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咪唑类模型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离子液体,水,2,6-二甲氧基苯酚,拉曼光谱
咪唑类模型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赵德扬,魏立纲,李坤兰,马英冲,闫冰[1](2015)在《烷基咪唑溴盐-水-木质素模型化合物体系的拉曼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拉曼光谱对烷基咪唑溴盐-水-木质素模型化合物(2,6-二甲氧基苯酚2,6-DMP)叁元体系和烷基咪唑溴盐-水二元体系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咪唑环和烷基侧链与水、2,6-DMP之间存在分子间相互作用。离子液体烷基链的顺反构型不同,1-乙基-3-甲基咪唑溴盐([Emim]Br)的烷基侧链为邻位交叉式构型,而1-己基-3-甲基咪唑溴([Hmim]Br)存在反式和邻位交叉式顺反异构体。在富水区域[Hmim]Br的顺反异构体会受大分子水簇影响,而2,6-DMP的加入不会对离子液体烷基链构型的变化有影响。(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10-17)
赵艳亲,陈建新[2](2012)在《四氢叶酸模型化合物咪唑啉盐的基团转移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2种四氢叶酸辅酶模型化合物咪唑啉盐7和8.它们与双官能团亲核体作用,分别完全转移了3个和5个碳单元;化合物7与单官能团亲核体作用,部分转移了3个碳单元;以部分转移产物化合物17作为四氢叶酸甲醛态模型,与胺类反应实现了带硝基的4个碳单元的完全转移;并研究了模型化合物7的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模拟并扩展了四氢叶酸辅酶在生物体内转移一碳单元的功能,产生了几种新的合成方法和试剂,可以应用于有机合成中.(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孙云,马明,孙美丽,张颜,刘小兰[3](2005)在《超氧化物歧化酶模型化合物——N,N-二(2-苯并咪唑亚甲基)苄胺Cu(Ⅱ)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量子化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以N,N-二(2-苯并咪唑亚甲基)苄胺(BN 3)为配体合成了Cu2(BN 3)2.(C6H5COO)2.(C lO4)2.2C2H6O的拟CuZn-SOD模型配合物,采用X射线衍射方法对在乙醇溶液中得到的蓝色透明单晶的晶体结构进行了测定,晶体学参数为:Mr=1 372.20,叁斜晶系,a=1.474(8)nm,b=1.526(8)nm,c=1.595(9)nm,α=76.118(13)o,β=77.917(13)o,γ=71.090(11)o,V=3.262(10)nm3,Dc=1.397M g/cm3,Z=2,F(000)=1 418,空间群为p,ī并对其进行了紫外、红外表征及元素分析.利用G 98量子化学程序包,在HF/LanL 2DZ基组水平上对配合物进行了从头计算.利用经典的邻苯叁酚自氧化法对配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测定.(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4期)
孙云,陈克,刘小兰[4](2004)在《N,N,N',N'-四(2-苯并咪唑亚甲基)-2-羟基-1,3-二氨基丙烷的量子化学研究及拟SOD模型化合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标题化合物(tbpOH)为配体合成了4种拟SOD模型配合物,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红外、紫外和元素分析表征,并在HF/6-31G基组水平上对配体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由分析计算结果可知,tbpOH可以成为较为理想的组氨酸模拟物.采用经典的邻苯叁酚自氧化法对合成的拟SOD模型配合物进行了活性测定,可知所合成的模型配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拟SOD活性,且活性顺序为Cu2(tbpO)·(CH3COO)·(ClO4)3·2C2H6O·H2O>Cu2(tbpO)·(C6H5COO)·(ClO4)3·1.5C2H6O>Fe2(tbpO)·(CH3COO)·(ClO4)5·CH3OH·H2O>Mn2(tbpO)·(C6H5COO)2·(ClO4)2·4H2O.(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2期)
