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效应分析论文-王夏青,孙思远,杨萍,邹小燕,易巧梅

生态效应分析论文-王夏青,孙思远,杨萍,邹小燕,易巧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效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内涝,热岛效应,生态效应

生态效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夏青,孙思远,杨萍,邹小燕,易巧梅[1](2019)在《海绵城市建设下的生态效应分析——以常德市穿紫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海绵城市建设被认为是解决城市内涝、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热岛效应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自2015年起共确立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区,为今后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范围的推广提供示范。基于实地调研、查阅资料并对比分析穿紫河流域海绵城市建设前后的水文、植被和气候等自然要素变化。结果表明:常德市城市内涝有效缓解,但在暴雨发生时局部仍出现积水和内涝现象;穿紫河水质总体上由劣Ⅴ类转变为Ⅲ类,但在冬季周期性恶化及污染物富集;穿紫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显着增加,同时也表现出植物种类单一、具有环境净化功能的植物种类较少、生态系统不完整和管理不善等问题;常德市夏季的热岛效应有一定程度缓解。常德市2004-2019年的海绵城市建设显着提升了穿紫河流域的生态效应,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基础,也为合理评价其他试点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林中立,徐涵秋[2](2019)在《基于遥感的海岛型城市发展生态效应分析——以厦门岛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厦门岛为例,利用基于遥感的新型生态指数(RSEI)对海岛型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价,以期客观评测城市发展对生态质量的影响,以及科学规划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成效.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岛的RSEI从1996年的0.470下降到2017年的0.465,虽然城市发展过程中有较大面积的建筑用地、不透水面取代了植被,但厦门岛的生态环境总体较为稳定.分析表明,这主要得益于厦门岛对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划,对老城区进行旧城改造,并大力提升城市绿色空间.然而,厦门岛的生态环境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重点改善区域集中于北部的高崎机场和高崎火车站附近.(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王岳钧,怀燕,许剑锋[3](2019)在《“水稻+”绿色高效模式的生态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单一的水稻种植模式不仅效益低,还导致水稻对不利环境的抵抗能力降低、对农药和化肥的高度依赖和生产的不稳定性等问题。因而借鉴传统农业的经验、结合现代化生产技术,充分发挥稻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水稻+"生态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笔者阐述了"水稻+"生态模式的理念和利用模式类型,讨论了"水稻+"种植模式在提高土地生产力、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效应。指出在未来"水稻+"模式的推广中,应稳定水稻生产、加强技术集成、加强应用创新,以推动"水稻+"生态模式的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7期)

