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证100抗跌明显(论文文献综述)
缪因知[1](2020)在《精算抑或斟酌:证券虚假陈述赔偿责任中的系统风险因素适用》文中指出系统风险已经成为证券虚假陈述赔偿诉讼中常见和重要的考量因素。适用证券市场系统风险作为责任扣减因素,涉及接受条件、参照基准、参照期间、数值确定、数值适用五个方面。判定系统风险存在,只需要求股价显着变动的定量要素,不宜强求以具体、明显的风险事件发生为定性要素,也不能以全有全无来理解系统风险的存在。系统风险的参照基准可以是宽窄不同的市场指数或同类可比股票,应允许法院各自展开探索。参照期间可以分为前期、后期和全期规则,同时又有共性化和个性化之别,个性化的全周期规则最合适,但计算成本很大。系统风险比例的确定方式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和法院酌定比例,在适用上一般分别对应差额损失的间接比例法和直接比例法。由于计算系统风险的基数本身的不精确性和可运用的数学工具的局限性,所谓的精算方式的结果未必更精确,法官运用司法裁量权综合考量、酌定区间的意义不宜低估。
王乐曦[2](2018)在《沪深开放式股票指数基金业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2006-2016年的数据》文中指出本文基于2006-2016年我国10年间丰富的指数基金产品类别和样本数据,以影响开放式股票指数基金业绩的关键因素和差异解释为侧重,对不同类型的指数基金业绩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和逐步回归的方法实证了各类指数基金业绩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我国开放式股票指数基金有较强的趋势化特征。表现在:长期看业绩分化明显,增强型表现较好;单边上涨和单边下跌行情业绩分化较为明显;震荡行情整体业绩差且分化不明显。总体上,指数基金业绩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总费用率和份额变动,资产净值和基金经理变更并未显着影响指数基金的业绩,也没有证据表明行业集中度和持股集中度对业绩有显着影响。分类看,ETF联接型的份额变动和持股集中度与超额业绩负相关,行业集中度与超额业绩有一定正相关;标准指数基金的总费用率与超额业绩显着负相关;增强指数型基金产品的资产净值与其超额业绩微弱负相关,份额变动与超额业绩微弱正相关。建议指数基金投资者深入认识指数基金产品的差异,优先选择低费用率的标准指数型基金,认清市场的总体和阶段特征,重视中小盘指数型基金的机会并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针对指数基金系统性风险过大的问题,建议适时推出指数基金对冲机制,缓解指数基金不断扩大的投资风险。
呼筱[3](2018)在《基于成长性的多因子选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A股市场起步较晚,而且以散户投资者为主,投资理念还不够成熟,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广泛存在,而量化投资作为一种科学、理性的投资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过度反映与反映不足等非理性行为。本文首先从公司成长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研究筛选出17个可能影响股票收益率的因子;然后,建立成长性衡量体系,筛选出11个能够衡量上市公司成长性的成长因子;再后,对成长因子进行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毛利率和营业收入环比增长对股票的收益率具有显着影响。最后,将股票收益率作为因变量,将毛利率和营业收入环比增长作为自变量构建基于回归的多因子选股模型。在对策略进行绩效评价时,首先,我们通过每月调仓、每季度调仓、每半年调仓和每年调仓对2008年至2016年样本期内的数据进行回测,结果显示四种调仓频率下策略组合的收益率均明显高于深证A股指数持有到期的收益率,且每年调仓时策略组合的市场表现最佳,但是,策略组合的最大回撤均较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策略组合的持仓数量进行调整,结果显示随着持仓数量的增加,策略组合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分散,但是其收益也在随着投资的分散而减少。然后,我们在不同的市场行情下对策略进行了分阶段测试,结果显示策略组合在熊市和震荡市中均可以战胜市场,但在牛市中表现欠佳。最后,我们将策略的回测期扩展至2017年,进行了样本外推检验,结果显示策略组合战胜了市场,获得了持续稳定的超额收益。本文将基本面投资与量化投资相结合,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成长股投资思路。
