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贯穿流论文-曹国娇,魏泽勋,徐腾飞,李淑江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论文-曹国娇,魏泽勋,徐腾飞,李淑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季节内变化,望加锡海峡,爪哇岛,海表高度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论文文献综述

曹国娇,魏泽勋,徐腾飞,李淑江[1](2015)在《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及其周边海域季节内变化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ITF)是全球气候系统和热盐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太平洋与印度洋在低纬度进行水体及热量交换的唯一通道,对维持全球大洋物质、动量和能量平衡有重要作用[1]。最近的研究表明,ITF还可能是热带印度洋年际异常信号进入赤道太平洋的重要海洋信号(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5年10期)

曹国娇[2](2015)在《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及其周边海域海洋季节内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穿过印度尼西亚海复杂连通的海峡从太平洋流入印度洋,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进行水体及热量交换的重要通道,也是全球气候系统和热盐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观测表明,印度尼西亚贯穿流海域海表高度、海表温度和海流存在显着的季节内变化,其周期介于20-90天之间。由于地处太平洋—印度洋水交换要塞,印尼海域海洋季节内变化对印度尼西亚贯穿流输送有着显着影响。本文利用1993-2012年间AVISO卫星高度计的海表面高度资料和NCEP再分析风场资料,首先通过滤波处理、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季节内时间尺度海表高度异常信号在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及其周边海域的分布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然后又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进一步系统剖析了季节内信号在研究海域内的传播过程。结果表明,赤道印度洋纬向风异常所激发的季节内赤道Kelvin波向东传播,在印度洋东边界反射成为沿岸Kelvin波,沿苏门答腊-爪哇岛岛链西南沿岸继续向东传播并穿过途经海峡依次进入印尼海,最远可以抵达望加锡海峡和翁拜海峡。其传播路径主要有:(1)沿小巽他群岛向东传播,最远可以到达翁拜海峡;(2)在苏门答腊岛南端进入巽他海峡并沿着苏门答腊岛东岸传播,但是却不能传播到卡里马塔海峡;(3)在爪哇岛经龙目海峡进入印尼海继而向北抵达望加锡海峡;(4)穿过龙目海峡之后沿着岛岸向爪哇海方向传播。(本文来源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期刊2015-04-01)

王健,杜岩,郑少军,刘凯[3](2014)在《2004~2011年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在望加锡海峡中的年际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2004年1月~2006年11月的"国际努加登沙层结与输运"(international Nusantara stratification and transport,INSTANT)计划以及2006年11月~2011年7月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观测"(monitoring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MITF)计划的实测数据,从长时间序列研究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变化。在望加锡海峡中,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周期信号分布非常丰富,涵盖潮汐、季节内、季节和年际信号。对于季节变化,东南季风期间温跃层深度上最大南向流速约为1.0m·s-1,而西北季风期间最大南向流速约为0.8m·s-1。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年际变化与尼诺3.4区指数(NINO3.4)呈正相关,最大相关系数大约在NINO 3.4前1~2个月;水深150m以上,印度尼西亚贯穿流与偶极子模态指数(dipole mode index,DMI)呈负相关,200m以下呈正相关,在时间上较DMI滞后约1~2个月。季节变化的经验正交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前2个模态方差的总贡献率为97%,其中第一模态为65%,第二模态为32%;年际变化的EOF前2个模态的方差贡献率为90%,其中第一模态为51%,第二模态为39%。季节变化的第二模态和年际变化的第一模态表征赤道印度洋开尔文波模态,该模态的空间结构在垂向会发生相位反转;季节变化的第一模态和年际变化的第二模态表征赤道太平洋罗斯贝波(Rossby waves)的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l Ni?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模态,其垂向的空间结构变化比较一致。(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本刊[4](2014)在《IODP356航次——印度尼西亚贯穿流》一文中研究指出用过去气候记录的解释来预测未来是IODP科学计划的主题之一(2013-2023)。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是全球温盐环流输送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赤道太平洋输送热到印度洋它起着关键的作用,影响着全球大洋环流的结构和全球长期的气候变化。IODP356航次将通过对大陆架裂谷边缘的全球温盐环流输送的下游海区5Ma海洋历史的研究,了解关键时期海洋环流和气候发生与变化特征,特别是温暖的上新世早期过渡至较冷的更新世时期和澳大利亚季风发生及变化的控制因素。本航次最终也将揭示贯穿流流经水道的(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4年05期)

