入射面为凸面,所述出射面为凸面,所述棱镜配置成使得沿Y光轴的方向通过所述入射面入射所述棱镜的光经由所述反射面反射后通过所述出射面沿X光轴的方向出射,其中,所述Y光轴与所述X光轴大致垂直;

所述光学成像镜头沿所述X光轴从所述出射面至像侧还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

其中,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以及

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ImgH\/f<0.4。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的有效焦距f1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0.2<f1\/f<0.7。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的入射面的曲率半径R1与所述棱镜的出射面的曲率半径R2满足0.2<(R1+R2)\/(R1-R2)<0.7。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满足0.4<f\/|R6|<1.5。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0.3<|R7|\/f<0.8。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与所述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5满足1.65<(N2+N5)\/2<1.75。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在所述X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与所述第五透镜在所述X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满足0.1<CT2\/CT5<0.6。

23.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第六透镜在所述X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56、所述入射面和所述反射面在所述Y光轴上的轴上距离G1与所述反射面和所述出射面在所述X光轴上的轴上距离G2满足0.3<T56\/(G1+G2)<0.8。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射面和所述反射面在所述Y光轴上的轴上距离G1、所述反射面和所述出射面在所述X光轴上的轴上距离G2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0.3<(G1+G2)\/f<0.6。

25.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f45满足-1.2<f2\/f45<-0.2。

26.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满足0<f2\/(R3-|R4|)<0.5。

2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51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62与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满足1.1<(DT51+DT62)\/ImgH<1.4。

2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与所述第六透镜的边缘厚度ET6满足0.3<ET6\/(ET2+ET6)<0.8。

2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X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在所述X光轴上的距离SAG32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所述X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在所述X光轴上的距离SAG41满足0.1<|SAG32\/SAG41|<0.6。

30.根据权利要求16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在所述X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X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在所述X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34与所述棱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任意相邻两透镜在所述X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总和ΣAT满足0.1<(CT3+T34+CT4)\/ΣAT<0.6。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包括六枚镜片的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诸如手机、平板和数字相机的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摄像镜头技术蓬勃发展,同时这些电子产品的轻薄化趋势也使得摄像镜头微型化需求越来越高。为了避免摄像效果变差,在缩短成像镜头长度时还要确保镜头具有优良的成像质量。然而,在镜头设计领域,并非简单地将成像质量较好的镜头等比例缩小就可制作出兼备小尺寸和良好成像质量的镜头,还必须考虑镜片的实际成型和组装工艺的可行性问题。此外,在具备小型化特征的基础上,人们还希望能够使成像镜头焦距更大,镜头的放大倍率更高,远景的拍摄效果更好。

因此,微型化镜头(尤其是微型化长焦镜头)的设计难度明显高于传统镜头,如何制作出既满足电子产品的小型化需求又具有长焦特性同时还具有良好成像质量的镜头是光学成像领域一直热切追求解决的难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可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可至少解决或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缺点的光学成像镜头,例如,折返式长焦镜头。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包括:具有正光焦度并具有入射面、反射面和出射面的棱镜,其中,入射面可为凸面,出射面可为凸面,棱镜配置成使得沿Y光轴的方向通过入射面入射棱镜的光经由反射面反射后通过出射面沿X光轴的方向出射,其中,Y光轴与X光轴大致垂直。光学成像镜头沿X光轴从出射面至像侧还可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以及,入射面和反射面在Y光轴上的轴上距离G1、反射面和出射面在X光轴上的轴上距离G2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可满足0.3<(G1+G2)\/f<0.6。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可满足ImgH\/f<0.4。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棱镜的有效焦距f1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可满足0.2<f1\/f<0.7。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f45可满足-1.2<f2\/f45<-0.2。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棱镜的入射面的曲率半径R1与棱镜的出射面的曲率半径R2可满足0.2<(R1+R2)\/(R1-R2)<0.7。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可满足0<f2\/(R3-|R4|)<0.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可满足0.4<f\/|R6|<1.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可满足0.3<|R7|\/f<0.8。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在X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与第五透镜在X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可满足0.1<CT2\/CT5<0.6。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在X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56、入射面和反射面在Y光轴上的轴上距离G1与反射面和出射面在X光轴上的轴上距离G2可满足0.3<T56\/(G1+G2)<0.8。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与第六透镜的边缘厚度ET6可满足0.3<ET6\/(ET2+ET6)<0.8。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和X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在X光轴上的距离SAG32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X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在X光轴上的距离SAG41可满足0.1<|SAG32\/SAG41|<0.6。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与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5可满足1.65<(N2+N5)\/2<1.7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51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62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可满足1.1<(DT51+DT62)\/ImgH<1.4。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在X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四透镜在X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X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34与棱镜至第六透镜中任意相邻两透镜在X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总和ΣAT可满足0.1<(CT3+T34+CT4)\/ΣAT<0.6。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包括:具有正光焦度并具有入射面、反射面和出射面的棱镜,其中,入射面可为凸面,出射面可为凸面,棱镜配置成使得沿Y光轴的方向通过入射面入射棱镜的光经由反射面反射后通过出射面沿X光轴的方向出射,其中,Y光轴与X光轴大致垂直。光学成像镜头沿X光轴从出射面至像侧还可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以及,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可满足ImgH\/f<0.4。

