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气论文_王春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成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体,菜苔,油层,褐煤,水蒸汽,甲烷,换热器。

生成气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慧[1](2018)在《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装置生成气压缩机的选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装置生成气的物性、工况及该工段的工艺特点,结合压缩机的特性,确定了压缩机型式为无油螺杆式压缩机。同时,采用了温度控制、密封系统等关键技术。5个月现场运行情况表明,无油喷液螺杆式压缩机在生成气压缩工段有良好的适应性。(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设备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朱肖曼,曲冰儿[2](2017)在《煤直接液化生成气气相色谱分析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煤直接液化生成气,必须准确测定煤直接液化生成气各组分含量,分析了气相色谱法测定煤直接液化生成气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如色谱柱程序升温方式、取样袋的选择和分流比的确定,确定最优的试验条件,建立了煤炭直接液化生成气组分分析的标准方法。结果表明,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煤直接液化生成气的组分含量的最佳分析条件为:采用以15℃/min的升温速度从60℃升温至150℃,始温保持10 min,终温保持4 min的升温程序;复合膜取样袋取样;与FID相联的用于烃类分析,与TCD相连的用于无机气体分析,其载气均为氦气,流速为38 m L/min;有机烃气路分流比为50∶1,无机气体气路不分流。将标准气体进行8次平行分析表明,气相色谱法的相对误差不大于3.5%,样品回收率均在97%~102.03%,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说明气相色谱条件适于分析煤直接液化生成气含量。(本文来源于《洁净煤技术》期刊2017年02期)

刘健,张春丽,曹立英[3](2014)在《固定床加压气化生成气制取LNG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通用流程模拟软件Aspen进行流程模拟,针对固定床加压气化生成气的气体成分特点,设计出了2个不同制冷方式的深冷分离流程,经模拟计算并分析比较,得到了一种从固定床加压气化生成气中提取副产品LNG的可行性新流程。(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4年10期)

刘偲宇[4](2014)在《层内生成气提高油层吸水能力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老区大部分水井由于油层污染等原因造成注入困难,为有效解除油藏深部污染,控制高含水阶段产量递减,在原有解堵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层内生气降压增注技术。该技术集酸化解堵、热解堵、表面活性剂解堵等多种功效于一体,主要表现为充分发挥CO2在一定温压条件下形成"超临界流体"时所具有的极强的穿透作用,运用与油层接触时强烈的溶蚀性和遇水增粘、遇油降粘的解析性。利用生成CO2过程中伴生的热量以及处理液中的低浓度酸液和表面活性剂的解堵驱油作用,进而达到解除油藏深部污染和驱油的目的,有效提高注入井注入能力。(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4年16期)

周晨亮,刘全生,李阳,滕英跃,宋银敏[5](2012)在《胜利褐煤焦水蒸汽气化生成气及等温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固定床微反-色谱装置,对内蒙古胜利褐煤等温水蒸汽气化过程中气态产物H2、CO、CH4和CO2的生成规律及其生成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胜利原煤及其半焦等温水蒸汽气化过程中,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四种气化气达到最大流量和最大反应速率的时间均在逐渐减小,且最大反应速率值在逐渐升高。对同一种煤样随着气化温度的提高,H2/CO逐渐减小,H2+CO+CH4的量在逐渐增大,且在973K制得的煤焦在相同气化温度下具有最大H2+CO+CH4产量。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H2的生成活化能和指前因子随制焦温度的提高而升高,而CH4和CO2则在973K前后分别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王茜,王清章,李洁,严守雷[6](2011)在《空气电离生成气对黄瓜常温保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空气电离生成气(臭氧气体、负离子气体)处理黄瓜,并于室温下贮藏,分析黄瓜保鲜实验中黄瓜的相关品质属性和感官特征。结果表明,10d的贮藏期内,臭氧和负离子处理相比空白均能延缓黄瓜的发霉腐烂和衰老,抑制呼吸强度,减少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下降,较好地保持水分。其中臭氧浓度越大,则抑制黄瓜的呼吸强度作用越明显,但越不利于水分、叶绿素的保持。相对而言,3min负离子保持色泽最好,保鲜指数最低,保鲜效果最明显。(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1年05期)

