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基丙酸论文_王璐骏

导读:本文包含了芳基丙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丙酸,甲基,乙酯,布洛芬,丁香,普生,水合。

芳基丙酸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骏[1](2018)在《非水溶剂中酶催化立体选择性酯化芳基丙酸类对映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酶催化手性拆分过程中,底物对映体过量值ee_s的变化规律,论证了可逆反应过程中ee_s先增大后减小现象的原因,提出两种能够增加反应过程中ee_s最大值ee_(s,max)的具体方法,并建立了ee_(s,max)的计算方程。根据所建立的方程,指导了四种芳基丙酸类药物及药物中间体(2-苯基丙酸、2-(4-甲基苯基)丙酸、布洛芬和洛索洛芬)进行了手性分离,验证了提高ee_(s,max)方法的可行性以及ee_(s,max)理想方程在本类型反应体系中的可靠性。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一般条件下通过酶催化酯化反应制备高纯度芳基丙酸类单一对映体提供了可能性,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酶催化手性拆分过程中ee_s值先增加后下降的原因,为快反应对映体反应速率首先受到逆反应的强烈抑制,造成快反应对映体的速率浓度比小于慢反应对映体。进一步针对酶催化酯化反应体系分析提出,增加反应醇浓度以及控制体系水浓度可以提高ee_(s,max)值。2.针对本文中酶催化酯化反应的手性拆分体系,建立了ee_(s,max)的理想方程。3.对酶种类和有机溶剂种类进行了筛选,研究了温度、对映体初始浓度、正己醇浓度和酶用量条件对酶催化活性和对映选择性的影响。4.对四种芳基丙酸类对映体的酶催化酯化反应拆分体系进行了研究,依据ee_(s,max)的理想方程,对四种对映体分别经过实验和计算得到了能够获得期望ee_s值的实验条件,并通过实验成功获得了预期的ee_s值。在50 ~oC时,使用脂肪酶Novozym435,在正己烷中催化200 mmol/L正己醇和100 mmol/L 2-苯基丙酸发生酯化反应,获得了89.20%的ee_s值(期望ee_s=91.3%)。在80 ~oC时,使用脂肪酶Novozym435,在正己烷中催化1500 mmol/L正己醇和1000 mmol/L 2-(4-甲基苯基)丙酸发生酯化反应,获得了97.84%的ee_s值(期望ee_s=97.7%)。在70 ~oC时,使用脂肪酶Novozym40086,在甲基叔丁基醚中催化800 mmol/L正己醇和600 mmol/L布洛芬发生酯化反应,获得了93.78%的ee_s值(期望ee_s=95.6%)。在79 ~oC时,使用脂肪酶Novozym40086,在甲基叔丁基醚中催化500 mmol/L正己醇和300 mmol/L洛索洛芬发生酯化反应,获得了98.64%的ee_s值(期望ee_s=97.2%)。(本文来源于《湖南理工学院》期刊2018-05-30)

罗安,万强,范华均,陈智,吴学昊[2](2014)在《纤维素-叁(4-甲基苯甲酸酯)手性固定相拆分5种芳基丙酸类药物对映体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纤维素-叁(4-甲基苯甲酸酯)(CTMB)手性固定相,利用反相色谱法研究了氟比洛芬、普拉洛芬、布洛芬、萘普生、洛索洛芬5种芳基丙酸类手性药物的色谱拆分行为。考察了流动相组成、酸碱添加剂及柱温对上述5种药物对映体分离的影响,并通过热力学研究及对映体结构分析对CTMB固定相的手性拆分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除萘普生采用乙腈-0.1%(v/v)甲酸溶液外,以甲醇-0.1%(v/v)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可使普拉洛芬、洛索洛芬、氟比洛芬和布洛芬的对映体间的分离度均大于1.5,CTMB固定相对这5种芳基丙酸类药物的手性拆分能力依次为普拉洛芬>洛索洛芬>氟比洛芬>布洛芬>萘普生。在各自的优化色谱条件下,将方法应用于上述5种药物制剂的含量测定,结果令人满意。(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4年09期)

