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阶梯式生态景观护坡,包括位于河道一侧的砌石挡墙(1),砌石挡墙(1)上端延伸至河道上方并连接有护坡台阶(2);所述砌石挡墙(1)包括呈间隔分布的多个木桩(3),相邻木桩(3)之间设有由若干砌石水平铺设而成的砌石组;所述护坡台阶(2)包括呈阶梯式分布的多个水平的护坡平台(4),护坡平台(4)上呈间隔铺设有淤泥烧砖(5),相邻淤泥烧砖(5)的间隔处种植有水生植物(6)。本实用新型具有防洪能力强、生态稳定性高、景观效果和交互性好的特点。
主设计要求
1.阶梯式生态景观护坡,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河道一侧的砌石挡墙(1),砌石挡墙(1)上端延伸至河道上方并连接有护坡台阶(2);所述砌石挡墙(1)包括呈间隔分布的多个木桩(3),相邻木桩(3)之间设有由若干砌石水平铺设而成的砌石组;所述护坡台阶(2)包括呈阶梯式分布的多个水平的护坡平台(4),护坡平台(4)上呈间隔铺设有淤泥烧砖(5),相邻淤泥烧砖(5)的间隔处种植有水生植物(6)。
设计方案
1.阶梯式生态景观护坡,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河道一侧的砌石挡墙(1),砌石挡墙(1)上端延伸至河道上方并连接有护坡台阶(2);所述砌石挡墙(1)包括呈间隔分布的多个木桩(3),相邻木桩(3)之间设有由若干砌石水平铺设而成的砌石组;所述护坡台阶(2)包括呈阶梯式分布的多个水平的护坡平台(4),护坡平台(4)上呈间隔铺设有淤泥烧砖(5),相邻淤泥烧砖(5)的间隔处种植有水生植物(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生态景观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木桩(3)之间的间隔为5~10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生态景观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坡平台(4)和砌石组的连接处并排设有若干块石(7),所述护坡平台(4)上设有与块石(7)配合的浆砌块石框(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生态景观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砌石组包括第一砌石(9),第一砌石(9)铺设在砌石挡墙(1)的底部坡脚和两侧封边,第一砌石(9)内由下到上铺设有多层第二砌石层,每层第二砌石层并排设有多个第二砌石(10),相邻第二砌石层的第二砌石(10)之间呈交错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阶梯式生态景观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砌石(9)的厚度为15~20cm,第二砌石(10)的厚度为5~10c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阶梯式生态景观护坡,其特征在于:每层第二砌石层中相邻第二砌石(10)的高度差为1~4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生态景观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坡平台(4)的宽度为1.5~2.5米,相邻护坡平台(4)的高度差相同,均为0.6~1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生态景观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坡台阶(2)上呈间隔设有多个行走阶梯(11),所述护坡平台(4)靠近河道一侧设有通行道(1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式生态景观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砌石挡墙(1)的厚度为30~40厘米,所述淤泥烧砖(5)的厚度为40~60厘米。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河道护坡,特别是一种阶梯式生态景观护坡。
背景技术
