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娜[1](2021)在《增进幸福发展与预防抑郁发作:核心素养调节效应研究 ——以陕西大学生实证分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起点等待我们去开启,大学生当磨砺心性,成长为国家的顶梁柱。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复杂严峻局势下应运而生,作为人才培养的方针策略,竭力在高校搭建完善的体系,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与成长冲突,培养学生卓越的素养能力,呼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和社会哲学等理论的指导下,以时代背景为出发点,以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为基础,对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生活应激源、幸福发展和抑郁问题等文献进行研究,阐述国内外学术界所获取的研究成果,探讨生活应激诱发理论下三类高校的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幸福抑郁的中介调节效应。本文以“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调查问卷”做抽样调查,随机抽查1733人,本文采取学生核心素养量表、学生生活应激量表,SPSS21预测分析软件线性统计、AMOS18.0结构方程模型软件结构建模来处理频数分析、均值比较、多元回归和结构建模等,最后提出学生与学校层次的建议对策,进而推动当代大学生健康幸福生活。研究在大学生生活应激情境下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介于幸福与抑郁之间的中介干预效应关系,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三大内涵,顺应我国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其特有的双向调节效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调节应激压力,追求幸福生活,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境界;幸福PERMA展示了幸福的优势内驱力,大学生认识幸福,并追求幸福,在核心素养内在激发下,防御、干预应激和抑郁的负性效应,克服心理危机,从而达到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中的劳动幸福观;大学生生活应激诱发抑郁发作,降低幸福指数,在核心素养变量与内在幸福因子干预效应下,战胜外界的压迫,具备积极的自我力量,回归正常生活;生活应激源涵盖了大学生在现代社会面对日益激增的挫折挑战,使得部分素质能力薄弱匮乏的大学生深陷其中,心理危机频发,诱发抑郁发作,降低幸福水平,阻挡正常的社会适应发展。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理念,提出压力管理与幸福促进的工作策略:压力管理与心身健康的育心策略;幸福促进与全面发展的育德策略;心理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协同策略。
刘苗[2](2020)在《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石家庄L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民办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教育管理队伍中的重要一员,其职业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而大学生的成长与辅导员的能力息息相关,此时的辅导员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是当下民办高校迫在眉捷的工作。因此,本文对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就显得十分有意义。本文以石家庄L学院辅导员为研究对象,根据《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相关要求,结合孙宇(2017)等人的研究,经过修正后构建出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包括基础职业能力、群体工作能力、专业指导能力、发展提升能力、职业道德表现能力这5项一级指标和17项二级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进行权重分析。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辅导员调查问卷的各项数据,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接受问卷调查的石家庄L学院辅导员老师职业能力进行评价,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国家、社会、学校及辅导员自身四个方面提出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策略。本文在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结合民办高校具体情况,创新性地提出将民办辅导员教育管理能力、民办高校集体建设能力、民办教育舆论宣传能力、民办教育统筹协调能力、民办高校招生创收能力、民办高校企业文化认同作为衡量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标准,将定量分析应用于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评价中,打破局限在教育范畴分析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现状。
聂军强[3](2020)在《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坚持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国家正式提出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并在公办高校开始试点工作。陕西民办高校在全国民办高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三全育人”理念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国之大计。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实现路径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民办高校”三个概念梳理的基础上,闸释了“三全育人”的实现对于高校育人的重要意义。结合陕西民办高校发展历程、发展状况,通过全员育人旨在提升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功效。促使育人队伍系统化、正规化。以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形成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并对其探讨和研究。论文以陕西6所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着力研究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的发展现状,结合民办高校办学灵活机制的特点,学习和借鉴公办高校的办学优势、理念优势、管理优势,来弥补民办高校的不足之处。接着从公办高校办和民办高校的学生生源不同、师资队伍不同、管理队伍不同等的差异性加以分析和比较,指出民办高校在“三全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研究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实现路径。注重顶层设计、坚持全员育人,构建高校一体化的育人队伍、以协同联动引领“三全育人”实践创、新明确育理念、夯实育人过程、完善育人机制,培养合格的社公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达到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的效果。
