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梅
(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牛东小学户县710300)
一盆鲜花,会使你的房间增添不少光彩;一本好书,会让你领略到人生的真谛;一首优美的乐曲,会使你疲劳的身心顿时感到轻松舒展;峭壁上的劲松,能给你奋发向上的力量;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会让你留恋忘返……美滋润着人们的心灵,给人以愉快的享受。人们热爱美,寻找美……然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使用美的语言,不仅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更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从事语文教学十几年来,我一直在研究和摸索,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五步策略法”,即:导入语要“异”,过渡语要“顺”,提示语要“精”,评价语要“活”,结束语要“悬”.恰到好处的运用这“五步策略法”,会真正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永远绽放光彩。
一、导入语要“异”。
课堂导入语的“异”,是指形式和语言的奇异、奇特和标新立异。如果你着装漂亮,必定会吸引过往路人的注意。同样,作为教师,如果能使得自己授课前的导入语新颖、奇特,那么必定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能在刹那间擒住孩子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间十分钟是孩子们的“黄金时间”,在这十分钟里,他们尽情玩耍、嬉闹。上课铃声一响,孩子们都陆续走进教室,平时成绩比较好,自制力比较强的同学很快地进入到课堂角色中,而部分自制力弱的同学还沉浸于刚才的玩耍嬉闹中,如果用一种陈旧的课堂导入语:“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那些自制力弱的学生,根本听不进去,当他们“醒”过来时,老师上到哪儿都不知晓。这是影响学生听课效率,造成孩子的思维与教学环节上脱节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班中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年代中的孩子,在电视和报刊的影响下,知识面不断拓宽,那些理性、陈腐的陈述,逐渐被他们淘汰,他们需要的是那些新颖、奇特、标新立异、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导入语。由此可见,导入语的“异”,不仅能有效地体现教师课堂用语的艺术性,还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过渡语要“顺”。
顺则通,通则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是起了承接、小结的作用,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是教师在找到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提炼语言,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骤。例如教《大自然的秘密》一课,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自作聪明的把幼龟抱向大海是违背大自然的规律的。我的过渡语是:“这个幼龟是一般的龟吗?他在龟群中起着什么作用呢?快看下文,答案自然为你揭晓。”通过这段过渡语的设置,不仅让孩子们明白了大自然的秘密是什么,更能使孩子们懂得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能自作聪明的道理。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能对全篇课文做个总结。可见,一位语文老师如果在课堂中注意自己过渡语的艺术,不仅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能使孩子在课堂中领略到那种语言和谐之美。
三、提示语要“精”。
“精”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精巧、细致,提炼精华,除去杂质。”提示语就好似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你照明前进的方向;提示语又好似一个舵手,在你快要触礁时,让你转变航向,顺利驶向彼岸;提示语又好比一支号角,在疲乏的时候,能激起前进的动力。
在教学阅读课《童年的朋友》时,为了让孩子们明白“童年的那些朋友是不应该忘记的”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当同学们争论不休时,我及时的提示学生:“和我们朝夕相处的老师、伙伴、同学,难道应该忘记吗?陪伴我们成长的小动物、小玩具、小东西难道应该忘记吗?”学生顿时领悟到了这些都是不应该忘记的,同时也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可见,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时,细致、巧妙的设置提示语,不仅能激发孩子思想的火花,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整个课堂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评价语要“活”。
“活”指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不能搞一刀切。对学生来说,教师评价语言运用的恰当与否,对学生接受知识以及身心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也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评价学生:“棒,棒,你真棒。”“很好”等等评价语言,这些语言看似有鼓励性,但却空洞,没有实效,学生听得乏味了,也就成为一种形式,真正起不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事语文教学十几年来,我一直在探索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我认为评价语言首先要关注个体差异;其次要具有赏识性。在我的课堂上,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我会说:“如果你在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回答的话,你的答案会更精彩。”对于经常不发言的学生来说,我会鼓励他说:“老师发现课外的你非常活跃,思维也非常敏捷,你能不能把那个活跃的你展示给大家,大家可能会更喜欢你。”而对于自卑的学生,我会换一种方式跟他沟通:“别紧张,老师觉得你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相信自己,没问题的。”由此可见,这些发自内心的评价语言,学生不仅能轻松接受,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结束语要“悬”。
“悬”是指悬念,引发别人的思索。有一位年长的教师,他曾对我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位好教师,他能够做到在上完一堂课之后,他的学生仍沉浸在他刚才创设的情景之中……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我们手中的教材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编排而成的。有些作品的内涵,非常值得孩子去细细品味。作为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不要忽视下课的那几分钟,要设置一些能够引起孩子思索和回味的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满腔的热情,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在教学《我看见了大海》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人生如海,有形的大海这个身体畸形的女孩没有机会去看看,但在继父的影响下,作者却融入了无形的社会海洋之中。你们说,她看见了大海吗?”在这样的结束语下,孩子们自然而然的领悟到了中心,同时感情也得到了共鸣。可见,结束语的恰当运用,真的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切不可等闲视之。
可见,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课堂上使用适时适度,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会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也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永远焕发生机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