肖俊翔[4](2016)在《不同市场态势下股市行业波动非对称性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金融市场的波动率历来是金融、经济研究的核心课题。我国股市自诞生以来,虽然历时短,但股市波动的关注度一直很高。在不同的市场态势下,充分认识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以下简称大盘指数)及行业指数的波动非对称性特征,有利于监管者和投资者充分了解市场和行业波动的特性,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合理的发展。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采用股市波动的非对称模型-TARCH模型,将2007年10月到2015年6月的数据分为熊市和牛市两个阶段,对大盘和行业指数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综合比较分析,本文发现:第一,我国股市大盘指数在不同的市场态势下均表现出显着的波动非对称性特征,其中在熊市阶段与牛市阶段的表现特征存在显着差异。在熊市阶段,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均存在显着的“杠杆效应”,深圳成指的杠杆系数比上证综指的系数大,波动非对称性特征更明显。在牛市阶段,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均存在显着的“反杠杆效应”,二者的杠杆系数大小趋于一致,意味着二者在牛市阶段的波动非对称性特征相差不大。第二,同一行业在不同的市场态势下对利好消息与利空消息反应的敏感度不一样。金融行业无论是在熊市还是牛市均存在显着的波动非对称性特征,熊市中存在杠杆效应,牛市中存在反杠杆效应,信息技术行业在牛市的波动非对称性比熊市阶段显着,而工业行业在熊市的波动非对称特征比牛市更显着。第三,不同行业在相同的市场阶段,对利好消息与利空消息的反应也存在显着的差异。在熊市阶段,处于行业需求相对稳定且发展较成熟的行业,如可选消费和日常消费行业的波动非对称性特征较其他行业显着,在牛市阶段,受政策消息影响较大的能源行业,电信服务行业,公用事业行业的波动非对称性特征较其他行业明显。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从加强信息披露机制,减少行政干预,加大惩罚力度,加快金融制度改革和金融产品创新四个方面给监管者提出了建议。从熟悉行业周期,行业分散投资、合理资源配置两个方面给投资者提出了建议。
郭嵘[5](2015)在《我国开放型指数基金投资绩效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指数基金作为证券投资基金中最活跃、最有朝气的一个分支,得到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与偏爱。指数基金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封闭到开放、从简易到复合的过程。截止到2014年11月底,我国证券市场上共推出395只开放式指数基金,这表明指数基金已经逐步渗透进了A股市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指数基金之间业绩表现的差异并不是非常明显,加之中国市场的弱式有效性,指数基金的价格并不能反映全部的市场信息,那么如何选择投资对象,怎样评价基金的优劣,这就成为了广大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基金管理公司、评级机构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意义正是在于通过对指数基金进行科学、系统的业绩评价,从而帮助投资者合理化投资,为基金管理公司提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指数基金各个方面研究的基础上,从相关理论上对指数基金进行了梳理,从概念上进行了界定,从历程与发展上进行了脉络分析与现状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得到的基金业绩评价体系需要通过实证检验才能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的实证选取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这7年的开放式指数基金为研究对象,运用Eviews计量软件及Excel操作工具对国泰安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了处理与筛选,通过对跟踪误差、收益模型及选股择时能力这三个方面对我国开放式指数基金的运作进行综合性地评价。并且,在得到各阶段指数基金表现后,本文建立起了长时间跨度的基金持续性研究,采用横截面回归法、双向表法对指数基金的业绩是否具有历史可参照性作出了检验。接着,本文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对影响基金业绩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总结实证结果的基础上,得到了本文的研究结论:(1)在相关系数实证中,完全复制型基金要比指数增强型相关系数更高。指数基金在市场趋势明显时的跟踪水平要优于市场震荡时的情形。(2)在跟踪误差实证中,指数增强型基金的跟踪误差平均值大于完全复制型。大部分指数基金的跟踪误差超过了其在招募说明书上规定的阙值,说明我国开放式指数基金的跟踪误差基本上未达到既定标准。