毕玉婷[4](2020)在《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民办高校不断发展壮大,其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探讨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现状,并根据现状制定符合民办高校发展的思政育人工作对策,提高民办高校的思政育人工作质量,是目前陕西民办教育研究者们的研究重点。本研究以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实践中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十大育人体系中选取思政教育主渠道的“课程育人工作”、思政信息接收新手段的“网络育人工作”、思政教育人格基础的“心理育人工作”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作类型,对5所具有代表性的陕西民办高校进行广泛取样调研,并加以分析,寻找问题和进行原因探索,分析基本规律与特征,探索思政育人工作质量提升策略,为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观点。本研究发现,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具有办学条件改善,奠定了思政育人的物质基础;校园文化提升,营造了思政育人良好氛围;专业特色突出,融合了思政育人着力点;管理体制灵活,助力思政育人品牌建设四方面优势,但也存在:课程育人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网络育人功能性有待充分利用、心理育人知晓率及重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政育人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自身因素存在多元化五个方面问题。针对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现状,提出五条工作对策:第一,进一步夯实课程育人工作,补齐短板,构建全面的思政课程体系;第二,进一步创新互联网+理念,优化拓展网络育人方法及手段,提升网络育人工作实效;第三,进一步开展宣传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深化心理育人工作体系;第四,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铺垫思政育人效果保障;第五,进一步贴近学生,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提升思政育人效果。总之,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样,追求教育的立德树人,在课堂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方面取得了成绩,也存在些许问题,这提示,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从政策上、体系上、路径方法上进行进一步创新,提升工作质量。
李洁[5](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民办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J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发声。高校作为新思想、新浪潮的前沿阵地,大学生群体在新媒体时代创造出了无穷的价值与活力,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被影响对象。提升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水平,加强高校网络阵地建设,营造清朗的高校网络环境,已经成为了高校舆情管理部门的共识。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公办高校的办学机制和模式,民办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办法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例如,民办高校具有学生背景各异、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人员分布面广、思想比较活跃等特点。通过分析比较,民办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主体的敏感性、内容的针对性和多元性、传播的爆发性和潜伏性、回应的碰撞性和被动性等特征。本文运用了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记录,充分调研江西省J学院网络舆情治理现状。根据舆情演变的三阶段,分析各阶段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最后针对治理困境,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网络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的方法理念,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研究发现,民办高校网络舆情现存的治理困境包括潜伏期管理机制亟待完善、舆情队伍力量不强;爆发期事件主体缺乏专业介入、舆情应对处理过于干性;回落期信息披露不足,具有滞后性、善后处置欠缺,深刻性不足等。对此,笔者提出社会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参与治理:社会工作理念渗透日常管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舆情治理、网络社会工作参与网络治理的对策。
王立静[6](2020)在《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与信念,客观地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在新时代这一新的背景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已经迈上了更高的台阶,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建设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将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肩上承担着国家繁荣与富强的重要使命。众所周知,大学生是未来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理想与信念不但决定了他们个人的命运,也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前途。所以,响应时代的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的创新与完善,继续发挥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地引导大学生理解与认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背景下树立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全心全意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事业中去。笔者在本文中将从六个角度来论述当前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民办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与信念方面的教育。第一章,绪论部分,这部分将着重阐述背景、研究现状等。第二章,对相关的理论进行论述,为本文在相关的概念以及理论研究的论述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第三章,概述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并作出统计分析,对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第四章,针对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存在的问题,从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说明。第五章,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途径,从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四个方面提出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第六章,对全文所有研究的观点进行总结。
