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信道编码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信道编码技术,纠错能力,民用航空,线性分组码
信道编码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党大鹏[1](2019)在《信道编码技术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背景下,进一步扩大了卫星通信信道的传输距离,然而却也逐渐增多了能够干扰信号传输的因素。一旦卫星通信传输功率出现受限的情况,那么卫星通信系统就无法继续保持正常工作。所以,应当通过信道编码技术的运用,纠正错误,最大限度避免发生错误。通过该技术的运用,能将卫星通信信号问题有效解决,实现系统传输可靠性的提升。对此,本文围绕信道编码技术展开研究,在分析该技(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9年18期)
张振权,徐燕红[2](2019)在《适于卫星通信传输的新型信道编码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道编码是数字通信系统中保障数字信息在传输中降低误码,达到传送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卫星信道是一种无线随机信道,在相同误码率情况下降低信噪比对提高卫星传输起到至关作用,本文从信道编码的角度,重点研究和介绍了几种适用于卫星信道传输的信道编码技术以及它们的技术特性和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23期)
赵喆,李惠君,曹禄[3](2019)在《基于5G信道编码技术的分析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中的噪声以及电磁波干扰会对传输信号造成巨大的影响,由于无线信道是一个多径信道,信道所具有的多径衰落特性导致传输信号的不稳定接收,因此接收信号中可能会出现些许误码。引入信道编码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来降低误码率(BER)。移动通信已进入到5G时代,相比于4G在数据流量上有了极大的提升,随着调制阶数的增加误码率随之也会提升,这使得信道编码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中国移动5G技术中,信道编码部分通常采用LDPC(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低密度奇偶校验码)进行编译码~([1]),将探讨信道编码技术在中国移动5G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提升编码速率。(本文来源于《5G网络创新研讨会(2019)论文集》期刊2019-08-15)
王波[4](2019)在《ROF系统的信道编码技术和负载资源分配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云计算、5G等新兴技术的发展,高清视频、智慧城市、自动驾驶、沉浸式拓展现实等新型业务也即将迎来大规模的推广和使用。未来海量数据的传输及设备的接入,都对未来通信网络的带宽、速率、覆盖以及安全性与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建立高速、智能、灵活的通信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光载无线(ROF,Radio Over Fiber)通信系统既拥有光纤通信系统的带宽宽、损耗低、安全性好的特点,又拥有无线通信系统的灵活接入的特点,适合未来网络业务的应用与普及。但是,ROF系统中信号在远距离传输过程中由于受到信道噪声、光纤色散、非线性效应等影响,会造成接收信号的失真或畸变。同时,为了满足用户的服务请求,ROF系统中数据的传输需要从中心局经过光纤链路到达基站后再到达用户终端,但海量的用户请求与设备连接必然给光纤链路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提高ROF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提高该系统的可靠性与灵活性问题,本论文主要围绕ROF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和负载资源分配方案两个方面进行展开研究。提出使用级联涡轮空时编码(Turbo-STBC)来改善多天线广义频分复用光载无线(GFDM-ROF)系统性能;提出使用自适应的Turbo-STBC编码技术以快速缓解系统的负载压力;提出中心压力边缘化的结构来解决ROF系统中的网络拥塞并解决其负载资源分配问题,增强系统的灵活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GFDM-ROF系统的级联Turbo-STBC编码研究论文在对ROF系统、光纤通信关键技术和广义频分复用(GFDM,Generaliz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调制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GFDM-ROF系统的多天线技术和级联Turbo-STBC信道编码方案以降低系统的误码率。仿真结果表明,当发送天线为两根和接收天线为四根时,使用多天线技术的GFDM-ROF系统的误码率可以在信噪比为10dB时小于10-6;使用级联Turbo-STBC编码的GFDM-ROF系统可以在相同天线条件下获得更高的增益,信噪比为5dB时误码率可小于10-6。(2)基于GFDM-ROF系统的自适应信道编码方案研究提出了基于GFDM-ROF系统的自适应Turbo-STBC编码方案,解决了固定编码导致在降低系统误码率有限的情况下却增加极高的算法复杂度的问题。