(3)在收益模型的实证中,在市场行情上涨时,完全复制型基金的表现不如指数增强型基金,在市场下跌和震荡市中则相反,一系列主动补救措施的作用有限。并且发现,牛市时则是以较高的风险伴随着较高的收益水平。(4)在选股择时模型的实证中,发现我国大部分开放式指数基金不具有明显的选股择时能力。(5)在业绩持续性的实证中,我国开放式指数基金在长期不具有持续性,只在个别一、两年内具有一定的持续性。(6)在影响基金业绩的实证中,我国指数基金投资绩效与自身结构性、宏观经济及资本市场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在短期,基金自身、规模和资本市场的承载力主要影响基金业绩,其中规模和资本市场的承载力具有滞后性。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和特殊的市场状况,对投资者、管理公司和监管机构提出了一些对策及建议:(1)规范证券市场运行机制,减少内幕消息带来的不利影响,严格审核机构投资者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机构的投资意图、投资方向。(2)监管部门可以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加强中小企业信息披露。(3)基金行业利用法律法规加以约束,进一步推动证券市场法制建设,严厉防投机行为和暗箱操作,从而根治市场缺陷,加速证券市场成熟发展。(4)建立适合自己的标准化指数基金评价体系,从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对象等方面形成规范化流程定期披露,将指数基金的收益发挥到最大。(5)提高创新能力,创努力研发金融衍生工具的品种。(6)成立独立、专业的评级机构,利用专家对基金管理公司的财务能力进行判断,利用基金业绩评价体系对指数基金的业绩进行评定。(7)增强基金管理人自身专业素养,培养对市场的敏感性,不虚假宣传所管理的产品。同时,指数基金投资者需要理性地认清指数基金中存在的风险,注重投资的多样化,合理运用基金的历史数据,选择规模为大中型的指数基金,并且及时关注市场利率的调整动态。
张莉[6](2015)在《市值覆盖率大幅提高 板块分布更趋均衡合理》文中提出为充分反映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成果,全面刻画深圳证券市场的运行特征,经指数专家委员会审议,深圳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决定对深证成份指数的编制方案实施重要修订,将指数样本数量扩大到500只;指数代码、指数简称、选样规则保持不变。由于此次深证成分指
刘伟[7](2015)在《更好发挥基准指数的标尺作用》文中认为记者:为什么要对深证成指实施扩容改造? 深交所:我所于1995年推出深证成份指数(代码399001,以下简称“深证成指”)作为基准指数,以反映深圳证券市场的运行状况。过去20年中,深圳市场发展迅速,上市公司从120家增加至1640余家,市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
杨斌,刘小波,史文璟[8](2015)在《中国A股动量交易策略效应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票市场动量效应受研究样本(交易市场、特定股票组合)、市场阶段等多因素影响。本文分段检验沪深A股2001年至2014年动量效应表现形式,对比研究基金持股比例、市值等因素影响。结论显示,熊市反向交易策略往往能够取得超额收益,"追涨杀跌"受到显着损失;牛市动量交易策略短周期内明显占优,市值及基金持股比例效应明显。研究结论可作为交易策略制定的参考;呈现出的投资者行为差异,对于政策效果预判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孙亚昕[9](2014)在《我国ETF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简称ETF,是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种金融工具。自2004年推出首支ETF——华夏上证50ETF以来,我国ETF市场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截至2014年2月28日,我国ETF市场上共有ETF85只,其中83只已上市。ETF是被动投资的一种,它集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以及传统指数基金的优点于一身,具有双重交易机制、实物申购和赎回以及交易成本低等特点,被认为是过去十几年中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本文旨在对ETF做出全面的评价并给与投资建议,以帮助投资者选择适合自己的ETF。本文在梳理国内外ETF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分析ETF的特点和原理着手,借鉴了以往学者对于基金绩效评价的方法,从中选择用来评价ETF绩效的指标,主要从风险调整收益、运作效率和市场表现三个方面对ETF做出绩效评价。实证分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ETF和传统指数基金在风险调整收益方面的比较研究,第二部分是ETF之间绩效的比较研究,第三部分是ETF绩效的综合评价。