龙晓燕[7](2020)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以云南省六所民办高校为例》文中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是学术界长期探讨而又必须伴随时代发展不断深化和拓展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不断探索的实践问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教师通过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能够强素质、练本领、增才干。高校通过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够壮队伍、强实力、赢发展。教师个体素质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才会强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站在国家、社会和学校发展的宏观大局,还是观照教师个人成长的微观现实,都需要不断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既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变化,也符合高校育人目标的新要求。然而,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泛化”,专业意识弱化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尤其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意识不强,内部动力不足,外部支持条件不够。民办高校如何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如何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新要求?是当前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作出明确回答的重要问题。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绝非凭教师一己之力就能实现,但教师增强发展的主体性必不可少。教师专业化发展既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保障,也需要民办高校的全力支持,更离不开教师个人的积极努力。可以说,这是一个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过程。本论文依托省内的六所目标高校,以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形式开展实证调研,通过调研获取相关数据信息,以此作为理论研究的依据,归纳整合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以问题为导向,从思想认识、宏观政策、民办高校和教师个人四个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在此过程中,本论文着力彰显国家、社会和民办高校等外部条件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研究本论文认为,国家、社会和民办高校只有提高认识,构建必要的宏观政策体系,建立相应的保障和促进机制,同时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强专业化发展的主体性,四个方面共同发力,才能实现内外联动,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周铭[8](2020)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关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关怀是对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和精神境遇的关注,旨在尊重人的合理诉求和人格尊严,通过温馨问候、温暖呵护与温情相助,实现对人类精神解放和自由发展的追求。民办高校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初心与使命。作为社会公益事业,民办高等教育必然要致力于对人的普遍关怀,肯定大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人格尊严,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经过4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民办高校形势向好、成绩显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人才。与公办高校学生相比,民办高校学生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又有自身的个性特点。民办高校学生关怀不仅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更是培育大学精神、浓厚大学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民办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关怀,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增强大学生的归属认同、构建和谐校园以及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民办高校大学生关怀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伦理思想历来以关怀道德价值为核心,儒家学派仁爱的关怀思想、墨家学派兼爱的关怀思想、道家学派天人合一的关怀思想、佛家慈悲为怀的关怀思想内涵丰富,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关怀的思想来源;马克思、恩格斯重视人的生存、发展及人的价值,关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其人本思想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关怀的价值导向;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饱含浓厚的关怀情愫,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关怀的现实基础。近些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关怀缺失现象仍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爱和责任缺失、公平和正义缺乏、精力和资源投入不够、人格和尊严受损、自信和自由不足等。而问题的归因主要是民办高校办学目的功利、教师责任淡薄、政府关怀缺位、社会认可偏低、家长教育方式欠妥等。关怀民办高校大学生,意义深远、刻不容缓,应遵循真诚原则、公正原则、关爱原则、守信原则、义利原则等,并将之融入教育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本文就民办高校学生关怀的重要性、必要性、关怀内涵以及关怀路径进行可行性探究。分别从学校、政府、社会、家庭、学生五个层面,提出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关怀的措施。在学校关怀方面,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担负立德树人的责任,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营造爱生惠生的氛围;在政府关怀方面,要健全机制,完善政策,加大支持;在社会关怀方面,要加强舆论引导,拓宽资助渠道,强化企业责任;在家庭关怀方面,父母要做到言传身教,重视沟通陪伴,重视对子女精神文化的培育;在自我关怀方面,大学生要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巩硕[9](2020)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以及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励志教育作为民办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推进“三全育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当受到民办高校的高度重视。