梁迪[3](2013)在《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前体药物的合成及其微乳、亚微乳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萘普生、氟比洛芬为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的代表性药物,具有抗炎、止痛等功效。研究表明长期口服此类药物易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溃疡及由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利用非甾体抗炎药中的羧酸基团将其制备为前药可有效降低其胃肠道的毒副作用是目前可行的方法之一。丁香酚为植物丁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近年来研究表明具有抑菌、镇痛、麻醉等活性,临床主要用于牙科龋齿、牙髓止痛。但由于其结构中含有酚羟基,久置空气中易被氧化变质,且有特殊气味,不易长期保存及制剂。本文利用前药原理将具有相近药理活性的萘普生、氟比洛芬与丁香酚拼合成前体药物,期望寻找到即可以降低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引起的胃肠道副作用,同时又能够增强丁香酚的稳定性的前体药物。本文首先合成了两个前体药物,系统研究了前体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制备了可供口服的微乳和可供静脉注射的亚微乳,并对此两种制剂进行了体内的药动学、组织分布和药效学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为该类药物的结构改造和制剂探索方向。以萘普生(或氟比洛芬)和丁香酚为原料药,以草酰氯(或二氯亚砜)为酰化剂,通过酰化反应合成了前体药物萘普生丁香酚酯(NEE)和氟比洛芬丁香酚酯(FEE);所得化合物结构均经过IR、MS和1H-NMR确认了结构。建立了NEE、FEE体外分析方法,对NEE和FEE的初步稳定性及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稳定性研究表明NEE和FEE在光照、高温、高湿条件下均很稳定。溶解性实验表明NEE和FEE皆为水难溶性药物,而FEE在短链醇及油中的溶解性较NEE好,考虑到以乳剂为载体的药物要在油相中具有一定溶解性才能满足载药量的前提,本文选用FEE为模拟药物进行制剂及药动学方面的研究。在不同pH缓冲液的稳定性研究表明,FEE在中性和偏酸性条件下较为稳定,碱性条件下极不稳定。为了改善药物的溶解性、提高生物利用度,在理化性质研究基础上,选用微乳为药物载体,制备了可供口服的微乳剂。以滴定法绘制伪叁元相图,以叁元相图中的O/W微乳区的面积大小为评价指标,考察了不同的油相、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组成变化对微乳形成的影响,最终确定了以油酸乙酯(EO)为油相、聚氧乙烯蓖麻油(Cremophor EL)为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400(PEG-400)为助表面活性剂制备了微乳制剂,确定了微乳的最佳处方组成(EO:Cremophor EL:PEG-400:Water=5:20:10:65)。考察了微乳的理化性质,微乳透射电镜下呈圆球状,平均粒径为26.74±5.52nm,Zeta电位为-7.88±2.88mV,电导率为48.8μs/cm,粘度为59.7mPa s,相变温度为72℃。对微乳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考察,实验表明在高温条件下该体系不稳定。为了扩展不同的给药途径,满足不同患者的给药需求,本文还采用两步均质法制备了FEE可供静脉注射用的亚微乳制剂。以粒径、电位及稳定系数Ke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考察了亚微乳制剂的处方组成及工艺条件。最终确定了以20%的注射用大豆油为油相,乳化剂总量为1.5%(大豆磷脂:F68=3:1),油酸用量为0.1%,以高速剪切分散机8000rpm/min在60℃条件下剪切分散8min制备初乳,将初乳移至高压均质机中以12000psi压力均质12次,充氮气灌封,121℃灭菌15min。理化性质研究表明以此法制得的叁批亚微乳平均粒径为220nm左右,zeta电位为-40mV左右。稳定性试验表明:本品经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稀释后,其粒径、电位无明显变化;高温、光照、低温实验表明该制剂应尽量避光保存。建立了血浆及组织匀浆中氟比洛芬测定的HPLC法,体外血浆及肝匀浆的降解动力学实验表明,FEE可迅速转化为氟比洛芬,具备成为前药的条件。以大鼠为试验对象,对FEE口服微乳和静脉注射用亚微乳进行体内药动学研究,并以自制的氟比洛芬混悬剂和注射剂为参比制剂进行比较,以药动学软件BAPP2.0计算了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1)灌胃氟比洛芬混悬剂药动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FEE微乳符合二室开放模型;FEE微乳与氟比洛芬混悬剂药动学参数相比,Tmax有所延长,AUC有显着性增加。(2)FEE亚微乳和氟比洛芬溶液组的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药时曲线和药动学参数无明显差异。组织分布研究表明,FEE亚微乳大鼠尾静脉注射后,其在肝、肺分布较多,在脑中含量最低。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口服微乳的LD50为514.4mg/kg,静脉注射亚微乳的LD50279.7mg/kg;安全性试验表明FEE亚微乳制剂体外不引起溶血,对家兔的耳缘静脉注射无刺激性。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口服微乳或静脉注射亚微乳,对醋酸扭体和热板法所致小鼠疼痛的镇痛效果与参比制剂相当,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6-01)

