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近代农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近代报刊,农村妇女,教育,职业
近代农村论文文献综述
刘斌[1](2019)在《近代报刊对农村妇女的关注》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妇女作为近代中国社会群体之一,数量巨大、分布较广,因此,对近代农村妇女进行研究,则可以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常"与"变"有一另面的认识。一方面,伴随着近代的思想启蒙与解放,男女平等观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女性无论在婚姻、教育还是职业领域均获得了比以往更加广泛的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农村妇女因其处于偏远的乡村地区,宗族势力较为强大,并且交通闭塞,旧思想不易被改变、新思潮又难以及时被传播,所以近代中国农村妇女又不得不受到不平等的对待。通过对近代报刊有关农村妇女的文章进行分析,可以对近代农村妇女的这种处境有一真实的认识。(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13期)
张绪[2](2019)在《近代皖江流域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流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流动是近代皖江流域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近代工业化与市场化进程中,芜湖、安庆等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容量有所扩大,成为周边农村人口城市化流动的重要聚集区。这种人口流动是一种被迫性的、生存需求主导下的城市化,是因农村经济衰败、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城市化,折射出近代皖江流域城乡关系的畸形状态。受其影响,近代皖江流域的地方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传统职业观念与妇女社会角色的转变、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城市社会结构的多元化等。(本文来源于《人文论丛》期刊2019年01期)
刘巍[3](2019)在《近代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早期思潮——以薛仙舟《中国合作化的方案》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薛仙舟是近代中国合作思想史上的代表性人物,被国民政府尊奉为"中国合作运动的导师"。他制定的《中国合作化的方案》,蕴含了他在合作事业方面的设想和主张,成为中国合作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国合作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套方案中的思想来源于欧洲,虽然按照中国的现实国情进行了改造,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可实践性。(本文来源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建[4](2018)在《市场导向下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变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产品出口、国内工业兴起和城市人口增长引发近代中国农产品需求市场发生重大变革,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在市场需求刺激下,小麦、稻谷等精粮的种植区域范围和面积不断扩张;棉花、烟草、桐油等工业原料类经济作物在农业种植结构中的比重增加;畜牧生产由传统提供畜力为主转为向工业提供毛皮与向城市居民供给蛋、肉,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上升。(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武圣圣[5](2018)在《近代安徽农村女子生活变化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安徽农村女子在经济生活中更加独立,她们除了在家庭里承担家务劳动外,农闲时还会受雇于他人,以获得收入来贴补家用,甚至有女子走出家门,到工厂做工,成为职业女工,虽然条件较为艰苦,但是收入更加稳定。在受教育方面,她们接受近代新教育,内容有职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教育,这极大地解放了女子的思想。(本文来源于《天中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杨虎,李维力[6](2018)在《苏南蚕丝生产改进与近代苏南农村生产结构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上海开埠后,苏南地区蚕丝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作为最重要的农村社会经济生产方式,蚕丝生产改进加速了近代苏南农村传统生产结构的瓦解与革新,使其步入近代化之路。新式专业化的蚕种生产冲击了农村中传统土种生产;先进的机器缫丝生产方式替代了落后的手工生产方式;大规模集中性工厂化生产方式瓦解了原旧有的分散家庭性生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史》期刊2018年02期)
陶元浩[7](2018)在《近代中国农村社区转型中的两次“相对性衰落”》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社区先后经历过两次"相对性衰落",对中国政治、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这两次相对性衰落有内在的本质差异,但却共同受到市场化和政策意外的作用。与西方农村社区衰落的市场化根源相似,中国农村社区两次相对性衰落都与市场化的扩大与深入紧密相关,而中国农村社区相对性衰落背后被忽略的因素在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政策实践带来的意外后果。无论是清末废除科举制和对基层社区"自治"与"保甲"的政策实践,还是近叁十年来我们对农村社区经济基础、社区形态和治理方式的变革,都体现出政策意外在中国农村社区两次相对性衰落中扮演了独特而又关键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朱映红[8](2017)在《浅析《中国农村》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变迁呈现出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演进路线。《中国农村》积极参与并主导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的大论战,在论战中厘清社会性质,对于推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后来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云梦学刊》期刊2017年06期)
肖维[9](2017)在《近代湖南农村中小学场所变迁与学校文化嬗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南传统农村的基础教育主要在私塾里进行。私塾是嵌入乡村生活的教育和文化场所,其文化是一切知识为了实用,一切道德在生活之中。民国时期的新式学校是全国性政治和知识思潮在当地传播的中心。新式教育与乡村民众的社会经济活动逐渐脱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期望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农村中小学重新与乡土社会融为一体,但多数人仍然把学校教育视为离开农村的一种方式。在当代社会,高耸的围墙使得农村中小学成为一个远离乡土社会的、充满激烈竞争的教育场所。简化"农村中小学作为专门教育场所的功能","从重建筑到重装饰"以及"既传承又更新的场所文化建设"是当代农村中小学教育意义丰富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姜军,乔夏阳[10](2017)在《近代农村文化发展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整体上受到了西方现代性的入侵。在经济政治制度、知识体系、价值信仰方面产生极大的变化,农村文化遭遇到严重的发展困境,其中西方政治文化引发的嬗变,传统文化改良的不彻底,使近代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农民"武化"严重、公权力失信、被主流社会阶层边缘化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在内容上的相通之处,使之有效的锲入了农村文化的发展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下,农民成为了革命的主体与中坚力量,并最终成为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近代农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流动是近代皖江流域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近代工业化与市场化进程中,芜湖、安庆等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容量有所扩大,成为周边农村人口城市化流动的重要聚集区。这种人口流动是一种被迫性的、生存需求主导下的城市化,是因农村经济衰败、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城市化,折射出近代皖江流域城乡关系的畸形状态。受其影响,近代皖江流域的地方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传统职业观念与妇女社会角色的转变、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城市社会结构的多元化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代农村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斌.近代报刊对农村妇女的关注[J].现代交际.2019
[2].张绪.近代皖江流域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流动[J].人文论丛.2019
[3].刘巍.近代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早期思潮——以薛仙舟《中国合作化的方案》为中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9
[4].王建.市场导向下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结构变动[J].云南社会科学.2018
[5].武圣圣.近代安徽农村女子生活变化简析[J].天中学刊.2018
[6].杨虎,李维力.苏南蚕丝生产改进与近代苏南农村生产结构变迁研究[J].中国农史.2018
[7].陶元浩.近代中国农村社区转型中的两次“相对性衰落”[J].江西社会科学.2018
[8].朱映红.浅析《中国农村》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变迁[J].云梦学刊.2017
[9].肖维.近代湖南农村中小学场所变迁与学校文化嬗变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
[10].姜军,乔夏阳.近代农村文化发展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