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元的价值取向、多元的思想文化充斥着民办高校校园,励志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励志环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是一个多样性的群体,他们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是由于民办高校将办学精力放在生源和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对励志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使得励志教育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对现阶段民办高校励志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以此找到提升励志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是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以此作为论文的选题,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通过对国内外励志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阐述,试图找出本论文研究的借鉴之处和继续研究的立脚点。第二部分明确了民办高校、励志教育等核心概念,分析了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学生的共性和自身的特性,以此找到本论文的创新点;通过对理论基础的梳理,以期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总结出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分析出民办高校励志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民办高校对励志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高效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的选取相对滞后以及错综复杂的教育环境对励志教育造成的阻碍。第四部分紧紧围绕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出了提高民办高校对大学生励志教育的重视程度,丰富励志教育的教学内容,改进励志教育的教学方法以及优化励志教育的外部环境等策略,切实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实效性。对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而言,如何适应学生的变化以及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从而提升励志教育的实效性,使其发挥出应有的育人作用。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增进幸福发展与预防抑郁发作:核心素养调节效应研究 ——以陕西大学生实证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关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发展PERMA幸福理论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外干预抑郁发作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3.5 核心素养、幸福、抑郁的关系研究现状 |
1.4 研究述评和研究展开 |
1.4.1 研究述评 |
1.4.2 研究展开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
2.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
2.1.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1.2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2.2 积极心理学PERMA幸福发展相关理论 |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抑郁干预的理论 |
2.3.1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
2.3.2 自我调节与积极干预 |
2.3.3 预防抑郁发作的理论 |
2.4 中国大学生三类六维发展核心素养概念 |
2.4.1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 |
2.4.2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 |
2.4.3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 |
第三章 对象和方法 |
3.1 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 |
3.1.1 资料来源 |
3.1.2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与调研工具 |
3.2.1 研究方法 |
3.2.2 调研工具 |
3.3 理论假设与实证验证 |
3.3.1 理论假设 |
3.3.2 实证检验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基本资料与信度效度检验 |
4.1.1 问卷信度与答卷效度检验分析 |
4.1.2 人口学和社会学资料频数分析 |
4.2 生活应激源及应激反应均值比较分析 |
4.2.1 男女生应激源及反应均值比较 |
4.2.2 三类学校应激源及反应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
4.3 核心素养、幸福与抑郁均值比较分析 |
4.3.1 男女生发展核心素养均值比较 |
4.3.2 三类学校发展核心素养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
4.3.3 男女生幸福发展指标均值比较 |
4.3.4 三类学校学生幸福发展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
4.3.5 男女生抑郁发作指标均值比较 |
4.3.6 三类学校学生抑郁发作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 |
4.4 大学生核心素养、应激、抑郁、幸福因素相关分析 |
4.4.1 大学生应激源及其反应8 项相关分析 |
4.4.2 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6 维度相关分析 |
4.4.3 大学生积极幸福发展5 要素相关分析 |
4.4.4 大学生消极抑郁发作9 症状相关分析 |
4.4.5 核心素养、应激、抑郁与幸福的分析 |
4.5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的回归预测 |
4.5.1 总样大学生生活应激诱发抑郁发作的回归预测 |
4.5.2 男女生生活应激分别诱发抑郁发作的回归预测 |
4.5.3 总样大学生9/18 项核心素养预防抑郁回归预测 |
4.5.4 大学生男生与女生核心素养预防抑郁回归预测 |
4.5.5 总样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增加幸福的回归预测 |
4.5.6 大学生男生与女生核心素养增加幸福回归预测 |
4.6 大学生核心素养4*2 性别对预防抑郁的调节交互效应方差分析 |
4.7 大学生核心素养4*2 性别对增加幸福的调节交互效应方差分析 |
4.8 大学生“S生活应激—O核心素养—R增幸福与防抑郁”结构方程模型 |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
5.1 大学生应激诱发抑郁发作、核心素养激励幸福发展的工作原理 |
5.1.1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具有群组差异特点 |
5.1.2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受其性别分组调节 |