第一部分中,风险调整收益主要通过夏普指数来衡量,并引入传统指数基金作为对比,此外,为了探究不同市场行情对ETF和传统指数基金收益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不同行情的三个样本区间,以获得不同行情下ETF和传统指数基金的业绩表现。第二部分选取了截至2013年底上市满一年的46只ETF,对它们的运作效率和市场表现进行了实证研究。运作效率方面,选用当前业界普遍采用的评价标准——跟踪误差和绝对平均偏差来考察ETF跟踪指数的能力,市场表现方面,选用折溢价率和流动性比率来衡量ETF的套利效率。第三部分,根据前两部分的评价结果,对五个指标分别进行了等级评价,以得到更加全面直观的评价结果。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得出结论:在持续上涨和下跌的行情中,ETF的风险调整收益优于传统指数基金,尤其是对于表现活跃的板块,比如2013年的创业板,ETF的表现更为突出;在震荡下跌的行情中,ETF并没有表现出比传统指数基金更好的业绩;几乎所有的ETF的跟踪误差都在合理范围内,而且基金经理对于使基金跟踪标的指数的能力都比较稳定,所以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可以主要参考基金经理的以往业绩,特别是之前管理的ETF的业绩表现来选择跟踪误差小的ETF;而对于ETF的套利投资者,可以密切关注成立时间较早或是跟踪的标的指数非常具有代表性的ETF,比如沪深300指数等,这些ETF往往套利成本较低,有利于套利的顺利进行。
郑恺[10](2013)在《我国开放型指数基金的投资绩效研究 ——基于2007-2012年数据检验被动投资的有效性》文中研究说明指数基金作为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因其具有风险分散、费用低廉、管理方便、延迟纳税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欢迎。2009年中国发行29只指数型产品,超过了指数基金在我国诞生7年来的发行数量总和,显示出被动型投资理念正逐步渗透A股市场。然而面临中国证券仍是弱有效市场这一现状,坚持主动型投资的基金经理认为凭借自己的投资经验可以战胜市场,因此主动管理型基金仍是我国市场主流,而关于主动型和被动型投资谁更有效的争论长期没有定论。本文为了研究我国指数基金的运行情况,在国内外指数基金绩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和创新,构建了一个以跟踪误差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采用OLS回归分析及相关系数研究指数基金与基准的相关度,采用均值形式、标准差形式的跟踪误差度量指数基金跟踪标的指数的能力,采用经典的风险调整收益方法对指数基金历史业绩进行评价,采用H-M模型、T-M模型对指数基金选股与择时能力进行评价。此外,通过主动型管理基金与指数基金、“增强型”指数基金与“复制型”指数基金两个维度的业绩对比,结合牛熊市股市特征的划分,检验我国的主动型投资手段在大盘运行的各个阶段能否凭借其专业技术能力打败被动型基金,以验证被动投资策略在我国A股市场的有效性。通过对2007年-2012年间一轮完整牛熊市的10只指数基金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指数型基金与其跟踪的指数之间的跟踪误差基本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样本基金都能取得与其基准指数相当的收益,个别指数基金超额收益明显;我国指数基金的择时与选股能力并不能得到很好发挥。此外,整个样本区间内我国的主动型基金的投资收益平均好于指数基金,但是在牛市时指数基金优于主动型基金;与完全被动型指数基金相比,增强型基金近年来表现出了一定的“增强”效果。可见我国近年来指数基金还未发挥出全部优势,主动型投资能收获一定的超额收益,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还有待于提高。
二、深证100抗跌明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证100抗跌明显(论文提纲范文)
(1)精算抑或斟酌:证券虚假陈述赔偿责任中的系统风险因素适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司法判决对系统风险的接受条件 |
第一,参照期间内股票指数等参照基准呈明显波动的趋势,一般指下跌趋势。 |
第二,涉案股票在参照期间内的涨跌方向和幅度与参照基准同步(3)。 |
二、系统风险的参照基准与确定方式 |
(一)系统风险的参照基准:指数 |
1.大盘指数 |
2. 市场层次/板块指数 |
3.行业/板块指数、同行业股票 |
4.大盘/市场层次指数+行业指数(市值变动) |
5.大盘指数+市场层次+行业指数 |
6.投服软件的思路:从下跌的最宽指数起算 |
(二)系统风险的参照基准:同类可比股票 |
(三)宽窄指数的合理性分析 |
三、系统风险参照期间的确定 |
(一)系统风险考察期间的模式 |
(二)不同考察期间的合理性分析 |
(三)小结:个性化的全周期规则最为合适 |
四、系统风险比例的数值确定 |
(一)根据单一基准而直接确定 |
