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人民同泰医药连锁店150000
【摘要】中药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物质财产,我国的劳动人民在药材的使用过程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给现代中医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但是对于中药的研究并没有在现代社会之中终止,有了先进的技术作为研究的基础,与中药相关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中药的种类极多,不同类型的中药具有的功效也有所不同。中药能够对人体起到治疗与调养的作用,也是因为药物本身具有的各种特性,中药的药性体系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四气,包括凉、温、热以及寒,本文对具有传统功效的一般中药的寒热两种药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传统功效;中药;寒热;药性;研究
对中药药材进行研究的时候,药性是一个研究重点,只有对中药药材能够发挥的药性有了透彻地了解,才能使中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之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寒热是重要具有的两大重要药性,药性不同的中药可以被应用于不同类型疾病治疗之中,研究人员在开展中药的药性研究活动时,首先需要对中药药性的基本内涵有所了解,还要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来对中药的药性进行合理评判,借助对寒热两种药性的研究来达到合理使用重要的目的,本文根据对中药药性的了解,对寒热两种重要药性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
1原有研究成果分析
乔延江、王振国、陈蔚文等课题组针对古代典籍和教科书进行了一系列数据库挖掘研究,探讨了中药药性的理论渊源、研究发展。随着网络药理学等学科方法的提出和日渐成熟,为中药寒热药性的信息挖掘研究增添了新的手段。其中,尤以李梢及其团队的相关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该研究以寒热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国际上首次构建寒、热证生物分子网络,发现寒热方剂对寒热证患者的治疗作用的生物学基础在于逆转神经内分泌免疫分子介导的能量代谢、免疫应答网络失衡,即调控机体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转换(代谢)平衡,为揭示寒热证内在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2创新研究成果分析
中医学与热力学“神交”已久,二者均以系统观、整体观和平衡观为理论基础,热力学理论和方法为中医药基本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随着系统生物学的兴起,从系统观的角度刻画、认知与调控人体机能,已成为全世界科学家的基本共识。生命有机体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性系统或开放的热力学系统(天人合一)。机体在新陈代谢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3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相互影响。其中,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动力,信息是生命活动的纽带,起着调控物质和能量代谢的作用。
3理论认知分析
现代的中药药性研究与古代的中药功效研究,其进步之处是显而易见的,研究人员不能将功效与药性当成同一种概念来理解。中药可以被用来对人体原有的系统进行调整,使其始终可以保持人体内部系统的平衡性,研究人员需要对错误的药性理论系统进行纠正,通过合理的理论框架对中药药性进行科学地研究。
3.1构建三层次认知理论模型
为了使重要药性研究活动更加科学,研究人员可以尝试将传统药性、药理作用以及现代医学等理论进行结合性研究,构建具有三层次的新型认知模型,三层次分别为药效、功能以及药性。进行融合之前,研究人员首先需要对这三种概念进行区分,药效认知是一种思维认知,主要是指机体与某种药物相互作用之后,别人认可的基本作用单元,能够对药物具有的基本作用以及规律进行解释。功能认知是基于药效认知被提出的概念,具有中尺度的特点,主要表现的内容是药物在对服用机体发生作用时展现的基本功能,这种认知也被称为功效作用。药性认知是三层体系之中最大尺度的认知,主要内容是概括之后的药物功能,药性认知不仅仅只存在于某一种中药之中,而是存在于几类或者一类药物之中。
上述3个认知层级,尺度越小,精度越高,越有利于认识药物作用的内在机制,但却不符合人思维的认知模式;而尺度越大,则抽象度越高,符合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思维模式,也更符合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3个认知层级中,功能认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向下关联现代药理作用机制,向上抽提药性认知模型,同时与传统功效认知对比分析,还可以深入理解中药功效原理,从而实现微观和宏观的有机整合,基础和临床的关联互释。
3.2建设寒热药性的假说
基于对原有认知的剖析与突破,肖小河、罗国安、李梢、张冰等中药研究优势团队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提出了寒热药性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说:药性是中药的特征组分作用于机体的共性靶标而产生的生物效应的高度概括。药性功效科学内涵可以通过共性效应(群)—共性靶标(群)—特征组分(群)加以表征。具体来说,中药药性的传统功效包括生物效应、物质基础和网络靶标三大要素,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中药药性是通过特定的生物效应来体现的,任何药物的生物效应都有其特定的物质基础;药物生物效应的发挥是受机体生物网络调控的,生物网络中的关键共性节点可能是药性作用的靶标;药性物质通过作用于这些特定的靶标,表现为特定的生物效应。
3.3通过同类比较等策略对寒热药性进行研究
根据上述学术假说,以清热药物为例,从物质、能量和信息3个维度,探讨基于传统功用的药性本质及其表征方法。研究遵循“网络药理学预测—经典药理学、生物热力学和代谢组学分析实证—临床试验验证”研究路径;更大胆创新了一套“同类比较—旁类佐证—异类反证”的研究策略。所谓“同类比较—旁类佐证—异类反证”,即以清热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筛选第一功效为清热作用的寒性药物共性生物效应、生物靶标和物质基础,继而从其他功效药物中选取典型寒性药物进行旁类佐证,从具有温里散寒的典型热性中药中筛查热性药物效应和靶标进行异类反证,再通过临床试验验证,从正反两方面科学求证,从基础到临床全面验证,基本明确中药寒热药性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
4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我国学者原有的中药具有的寒热常见药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列举,又对一些存在时间比较短的且具有创新价值的药性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这些理论成果在原有药性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将中药药性的判断活动与一些其他知识体系的理论进行结合,如热力学的相关原理等,这些创新观点都会对药性判断工作起到一定的影响,最后又以能够发挥出传统功效的中药为研究对象,对与其寒热药性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对与药性相关的三层认知模型等认知体系进行了研究,这三种理论体系均能够为重要药性的研究活动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琳,李丰衣,王伽伯,赵艳玲,李筠,肖小河.基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则“热者寒之”的循证医学初步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12)
[2]付先军,王鹏,王振国.从中药“性-构关系”探索构建寒热药性成分要素表征体系的研究构想[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05)
[3]肖小河,王伽伯,赵艳玲,王永炎,肖培根.药性热力学观及实践[J].中国中药杂志.2010(16)
[4]李梢.网络靶标:中药方剂网络药理学研究的一个切入点[J].中国中药杂志.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