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探索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探索

关键词:历史教学;新课改;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黄利琴,任教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第二中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这场新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的问题,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以及日常教学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

一、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

要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目标,不但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与学是一个单向的过程,教师只关注学生记了多少知识,成绩怎样。其实,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是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教学活动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老师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能从历史史实和材料的学习中,得出、验证并掌握教材内容的历史结论。传统的教学,从传统的教学意识来说,是正确的。但是,以新的课程意识来认识问题,就可以发现,这种教学过程完全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例如:疑问、茫然、顿悟、开朗、自傲、喜悦等,他们希望课堂的学习证实的不仅仅是学科结论,更想证实自己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甩掉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认识态度。

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情境式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主题设置跟教学内容相同的情景,使师生融入这种课堂情景以完成教学任务。那如何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呢?关键就是要使过去能够“活现”出来,所谓“活现”就是说要使学生产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有哪些“活现”的途径呢?一要利用直接材料,如利用本地各种历史遗迹去帮助学生明白其他各地方的历史;二要依靠大量的间接材料,如历史模型、历史图画、地图图表和教师口头说明等;三是采取一些活泼的教学方法。

2.合作式教学方法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要成为一个愿意跟学生交换意见、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兴趣、聆听学生心声的人,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合作伙伴”。合作学习具体操作过程如下:笔者把所任教学班分为若干个历史学习小组,明确且切合实际提出各个小组学习的目标。在教学中让各小组学生主动参与,让各小组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对于作业,各小组有时自己批改,有时互相批改、对于自己的错题也能自我批改,查书印证,力求做到触类旁通。对于教材的学习,笔者鼓励各小组学生说出一些不同于教材、不同于老师的想法,可以大胆假设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但要证据确凿,言之有理。对于做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分析试卷的科学性、有效性,反思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缺陷,完成试卷后,让各小组学生自己改或互改,这对提高学习成绩、完善学习方法有很大作用。对于目标,各小组在组内确立各位成员的目标,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水平,而对组外,确立最低目标和最高目标,对于达标的组员或小组,要互相勉励,互相交流成功经验,并且重新制定最高和最低目标。假如没有达到目标,组员就会去分析原因,查漏补缺,并对目标适时调整。这样一来,小组就会在不断的竞争与合作中前进,成绩也会不断提升。

3.历史知识的串联式教学方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把相关的历史知识按时间的变化、空间的转移联系起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步骤:

(1)前后联系法:即以时间为序,指导学生将认知对象的重要知识及历史发展线索进行分析整合。例如: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等。

(2)中西结合法:即以空间为序,把中国跟西方的历史相结合进行联系归纳比较,如教学本节讲到中共七大标志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时,除了要引导学生联系起陈独秀的右倾思想、王明的左倾思想、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外,还要引导学生联想起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的诞生,并将三者进行比较,通过互相交流、互相结合、互相启发,从而获得对无产阶级理论更多的认知。

4.材料教学法

历史材料是进行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它包括文献典籍、图表、实物、图片、笔记碑文和考古资料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材料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显然,这种材料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运用材料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提高比较、分析、理解史实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史实的归纳、推断、评价甚至是论证的能力。材料教学法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说明观点;第二,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第三,选取某一主题,罗列来源不同的材料,让学生整理归纳,并且解析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推测,得出自己的结论。

5.开放式教学法

历史教师应重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熟悉历史过程,切实提高历史思维的质量,尤其是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要过于迷信课本上的结论,而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及时介绍某一领域历史研究的最新方向,广泛地推介史学界对某一历史课题的不同观点。例如,关于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实行的恐怖政策,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历来对这一政策的评价不一,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这是在内外形势紧急的非凡条件下采用的非常手段,其主要作用是拯救革命,因而功勋卓著,应给以肯定;第二,它打击面过宽,处决的人太多,而且在恐怖统治下形成了一种心态,即当权者利用恐怖手段排除异己,维护权力,不愿结束恐怖统治,其危害性很大,应给予否定;第三,在评价这一政策时,将两方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功过参半。这种区别于教材的史学研究成果可以引导学生深钻教材,积极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探寻新知。其次,教师在对学生的熟悉能力和其对某一历史事件形成的结论进行评价时,更要注重采用宽松的开放性尺度,答应学生有不同的哪怕看起来是错误的观点。

6.探究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新课改的一个亮点。笔者认为,实施探究式历史教学应有以下的三步骤:

(1)导读疑问。创设适宜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因此,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细致备课,熟知教材,设计具有探索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核心,从而达到探索历史的目的。如初三世界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中,笔者设疑有: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该政策有何内容?应如何评价?②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何原因?有何内容?有何结果?应如何评价?③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④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特征?有何积极性和消极性?⑤斯大林的经济体制对我国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2)学生自学教材。学生依据问题,带着疑问,独立地自主地阅读教材,自我思考,自主探究,实现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的外在控制转化为学生的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3)师生互动解决问题。探究教学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角”,学生要主动地参与,教师只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有了独立的思考,就会运用史实的眼光审视现实的热点问题,就能获得探究历史所带来的体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但是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体现需要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有时附加几张挂图)是传统历史教学的基本工具和手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条件下的历史教学的需要了。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运用是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目标是相一致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引起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变革,也将引起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有利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形成。因此,现代化教育技术和历史课程的整合,是探索历史教学改革、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凤.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J].才智,2011(10).

[2]徐为章.关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2007(4~5).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第二中学

邮政编码:041506

标签:;  ;  ;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