河道护坡是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主要过渡带,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能为各种水生生物提供生存和繁衍的空间,同时对提高生物多样性、治理水土流失、稳定河岸、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等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护坡手段是将河底与两岸护坡全部进行硬化的建造方式,造成河岸景观的千篇一律,并存在水生态及汛期安全无法保障、植物根系延展性欠佳和生态稳定性较弱的问题。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护坡生态性、先进性的不断增强,目前的河道护坡主要分为网格生态护坡、格宾生态格网护坡和生态袋护坡三种形式,这些护坡结构相较传统的“三面光”河道更具生态性,景观效果更佳。但由于这三类护坡均为斜坡结构,且透水性较差,从而降低了护坡的泄洪排涝功能,并无法有效提升河道的生态净化效果。此外,斜坡外形的河道护坡不仅景观效果较为单一,人们还只能从护坡的上方观赏,无法参与其中,从而降低了护坡的交互性。因此,现有的河道护坡存在防洪能力弱、生态稳定性低、景观效果和交互性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阶梯式生态景观护坡。它具有防洪能力强、生态稳定性高、景观效果和交互性好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阶梯式生态景观护坡,包括位于河道一侧的砌石挡墙,砌石挡墙上端延伸至河道上方并连接有护坡台阶;所述砌石挡墙包括呈间隔分布的多个木桩,相邻木桩之间设有由若干砌石水平铺设而成的砌石组;所述护坡台阶包括呈阶梯式分布的多个水平的护坡平台,护坡平台上呈间隔铺设有淤泥烧砖,相邻淤泥烧砖的间隔处种植有水生植物。
前述的阶梯式生态景观护坡中,所述相邻木桩之间的间隔为5~10米。
前述的阶梯式生态景观护坡中,所述护坡平台和砌石组的连接处并排设有若干块石,所述护坡平台上设有与块石配合的浆砌块石框。
前述的阶梯式生态景观护坡中,所述砌石组包括第一砌石,第一砌石铺设在砌石挡墙的底部坡脚和两侧封边,第一砌石内由下到上铺设有多层第二砌石层,每层第二砌石层并排设有多个第二砌石,相邻第二砌石层的第二砌石之间呈交错设置。
前述的阶梯式生态景观护坡中,所述第一砌石的厚度为15~20cm,第二砌石的厚度为5~10cm。
前述的阶梯式生态景观护坡中,每层第二砌石层中相邻第二砌石的高度差为1~4cm。
前述的阶梯式生态景观护坡中,所述护坡平台的宽度为1.5~2.5米,相邻护坡平台的高度差相同,均为0.6~1米。
前述的阶梯式生态景观护坡中,所述护坡台阶上呈间隔设有多个行走阶梯,所述护坡平台靠近河道一侧设有通行道。
前述的阶梯式生态景观护坡中,所述砌石挡墙的厚度为30~40厘米,所述淤泥烧砖的厚度为40~60厘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呈阶梯结构的砌石挡墙和护坡台阶,可以有效提升护坡的防洪能力,并使其外形更加有层次感,景观效果更佳;通过由砌石堆叠而成的砌石挡墙,可以提高砌石挡墙的孔隙率,从而为鱼虾类动物和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繁殖场所,使微生物和水生植物能够用自然净化的方式去除氮磷,提高河道的生态稳定性并进一步丰富了其生态景观,由砌石堆叠而成的砌石挡墙还具有良好的抗冲刷性和透水性,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护坡的防洪效果和稳定性;通过由淤泥烧砖和水生植物组成的护坡平台可以在保证其透水性的同时起到固化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保护了护坡景观的持续性,而流至护坡平台表面的水流则能够从淤泥烧砖指间的间隔处快速流出,进一步起到泄洪排涝的效果;水生植物在生长后还可以将各护坡平台之间的竖直墙体进行遮蔽,从而进一步提升护坡整体的景观效果。