陈建新,夏炽中[5](2000)在《四氢叶酸模型化合物碘化1,2—二甲基—3—对甲氧苯磺酰基咪唑啉的还原及产物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四氢叶酸模型化合物碘化1,2—二甲基—3—对甲氧苯磺酰基咪唑啉的还原反应,生成了一种新化合物;N—甲基—N—乙基—N~1—对甲氧苯磺酰基乙二胺,通过1HNMR,IR,UV,EA,MS的测定,确定了它的结构。(本文来源于《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王洪星,夏炽中,康从民[6](1999)在《四氢叶酸辅酶模型化合物的研究I.碘化 1 ,2 -二甲基 - 3-芳磺酰基 -△~2 -咪唑啉的合成及其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四氢叶酸辅酶甲酸态的3个模型化合物,即碘化1,2-二甲基-3-芳磺酰基(芳基=p-CH3C6H4,C6H5,p-ClC6H4)-△2-咪唑啉,研究了其还原和水解反应。(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1999年04期)
王洪星,夏炽中,康从民[7](1999)在《四氢叶酸辅酶模型化合物的研究Ⅱ .碘化 1 ,2 -二甲基 - 3-芳磺酰基 -△~2 -咪唑啉的一碳单元转移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四氢叶酸辅酶模型化合物与邻苯二胺、乙二胺、邻氨基酚作用则得到相应的一碳单元转移,而与芳胺、丙二腈碳负离子以及苯基溴化镁反应分别生成辅酶模型化合物的衍生物。讨论了其可能的一碳单元转移机制。(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1999年04期)
石巨恩,杨华武,罗保生,谌了容,刘长林[8](1995)在《SOD模型化合物:苯并咪唑桥连双核铜(Ⅱ)的氨叁乙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一个苯并咪唑桥连的双核铜(Ⅱ)配合物,Na3[Cu2(NTA)2Bzim]·10H2O(NTA为叁乙酸叁价负离子,Bzim为苯并咪唑负离子),并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UV/VIS,IR,ESR谱,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它属于叁斜品系,空间群,晶胞参数a=1.0426(7)nm,b=1.2074(5)nm,c=1.4680(2)nm,α=73.62(3)°,β=85.61(3)°,γ=67.24(3)°,z=2,在分子结构中,苯并咪唑负离子将两个铜桥连起来,形成与Cu,Zn-SOD相似的“咪唑桥”双核结构.两个Cu(Ⅱ)之间相距0.5716(7)nm.(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5年03期)
咪唑类模型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合成了2种四氢叶酸辅酶模型化合物咪唑啉盐7和8.它们与双官能团亲核体作用,分别完全转移了3个和5个碳单元;化合物7与单官能团亲核体作用,部分转移了3个碳单元;以部分转移产物化合物17作为四氢叶酸甲醛态模型,与胺类反应实现了带硝基的4个碳单元的完全转移;并研究了模型化合物7的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模拟并扩展了四氢叶酸辅酶在生物体内转移一碳单元的功能,产生了几种新的合成方法和试剂,可以应用于有机合成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咪唑类模型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赵德扬,魏立纲,李坤兰,马英冲,闫冰.烷基咪唑溴盐-水-木质素模型化合物体系的拉曼光谱研究[C].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年会论文集.2015
[2].赵艳亲,陈建新.四氢叶酸模型化合物咪唑啉盐的基团转移反应[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2
[3].孙云,马明,孙美丽,张颜,刘小兰.超氧化物歧化酶模型化合物——N,N-二(2-苯并咪唑亚甲基)苄胺Cu(Ⅱ)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量子化学计算[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4].孙云,陈克,刘小兰.N,N,N',N'-四(2-苯并咪唑亚甲基)-2-羟基-1,3-二氨基丙烷的量子化学研究及拟SOD模型化合物的合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5].陈建新,夏炽中.四氢叶酸模型化合物碘化1,2—二甲基—3—对甲氧苯磺酰基咪唑啉的还原及产物结构分析[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0
[6].王洪星,夏炽中,康从民.四氢叶酸辅酶模型化合物的研究I.碘化1,2-二甲基-3-芳磺酰基-△~2-咪唑啉的合成及其性质[J].合成化学.1999
[7].王洪星,夏炽中,康从民.四氢叶酸辅酶模型化合物的研究Ⅱ.碘化1,2-二甲基-3-芳磺酰基-△~2-咪唑啉的一碳单元转移反应[J].合成化学.1999
[8].石巨恩,杨华武,罗保生,谌了容,刘长林.SOD模型化合物:苯并咪唑桥连双核铜(Ⅱ)的氨叁乙酸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结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