刘守信,张朝晖,明常鑫,高亚辉,孙轩非[4](2011)在《α-羟亚胺芳基丙酸乙酯制备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碱性条件下,用亚硝酸乙酯与α-芳甲基丙二酸二乙酯反应,合成了一系列α-羟亚胺芳基丙酸酯,收率≥90%。采用亚硝酸乙酯气体作为肟化试剂,改进了传统方法,提高了反应速率,简化了操作。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较优的反应条件,即亚硝酸钠与芳甲基丙二酸乙酯物质的量比为2:1,反应温度0℃,反应9个小时。(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1 AASRI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ASRI-ITED 2011 V3)》期刊2011-09-26)

刘守信,张朝晖,明常鑫,高亚辉,孙轩非[5](2011)在《α-羟亚胺芳基丙酸乙酯制备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碱性条件下,用亚硝酸乙酯与α-芳甲基丙二酸二乙酯反应,合成了一系列α-羟亚胺芳基丙酸酯,收率≥90%。采用亚硝酸乙酯气体作为肟化试剂,改进了传统方法,提高了反应速率,简化了操作。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较优的反应条件,即亚硝酸钠与芳甲基丙二酸乙酯物质的量比为2:1,反应温度0℃,反应9个小时。(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Neural Computing(FSNC 2011 V7)》期刊2011-02-20)

吴承尧[6](2011)在《2-芳基丙酸类含糖大分子药物的制备及其释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含有生物活性成分的大分子药物日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将小分子药物和生物活性成分(如糖,叶酸等)引入大分子前药,可以达到药物缓释的作用、提高药物的选择性和生物相容性、降低小分子药物的毒性和提高药物的靶向性等。同时高分子载体将药物输送到靶位点释放药物后,可被机体吸收或通过尿液等排出,不会在体内长时间积累。文章以2-芳基丙酸类药物(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酮洛芬Ketoprofen)为药物模型,它们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具有抗炎、止痛和解热作用,临床上用于减轻或控制由炎症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如痛经、急慢性附件炎、盆腔炎所致的腰腹部疼痛、术后疼痛、关节或软组织的疼痛。但是小分子原药对胃肠道有较强的刺激性,体液中溶解性差、半衰期短等缺点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为了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必须降低其副作用,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本论文用化学法和酶促法合成了叁种可聚合的药物乙烯酯和不同糖的乙烯酯衍生物,通过两类聚合单体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制备了一系列含糖聚合物前药。产物经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 13C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等表征手段,确认其结构和分子量。其中,本论文研究了不同聚合条件对聚合物前药性质的影响,如聚合反应单体摩尔比(1:1,1:2,2:1,4:1,mol/mol)、引发剂AIBN含量(1%,2%,4%,w/w)等。研究结果表明,当引发剂AIBN含量为2%时,聚合物分子量较高;增加反应中AIBN含量,聚合物分子量降低,大分子中的载药量增加;随着药物乙烯酯单体在聚合反应投料中比例的增加,聚合物的分子量逐渐下降,大分子药物的载药量则逐步增加;两种聚合单体的摩尔比例为1:1时,得到的聚合物前药分子量较大。另外,论文系统考察了聚合物前药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和释放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将酮洛芬、布洛芬和萘普生制备成含糖大分子药物可以有效避免小分子药物的暴释现象,能够达到药物缓释的效果,提高药物的利用率。药物释放曲线表明,含双糖残基的聚合物前药的药物释放速率较快,10d内酮洛芬的累积释放量为60%,含单糖侧链的聚合物前药释放速率较双糖的低,酮洛芬均聚物前药的药物释放速率最慢,10d药物的累积释放量仅为22%;糖侧链与高分子主链间的连接臂链长较短的聚合物前药释放速率较快,链长较长的药物释放速率则较慢;聚合物中糖残基含量越高,药物释放速率越快;聚合物载药量越高,药物释放速率越慢。聚合物前药在不同条件下的体外药物释放曲线显示释放介质的pH和温度对药物释放的影响比较明显。释放介质的pH越大、温度越高,药物释放速率越快。以酮洛芬含糖聚合物前药为例,其在pH10.0.0.5M NaOH溶液和温度为50℃时12h的药物累积释放量分别达到42.3%,87%,15.8%,而在pH 1.2、0.5N HCl溶液和温度为25℃时12h的药物累积释放量分别为2.5%,2.5%,2.2%;离子强度对药物释放亦有微弱影响,随着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加,药物释放速率缓慢增大,聚合物在去离子水中12h的药物释放量为1.5%,而相同时间内在0.5M NaCl溶液中为5.6%。对药物释放曲线的动力学方程模拟结果显示,不同条件下的药物释放遵循不同的动力学方程模型。实验通过静电纺丝方法,以DMF/C2H5OH (1/1, v/v)为溶剂,将酮洛芬聚合物前药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制备成纳米载药纤维。由于纤维表面积的快速增大和PVP良好的水溶性等性质,使得聚合物前药载药纤维的药物释放速率大大加快,同时纳米载药纤维还保持了聚合物前药的药物缓释作用。因此制备大分子药物的纳米载药纤维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1-01-01)