此外,本实用新型通过呈间隔分布的木桩可以降低对砌石挡墙的砌筑难度,并提高砌石在堆叠后的结构稳定性;通过第一砌石和第二砌石的尺寸和排布配合可以有效防止直缝、通缝的现象,并通过控制第二砌石间的孔隙宽度进一步提高砌石挡墙的抗冲刷能力;通过浆砌块石框和块石的配合连接,可以将砌石挡墙和护坡平台连接紧密,从而提高护坡整体的结构稳定性,保证其防洪效果;通过阶梯结构的护坡台阶和对行走阶梯、通行道的设置,还可以使人们在非汛期进入通行道进行观赏,提高了护坡的交互性并进一步提高了护坡的景观效果。所以,本实用新型防洪能力强、生态稳定性高、景观效果和交互性好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砌石挡墙,2-护坡台阶,3-木桩,4-护坡平台,5-淤泥烧砖,6-水生植物,7-块石,8-浆砌块石框,9-第一砌石,10-第二砌石,11-行走阶梯,12-通行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阶梯式生态景观护坡,构成如图1所示,包括位于河道一侧的砌石挡墙1,砌石挡墙1上端延伸至河道上方并连接有护坡台阶2;所述砌石挡墙1包括呈间隔分布的多个木桩3,相邻木桩3之间设有由若干砌石水平铺设而成的砌石组;所述护坡台阶2包括呈阶梯式分布的多个水平的护坡平台4,护坡平台4上呈间隔铺设有淤泥烧砖5,相邻淤泥烧砖5的间隔处种植有红柳枝、红蓼等水生植物6。
所述相邻木桩3之间的间隔为5~10米。
所述护坡平台4和砌石组的连接处并排设有若干块石7,所述护坡平台4上设有与块石7配合的浆砌块石框8。
所述砌石组包括第一砌石9,第一砌石9铺设在砌石挡墙1的底部坡脚和相邻木桩3内侧的两侧封边,第一砌石9内由下到上铺设有多层第二砌石层,每层第二砌石层并排设有多个第二砌石10,相邻第二砌石层的第二砌石10之间呈交错设置。
所述第一砌石9的厚度为15~20cm,第二砌石10的厚度为5~10cm;该厚度为设计厚度,在实际选材时,第一砌石9和第二砌石10的实际选材厚度可小于其设计厚度的5%。
每层第二砌石层中相邻第二砌石10的高度差为1~4cm。
所述护坡平台4的宽度为1.5~2.5米,相邻护坡平台4的高度差相同,均为0.6~1米。
所述护坡台阶2上呈间隔设有多个行走阶梯11,所述护坡平台4靠近河道一侧设有通行道12。
所述砌石挡墙1的厚度为30~40厘米,所述淤泥烧砖5的厚度为40~60厘米。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建造时,先按间隔在河岸设立一排木桩3,然后在木桩3上标明砌石的设计高度,并通过挂线控制砌石的断面,从而方便砌石在堆叠时的定位并提高其定位精度。木桩3设置后将砌石组的底部坡脚用第一砌石9进行堆叠,然后采用竖砌法将第二砌石10由下到上顺序堆叠,其中木桩3内的封边放置第一砌石9;相邻高度的第二砌石10在堆叠时采用错位排布,避免因通缝或直缝影响砌石挡墙1的结构稳定性;通过对第二砌石10高度差的设置可以使第二砌石层的坡度顺直,并防止因缝隙过大影响砌石挡墙1的防冲刷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砌石挡墙1的稳定性。砌石挡墙1堆叠后通过座浆法在其顶部砌筑形成浆砌块石框8,然后将块石7扣入浆砌块石框8内,使块石7与护坡台阶2接合紧密;通过块石7和浆砌块石框8的配合可以将砌石挡墙1和护坡平台4稳定连接,从而保证护坡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然后将各护坡平台4的上表面平整、压实后用淤泥烧砖5均匀铺设,并使各淤泥烧砖5在铺设时留有空隙,最后将各空隙处种植水生植物6;通过水生植物6可以起到固化水土和对淤泥烧砖5进行遮蔽的作用,从而提高护坡整体的景观效果;通过呈间隔放置的淤泥烧砖5可以使水流从间隙中快速流出,从而起到良好的泄洪排涝效果。通过各护坡平台4上的行走阶梯11和通行道12,还可以方便人们在非汛期进入护坡台阶2进行观赏,从而提高护坡的交互性并进一步加强其景观效果。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291323.9
申请日:2019-03-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6(杭州)
授权编号:CN209760145U
授权时间:20191210
主分类号:E02B3/12
专利分类号:E02B3/12;E02B3/14
范畴分类:36B;36E;
申请人: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0010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五常街道友谊社区
发明人:吴怀秀;金荣;柯璞;杨沫;李星;李倩楠;汪洋;顾泽君;牛曼丽
第一发明人:吴怀秀
当前权利人:杭州中联筑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代理人:郑双根
代理机构:33234
代理机构编号:杭州新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4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