再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包括:具有正光焦度并具有入射面、反射面和出射面的棱镜,其中,入射面可为凸面,出射面可为凸面,棱镜配置成使得沿Y光轴的方向通过入射面入射棱镜的光经由反射面反射后通过出射面沿X光轴的方向出射,其中,Y光轴与X光轴大致垂直。光学成像镜头沿X光轴从出射面至像侧还可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以及,棱镜的有效焦距f1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可满足0.2<f1\/f<0.7。

再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包括:具有正光焦度并具有入射面、反射面和出射面的棱镜,其中,入射面可为凸面,出射面可为凸面,棱镜配置成使得沿Y光轴的方向通过入射面入射棱镜的光经由反射面反射后通过出射面沿X光轴的方向出射,其中,Y光轴与X光轴大致垂直。光学成像镜头沿X光轴从出射面至像侧还可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以及,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f45可满足-1.2<f2\/f45<-0.2。

再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包括:具有正光焦度并具有入射面、反射面和出射面的棱镜,其中,入射面可为凸面,出射面可为凸面,棱镜配置成使得沿Y光轴的方向通过入射面入射棱镜的光经由反射面反射后通过出射面沿X光轴的方向出射,其中,Y光轴与X光轴大致垂直。光学成像镜头沿X光轴从出射面至像侧还可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以及,棱镜的入射面的曲率半径R1与棱镜的出射面的曲率半径R2可满足0.2<(R1+R2)\/(R1-R2)<0.7。

再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包括:具有正光焦度并具有入射面、反射面和出射面的棱镜,其中,入射面可为凸面,出射面可为凸面,棱镜配置成使得沿Y光轴的方向通过入射面入射棱镜的光经由反射面反射后通过出射面沿X光轴的方向出射,其中,Y光轴与X光轴大致垂直。光学成像镜头沿X光轴从出射面至像侧还可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以及,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可满足0<f2\/(R3-|R4|)<0.5。

再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包括:具有正光焦度并具有入射面、反射面和出射面的棱镜,其中,入射面可为凸面,出射面可为凸面,棱镜配置成使得沿Y光轴的方向通过入射面入射棱镜的光经由反射面反射后通过出射面沿X光轴的方向出射,其中,Y光轴与X光轴大致垂直。光学成像镜头沿X光轴从出射面至像侧还可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以及,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可满足0.4<f\/|R6|<1.5。

再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包括:具有正光焦度并具有入射面、反射面和出射面的棱镜,其中,入射面可为凸面,出射面可为凸面,棱镜配置成使得沿Y光轴的方向通过入射面入射棱镜的光经由反射面反射后通过出射面沿X光轴的方向出射,其中,Y光轴与X光轴大致垂直。光学成像镜头沿X光轴从出射面至像侧还可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以及,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7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可满足0.3<|R7|\/f<0.8。

再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包括:具有正光焦度并具有入射面、反射面和出射面的棱镜,其中,入射面可为凸面,出射面可为凸面,棱镜配置成使得沿Y光轴的方向通过入射面入射棱镜的光经由反射面反射后通过出射面沿X光轴的方向出射,其中,Y光轴与X光轴大致垂直。光学成像镜头沿X光轴从出射面至像侧还可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以及,第二透镜在X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与第五透镜在X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可满足0.1<CT2\/CT5<0.6。