(二)根据多个基准,按公式计算 |
(三)根据多个基准,由法官酌定比例 |
(四)未明确基准,直接酌定比例 |
(五)小结 |
五、系统风险比例的适用 |
(一)差额损失间接比例法(计算比例法) |
(二)差额损失直接比例法(酌定比例法) |
(三)初始投资直接比例法是差额损失间接比例法的变体 |
(四)统一法/个别法和直接法/间接法是不同的分类方式 |
(五)小结 |
六、系统风险不易判定的现实状况:精算的局限与斟酌的价值 |
(2)沪深开放式股票指数基金业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2006-2016年的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安排 |
1.4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2 指数基金业绩及影响因素研究文献回顾 |
2.1 指数基金的理论基础 |
2.2 国外对指数基金业绩的实证 |
2.3 国内指数基金相关研究 |
3 实证研究的设计 |
3.1 实证模型的设计 |
3.1.1 行情区间的选取 |
3.1.2 样本的选取 |
3.1.3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
3.1.4 业绩指标的选取和模型构建 |
3.2 各类指数基金业绩的统计描述 |
3.2.1 早期指数基金的长期业绩表现 |
3.2.2 单边下跌行情指数基金的业绩表现 |
3.2.3 长期震荡行情指数基金的业绩表现 |
3.2.4 单边上涨行情指数基金的业绩表现 |
4 指数基金业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全样本多元回归结果 |
4.2 分类样本多元回归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和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基于成长性的多因子选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 研究框架及主要内容 |
1.4 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现代投资理论 |
2.1.1 马科·维茨资产组合理论 |
2.1.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2.1.3 套利定价理论 |
2.1.4 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 |
2.2 公司成长性理论 |
2.2.1 古典公司成长性理论 |
2.2.2 近代公司成长性理论 |
2.2.3 现代公司成长性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章 成长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成长性指标的理论分析 |
3.1.1 成长性的内涵 |
3.1.2 构成成长性的要素 |
3.1.3 衡量成长性的方法 |
3.2 数据的选取 |
3.3 因子的选取 |
3.4 成长性因子的选取 |
3.4.1 去极值与标准化 |
3.4.2 因子的成长性检验 |
第四章 基于成长性的因子有效性检验 |
4.1 三种多因子模型介绍 |
4.1.1 基于排序的多因子模型 |
4.1.2 基于打分的多因子模型 |
4.1.3 基于回归的多因子模型 |
4.2 实证范围 |
4.3 滞后处理 |
4.4 去除多重共线性 |
4.5 成长性因子的有效性检验 |
4.6 检验结果 |
第五章 基于成长性的多因子选股策略的构建 |
5.1 基于成长性的多元回归模型的构建 |
5.2 基于成长性的多因子选股策略绩效评价 |
5.2.1 策略的总体绩效评价 |
5.2.2 策略在各个子时期的绩效评价 |
5.2.3 策略样本外推检验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 |
6.3 优化思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不同市场态势下股市行业波动非对称性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股市波动非对称性相关理论与模型选择 |
2.1 股市波动非对称性理论 |
2.2 股市波动非对称模型 |
2.2.1 ARCH模型 |
2.2.2 GARCH模型 |
2.2.3 TARCH模型 |
2.2.4 EGARCH模型 |
2.3 模型的选择 |
第3章 股市行业波动非对称性的描述性分析 |
3.1 行业分类 |
3.2 数据来源与市态界定 |
3.3 大盘指数及行业指数在不同市场阶段的描述性分析 |
3.3.1 大盘指数及行业指数在熊市阶段的描述性分析 |
3.3.2 大盘指数及行业指数在牛市阶段的描述性分析 |
3.4 描述性分析总结 |
第4章 股市行业波动非对称性的计量分析 |
4.1 样本数据的检检 |
4.1.1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4.1.2 数据的ARCH效应检验 |
4.2 大盘指数及行业指数在熊市阶段的波动非对称性分析 |
4.2.1 大盘指数在熊市阶段的波动非对称性分析 |