曾雷,陈国宝,李纯厚,于杰[4](2019)在《大亚湾湾口游泳生物群落季节异质特征与生态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基于2015年大亚湾湾口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游泳生物资源动态、多样性水平与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夏季游泳生物资源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F=4.556, P=0.01),且主要受鱼类优势群体季节更替的影响;春、夏、秋、冬各季度第一优势种类分别为二长棘鲷(Paerargyrops edita)、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和拥剑梭子蟹(Portunus gladiator);不同季节游泳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介于2.35~2.66,差异不显着(F=0.597, P=0.623);而聚类(Cluster)与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结果显示,该海域游泳生物群落季节特异性为69.13%~80.77%。由此可知,单一的α多样性指数并不能有效地反映该海域游泳生物群落特征;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该海域游泳生物群落季节异质特征与水温、溶解氧、盐度、透明度、pH和叶绿素a等环境因子间存在明确的效应关系。(本文来源于《南方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德米德(TSOGRAASH,Demidsereeter)[5](2019)在《乌梁素海网围养殖草鱼及其生态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乌梁素海已经演变成重度富营养化的草型湖泊。本论文针对乌梁素海湖内大型沉水植物的营养价值和冬季沉落死亡后对湖泊沼泽化和水质的影响,在乌梁素海设立试验研究基地,探讨水—草—鱼动态关系,从生物操纵及食物链串联效应对水质的影响等方面,研究草型湖泊渔业资源的恢复机制。本论文研究了蓖齿眼子菜、穗花狐尾藻和菹草等3种沉水植物的株长与对应湿重的回归方程和单位面积沉水植物的净生长量,研究了不同规格与密度的草鱼对3种沉水植物的摄食率和摄食强度,确定了单位面积水域中最适草鱼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及其对乌梁素海水质的改善作用。试验获得如下结果:1.利用株长与相应湿重之间的回归方程,计算统计得到每kg蓖齿眼子菜、菹草和穗花狐尾藻的净生长量分别为0.200 kg、0.290 kg和0.170 kg。2.根据本试验的结果推算,当放养草鱼尾重规格在1 kg左右时,达到水草和草鱼生态平衡,其最大放养密度在20-23℃时,分别为蓖齿眼子菜206尾/hm2,穗花狐尾藻328尾/hm2,菹草126尾/hm2。3.养殖区内TN值在0.5mgL-0.63mg/L,非养殖区内TN浓度平均为0.78 mg/L,比养殖区总氮浓度要高。4.养殖区内TP值在0.04-0.06 mg/L,非养殖区内TP浓度平均为0.08 mg/L,比养殖区TP浓度要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顾艳[6](2019)在《几种小微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生态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型河道、库塘等小微湿地作为陆地与水域的连接体,是陆地生态系统营养盐、污染物及固体悬浮物等进入大型河流、湖泊水体的主要通道。小型河道和库塘的生态修复,可有效减少进入河流、湖泊的营养负荷,是从源头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控制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对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江苏吴江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内合理利用区的小型河流湿地由于鹭鸟密集、游船搅动等,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为改善水质,针对湿地公园设计了并联交叉水系,通过控制游船路线,形成行船河道与不行船河道的交叉并联,促进河流营养盐在行船河道与不行船河道通过水体流动实现再分配,同时分别对行船河道、不行船河道进行了局部清淤。对库塘湿地,湿地公园通过局部深挖,形成浅滩区、浅水区、深水区等不同微生境,增加生物多样性,并促进营养盐在不同微生境间的再分配,提高水体的水质状况。本研究分别选取并联的清淤段、未清淤段的行船河道与不行船河道采集水样,比较分析行船控制及清淤措施的水质效应;对修复后的库塘湿地,分别选取浅滩区、浅水区、深水区,采集表层水水样和沉积物样品,研究不同水深C、N、P等营养盐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并联水系中冬春两季行船河道总磷(TP)浓度均高于不行船河道,但总氮(TN)浓度在冬季行船河道略低于不行船河道,在春季行船河道却略高于不行船河道。并联水系的设计可以增加行船河道与不行船河道间水体的异质性,促进营养元素在不同河道间的转移与再分配。(2)清淤段水体中氨氮(NH4+-N)、硝氮(NO3--N)浓度在冬春两季的行船河道和不行船河道均低于未清淤段水体。除冬季不行船河道外,其余河道清淤段水体中TN浓度低于未清淤段水体。冬季清淤河段水体中TP浓度均高于未清淤河段,春季在行船河道清淤段水体TP浓度低于未清淤段,在不行船河道清淤段水体TP浓度高于未清淤段。清淤可以有效降低水体中N素指标浓度,而为控制水体TP浓度,在不行船河段不采取清淤等活动,可以将水体中TP保持在较低水平,如非必要可以不清淤。(3)库塘湿地深水区沉积物中有机碳(TOC)和总氮(TN)含量显着高于浅水区和浅滩区,而深水区沉积物中TP含量、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显着低于浅水区和浅滩区。不同水深梯度间表层水体异质性很小,沉积物中营养元素含量和粒级结构特征存在显着差异。随着水深的增加,沉积物中TOC和TN含量递增,TP含量递减。局部挖深有利于TOC、TN在深水区沉积物中的富集,深潭浅滩的微地形塑造有利于C、N、P营养元素空间上的再分配。(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周双双[7](2019)在《长春市城-郊地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生态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将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效应不降低作为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成为当务之急。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生态效应的研究多将关注重点放在区域、市域等较大研究范围内,忽略了对城市快速发展区的研究。因此,本文以快速城市化的长春市城-郊地域为例,基于遥感影像获取了2001、2007、2011、2016年共四个年份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分析了研究区2001-2016年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在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的支撑下,测算了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分析了研究区生态风险等级的分布,旨在为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生态建设及城市规划提供科学参考价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始终以草地和建设用地为主,两者之和占总面积的比重超过3/4,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逐步由以草地为主向以建设用地为主转变,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原有建设用地的外围区域,呈扩张式发展;草地、耕地、未利用地面积所占比重持续减少,林地和水体面积所占比重呈现先增后减的特点。(2)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呈先增加后减小的状态,2007-2011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最高,变化程度最剧烈;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整体呈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特点,城市土地利用模式逐渐由粗放型转变为内填式,圆环状分布特征愈加显着。(3)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2001-2016年间ESV总量降幅达33.1%,年均下降率达2.2%,其中草地和水体对ESV总量的贡献率最高,整体表现为增加;研究区各生态系统服务的单项价值均出现下降,其中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对ESV总量的贡献率最高;研究区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所占比重持续上升,供给服务、支持服务、文化服务所占比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4)研究区生态风险等级由以较低风险区为主转变为高风险区为主,生态等级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并以原有风险较高的区域为核心逐渐向东、向南扩展,与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方向表现一致。(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周玲[8](2019)在《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指标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众多,选取植被覆盖率、降雨强度、地形坡度、土体密实度、风力等级等5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采用神经网络与Garson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因素影响水土流失程度的敏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土流失影响因素敏感性排序为:植被覆盖率,降雨强度,地形坡度,土体密实度,风力等级,但各因素间重要程度相差较小,在水土流失防治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以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9年03期)

