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电子制造人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电子,人才,工程,教学改革,制造业,人才需求,培养模式。
微电子制造人才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泉[1](2011)在《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电子制造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本文在论述了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知识范畴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法、教学改革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最后,通过实践进行了培养模式的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期刊2011年22期)
李运堂,许昌,李孝禄[2](2008)在《面向微电子装备与制造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电子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对微电子装备与制造业方面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目前国内只有少数高校设置了相关的专业或开设相关的课程。介绍微电子装备与制造业的特点,提出面向微电子装备与制造业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以增强机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从业能力,最后给出了课程建设的五点建议。(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S2期)
黄春跃[3](2008)在《微电子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制造业飞速发展,对微电子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的新要求,为适应这一要求,对微电子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进行了探索。通过提出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方案、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管理与运行机制,最终形成了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该体系的建立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为满足电子制造业对微电子制造工程人才的需要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李书芹[4](2003)在《微电子制造人才供需对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电子制造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在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诸要素中,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这也是该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能否根据产业发展及时提供所需人才,关系着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成败。 大学是高级人才培养的基地,但面对新兴微电子制造业发展快、学科交叉等特点,高校单方面很难再担当此重任。本文分析我国微电子制造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供给)得与失的同时,探讨了美国的成功经验(包括面对新兴产业需要努力兴办新学科、积极培养跨学科人才、借助产学合作建立有效人才供给机制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微电子制造人才需求供给模型,并对其运作机制做出初步设计和探讨。 在新的模型和运行机制中,合作是关键。人才供给(培养)是面向社会需求的,大学要根据变化及时进行学科改造,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战略。当然企业也要把人才需求信息反馈到高校,共同决定培养质量、人才数量以及层次分布。具体对策涉及:发展跨学科,提高微电子制造人才质量;制定人才规划,决定各级人才分布层次,实现企业内部各级人才之间的合作,保证微电子制造业发展中科研、生产各环节的协调发展等。就我国现实国情来说,加强政府宏观协调,通过政策、制度鼓励大学工业的合作,是人才需求供给机制实施的保障。本文提出的人才供需模型和运行机制,可望对我国微电子制造业的发展能提供建设性意见。(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3-12-01)
微电子制造人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微电子工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对微电子装备与制造业方面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目前国内只有少数高校设置了相关的专业或开设相关的课程。介绍微电子装备与制造业的特点,提出面向微电子装备与制造业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以增强机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从业能力,最后给出了课程建设的五点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电子制造人才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春泉.微电子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2].李运堂,许昌,李孝禄.面向微电子装备与制造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3].黄春跃.微电子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探索[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
[4].李书芹.微电子制造人才供需对策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