刘信宁[7](2010)在《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抗坏血酸酯化衍生物的酶法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酮洛芬和L-抗坏血酸为原料,以脂肪酶Novozym 435为主要催化剂,对其酶法合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酮洛芬能与L-抗坏血酸发生酯化反应,得到L-抗坏血酸酮洛芬酯(酮洛芬维C酯)。在合成的过程中使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碘滴定法分析非水相酶促反应合成产物中的酮洛芬维C酯。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简便等特点。研究了叁种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L-抗坏血酸衍生化的合成工艺,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首先,对叁种脂肪酶进行筛选;然后,建立了反应初速度的判定方法;最后,分别考察了底物浓度、不同溶剂、酶质量分数、反应温度、摇床转速对反应初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Novozym 435和TLIM能够催化反应并获得目标产物。通过比较,发现在单位时间内Novozym 435催化的反应产物生成量高于TLIM催化的反应。最终以反应初速度为判定标准,实验确定了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对于特定的酶催化反应体系,研究酶的反应动力学十分重要。本文从研究浓度因素的有关实验求出速度常数,研究了酶促有机合成L-抗坏血酸洛芬酯的反应动力学,并确定了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叁种底物中,布洛芬与酶的亲和力最大,酮洛芬次之,氟比洛芬最小。并且发现以布洛芬和酮洛芬为底物的酶促反应中,存在底物抑制作用。通过建立单底物抑制模型,求得底物抑制反应中的抑制常数及动力学常数。从热力学角度看,由于酶和反应物形成了络合物,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促进了反应进程。酶能够促进生化反应的速率,但不能改变反应方向和化学平衡。本文研究了酶促反应的平衡时间、平衡产物浓度,计算得到酶促反应热力学平衡常数,并考察了Novozym 435脂肪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布洛芬与L-抗坏血酸成酯的最优条件:转速200 r/min,温度65℃,加酶量5%(以底物的质量分数计),底物浓度1000 mmol/L,平衡所需时间66 h,平衡时产物质量分数为]9.07%;酮洛芬与L-抗坏血酸成酯的最优条件:200 r/min,60℃,加酶量7.5%,底物浓度600 mmol/L,平衡时间132 h,质量分数为10.63%;氟比洛芬与L-抗坏血酸成酯的最优条件:200 r/min,65℃,加酶量5%,底物浓度400 mmol/L,平衡时间144 h,质量分数为6.76%。对底物进行了比较,得到了各自的动力学与热力学参数。布洛芬:米氏常数Km=0.101μmol/L, vmax=32.68μmol/(min·g),热力学平衡常数K=0.166;酮洛芬:Km=0.144μmol/L, vmax=12.97μmol/(min·g), K=0.094;氟比洛芬:Km=0.185μmol/L, vmax=9.35μmol/(min·g), K=0.055。(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0-11-01)