李庆凯,郭峰,唐朝辉,刘苹,宋效宗[9](2019)在《叁种酚酸类物质在花生连作障碍中的生态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酚酸类物质在花生连作障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本研究排除田间因素的干扰,通过室内模拟培养法,研究了4种不同浓度的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及其混合物对土壤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当酚酸类物质的初始含量较低(15mg·kg~(-1)干土)时,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活性、酶活性(脲酶、中性磷酸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及养分含量(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均略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着(P>0. 05);当其初始含量达到或高于30mg·kg~(-1)干土时,各指标均降低,且随浓度增加降幅增大,以3种酚酸类物质混合物的化感抑制作用相对最强。总体来看,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酚酸类物质的化感抑制作用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其中,对羟基苯甲酸在处理第7d化感抑制作用达到最强,而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和3种酚酸类物质混合物的最强化感作用是在处理第15d。推测酚酸类物质的累积与连作花生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劣化有着直接关系,是花生连作障碍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风琦[10](2019)在《基于STIRPAT模型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生态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规模、消费能力和使用设备技术等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影响。消费规模的扩大会加重生态环境压力,而消费能力增强、能源使用设备的技术更新既能推动农村生活能源向市场化、清洁化方向发展,也能提高农村生活能源利用效率,从而改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生态环境。(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生态效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厦门岛为例,利用基于遥感的新型生态指数(RSEI)对海岛型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价,以期客观评测城市发展对生态质量的影响,以及科学规划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成效.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岛的RSEI从1996年的0.470下降到2017年的0.465,虽然城市发展过程中有较大面积的建筑用地、不透水面取代了植被,但厦门岛的生态环境总体较为稳定.分析表明,这主要得益于厦门岛对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划,对老城区进行旧城改造,并大力提升城市绿色空间.然而,厦门岛的生态环境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重点改善区域集中于北部的高崎机场和高崎火车站附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效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王夏青,孙思远,杨萍,邹小燕,易巧梅.海绵城市建设下的生态效应分析——以常德市穿紫河流域为例[J].地理学报.2019

[2].林中立,徐涵秋.基于遥感的海岛型城市发展生态效应分析——以厦门岛为例[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王岳钧,怀燕,许剑锋.“水稻+”绿色高效模式的生态效应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9

[4].曾雷,陈国宝,李纯厚,于杰.大亚湾湾口游泳生物群落季节异质特征与生态效应分析[J].南方水产科学.2019

[5].德米德(TSOGRAASH,Demidsereeter).乌梁素海网围养殖草鱼及其生态效应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6].顾艳.几种小微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生态效应分析[D].南京大学.2019

[7].周双双.长春市城-郊地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生态效应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9

[8].周玲.水土保持生态效应评价指标敏感性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

[9].李庆凯,郭峰,唐朝辉,刘苹,宋效宗.叁种酚酸类物质在花生连作障碍中的生态效应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9

[10].李风琦.基于STIRPAT模型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生态效应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标签:;  ;  ;  ;  

生态效应分析论文-王夏青,孙思远,杨萍,邹小燕,易巧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