再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包括:具有正光焦度并具有入射面、反射面和出射面的棱镜,其中,入射面可为凸面,出射面可为凸面,棱镜配置成使得沿Y光轴的方向通过入射面入射棱镜的光经由反射面反射后通过出射面沿X光轴的方向出射,其中,Y光轴与X光轴大致垂直。光学成像镜头沿X光轴从出射面至像侧还可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以及,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在X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56、入射面和反射面在Y光轴上的轴上距离G1与反射面和出射面在X光轴上的轴上距离G2可满足0.3<T56\/(G1+G2)<0.8。

再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包括:具有正光焦度并具有入射面、反射面和出射面的棱镜,其中,入射面可为凸面,出射面可为凸面,棱镜配置成使得沿Y光轴的方向通过入射面入射棱镜的光经由反射面反射后通过出射面沿X光轴的方向出射,其中,Y光轴与X光轴大致垂直。光学成像镜头沿X光轴从出射面至像侧还可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以及,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2与第六透镜的边缘厚度ET6可满足0.3<ET6\/(ET2+ET6)<0.8。

再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包括:具有正光焦度并具有入射面、反射面和出射面的棱镜,其中,入射面可为凸面,出射面可为凸面,棱镜配置成使得沿Y光轴的方向通过入射面入射棱镜的光经由反射面反射后通过出射面沿X光轴的方向出射,其中,Y光轴与X光轴大致垂直。光学成像镜头沿X光轴从出射面至像侧还可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以及,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和X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在X光轴上的距离SAG32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X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在X光轴上的距离SAG41可满足0.1<|SAG32\/SAG41|<0.6。

再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包括:具有正光焦度并具有入射面、反射面和出射面的棱镜,其中,入射面可为凸面,出射面可为凸面,棱镜配置成使得沿Y光轴的方向通过入射面入射棱镜的光经由反射面反射后通过出射面沿X光轴的方向出射,其中,Y光轴与X光轴大致垂直。光学成像镜头沿X光轴从出射面至像侧还可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以及,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与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5可满足1.65<(N2+N5)\/2<1.75。

再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包括:具有正光焦度并具有入射面、反射面和出射面的棱镜,其中,入射面可为凸面,出射面可为凸面,棱镜配置成使得沿Y光轴的方向通过入射面入射棱镜的光经由反射面反射后通过出射面沿X光轴的方向出射,其中,Y光轴与X光轴大致垂直。光学成像镜头沿X光轴从出射面至像侧还可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以及,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51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62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可满足1.1<(DT51+DT62)\/ImgH<1.4。

再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包括:具有正光焦度并具有入射面、反射面和出射面的棱镜,其中,入射面可为凸面,出射面可为凸面,棱镜配置成使得沿Y光轴的方向通过入射面入射棱镜的光经由反射面反射后通过出射面沿X光轴的方向出射,其中,Y光轴与X光轴大致垂直。光学成像镜头沿X光轴从出射面至像侧还可依序包括:具有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其中,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以及,第三透镜在X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3、第四透镜在X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X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34与棱镜至第六透镜中任意相邻两透镜在X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总和ΣAT可满足0.1<(CT3+T34+CT4)\/ΣAT<0.6。

本申请采用了七片透镜,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等,并采用折反式透镜的方式,使得上述光学成像镜头具有焦距长、镜头深度短、成像质量高等至少一个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通过以下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A至图2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A至图4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A至图6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A至图8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至图10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图1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至图12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图1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4A至图14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图1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6A至图16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图1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9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8A至图18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9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图1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0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0A至图20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0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图2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2A至图22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图2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4A至图24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图2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6A至图26B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二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三透镜或第四透镜。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每个透镜最靠近物侧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物侧面,每个透镜最靠近像侧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像侧面。

