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海城市耿庄中心校114224
摘要:在数学课上,小学生答题积极性普遍较低,课堂氛围不够活跃,这能看出儿童对于数学科目并不是太感兴趣,致使数学成绩较低。数学教师为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可以在课上创造出有效情境,继而使得学生课上学习效率得以提升。而对课堂情境加以设置,能够加强数学教学现有的针对性,并且对教学中的情感发挥非常有利。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问题情境
由于小学生的整体年龄偏小,其学习意识尚不完善,通常都把兴趣爱好当作学习基础。因此,数学教师只有对儿童数学兴趣加以激发,才能对其数学学习期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以调动。兴趣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动机。所以,对问题情境加以设置的一个前提就是激发兴趣。数学教师可按照课本当中问题解决的背景材料来设置故事化、生活化以及开放性的课堂问题情境,进而对儿童的探究欲加以激发,让其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进而分析并解决问题,同时让儿童对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以及解决,使其学习效率进行提高。
一、故事化的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对故事化的问题情境进行设置,可以对儿童的积极性进行调动,让其苦学以及厌学逐渐变成乐学以及喜学。比如,讲授“乘减乘加”时,数学教师可将课本当中主题图通过故事形式加以呈现。在第一环节,教师为了不对原主题图具有的探究功能加以改变,同时还能让学生保持精力集中,教师可对小熊由4株玉米当中取出其中一个的具体情境加以呈现,同时进行提问:根据这个故事画面,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儿童可以直接提出:剩余几个玉米,进而可以列出乘减、乘加的算式进行解题。在第二环节,教师为加深儿童理解,教师可继续用故事形式对小熊与熊妈妈共同摘香蕉这一情景加以呈现。
第一,看到妈妈所摘香蕉之后,小熊快速写下三个算式,即3×4、3×5-3、3×3,请大家计算一下熊妈妈摘的香蕉总数?说出理由?之后,教师可对香蕉具体摆放图加以呈现,同时进一步进行提问:你对小熊书写的三个算式是否有意见?
第二,小熊妈妈在第二天又去摘了香蕉,小熊看到香蕉之后,再次写下几个算式,即4×5-3和3×5+2,请问第二天小熊妈妈摘了多少香蕉?你能按照算式猜出这17个香蕉的具体摆放形式吗?数学课上,教师借故事来对问题情境加以设置,能让儿童玩得开心,并且学得起劲,进而对知识加以掌握。
二、活动性的问题情境
如今,新课标已经指出,课堂教学之中,教师需对学生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加以激发,并且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同时帮助其在合作交流以及自主探索期间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加以理解以及掌握,进而获得更多的活动经验。所以,数学教师需按照学生当前知识基础、身心具体发展规律以及年龄特征,对数学活动加以精心设计,提升其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让其主动参与到自主探究当中。
三、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借助生活当中一些素材,教师可对课堂问题加以巧妙设置,进而让数学课和生活不断贴近,使得学生数学兴趣不断提升,最终使其生活经验逐渐数学化以及数学问题不断生活化得以实现。
四、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数学教师在对开放性的材料加以提供之时,首先需要对一个原则加以遵守,即可让学生进行多向思考,进而使得问题得以解决。数学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些学习材料,除了要让儿童感兴趣之外,同时还能对其积极性进行调动。而且,教师所提供的这些学习材料需和教学内容高度相符,这样才能让儿童进行积极思考,并且在参与期间对其中规律加以寻找、对知识加以掌握,进而逐渐养成一种思考习惯。教师在对开放性的学习材料加以提供之时,教师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所选材料需要具有一定自由度。
例如,讲授“100之内的加法”之时,数学教师可给儿童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即在商店当中包含很多玩具,小白兔的单价是17元,飞机的单价是38元,小汽车的单价是42元,小熊猫的单价是25元,大熊的单价是80元,假设让小朋友去购买玩具,你打算购买哪件玩具?需要花费多少钱?请列出相应算式。
如此一来,儿童在此实践活动之中可拥有较大的自由度,并且能够在不知不觉当中借助生活经验进行解题。数学教师可按照学生购买的不同方案对学生予以指导,进而让其对100以内的加法具体计算方法加以掌握。
综上可知,小学教师在对数学课堂具体问题情境加以设置期间,需对小学生具体认知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问题情境具体形式加以综合考虑,这要求数学教学具备较高水平。所以,小学教师在对问题加以设置期间,可实施故事化、活动性、生活化以及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以此来充分调动儿童兴趣。同时,教师还需借助实践活动设置问题情境,让儿童在实践活动之中对数学知识加以运用,进而让其学会主动进行思考以及探究。
参考文献
[1]高渴昕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设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2017,16,(09):74-76。
[2]廖香秀丰富问题情境创造精彩课堂——对小学数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实践探讨[J].华夏教师,2017,(06):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