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为媛腾冲第一中学679100
【摘要】我们在实施语文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教学有所思考、得到新的认识。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最终要学生学会的是人文素养和人问情感,学会真善美,学会与他人和世界交流,这就是情感目标,拥有了情感的人,才会去很好的运用语言文字,很好的去进行人文交流,这就是能力目标,具备能力后就是如何很好的运用,而这个运用的基础就是语文知识,从基础知识到能力再到情感的三个阶段,首先要夯实的就是语文基础知识,教师要将能力的运用和情感都渗透到知识的学习当中,这样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培养合格的人才,这也是打造健全人格,塑造心理健康的必由之路,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很好的探索进行。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01-072-01
经过广大语文教师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前行的道路上也出现了一些困惑,从而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表现
1.班级学习机会差异悬殊,部分学生课堂有效学习时间少。有些学生不会听课,不会学习,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讨论时,有些小组时,争的不亦乐乎,但只顾说自己的,完全没有把别人的观点记在心里;而有的小组却“默默无闻”,都在期盼别人先开口;有的组员不参与,不合作,扰得小组学习无法正常进行;有的小组则是“离题千里”,论看似热烈,但毫无结果;有的小组干脆变成了学习好的学生的一言堂……这样的“自主、合作”失去了它的本来价值。
2.教学中片面强调感悟过程而缺乏理性分析。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的许多学生自我意识非常强,但这种意识也很不恰当表现在了学习中,如阅读学习中以自我意识取代主体意识,以闲适的故事阅读取代严谨的科学阅读,缺乏整体意识、语境意识,喜欢钻牛角尖等等,从而加大了教师的指导难度。
3.教学模式程式化,缺少随教学内容改变的相应变化。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但是,在新课程的推进中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概推翻,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简单等同于预习、讨论、总结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放弃了教师的主导、课堂走向了形式主义。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1.有效的语文教学缺乏新的学科理论支撑。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它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但是现在的基础教育阶段缺乏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完善的现代语文学科理论体系,这也就难怪许多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竟然连语文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学了什么内容,或许,他们的老师也不清楚自己在语文课堂上正在教什么、应该教什么。正如一位语文界的专家所言,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表现在“教学”上,而根子往往是在对“语文”的准确、深入的理解上。怎样使语文课程在清晰的思想指导下实践,怎样才能使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天的语文教学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这需要语文理论工作者与语文实践工作者联合攻关。
2.“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语文学科内容繁多、涉及面广而又灵活多变,但其核心知识与能力是不变的。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缺乏全局意识、整体意识,缺乏科学合理、完善有效的建构体系,没有将语文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经营。具体表现在初高中知识、能力层级不清晰;高一、高二与高三培养目标不统一,教学中,往往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只抓一点不及其余;教师个人素养有差异,对教学目标、内容、任务、过程的理解不同;评价体系不统一、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这些已经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瓶颈。
3.现在的语文教学缺乏“语文意识”,缺少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和必要的能力训练。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形成一种运用语文的能力,但是现在初中阶段片面强调语文的人文特性,强调读书的“自悟”,忽视基础知识(尤其是语法、修辞等基本不讲),过分重视对文章的领悟,过早进行应试作文训练,致使学生根基不深、理解能力不高。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语文知识过了头,而是需要大力研究中小学的语文需要每个阶段教什么知识、训练什么能力。所以,我们不应该回避“必要的语文知识”的教学。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和必要的能力训练正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三、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课改不是全盘否定、推倒重来,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几十年来形成的优秀的教学经验,坚持几千年来优良的教育传统。比如教学中要遵循“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原则,学生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习规律中的“温故知新”“学而时习”等等。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谈得上革新,才能少走弯路,才能走的更远。
2.树立学生的文本意识。课程改革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无论教学模式怎样不同、学习方法如何变换,我们都应该坚守语文的本质,用语文的思维、语文的方法处理语文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既不能将语文泛化(如将语文简单等同于生活),也不能将语文肢解、归纳为死板的模式。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使学生养成书写清楚、规范、卷面整洁的习惯;养成多向思维构思的习惯;养成勤练笔的习惯;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所有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坚持。
4.选择能引发学生思维或情感的学习情境,并且把学习主体、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形式为内容服务,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就要看能否使学生进行深层的语文学习活动。在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而不必拘泥于一种模式。
5.通过分层递进教学、重视自主行为培养、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和情感教学等措施,营造浓郁的学习情境、思考氛围,使学生感悟到学习本身也是一个使人获得乐趣和享受的过程,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时效性,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总之,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身心特点与语文教学工作实际,以及当地教育资源等,综合着力为学生构建更加高效的语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硕.语文教学的金钥匙[J].课外阅读,2013.
[2]李敏.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浅谈[J].读写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