该方案在系统的发送端和接收端添加成对可供选择的编解码器,当需要快速传输时,系统选择传输速率快但误码性能适中的编解码器;当允许编解码复杂度较高可以去追求更低的误码率时,系统选择改善误码性能更好的编解码器。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编码可以获得较好的误码性能,并且在降低系统负载能力上明显优于组成其的最优固定编码方案。(3)基于ROF系统的中心压力边缘化结构与负载资源分配方案研究论文在对ROF系统结构和负载资源分配算法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心压力边缘化的结构,解决了ROF系统中由于大量用户请求而造成的光网络拥塞的问题。提出负载资源分配算法来得到服务分配和用户负载分配方案。仿真研究了边缘局的存储能力、服务的数量和边缘局数量对该方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存储比例U不大于1/2时,系统可以获得更具性价比的性能提升。(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3)
杨磊[5](2019)在《基于统计信道信息的大规模MIMO预编码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和新移动业务需求的急剧增加,未来2020年通信需求量将达到目前的1000倍。因此,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凭借其良好的频谱效率(Spectral Efficiency,SE)和能量效率(Energy Efficiency,EE)成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规模MIMO技术通过在基站端配置数以百计的天线并且同时满足较多用户的通信需求,具有充分挖掘空间维度资源的潜力,从而使得无线通信系统获得极大的SE和EE。但是,在同一时频资源内进行大量用户的数据传输导致大规模MIMO系统成为一个严重的干扰系统,因此采用消除干扰的信号处理技术是必须的。考虑到大规模MIMO系统中的大量用户端的地理位置分散且自身处理能力有限,因此一般在大规模MIMO系统的基站端通过预编码技术来消除干扰。目前大多数研究预编码技术的文献都是基于瞬时信道状态消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然而,现实环境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导致基站端无法准确获取瞬时CSI,而统计CSI则更加稳定且更加容易获取。因此,基于统计CSI在大规模MIMO系统下进行预编码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围绕大规模MIMO系统下预编码技术展开讨论,重点研究了基于统计CSI的大规模MIMO预编码策略。首先,针对收发两端都为均匀线性阵列天线的通信场景,研究了基于统计CSI的预编码策略。在假设发射端已知信道均值信息和莱斯因子的情况下,利用Jenson不等式,推导出信道遍历容量的上界表达式。然后,推导出均匀线性阵列天线场景下的最优传输方向和功率分配的解析表达式。考虑到发射端天线数量大于四的时候,信道特征值的解析表达式难以计算。因此,先分别给出了叁发N收、四发N收系统下的最优传输方向和功率分配的解析表达式,接着在此基础上推广至发射端天线数为任意的MIMO系统。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预编码策略在与等功率策略相比有性能优势。其次,针对发射端为均匀线性阵列天线和接收端为均匀圆形阵列天线的通信场景,研究了基于统计CSI的预编码策略。对发射端已知信道均值信息和莱斯因子的情况,推导出信道遍历容量的上界。然后,推导出最优传输方向和功率分配的解析表达式。考虑到发射端天线数量大于四的时候,信道特征值的解析表达式难以计算。因此,先分别给出了两发N收、叁发N收、四发N收系统下的最优传输方向和功率分配的解析表达式,接着在此基础上推广至发射端天线数为任意的MIMO系统。仿真结果表明,与等功率策略相比,所提出的预编码策略更有性能优势。然后,针对收发两端都为均匀圆形阵列天线的通信场景,研究了基于统计CSI的预编码策略。在收发两端阵列天线平行且与x轴的夹角为π/2时,直射(Line of Sight,LoS)信道为循环Toeplitz矩阵,再利用傅里叶对角化的方法得出信道均值矩阵的特征值。在假设发射端已知信道均值信息和莱斯因子的情况下,利用Jenson不等式,推导出信道遍历容量的上界表达式,然后,推导出均匀圆形阵列天线场景下的最优传输方向和功率分配的解析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预编码策略在与等功率策略相比有性能优势。针对由均匀线性阵列天线和均匀圆形阵列天线构成的叁种通信场景,本文研究了基于统计CSI的预编码技术,对这些场景下的无线通信系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2)