4.2.2 行业指数在熊市阶段的波动非对称性分析 |
4.2.3 熊市阶段实证分析总结 |
4.3 大盘指数及行业指数在牛市阶段的波动非对称性分析 |
4.3.1 大盘指数在牛市阶段的波动非对称性分析 |
4.3.2 行业指数在牛市阶段的波动非对称性分析 |
4.3.3 牛市阶段实证结果总结 |
4.4 本章实证结果总结 |
第5章 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
5.1 股市行业波动非对称性原因分析 |
5.2 政策建议 |
5.2.1 给市场监管者的建议 |
5.2.2 给投资者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开放型指数基金投资绩效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总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文献评价与本文特色 |
1.3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框架 |
1.4.2 研究方法与本文特色 |
第2章 理论回顾与基金运作绩效评价体系 |
2.1 指数化投资的理论基础 |
2.1.1 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
2.1.2 有效市场假说 |
2.1.3 共同基金定理 |
2.1.4 随机漫步理论与混沌理论 |
2.2 跟踪误差模型 |
2.2.1 相关性评价方法 |
2.2.2 跟踪误差评价方法 |
2.3 收益模型 |
2.3.1 传统基金业绩评价方法 |
2.3.2 经典风险调整业绩评价方法 |
2.4 基金经理人为因素影响 |
2.4.1 TM模型 |
2.4.2 HM模型 |
第3章 指数基金概念界定与发展状况 |
3.1 指数基金的概念与分类 |
3.1.1 指数基金的概念界定 |
3.1.2 指数基金的种类 |
3.2 指数基金的优势 |
3.3 指数基金的运作方式 |
3.3.1 指数基金复制方法 |
3.3.2 指数基金运行流程 |
3.4 指数基金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3.4.1 国际指数化投资发展历程 |
3.4.2 我国指数化投资发展历程 |
第4章 我国指数基金运作绩效的测度与评价 |
4.1 研究样本、数据、变量、方法 |
4.1.1 研究样本选取 |
4.1.2 考察期间的选取 |
4.1.3 各项数据和指标选取方法 |
4.1.4 年化处理方法 |
4.2 跟踪误差实证检验 |
4.2.1 相关系数检验 |
4.2.2 跟踪误差检验 |
4.3 收益模型实证检验 |
4.4 选股择时能力实证检验 |
4.5 指数基金业绩持续性的实证检验 |
4.5.1 基金持续性能力模型 |
4.5.2 横截面回归法检验 |
4.5.3 双向表法检验 |
第5章 我国指数基金运作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1.1 基金产品结构性因素 |
5.1.2 宏观经济因素 |
5.1.3 资本市场承载力因素 |
5.2 模型的建立 |
5.3 样本与指标的选取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平稳性检验 |
5.4.2 滞后阶数的确定 |
5.4.3 Johansen协整检验 |
5.4.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5.4.5 脉冲响应函数 |
5.4.6 方差分解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健全证券市场运行机制与监管法律体系 |
6.2.2 构建基金行业运行的体制机制 |
6.2.3 加强对指数基金投资的风险管理 |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 |
(8)中国A股动量交易策略效应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一)动量交易效应不存在或不显着的情况 |
(二)动量交易效应存在证据 |
三、实证设计 |
(一)数据选择 |
(二)实证原理 |
(二)实证原理 |
(三)假设 |
四、实证结论 |
(一)全样本区间下两市动量交易策略效果 |
(二)市场阶段影响 |
五、其它因素 |
(一)机构投资者效应 |
(二)市值效应 |
六、结论与建议 |
(9)我国ETF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2 ETF 及相关理论概述 |
2.1 ETF 的起源与发展 |
2.2 ETF 的特点和优势 |
2.3 ETF 运作的理论基础 |
2.3.1 均值方差模型 |
2.3.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2.3.3 有效市场假说 |
2.4 三大经典基金绩效评估方法 |
2.4.1 特雷诺(Treynor)指数 |
2.4.2 夏普(Sharpe)指数 |
2.4.3 詹森(Jensen)指数 |
2.4.4 三大基金绩效评估方法的比较 |
3 ETF 与传统指数基金绩效的比较研究 |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3.2 实证方法 |