冯雪,刘海龙,王夫常,俞永强,袁东亮[5](2014)在《涡分辨率海洋模式模拟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尼西亚贯穿流(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ITF)是通过印度尼西亚海连接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的低纬环流系统,它不仅是热带西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的一部分,也是全球大洋输送带的一部分.研究表明,ITF对印度(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4年03期)

冯雪[6](2013)在《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INSANT观测资料和海洋模式LICOM2.0的模拟结果,对LICOM2.0模拟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进行模式评估,包括路径、流速和体积输送。该模式能够较好的模拟沿海峡速度的垂直结构,但是不能重现利法马托拉通道和帝汶通道海底的速度大值。引起底部模拟偏差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地形误差,也可能是模式缺少潮汐混合过程。虽然速度的模拟有一些偏差,但是ITF主要入口和出口处的体积输送与INSTANT观测几乎是一样的。与低分辨率的LICOM模式比较,我们发现高分辨率海洋模式的模拟能力在出口处体积输送的分配方面有显着提高。低分辨率LICOM主要通过翁拜海峡和龙目海峡输送ITF,高分辨率LICOM2.0则主要通过帝汶海峡进行输送。而后者与INSTANT非常接近。本文还对速度垂直结构和体积输运的季节和年际变率进行了研究。LICOM2.0对海洋上层环流的强度和季节变化的振幅都有高估。另外,在年际尺度上,与INSTANT相关最好的是最浅的龙目海峡,相关最低的是帝汶通道,尤其是帝汶通道的上层。后者可能是LICOM2.0对托雷斯海峡不真实的输送模拟导致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3-04-01)

杜岩,方国洪[7](2011)在《印度尼西亚海与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过去30年间与印度尼西亚海和印度尼西亚贯穿流有关的海洋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印度尼西亚海处于海洋大陆的中心地带,衔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池,是影响大气环流的关键海域;而通过印度尼西亚海多个连通海峡从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贯穿流,对维持全球大洋热盐分布和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影响着全球大洋环流的结构及长期的气候变化。基于大型观测计划的推动,国际上对印度尼西亚海和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不但对印度尼西亚海的环流、波动、潮流和混合、垂向层结结构,以及海气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而且对流经该海区的世界大洋环流唯一热带跨洋盆分支———ITF进行全面研究。贯穿流研究涉及ITF的分支、垂向结构、多尺度变化、水体的来源及影响、热盐输运、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环流的关系,以及对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贡献等诸多方面。对相关的研究进行分类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1年11期)

刘祥翠,刘海龙,李薇,林鹏飞[8](2009)在《用Argo温盐资料估计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多年平均地转输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rgo浮标资料,估计了2003—2007年期间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出口处114.5°E断面上层(0—1000m)的地转流,并与WOA05资料进行对比。在114.5°E断面上9.5°—18.5°S之间,依据Argo资料计算的上层(0—1000m)地转流年平均输送为4.2Sv(1Sv=106m3·s-1),比依据WOA05资料计算的流量大0.5Sv左右,与前人对IX1断面的估算接近。依据Argo资料计算的ITF的季节变化也与WOA05比较一致,最大输送都出现在7月份,可以达到10Sv,而冬季二者差异较大。比较了盐度资料的差异以及114.5°E断面南侧缺测对估计ITF地转流输送的影响,发现盐度资料的改善可以改进对ITF地转输送量的估计,而断面南侧的缺测对ITF年平均输送的影响较小。因此,Argo资料可以作为监测ITF输送量的一种有效手段,特别是用于年平均流量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刘钦燕,黄瑞新,王东晓,谢强,黄企洲[9](2006)在《印度尼西亚贯穿流与南海贯穿流的相互调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风应力估算和海洋同化数据的分析都表明,印度尼西亚贯穿流与南海(吕宋海峡)贯穿流的年际变化呈反位相,其主要原因是赤道太平洋风场异常强迫.在EI Nin0期间,赤道太平洋的西风异常会使北赤道流增强,其分叉点向北移动;北赤道流对黑潮和棉兰老流的体积输送分配产生变化,黑潮减弱,棉兰老流增强.两支环流的变化会导致在吕宋海峡和苏拉威西.棉兰老通道处出现入隙/跨隙(undenhooting/overshooting)现象,即黑潮减弱会导致从太平洋进入南海的水体增加,而棉兰老流增强会导致太平洋进入印度洋水体的减少.La Nina期间,情况与之相反.因此,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和吕宋海峡贯穿流的年际变化关系具有深刻的海洋动力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6年S3期)