吴东升[6](2019)在《光通信中基于概率整形理论的信道编码技术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应用层出不穷,新应用对于光通信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合适的信道编码技术能够很好地优化传输系统。Turbo码是3G/4G移动通信技术所采用的通用信道编码技术,但由于其采用迭代解码,存在较高时延,无法满足超高速率、超低时延5G需求,因此便有了LDPC码和Polar码,LDPC码为数据信道编码方案,Polar码为广播和控制信道编码方案。当使用LDPC码时,其有限长度会产生编码间隙,其次LDPC码均匀的输入分布会导致整形间隙。当将概率整形技术与LDPC相结合时,能够提高系统互信息,降低发射功率和误码率。围绕光通信中信道编码存在的上述问题,本论文将概率整形技术与LDPC相结合,对信道编码技术展开了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的主要的创新点如下:1、设计了光通信中概率整形编码的实现方法,搭建了将概率整形与PAM4调制和PAM8调制结合的AWGN信道仿真平台,基于概率整形的PAM4信号相对均匀分布PAM4信号互信息最多提高了0.1775bit/symbol,基于概率整形的PAM8信号相对均匀分布PAM8信号互信息最多提高了0.2054bit/symbol;2、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基于概率整形和PAM4调制的可见光通信系统方案,并完成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均匀分布PAM4信号,基于概率整形的PAM4信号最高能节约20.62%的发送功率,系统传输速率最高提升了22.64%,整形增益最大为1.396dB。3、提出并实现了基于概率整形的PAM4和PAM8光纤通信系统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概率整形的PS-PAM4互信息最大提高间隔为0.1693bit/symbol,最大整形增益为1.385dB;基于概率整形的PS-PAM8互信息最大提高间隔为0.1632bit/symbol,最大整形增益为1.132dB。当概率整形参数相同时,PS-PAM8的互信息最大提高量更大,最大整形增益也更大。4、提出并实现了基于概率整形的PM-16QAM光纤通信系统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在低SNR情况下,基于概率整形的PM-16QAM误码率更低,同时在误码率为10-3处,PS-PM-16QAM相对于均匀分布PM-16QAM降低了25%的发射功率。(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5-30)
杨辉[7](2019)在《5G信道模型仿真实现与下行预编码技术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更好的利用高频段带宽、提高信道容量和频谱效率已经成为了第五代移动通信(Fifth-generation,5G)研究的重点内容。无线信道是研究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由于5G移动通信将带宽扩展到更高的频段,因此需要5G信道模型能够更好的模拟5G移动通信的无线信道传输环境。同时,由于5G移动通信中大规模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天线技术的应用,信号间干扰的问题愈加严重,5G下行预编码技术可以消除信号间干扰,提高通信系统的信道容量和频谱效率,是5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研究5G信道模型和下行预编码技术对推进5G国际标准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题来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5G国际标准候选方案评估与验证”。论文针对5G移动通信进行了5G信道模型的仿真设计与实现,并在此基础上对5G下行预编码技术的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针对5G移动通信中需要信道模型能更全面的模拟无线传输环境的需求,论文对5G信道模型进行了仿真设计与实现。论文详细分析了5G信道模型仿真的设计思想,明确了平台的高灵活性、高扩展性的设计目标,并基于仿真设计思想,详细阐述了5G信道模型的设计方案,包括总体设计方案以及5G信道模型的通用参数配置模块、基础信道模块、派生信道模块、信道校准模块四个模块的详细设计方案。根据5G信道模型的仿真设计方案,完成具体的仿真实现工作,包括仿真环境的搭建和分模块实现。并且根据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叁代合作伙伴计划)提案提供的多家研究机构的仿真数据作为参考,对5G信道模型的进行仿真校准。仿真校准结果表明,论文仿真开发的5G信道模型具有功能正确性,可用于5G关键技术的性能研究。二、针对5G移动通信中信号间干扰的问题,论文在5G信道模型仿真开发的基础上,对3GPP提出的5G下行预编码技术进行了仿真设计与实现。论文详细分析了5G下行预编码技术的仿真设计思想,明确了平台的高灵活性、高扩展性和高效率性的设计目标,并在仿真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完成了5G基于码本和基于非码本的下行预编码技术的仿真设计和仿真实现工作。在系统级仿真平台中,仿真出基于Type Ⅰ码本、基于Type Ⅱ码本、基于非码本的叁种不同下行预编码技术的小区平均频谱效率和小区边缘频谱效率结果,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基于非码本的下行预编码技术能够获取比较完整的信道状态信息,有良好的适配信道能力,性能最好;基于Type Ⅰ码本的下行预编码技术是在有限的码本集合中选择预编码矩阵,适配信道能力较差,性能最差;基于Type Ⅱ码本的下行预编码技术适配信道能力中等,其性能介于基于Type Ⅰ码本和基于非码本的两种下行预编码技术之间。(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3-26)