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度正式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以下对本申请的特征、原理和其他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根据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可包括例如六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这六片镜片沿着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且各相邻镜片之间均可具有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可为折返式棱镜。以实施例1为例,棱镜E1具有入射面S1、反射面S2和出射面S3(参见图1)。当来自被摄物的光线沿Y光轴的方向经由入射面S1进入棱镜E1时,可被反射面S2全反射地转向出射面S3沿X光轴的方向出射,并依序经由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以及滤光片E7,并最终于成像面S16上成像。其中,Y光轴与X光轴大致垂直。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棱镜可具有正光焦度,其入射面可为凸面,出射面可为凸面;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可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通过合理配置光焦度,可以有效地矫正光学系统的球差和色差,还可以规避光焦度集中在单个镜片,降低镜片敏感性,进而放宽实际制作的公差条件。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3<(G1+G2)\/f<0.6,其中,G1为棱镜的入射面和反射面在Y光轴上的轴上距离,G2为棱镜的反射面和出射面在X光轴上的轴上距离,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更具体地,G1、G2和f进一步可满足0.40≤(G1+G2)\/f≤0.51。满足条件式0.3<(G1+G2)\/f<0.6,可在缩短成像镜头深度的同时,保证镜头具有较长的焦距,从而实现良好的远景拍摄效果。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ImgH\/f<0.4,其中,ImgH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更具体地,ImgH和f进一步可满足0.27≤ImgH\/f≤0.31。满足满足条件式ImgH\/f<0.4,可在维持光学系统较长焦距的条件下,确保系统具有较大的像面以呈现被摄物体更多的细节信息。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2<f1\/f<0.7,其中,f1为棱镜的有效焦距,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更具体地,f1和f进一步可满足0.38≤f1\/f≤0.62。合理配置棱镜的有效焦距,既能有效地汇聚成像光束,还能避免光焦度集中在棱镜,降低该镜片的敏感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2<f2\/f45<-0.2,其中,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45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更具体地,f2和f45进一步可满足-1.11≤f2\/f45≤-0.21。通过合理控制f2和f45的比值范围,可以有效地平衡这三个透镜产生的彗差和像散,提升成像品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2<(R1+R2)\/(R1-R2)<0.7,其中,R1为棱镜的入射面的曲率半径,R2为棱镜的出射面的曲率半径。更具体地,R1和R2进一步可满足0.37≤(R1+R2)\/(R1-R2)≤0.64。通过控制棱镜的入射面和出射面的曲率半径,可以减小光线在该透镜中的偏折角度,从而规避偏折角度过大产生较强的全反射鬼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f2\/(R3-|R4|)<0.5,其中,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R3为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4为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更具体地,f2、R3和R4进一步可满足0.10≤f2\/(R3-|R4|)≤0.38。合理控制f2\/(R3-|R4|)的范围,既能减小光线在第二透镜的入射角和出射角,降低该镜片的敏感性,还能减小该透镜产生的球差和畸变。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4<f\/|R6|<1.5,其中,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R6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更具体地,f和R6进一步可满足0.47≤f\/|R6|≤1.41。合理配置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可以减小光线在该面的偏折角度,避免第三透镜产生全反射鬼像,此外,还可以减小该透镜产生的高级球差和彗差。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3<|R7|\/f<0.8,其中,R7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f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更具体地,R7和f进一步可满足0.36≤|R7|\/f≤0.70。合理控制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可以减小光线进入第四透镜的入射角,降低该镜片物侧面的敏感性,此外,还可以减小第四透镜的场曲和色差。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1<CT2\/CT5<0.6,其中,CT2为第二透镜在X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5为第五透镜在X光轴上的中心厚度。更具体地,CT2和CT5进一步可满足0.18≤CT2\/CT5≤0.39。通过控制第二透镜和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在保证这两个镜片工艺性的条件下,减小这两个镜片的尺寸,维持系统小型化。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1<(CT3+T34+CT4)\/ΣAT<0.6,其中,CT3为第三透镜在X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4为第四透镜在X光轴上的中心厚度,T34为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X光轴上的间隔距离,ΣAT为棱镜至第六透镜中任意相邻两透镜在X光轴上的间隔距离的总和。更具体地,CT3、T34、CT4和ΣAT进一步可满足0.16≤(CT3+T34+CT4)\/ΣAT≤0.43。合理配置(CT3+T34+CT4)\/ΣAT的范围,可在保证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工艺性的同时,减小光线在这两个透镜中的偏折角度,降低这两个镜片的敏感性。此外,还可以平衡这两个透镜产生的彗差和像散。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3<T56\/(G1+G2)<0.8,其中,T56为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在X光轴上的间隔距离,G1为入射面和反射面在Y光轴上的轴上距离,G2为反射面和出射面在X光轴上的轴上距离。更具体地,T56、G1和G2进一步可满足0.40≤T56\/(G1+G2)≤0.77。通过控制T56\/(G1+G2)的范围,可在维持镜头具有较小的深度条件下,合理控制光线进入第六透镜的入射角,保证光学系统的主光线角度与芯片匹配。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1<(DT51+DT62)\/ImgH<1.4,其中,DT51为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DT62为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ImgH为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更具体地,DT51、DT62和ImgH进一步可满足1.21≤(DT51+DT62)\/ImgH≤1.34。合理配置(DT51+DT62)\/ImgH范围,既可以控制镜头后端的尺寸,还可以减缓光线在镜头后端的偏折,使芯片能更好地接收光线,进而提升像面照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3<ET6\/(ET2+ET6)<0.8,其中,ET2为第二透镜的边缘厚度,ET6为第六透镜的边缘厚度。更具体地,ET2和ET6进一步可满足0.38≤ET6\/(ET2+ET6)≤0.70。合理控制第二透镜和第六透镜的边缘厚度,可以避免这两个透镜边缘过薄不易成型,还可以缓和镜片边缘处的光线偏折,规避较强的鬼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0.1<|SAG32\/SAG41|<0.6,其中,SAG32为第三透镜的像侧面和X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在X光轴上的距离,SAG41为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X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在X光轴上的距离。更具体地,SAG32和SAG41进一步可满足0.17≤|SAG32\/SAG41|≤0.51。通过控制|SAG32\/SAG41|在合理范围内,能有效地平衡第三透镜像侧面和第四透镜物侧面产生的球差、彗差和像散。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申请的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条件式1.65<(N2+N5)\/2<1.75,其中,N2为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5为第五透镜的折射率。更具体地,N2和N5进一步可满足1.67≤(N2+N5)\/2≤1.73。合理控制第二透镜和第五透镜的折射率,既能减小这两个镜片产生的色差,还能避免光线在这两个透镜中因偏折角度过大而产生全反射鬼像。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光阑,以提升镜头的成像质量。可选地,光阑可设置在棱镜与第二透镜之间。