尚校,高士秋,汪印,董利,许光文[7](2010)在《煤热解和部分气化生成气再燃烧抑制NO_x生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段流化床反应器研究了叁种煤自身热解和部分气化的生成气冉燃抑制NO_x的生成效果,并与传统燃烧和空气分级燃烧的NO_x生成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煤的热解气和部分气化生成气冉燃均能有效抑制NO_x生成,抑制效果大于空气分级,但流化床部分气化生成气的再燃抑制NO_x生成的效果最明显,相对于传统燃烧其NOx生成降低了32%以上。进一步研究部分气化条件的影响揭示了部分气化的气化剂氧浓度对气化生成气再燃抑制NO_x生成的效果具有明显影响,新疆长焰煤和小龙潭褐煤在氧浓度l0%时的NO_x生成量最低,而对于神府烟煤的最低NO_x排放量发生于氧含量为8%的气化剂。(本文来源于《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08-15)

崔鹏[8](1997)在《氨合成塔生成气/锅炉给水换热器氢腐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氨合成塔生成气/锅炉给水换热器123—C”从宏观、金相、无损探伤、测厚、硬度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检测和分析,指出了其存在较为严重的氢腐蚀,并对发生氢腐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防止氢腐蚀进一步加重的措施。(本文来源于《化工装备技术》期刊1997年05期)

王清章[9](1997)在《应用放电生成气贮藏红菜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空气放电生成物:正离子加臭氧(I+十O3),负离子加臭氧(I-十O3)对冷库中红菜苔的保鲜效应。结果表明:在前15d,I-+O3对降低红菜苔的空心串有显着效果,I+O3可延缓糖分的消耗,I-+O3和I+十O3对保持Vc无明显效果。贮藏30d时,各处理的效果与对照趋于一致。另外,处理的时间愈长,愈不利于红菜苔的保鲜,以20~4Omin为宜。(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1997年04期)

陈敏,王伟明,陈斌[10](1997)在《放电生成气贮藏金针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一定浓度的放电生成气贮藏金针菇,能有效地抑制呼吸强度及可溶性糖含量的下降,减少失重损失,提高商品性,延长贮藏寿命。(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1997年02期)

生成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煤直接液化生成气,必须准确测定煤直接液化生成气各组分含量,分析了气相色谱法测定煤直接液化生成气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如色谱柱程序升温方式、取样袋的选择和分流比的确定,确定最优的试验条件,建立了煤炭直接液化生成气组分分析的标准方法。结果表明,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煤直接液化生成气的组分含量的最佳分析条件为:采用以15℃/min的升温速度从60℃升温至150℃,始温保持10 min,终温保持4 min的升温程序;复合膜取样袋取样;与FID相联的用于烃类分析,与TCD相连的用于无机气体分析,其载气均为氦气,流速为38 m L/min;有机烃气路分流比为50∶1,无机气体气路不分流。将标准气体进行8次平行分析表明,气相色谱法的相对误差不大于3.5%,样品回收率均在97%~102.03%,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说明气相色谱条件适于分析煤直接液化生成气含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成气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春慧.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装置生成气压缩机的选型及应用[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2018

[2].朱肖曼,曲冰儿.煤直接液化生成气气相色谱分析条件研究[J].洁净煤技术.2017

[3].刘健,张春丽,曹立英.固定床加压气化生成气制取LNG工艺的研究[J].现代化工.2014

[4].刘偲宇.层内生成气提高油层吸水能力技术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

[5].周晨亮,刘全生,李阳,滕英跃,宋银敏.胜利褐煤焦水蒸汽气化生成气及等温动力学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6].王茜,王清章,李洁,严守雷.空气电离生成气对黄瓜常温保鲜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1

[7].尚校,高士秋,汪印,董利,许光文.煤热解和部分气化生成气再燃烧抑制NO_x生成研究[C].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8].崔鹏.氨合成塔生成气/锅炉给水换热器氢腐蚀研究[J].化工装备技术.1997

[9].王清章.应用放电生成气贮藏红菜苔的研究[J].食品科学.1997

[10].陈敏,王伟明,陈斌.放电生成气贮藏金针菇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1997

论文知识图

孔样品的激光拉曼光谱曲线及其对...气体水合物CH4/CO2相平衡图燃烧路径示意图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表面的空间电荷层Fi...不同试验燃料的放热率曲线雪弗龙CRUSH对流加热技术Fig.1.13Ch...

标签:;  ;  ;  ;  ;  ;  ;  

生成气论文_王春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