董敏宇[8](2010)在《2-芳基丙酸2-芳基吗啉乙酯及反酯的合成与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一类最为常见和有效的消炎镇痛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NSAIDs常常伴随着胃肠道损伤等副作用,长期大量使用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布洛芬、萘普生是芳基丙酸类NSAIDs的代表,长期服用会产生胃溃疡、出血甚至穿孔等副作用。本文紧扣非甾体抗炎药的构效关系,针对环氧合酶-2 (COX-2)与5-酯氧酶(5-LOX)这两个重要靶点,以布洛芬和萘普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二者的结构修饰改造的工作,设计合成叁类不同的芳基丙酸类吗啉酯和反酯类衍生物,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生物活性测试,对合成的部分2-芳基吗啉中间体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并初步探讨了2-芳基吗啉醇的不对称合成。具体研究内容分为叁部分:布洛芬2-芳基吗啉乙酯、萘普生2-芳基吗啉乙酯、萘普生反酯的设计合成、表征与生物活性。设计依据:NSAIDs通过抑制COX活性、阻断花生四烯酸(AA)代谢成前列腺素(PGs)而发挥抗炎作用。COX含有两种同工酶COX-1和COX-2。COX-1为结构酶,通过促进代谢PGs保护肠胃粘膜,维持血小板及肾脏的正常功能;COX-2为诱导酶,诱导合成PGs,引发疼痛,发热,并可促进其他炎症介质的出现。大量的研究表明,NSAIDs通过抑制COX-2而发挥治疗作用,而对COX-1的抑制作用则是其造成出血、胃溃疡及肾脏损伤的原因。5-LOX是AA另一条主要代谢通路,生成白叁烯(LTs)、脂质过氧化物等。而白叁烯对炎症反应、哮喘、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有密切关系。过分抑制COX会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导致PGs减少,激活了5-LOX代谢途径,产生更多的致炎性LTs,干扰了体内平衡环境。抑制5-LOX可减少白细胞炎症、防止血栓形成并减少因抑制COX-1引起的肠胃损伤。5-LOX与COX-2的双靶标抑制剂具有肠胃道损伤少、心血管风险小的优点,同时防止血栓形成。1.布洛芬2-芳基吗啉乙酯设计合成、表征与生物活性依据COX-2与COX-1结构差异,对布洛芬羧基进行结构修饰,引入一个含有芳基的吗啉环侧链,伸入COX-2的侧面口袋,削弱对COX-1的入口处的Arg120,Glu524等氨基酸残基的作用,增强对COX-2的选择性。根据经典的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和拼合原理,引入的吗啉环结构含有5-LOX抑制剂ZD22138的类似药效基团,期望其同时能够抑制5-LOX,达到与COX-2/5-LOX双重抑制的作用,降低其肠胃副作用和心血管疾病发生危险。采用溴化铜作溴化剂,芳基烷基酮与溴化铜投料比为1:2,在乙酸乙酯/叁氯甲烷(1:1)混合极性溶剂中回流反应,可高收率得到侧链α-溴代产物。具选择性好、毒性小、操作简便且环保。α-溴代芳基烷基酮与二乙醇胺摩尔比1:4,在无溶剂条件下胺化、环合反应1-1.5 h,用88%甲酸高温还原,盐酸酸化,得到2-芳基-4-羟乙基吗啉类化合物盐酸盐。草酰氯作为酰氯化试剂,无水二氯甲烷为溶剂,室温反应制得的布洛芬酰氯和2-芳基-4-羟乙基吗啉反应制备萘普生-2-芳基吗啉酯,反应条件温和,且得到15种中间体和15种新化合物产物经1H NMR,IR确证了结构。对2-芳基吗啉中间体3f和3o,进行了单晶X衍射分析,结果显示吗啉环为标准的船式结构,晶体结构中存在的氢键是维持单晶分子稳定的主要作用力。相对于被改造的原始药物布洛芬,化合物1j、1h、1i、1l均表现出良好的COX-2抑制活性,并且产生了较好的选择性。其中化合物1j的IC5o达到0.038μmol.L-1,低于对照物Celecoxib,其COX-1/COX-2选择率为46.3。化合物1i的COX-2 IC50为0.16μmol.L-1,其COX-1/COX-2选择率高达158.1,是很有潜力的先导化合物。化合物的5-LOX抑制活性正在研究中。2.萘普生2-芳基吗啉乙酯设计合成、表征与生物活性萘普生酰氯和2-芳基-4-羟乙基吗啉发生缩合反应,制备了萘普生-2-芳基吗啉酯得到收率为24.2~67.3%的目的产物,得到13种新化合物产物经1H NMR, IR确证了结构。经环氧合酶-2(COX-2)活性抑制试验测试,显示合成的目标化合物5i显示了良好活性。本课题中设计的新化合物结构中的吗啉环含有1-2个手性碳原子,药物分子的手性通常对其活性或毒性有重大影响,所以本文尝试对吗啉中间体进行手性合成,以(2R,3R)-酒石酸二甲酯作为手性辅助剂,经过缩酮化,不对称溴化,水解,环合得到中间体盐酸(2S,3S)-2-羟基-2-(5-溴-6-甲氧基-2-萘基)-4-羟乙基吗啉。3.萘普生反酯设计合成与表征根据药物构效关系,对萘普生进行结构改造,将其还原为萘普生醇,进一步酯化,引入较大基团的侧链占据环氧合酶-2的侧面口袋,增强其对环氧合酶-2的选择性抑制。首次设计合成了萘普生反酯类衍生物,增强其在体内的稳定性。以6-甲氧基-2-萘乙酮为起始物,经过一个关键的环氧化合物中间体,再还原得到萘普生醇。分别采取了羧酸与酰氯作为酰化试剂,合成了一系列萘普生反酯衍生物。采用环己基碳二亚胺(DDC)、4-二甲氨基吡啶作为(DMAP)催化剂;得到产物收率为30.7~74.6%,产物经1H NMR确证了结构。(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0-04-08)