可选地,上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光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可采用多片镜片,例如上文所述的六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等,可有效地缩小镜头的体积、降低镜头的敏感度并提高镜头的可加工性,使得光学成像镜头更有利于生产加工并且可适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通过上述配置的折反式成像镜头,能够在保证较好的成像质量条件下兼具长焦和较短镜头深度等特性,可以良好的适用于远景拍摄。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各镜片的入射面和出射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即,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以及棱镜的入射面和出射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可选地,棱镜的入射面和出射面均为非球面镜面。可选地,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以及棱镜的入射面和出射面均为非球面镜面。

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六个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该光学成像镜头不限于包括六个透镜。如果需要,该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其他数量的透镜。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u>

以下参照图1至图2B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光学成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棱镜E1、光阑STO、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第六透镜E6、滤光片E7和成像面S16。

棱镜E1具有正光焦度并具有入射面S1、反射面S2和出射面S3,其中,入射面S1为凸面,反射面S2为平面,出射面S3为凸面。沿Y光轴的方向通过入射面S1入射的光经由反射面S2反射后通过出射面S3沿X光轴的方向出射,其中,Y光轴与X光轴大致垂直。

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4为凹面,像侧面S5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6为凸面,像侧面S7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8为凸面,像侧面S9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0为凸面,像侧面S11为凹面。第六透镜E6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2为凹面,像侧面S13为凸面。滤光片E7具有物侧面S14和像侧面S15。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5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6上。

表1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料及圆锥系数,其中,曲率半径和厚度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

由表1可知,棱镜E1的入射面S1和出射面S3以及第二透镜E2至第六透镜E6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在本实施例中,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其中,x为非球面沿X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在表1中已给出);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各非球面镜面S1、S3-S13的高次项系数A4<\/sub>、A6<\/sub>、A8<\/sub>、A10<\/sub>、A12<\/sub>、A14<\/sub>、A16<\/sub>、A18<\/sub>和A20<\/sub>。

设计图

光学成像镜头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04386.9

申请日:2019-01-2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7(宁波)

授权编号:CN209486380U

授权时间:20191011

主分类号:G02B 13/00

专利分类号:G02B13/00;G02B13/18

范畴分类:30A;

申请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5400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舜宇路66-68号

发明人:丁玲;闻人建科;贺凌波;戴付建;赵烈烽

第一发明人:丁玲

当前权利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达佐;王艳春

代理机构:11204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光学成像镜头论文和设计-丁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