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热厥

浅述热厥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热厥,是以临床表现为高热或胸腹灼热,口渴饮冷,烦燥不安,谵语妄言或神志昏迷,大便干燥数日不下,腹部满痛拒按,小便短赤,舌质红绛乏津,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等危急症候的同时伴有“手足厥冷”甚至“脉象沉伏”等假寒证象的一类病症。

热厥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其病因病机也记载其中。《黄帝内经·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开篇曰:“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足三阴脉阴气虚衰于下,则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发为手足发热的热厥之证,故热厥的病机为阳盛格阴,由于阳热盛极,导致阴阳失调,以致阳热过亢独居于内,使阴气格之于外。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有叙述,如355条指出:“伤寒,一二日至三四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由此可见,热厥证中,厥为标,热为本,标寒而本热,即真热假寒。

1.病因病机

虽然多种病因均可导致热厥的产生,但总体的病机诚如仲景于《伤寒论》中所言:“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即阴阳之气失去了相对平衡,不能相互贯通的结果。陈平伯云:“若寒厥则阳不与阴相顺接,热厥则阴不与阳相顺接也”。但从热厥证本质来讲,正如成无己所言:“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这就说明其病由热而起,并非它因,其病机是阳盛格阴,本质是真热假寒,其病理是由于阳热之邪盛极,深伏于里,导致阳气被郁,从而是阴阳之气不能相互协调贯通,表现出一派真热在里、格寒于外的真热假寒证。[1]

2.类证鉴别

2.1热厥与厥证

热厥由于热郁阳气所致,主要症状是四肢厥冷;厥证则是由于气血逆乱形成,主要症状是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在发病程度上,热厥发病较缓,厥证发病突然,《内经》称为“暴厥”。

2.2热厥与寒厥

二者的共同症状都有手足厥冷,但热厥是由于邪热深伏,闭阻阳气,阳郁于内,阴盛于外,不能温煦四肢所致。而寒厥是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不能达于四肢所致。存在“真寒”和“假寒”的区别。

2.3热厥与中风

中风以中老年人为多见,常有素体肝阳亢盛。其中脏腑者,突然昏仆,并伴有口眼斜、偏瘫等症,神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偏瘫、口眼斜及失语等后遗症。热厥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昏倒时间较短,醒后无后遗症。

3.辨证论治

热厥因属于“真寒假热”范畴,故易被表象掩盖其本质,因而在实际诊疗过程中要详细了解病史,对病情的发展变化深入了解,抓主要矛盾,才不会贻误病情。《伤寒论》335条指出:“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明确治疗热厥的总原则为“下之”,可理解为清热,解郁,攻下等法,亦当明确切忌发汗,若发汗,“必口伤烂赤”,这是因为热厥反发汗必伤津,势必导致热势更炽,实乃“留得一份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故也.[2]

3.1肝郁化热

主证:四肢厥冷,急燥,易怒,胸胁胀闷不舒,食欲欠佳,喜冷饮,腹中或胸腹作疼,或下利热赤,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沉弦。

治法:疏肝清热,透邪解郁。

方药:四逆散加味。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与柴胡为伍,以敛阴和阳,条达肝气;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奏升清降浊之效;甘草益脾和中,调和诸药。可加栀子、川楝子以清内;,若下利加黄连、葛根以清肝止痢;便秘加大黄以通腑气,待手足转温后,继续服用逍遥丸。

3.2阳明热盛

3.2.1无形热郁

主证:四肢厥冷,喜冷而恶热,烦渴口干,渴欲饮冷,胸腹灼热,小便黄赤,舌苔黄澡,脉沉数。

治法:清热生津。

方药:白虎汤。石膏性大寒,制阳明内盛之热;知母助石膏清热生津;粳米甘草和中益胃且能防石膏知母之大寒伤中之弊。四药同用,使里热清而阳气通达,肢厥自愈。继而可用竹叶石膏汤清余热而生津液,作为调理之用。

3.2.2有形热郁

主证:四肢厥冷,谵语潮热,大便不通,或纯利稀水恶臭,腹满疼拒按,舌红,苔燥或生芒刺,脉沉实。

治法:泻热攻下。

方药:小承气汤。大黄苦寒泻热,祛瘀通便,荡涤胃肠邪热积滞;厚朴苦温下气,除满消胀;枳实苦辛破结,导滞消痞。三药同用,轻下热结。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下降为顺,使腑气通而气机通畅,则诸症自除。

4.热厥预后

热厥,因病机有异,病情轻重不同,预后也有差异。平日宜调养情志,注重锻炼,增强体质,以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参考文献:

[1]巨守仁.热厥证病机浅析[J].陕西中医,2007,12:1701-1702.

[2]赵喜虎.论热厥的证治[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1:3.

收稿日期:2015-09-21

标签:;  ;  ;  

浅述热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