吴伟军[9](2010)在《酶法拆分2-芳基丙酸类药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布洛芬(Ibuprofen,2 (4异丁基苯基)丙酸)俗称芬必得,是一种重要的2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其消炎、镇痛、解热作用显着,不良反应较小。研究表明(S)布洛芬的药理活性为(R)布洛芬的100倍,且(R)布洛芬可能有毒副作用。为了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并发症及正确评价药物,消旋布洛芬的立体拆分就显得尤为重要,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文献报道的生物法拆分2芳基丙酸类药物的途径主要是用酶或微生物进行立体选择性水解(酯、酰胺和腈)、酯化等。酶催化的有机反应具有条件温和、无环境污染、速率快、选择性高等优点。虽然非水相酶催化反应的后处理方便,但传统的有机溶剂限制了酶的活性和稳定性。人们一直试图解决酶的固定化和在有机溶剂中失活的问题。近年来,用表面活性剂包衣酶催化有机介质中的反应成为酶工程领域的新技术。而用离子液体代替传统的有机溶剂作为酶催化反应的介质,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中采用了来源于Candida cylindrucea的脂肪酶,并对该脂肪酶催化布洛芬酯立体选择性水解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首先,考察了在水饱和离子液体中游离酶催化的水解反应。结果表明,在[BMIM][BF4]离子液体中,最佳的反应条件为:pH 7.5,40℃,体系酶的含量为30 mg/ml时,反应体系的ee值和转化率达到最大值。同时,探索研究了微乳液凝胶固定化脂肪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与游离的脂肪酶相比酶的活性和立体选择性得到了提高。其次,制备合成了包衣用的谷氨酸二烷基酯并对脂肪酶进行包衣,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包衣脂肪酶在N,N二甲基甲酰胺和磷酸缓冲溶液组成的单相共溶体系中催化布洛芬酯选择性水解反应,对反应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并确定了包衣脂肪酶催化的最佳反应条件:20%(v/v)DMF,pH 7.5,40 oC。同时,对表面活性剂包衣脂肪酶和无修饰天然酶的催化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脂肪酶经过包衣后在有机溶剂和缓冲液混溶体系中与游离酶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和的立体选择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0-04-01)