王键[8](2019)在《5G信道编码技术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分析信道编码技术的发展现状,对其在5G移动通信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进行了研究。同时,本文结合时代技术发展的特点,对Turbo码、LDPC码与Polar码在5G移动通信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对5G移动通信的应用和信道编码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很好的现实价值。(本文来源于《数字通信世界》期刊2019年03期)
陈曦原[9](2019)在《信道编码技术在卫星通信中的重要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卫星通信过程中,常会出现信号干扰问题,从而对信息传输稳定性与效率造成影响。信道编码技术能够解决卫星通信信号问题,通过编码处理提高系统传输可靠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信道编码技术进行探讨,并对其在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本文来源于《数字通信世界》期刊2019年02期)
仰秉旭[10](2018)在《毫米波系统的信道估计和混合预编码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巨大的可用带宽和更高的频谱效率,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和毫米波(mmWave)技术的集成能够实现了系统吞吐量数量级的增长,这使得它们成为未来的5G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毫米波传输在发射机和接收机处使用大型天线阵列,结合毫米波频率和混合信号功率限制,需要新的大规模MIMO信号处理技术。由于带宽大,所以低复杂度的收发器算法变得十分重要,研究大规模MIMO毫米波系统的信道估计技术和混合预编码技术就变得十分有意义。本论文紧紧围绕在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条件下,探讨5G物理层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大规模MIMO毫米波信道估计技术,以获取毫米波信道状态信息(AoA/AoD及信道增益);研究毫米波系统的混合预编码技术,以提高系统的信道容量和性能;最后将单用户混合预编码推广到多用户混合预编码的情况,更能符合当前应用前景。主要工作如下:(1)在大规模MIMO毫米波系统,如何准确估计对预编码器和组合器设计至关重要的信道状态信息(CSI)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利用毫米波信道的稀疏性,本文提出了提出了一种估计毫米波信参数的低复杂度算法,可以较为准确的估计出毫米波信道状态信息AoD/AoA及信道增益,不仅克服了仅模拟波束成形的硬件约束,还实现了接近数字解决方案的性能。(2)由于毫米波系统中的硬件成本和功率限制,难以实现大型天线阵列的全数字预编码,解决方案通常是采用混合预编码技术。基于量化的可变移相器的模拟波束形成以及使用有限数量的RF链这两个约束,我们为大规模MIMO毫米波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OMP的优化改进算法,在没有增加复杂度的前提下,能实现比OMP更好的性能。(3)多用户混合预编码可用于进一步提高毫米波系统的频谱效率。本文中我们研究了多用户毫米波系统的混合预编码,提出了一种优化的混合最小均方误差(MMSE)预编码器,仿真结果显示,所提出的预编码器相对于已知的两阶段混合ZF预编码器具有显着的性能优势。(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11-14)
信道编码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信道编码是数字通信系统中保障数字信息在传输中降低误码,达到传送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卫星信道是一种无线随机信道,在相同误码率情况下降低信噪比对提高卫星传输起到至关作用,本文从信道编码的角度,重点研究和介绍了几种适用于卫星信道传输的信道编码技术以及它们的技术特性和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道编码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党大鹏.信道编码技术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探究[J].电子世界.2019
[2].张振权,徐燕红.适于卫星通信传输的新型信道编码技术研究[J].科技风.2019
[3].赵喆,李惠君,曹禄.基于5G信道编码技术的分析与优化[C].5G网络创新研讨会(2019)论文集.2019
[4].王波.ROF系统的信道编码技术和负载资源分配方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5].杨磊.基于统计信道信息的大规模MIMO预编码技术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
[6].吴东升.光通信中基于概率整形理论的信道编码技术与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7].杨辉.5G信道模型仿真实现与下行预编码技术性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8].王键.5G信道编码技术相关分析[J].数字通信世界.2019
[9].陈曦原.信道编码技术在卫星通信中的重要应用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9
[10].仰秉旭.毫米波系统的信道估计和混合预编码技术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