李志强,俞永强,王谦谦[10](2005)在《利用海气耦合模式模拟印度尼西亚贯穿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全球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CM-1·0)100年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模式模拟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的平均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并且利用这些资料对ITF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成因做了初步分析。模式模拟的ITF平均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同已有的观测结果相比是合理的,经作者分析认为ITF的季节变化主要是因为印度尼西亚海域地处亚澳季风区,海流对于季风的响应使得ITF发生季节变化;ITF的年际变化主要是因为热带环流的年际变化及其所导致的洋流调整造成的,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05年05期)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穿过印度尼西亚海复杂连通的海峡从太平洋流入印度洋,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进行水体及热量交换的重要通道,也是全球气候系统和热盐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观测表明,印度尼西亚贯穿流海域海表高度、海表温度和海流存在显着的季节内变化,其周期介于20-90天之间。由于地处太平洋—印度洋水交换要塞,印尼海域海洋季节内变化对印度尼西亚贯穿流输送有着显着影响。本文利用1993-2012年间AVISO卫星高度计的海表面高度资料和NCEP再分析风场资料,首先通过滤波处理、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季节内时间尺度海表高度异常信号在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及其周边海域的分布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然后又通过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进一步系统剖析了季节内信号在研究海域内的传播过程。结果表明,赤道印度洋纬向风异常所激发的季节内赤道Kelvin波向东传播,在印度洋东边界反射成为沿岸Kelvin波,沿苏门答腊-爪哇岛岛链西南沿岸继续向东传播并穿过途经海峡依次进入印尼海,最远可以抵达望加锡海峡和翁拜海峡。其传播路径主要有:(1)沿小巽他群岛向东传播,最远可以到达翁拜海峡;(2)在苏门答腊岛南端进入巽他海峡并沿着苏门答腊岛东岸传播,但是却不能传播到卡里马塔海峡;(3)在爪哇岛经龙目海峡进入印尼海继而向北抵达望加锡海峡;(4)穿过龙目海峡之后沿着岛岸向爪哇海方向传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论文参考文献

[1].曹国娇,魏泽勋,徐腾飞,李淑江.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及其周边海域季节内变化研究综述[J].海洋科学.2015

[2].曹国娇.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及其周边海域海洋季节内变化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5

[3].王健,杜岩,郑少军,刘凯.2004~2011年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在望加锡海峡中的年际变化[J].热带海洋学报.2014

[4].本刊.IODP356航次——印度尼西亚贯穿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4

[5].冯雪,刘海龙,王夫常,俞永强,袁东亮.涡分辨率海洋模式模拟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J].科学通报.2014

[6].冯雪.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

[7].杜岩,方国洪.印度尼西亚海与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研究概述[J].地球科学进展.2011

[8].刘祥翠,刘海龙,李薇,林鹏飞.用Argo温盐资料估计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多年平均地转输送[J].热带海洋学报.2009

[9].刘钦燕,黄瑞新,王东晓,谢强,黄企洲.印度尼西亚贯穿流与南海贯穿流的相互调制[J].科学通报.2006

[10].李志强,俞永强,王谦谦.利用海气耦合模式模拟印度尼西亚贯穿流[J].大气科学.2005

标签:;  ;  ;  ;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论文-曹国娇,魏泽勋,徐腾飞,李淑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