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 ETF 之间绩效的比较研究 |
4.1 运作效率评价指标的度量 |
4.1.1 跟踪偏离度与绝对平均偏差 |
4.1.2 跟踪误差 |
4.2 市场表现评价指标的度量 |
4.2.1 折溢价率 |
4.2.2 流动性指标 |
4.3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4.1 绝对平均偏差实证结果及分析 |
4.4.2 折溢价水平实证结果及分析 |
4.4.3 流动性比率实证结果及分析 |
5 ETF 绩效评价结果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开放型指数基金的投资绩效研究 ——基于2007-2012年数据检验被动投资的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成果 |
二、国内研究成果 |
三、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
第三节 本文框架及创新不足 |
一、本文的逻辑框架 |
二、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指数基金概览 |
第一节 指数基金的概念 |
一、指数基金的定义 |
二、指数基金的分类 |
三、指数基金的优点 |
第二节 指数基金运作方式 |
一、指数基金复制方法 |
二、指数基金运行流程 |
第三节 指数基金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一、国际指数化投资发展历程 |
二、我国指数化投资发展历程 |
三、指数化投资迅速崛起的原因 |
第三章 相关理论与模型介绍 |
第一节 指数化投资的理论基础 |
一、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
二、有效市场假说 |
三、随机漫步理论与混沌理论 |
第二节 跟踪误差模型 |
一、相关系数 |
二、跟踪误差 |
三、产生跟踪误差的原因 |
第三节 收益模型:净值增长率及风险调整收益 |
一、简单收益指标 |
二、Treynor指数 |
三、Sharpe指数 |
四、Jensen指数 |
第四节 基金经理人为因素:择时与选股 |
一、T-M模型 |
二、H-M模型 |
第四章 指数基金绩效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样本对象与取样时间 |
一、研究对象 |
二、选样时间 |
三、数据来源 |
第二节 实证研究的设计 |
一、无风险利率的选取 |
二、年化处理 |
三、市场基准组合的选取 |
四、实证模型与方法 |
第三节 开放型指数基金绩效评价的实证结果 |
一、相关系数 |
二、跟踪误差指标体系 |
三、收益能力指标体系 |
四、择时与选股 |
第四节 对中国主动化投资效果的验证 |
一、主动型基金与指数基金绩效比较 |
二、完全复制型与增强型指数基金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
一、实证结果 |
二、指数基金未能凸显优势的原因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
二、对基金管理公司的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深证100抗跌明显(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算抑或斟酌:证券虚假陈述赔偿责任中的系统风险因素适用[J]. 缪因知.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2]沪深开放式股票指数基金业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2006-2016年的数据[D]. 王乐曦.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3]基于成长性的多因子选股策略研究[D]. 呼筱. 西北大学, 2018(01)
- [4]不同市场态势下股市行业波动非对称性实证研究[D]. 肖俊翔. 湖南大学, 2016(03)
- [5]我国开放型指数基金投资绩效的实证研究[D]. 郭嵘. 西南大学, 2015(02)
- [6]市值覆盖率大幅提高 板块分布更趋均衡合理[N]. 张莉. 中国证券报, 2015
- [7]更好发挥基准指数的标尺作用[N]. 刘伟. 上海证券报, 2015
- [8]中国A股动量交易策略效应实证研究[J]. 杨斌,刘小波,史文璟. 投资研究, 2015(01)
- [9]我国ETF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D]. 孙亚昕. 贵州财经大学, 2014(03)
- [10]我国开放型指数基金的投资绩效研究 ——基于2007-2012年数据检验被动投资的有效性[D]. 郑恺. 华东师范大学, 2013(S2)
标签: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论文; 基金收益论文; 牛市与熊市论文; 跟踪误差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