5.1.3 大学生生活应激及抑郁、核心素养及幸福亦受学校分类调节 |
5.2 大学生生活应激本质是其生活应激源诱发应激反应的加工过程 |
5.3 大学生核心素养具有增进幸福与预防抑郁的双重调节作用 |
5.3.1 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六维度能够提升其幸福发展五要素 |
5.3.2 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六维度能够舒缓其抑郁发作九指标 |
5.4 大学生核心素养激励所获得的幸福反过来对抑郁具有疗愈作用 |
5.5 建议: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压力管理与幸福促进的策略 |
5.5.1 压力管理与心身健康的育心策略 |
5.5.2 幸福促进与全面发展的育德策略 |
5.5.3 心理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协同策略 |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学生生活应激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石家庄L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本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辅导员 |
2.1.2 职业能力 |
2.1.3 民办高校辅导员 |
2.1.4 辅导员职业能力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理论 |
2.2.2 激励理论 |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三章 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
3.1 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
3.1.1 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要求 |
3.1.2 建立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
3.2 构建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
3.2.1 层次分析法分析步骤 |
3.2.2 建立指标层次结构 |
3.2.3 构造评价判断矩阵 |
3.2.4 权重计算 |
3.2.5 一致性检验 |
第四章 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及分析—以石家庄L学院为例 |
4.1 石家庄L学院概况 |
4.2 石家庄L学院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 |
4.2.1 建立因素集、权重集和评价集 |
4.2.2 整体辅导员职业能力模糊评价 |
4.2.3 个体辅导员职业能力模糊评价 |
4.3 石家庄L学院辅导员职业能力总体分析 |
4.3.1 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
4.3.2 辅导员职业能力差异性分析 |
4.4 影响石家庄L学院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因素分析 |
4.4.1 国家政策层面 |
4.4.2 社会发展层面 |
4.4.3 学校管理层面 |
4.4.4 辅导员自身层面 |
第五章 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策略 |
5.1 国家政策层面 |
5.1.1 构建系统化的政策支持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
5.1.2 注重从属性政策建设,提升政策支持的针对性 |
5.2 社会发展层面 |
5.2.1 创建民办教育正确的社会舆论宣传导向 |
5.2.2 加大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 |
5.2.3 进一步完善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社会保障体系 |
5.3 学校管理层面 |
5.3.1 学校加强重视,提高辅导员教育管理能力 |
5.3.2 提高辅导员科学创新能力 |
5.3.3 完善辅导员考核机制 |
5.3.4 加强辅导员自学和培训能力 |
5.3.5 完善晋升制度 |
5.3.6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强化职业发展动力 |
5.4 辅导员自身层面 |
5.4.1 加强自我职业归属感 |
5.4.2 加强自我完善意识 |
5.4.3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
5.4.4 提高招生创收能力 |
5.4.5 提升企业文化的认同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民办高校提供了发展机遇 |
1.1.2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 |
1.1.3 陕西民办高校积极探索育人新模式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 “三全育人”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依据 |
2.1 三全育人 |
2.1.1 “三全育人”的内涵 |
2.1.2 “三全育人”的几对关系 |
2.2 立德树人 |
2.2.1 立德树人的提出 |
2.2.2 立德树人的内涵 |
2.3 民办高等教育 |
2.3.1 民办高校的概念 |
2.3.2 民办高校的性质 |
2.3.3 民办高校形成过程 |
2.4 研究理论依据 |
2.4.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4.2 教育本质论 |
3 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的发展现状 |
3.1 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发展状况 |
3.1.1 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的雏形和发展阶段 |
3.1.2 陕西高校“三全育人”试点的正式启动 |
3.1.3 陕西民办高校在“三全育人”中取得成绩 |
3.2 陕西民办高校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途径多样化 |
3.2.1 由非全日制向全日制过渡的完成 |
3.2.2 办学层次不断的变化 |
3.2.3 管理队伍的不断壮大 |
3.2.4 民办高校人员学历层次的不断提升 |
3.2.5 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
4 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的特征 |
4.1 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的特征 |
4.1.1 实践性特征:“三全育人”是对高校育人现实问题有力回应 |
4.1.2 发展性:“三全育人”内涵随着育人环境的改变不断丰富 |
4.1.3 创新性:“三全育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 |
4.2 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与公办院校的差异性表现 |
4.2.1 高校学生差异性主要表现 |
4.2.2 管理模式差异 |
4.2.3 管理队伍差异 |
4.2.4 教师队伍差异 |
4.2.5 资源差异 |
4.2.6 高校学生社会需求差异性 |
5 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5.1 调查问卷分析 |
5.1.1 调查对象 |
5.1.2 调查的主要内容 |
5.1.3 调查结果分析 |
5.2 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存在问题和原因 |
5.2.1 全员育人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尚未形成全员育人一体化队伍 |
5.2.2 全过程性育人没有真正实现有效衔接:出现衔接不到位现象 |
5.2.3 全方位育人没有真正实现有机联对:未达成有机统一 |
6 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实现的路径 |
6.1 明确“全员育人”职责,站好关键岗 |