张红卫[10](2010)在《腈水解酶的二腈底物拓展合成及2-芳基丙酸类药物的生物拆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外消旋的2-苯基丙腈为底物,从实验室保藏的几株产腈水解酶菌株中筛选得到了能够催化产生高ee值(S)-2-苯基丙酸的菌株Rhodococcus ruber 4.1187。通过对照实验,确定了其包含腈水合酶(Nitrile Hydratase)和酰胺酶(Amidase)。腈水合酶(Nitrile Hydratase)的活力很高,几乎没有选择性,酰胺酶(Amidase)的活力相对较低,但选择性很好。并以外消旋的2-苯基丙酰胺作为模型底物,对Rhodococcus ruber 4.1187催化整细胞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最适反应pH值为7.5(Tris-HCl,100 mM),最适温度为30℃,助溶剂为DMSO,0.1 g(静息细胞)/ml可完成100 mM的底物拆分。最后,利用Rhodococcus ruber4.1187静息细胞10 g实现了底物的克级拆分,以46%产率和99%的e.e.值得到(S)-(+)-2-苯基丙酸;以47%的分离产率和95.7%e.e.值得到(R)-(-)-2-苯基丙酰胺(重结晶后e.e.值可达到99%)。本论文合成了十二种丙二腈类底物,并初步确定了产腈水合酶(Nitrile Hydratase)和酰胺酶(Amidase)的菌株Rhodococcus ruber4.1187对这些底物均具有活性,而产腈水解酶(Nitrilase)的菌株Alcaligenes sp. ECU0401对这些底物几乎无活性。(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0-01-18)

芳基丙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纤维素-叁(4-甲基苯甲酸酯)(CTMB)手性固定相,利用反相色谱法研究了氟比洛芬、普拉洛芬、布洛芬、萘普生、洛索洛芬5种芳基丙酸类手性药物的色谱拆分行为。考察了流动相组成、酸碱添加剂及柱温对上述5种药物对映体分离的影响,并通过热力学研究及对映体结构分析对CTMB固定相的手性拆分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除萘普生采用乙腈-0.1%(v/v)甲酸溶液外,以甲醇-0.1%(v/v)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可使普拉洛芬、洛索洛芬、氟比洛芬和布洛芬的对映体间的分离度均大于1.5,CTMB固定相对这5种芳基丙酸类药物的手性拆分能力依次为普拉洛芬>洛索洛芬>氟比洛芬>布洛芬>萘普生。在各自的优化色谱条件下,将方法应用于上述5种药物制剂的含量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芳基丙酸论文参考文献

[1].王璐骏.非水溶剂中酶催化立体选择性酯化芳基丙酸类对映体研究[D].湖南理工学院.2018

[2].罗安,万强,范华均,陈智,吴学昊.纤维素-叁(4-甲基苯甲酸酯)手性固定相拆分5种芳基丙酸类药物对映体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J].色谱.2014

[3].梁迪.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前体药物的合成及其微乳、亚微乳剂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

[4].刘守信,张朝晖,明常鑫,高亚辉,孙轩非.α-羟亚胺芳基丙酸乙酯制备新方法研究[C].Proceedingsof2011AASRIConferenceonInformationTechnologyandEconomicDevelopment(AASRI-ITED2011V3).2011

[5].刘守信,张朝晖,明常鑫,高亚辉,孙轩非.α-羟亚胺芳基丙酸乙酯制备新方法研究[C].Proceedingsof2011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FuzzySystemsandNeuralComputing(FSNC2011V7).2011

[6].吴承尧.2-芳基丙酸类含糖大分子药物的制备及其释药研究[D].东华大学.2011

[7].刘信宁.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抗坏血酸酯化衍生物的酶法合成研究[D].江南大学.2010

[8].董敏宇.2-芳基丙酸2-芳基吗啉乙酯及反酯的合成与生物活性[D].湖南大学.2010

[9].吴伟军.酶法拆分2-芳基丙酸类药物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

[10].张红卫.腈水解酶的二腈底物拓展合成及2-芳基丙酸类药物的生物拆分[D].华东理工大学.2010

论文知识图

},日02豆怕P云饱n丘目《由竹,肋堪酬】...芳基丙酸类药物的发展趋势1.1.2-芳基丙酸及相关洛芬...!22一芳基丙酸类药物对映体标准...一些α-芳基丙酸类的光学纯抗炎...

标签:;  ;  ;  ;  ;  ;  ;  

芳基丙酸论文_王璐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