6.1.1 加强党的领导 |
6.1.2 注重辅导员队伍建设 |
6.1.3 发挥专兼职队伍作用 |
6.1.4 发挥行政管理人员的育人功效 |
6.1.5 发挥后勤人员的服务育人作用 |
6.1.6 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
6.2 坚守全过程育人阵地,种好责任田 |
6.2.1 明确育人理念 |
6.2.2 构建育人体系 |
6.2.3 加强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
6.2.4 加强学风校风建设 |
6.2.5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样化 |
6.3 完善全方位育人机制,守好一段渠 |
6.3.1 注重顶层设计 |
6.3.2 建立整合制度 |
6.3.3 加强教师党建工作 |
6.3.4 建立监控制度 |
6.3.5 建立激励制度 |
6.3.6 建立和加强网络教育阵地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4)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评析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与特点 |
2.1.1 民办高校 |
2.1.2 思政育人 |
2.1.3 立德树人 |
2.2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理论基础 |
2.2.1 传统文化德政、师法育人思想 |
2.2.2 马克思主义理论 |
2.2.3 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论述 |
2.3 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政策依据 |
第三章 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现状调研 |
3.1 思政育人工作现状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调查方法 |
3.2 调研问卷设计与编制 |
3.2.1 问卷设计的理论支撑 |
3.2.2 问卷设计的内容 |
3.2.3 问卷数据统计方法 |
3.3 调研问卷结果 |
3.3.1 问卷发放及回收结果 |
3.3.2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3.4 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调研结果 |
3.4.1 课程育人状况分析 |
3.4.2 网络育人状况分析 |
3.4.3 心理育人状况分析 |
3.4.4 教师与学生同一问题不同状况分析 |
3.5 个案访谈内容及分析 |
3.5.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3.5.2 访谈问题介绍 |
3.5.3 访谈内容整理及分析 |
第四章 调研结果及存在优势和问题分析 |
4.1 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存在的优势 |
4.1.1 办学条件改善,奠定了思政育人工作物质基础 |
4.1.2 校园文化提升,营造了思政育人工作良好氛围 |
4.1.3 专业特色突出,融合了思政育人工作着力点 |
4.1.4 管理体制灵活,助力思政育人品牌建设 |
4.2 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
4.2.1 课程育人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
4.2.2 网络育人功能性有待充分利用 |
4.2.3 心理育人知晓率及重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
4.2.4 思政育人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完善 |
4.2.5 学生自身因素存在多元化 |
4.3 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受学校生存与发展压力影响 |
4.3.2 受师资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影响 |
4.3.3 受学生生源质量差异影响 |
第五章 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建议与对策 |
5.1 进一步夯实课程育人工作,补足短板,构建全面的思政课程体系 |
5.1.1 以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促进教师教管能力的提升 |
5.1.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驱共力推进思政元素融合 |
5.1.3 以“地域性”立体互动平台的构建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
5.2 进一步创新互联网+理念,拓展网络育人方法及手段,提升工作实效 |
5.2.1 建设和谐文明的网络育人环境 |
5.2.2 搭建积极向上的网络育人平台 |
5.2.3 探索实用高效的网络育人手段 |
5.3 进一步开展宣传教育,让理念深入人心,深化心理育人工作体系 |
5.3.1 开设和健全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
5.3.2 搭建线上线下心理咨询双轨平台 |
5.3.3 加强实时师生沟通交流 |
5.3.4 扎牢“校-院-班-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 |
5.4 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铺垫思政育人效果保障 |
5.4.1 关注教师品德,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
5.4.2 完善制度体系,积极引进优秀人才 |
5.4.3 强化培训业务,提升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 |
5.4.4 建立专业化、长效化、优质化辅导员队伍 |
5.5 进一步贴近学生,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
5.5.1 加强学生党建、团建工作 |
5.5.2 分类别、分层次开展“量体”教育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之处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问卷 |
附录2 :教师问卷 |
附录3 :个案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5)社会工作介入民办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J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 |
2.2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
2.3 高校网络舆情的相关理论 |
2.4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 |
2.5 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研究 |
2.6 高校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 |
2.7 社会工作参与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 |
2.8 文献述评 |
第3章 J学院网络舆情治理现状 |
3.1 J学院基本情况介绍 |
3.2 J学院网络舆情治理框架 |
3.2.1 工作体系 |
3.2.2 工作职责 |
3.3 J学院网络舆情现状调查 |
3.3.1 调查情况 |
3.3.2 数据分析 |
3.3.3 调查小结 |
第4章 J学院网络舆情治理困境 |
4.1 高校网络舆情潜伏期 |
4.1.1 管理机制亟待完善 |
4.1.2 舆情队伍力量不强 |
4.2 高校网络舆情爆发期 |
4.2.1 事件主体缺乏专业介入 |
4.2.2 舆情应对处理过于干性 |
4.3 高校网络舆情回落期 |
4.3.1 信息披露不足,具有滞后性 |
4.3.2 善后处置欠缺,深刻性不足 |
第5章 社会工作介入民办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研究 |
5.1 社会工作介入民办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可行性分析 |
5.2 未雨绸缪:社会工作理念渗透日常管理 |
5.2.1 结合社会工作理念创新管理机制 |
5.2.2 吸纳社会工作人才建设专业队伍 |
5.3 抽薪止沸: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舆情治理 |
5.3.1 个案工作介入舆情事件主体 |
5.3.2 社会工作方法柔化应对方式 |
5.4 善始令终:网络社会工作参与网络治理 |
5.4.1 培养学生网络意见领袖 |
5.4.2 提升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被访者信息 |
附录三:访谈提纲设计 |
致谢 |
(6)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二章 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理论依据 |
2.3 现实依据 |
2.4 重要意义 |
第三章 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
3.2 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
3.3 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因素分析 |
第四章 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出现的原因 |
4.1 学校方面原因 |
4.2 社会环境原因 |
4.3 家庭环境原因 |
4.4 学生方面原因 |
第五章 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 |
5.1 紧随新时代要求,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
5.2 优化纯净的社会环境,拓宽理想信念教育广度 |
5.3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
5.4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问卷调查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以云南省六所民办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概念 |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
二、专业化发展 |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 |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需求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需求 |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素探析 |
一、专业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的根基 |
二、深厚情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的情感基础 |
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条件 |
四、专业自主和专业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
第三章 云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云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云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状况 |
二、云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云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成因 |
一、思想认识层面的原因 |
二、宏观政策层面的原因 |
三、民办高校层面的原因 |
四、教师个人层面的原因 |
第四章 云南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 |
第一节 提高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认识 |
第二节 构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体系 |
一、完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规划 |
二、畅通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提升渠道 |
三、健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管理机制 |
四、优化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环境 |
第三节 建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和促进机制 |
一、提升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地位 |
二、科学设置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入职“门槛” |
三、健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考评标准和运行机制 |
四、建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机制 |
第四节 增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体性 |
一、增强角色认识,提高专业化发展的自觉性 |
二、对照专业化要求,增强专业化发展的主动性 |
三、体现职业特点,拓宽专业化发展的渠道 |
四、树立崇高职业理想,终身追求专业化发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问卷 |
附录 B: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8)民办高校大学生关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1.1 国内研究综述 |
1.1.2 国外研究综述 |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2章 民办高校大学生关怀的内涵及意义 |
2.1 民办高校大学生关怀的内涵 |
2.1.1 关怀的内涵 |
2.1.2 大学生关怀的内涵 |
2.1.3 民办高校大学生关怀的内涵 |
2.2 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关怀的意义 |
2.2.1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 |
2.2.2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归属认同 |
2.2.3 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
2.2.4 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
第3章 民办高校大学生关怀的理论基础 |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怀思想 |
3.1.1 儒家的“仁爱”思想 |
3.1.2 墨家的“兼爱”思想 |
3.1.3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
3.1.4 佛家的“慈悲为怀”思想 |
3.2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
3.2.1 关怀人的需求 |
3.2.2 尊重人的人格尊严 |
3.2.3 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3.3 中国共产党人的关怀思想 |
3.3.1 毛泽东关怀思想 |
3.3.2 邓小平关怀思想 |
3.3.3 江泽民关怀思想 |
3.3.4 胡锦涛关怀思想 |
3.3.5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第4章 民办高校大学生关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4.1 民办高校大学生关怀存在的问题 |
4.1.1 爱和责任缺失 |
4.1.2 公平和正义缺乏 |
4.1.3 精力和资源不够 |
4.1.4 人格和尊严受损 |
4.1.5 自信和自由不足 |
4.2 民办高校大学生关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办学目的功利 |
4.2.2 教师责任淡薄 |
4.2.3 政府关怀缺位 |
4.2.4 社会认可偏低 |
4.2.5 家长教育欠妥 |
第5章 民办高校大学生关怀的伦理原则 |
5.1 真诚原则 |
5.2 公正原则 |
5.3 关爱原则 |
5.4 守信原则 |
5.5 义利原则 |
第6章 民办高校大学生关怀路径探析 |
6.1 学校关怀 |
6.1.1 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 |
6.1.2 担负立德树人的责任 |
6.1.3 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 |
6.1.4 营造爱生惠生的氛围 |
6.2 政府关怀 |
6.2.1 健全机制 |
6.2.2 完善政策 |
6.2.3 加大支持 |
6.3 社会关怀 |
6.3.1 加强舆论引导 |
6.3.2 拓宽资助渠道 |
6.3.3 强化企业责任 |
6.4 家庭关怀 |
6.4.1 父母言传身教 |
6.4.2 重视沟通陪伴 |
6.4.3 培养精神文化 |
6.5 自我关怀 |
6.5.1 自尊 |
6.5.2 自信 |
6.5.3 自立 |
6.5.4 自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民办高校与大学生励志教育概述 |
2.1 民办高校的概述 |
2.1.1 民办高校的概念 |
2.1.2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特点 |
2.2 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概述 |
2.2.1 励志的内涵 |
2.2.2 励志教育的内涵 |
2.2.3 励志教育的内容 |
2.2.4 励志教育的目标 |
2.3 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励志教育思想 |
2.3.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励志教育思想 |
2.3.3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相关理论 |
2.3.4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
第3章 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现状分析 |
3.1 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取得的成效 |
3.1.1 励志教育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 |
3.1.2 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励志教育的重要性 |
3.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励志教育主阵地 |
3.2 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存在的问题 |
3.2.1 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 |
3.2.2 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实施开展相对较少 |
3.2.3 教育内容不能完全适用民办高校大学生特点 |
3.2.4 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实效性相对较低 |
3.3 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民办高校对大学生励志教育的重视度不够 |
3.3.2 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内容相对滞后 |
3.3.3 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缺乏高效的方法 |
3.3.4 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环境错综复杂 |
第4章 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对策 |
4.1 提高民办高校对大学生励志教育的重视程度 |
4.1.1 提高民办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励志教育的重视 |
4.1.2 深化民办高校思政课教育者对励志教育的认识 |
4.1.3 积极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教育合力 |
4.2 丰富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教学内容 |
4.2.1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
4.2.2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
4.2.3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
4.3 改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教学方法 |
4.3.1 坚持自我励志与教育励志相结合 |
4.3.2 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
4.3.3 深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
4.4 优化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外部环境 |
4.4.1 加强民办高校的学风建设 |
4.4.2 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
4.4.3 营造积极的社会舆论氛围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及创新点 |
5.1.1 结论 |
5.1.2 创新点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 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现状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四、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增进幸福发展与预防抑郁发作:核心素养调节效应研究 ——以陕西大学生实证分析为例[D]. 刘娜.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石家庄L学院为例[D]. 刘苗.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3]陕西民办高校“三全育人”实现路径研究[D]. 聂军强.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陕西民办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研究[D]. 毕玉婷.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5]社会工作介入民办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研究 ——以江西省J学院为例[D]. 李洁.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6]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 王立静.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2)
- [7]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以云南省六所民办高校为例[D]. 龙晓燕.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8]民办高校大学生关怀研究[D]. 周铭. 南华大学, 2020(12)
- [9]民办高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研究[D]. 巩硕.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